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育創新學習心得體會範文(精選7篇)

教育創新學習心得體會範文(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育創新學習心得體會範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創新學習心得體會範文(精選7篇)

教育創新學習心得體會 篇1

對班主任來說,班級管理是頭等任務,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必須注意方式方法。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班級管理中的幾條几何原則。

一、“正方形”原則

幾何學中的正方形,是指一組鄰邊相等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方方正正”這個詞包含公正無私的涵義。班級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則,簡單說就是依法治班,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社會管理需要“法制化”,班級管理也需要“制度化”。班主任的首要任務是制定合情合理的班級制度。但是有了可依靠的制度還不夠,班主任還必須遵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處理問題時不偏不倚,完全依法治班,才能真正發揮制度的作用。這就好比正方形,一旦一個角度有偏移,或者一條線出現一絲一毫的傾斜,就不再成爲正方形。班級管理也一樣,班主任必須一碗水端平,嚴格按制度辦事,才能真正發揮班級制度作用,避免其淪爲一紙空文。

所以,班級管理中的正方形原則,便是以制度爲管理依據,依制度行事,不變形、不扭曲,如此才能達到建設良好班集體的目的。

二、“圓形”原則

幾何學中的“圓”,是指平面上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所有點組成的圖形。“圓”在中國傳統文化裏,常常與棱角分明的“方”相對,因而常常被賦予柔性、講究技巧、避免損害性摩擦等文化意義。而班級管理中的“圓形”原則正是借用了這層文化意義,即班主任在處理問題時,要在遵循班級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儘量採取柔和的、富有技巧的方式方法,將可能出現的傷害或對班級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圓形”原則提醒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必須剛柔相濟。刀再鋒利,如果一碰就斷,也就毫無作用。如,當學生逆反情緒嚴重時,必須先進行心理疏導,助其釋放不良情緒之後再進行思想教育,或者先讓其冷靜下來,再委婉地進行點撥。如果一味地硬碰硬,必然費力不討好。達不到效果不說,嚴重時還會兩敗俱傷。教育本身是一種喚醒、一種激勵,也是一種約束和規範。青春期的學生逆反心理強,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這些見解或主張也許並不成熟甚至是錯誤的,但班主任卻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如果強行採取高壓政策,往往會事與願違,甚至加大教育工作的難度,而“以柔克剛”卻往往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三、“立體”原則

幾何學中的“立體”是一個與“平面”相對的概念,其特徵是通過視覺可見物體或圖形有多個層次。班級管理中的“立體”原則,是指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班級是立體的、多維的,我們面對的學生也是一個個立體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個性特徵,情感豐富而複雜。正因爲如此,我們的教育也應該以立體的方式進行。

班級如同社會,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其複雜性對班主任的管理策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面對層次不同的學生、性質不同的問題,班主任必須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處理,一定要避免平面化的“一刀切”。

我們常常把教育分爲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其實這五個方面本身就是一個立體的不同側面,分割開來各自爲戰,必將破壞教育的完整性,也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教育效果;只有全方位、多層次地將各種教育因素融合滲透進日常教育的點點滴滴中,才能塑造立體的、完善的個體。

綜上所述,班級管理中的幾何原則,簡單說就是在依法治班時要“方”,在處理具體個案、解決棘手問題時要“圓”,在實施教育、制定教育計劃、策劃教育活動時要“立體”。

教育創新學習心得體會 篇2

昨天下午一口氣看完了愛人蔘加市級骨幹教師培訓學習時的一本教材,是東北師範大學編寫的《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一書,還真是收穫不小,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分享書中的有關論述,可以使我們明目、清神,多少改變一下目前的教育教學觀念,想會大受其益吧。

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和理論體系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學習蘇聯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其特點是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和重教師講授的學習方式。近些年來我們雖然進行了不少的教育教學改革,但不少改革仍然是跳不出傳統教育的框架和束縛。21世紀將是向知識經濟邁進的時代,現存的傳統教育,顯然是不能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和爲培養創新人才服務的需要。因此,教育需創新、教學需創新,只有我們做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有所創新了,才能實現對教育教學的創新,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

《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創新:拋開舊的,創造新的。”可見,創新就是有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創新就是善於吸收新的東西,將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積極運用於教學之中,並且能有獨特的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學方法的能力。對於學生來說,創新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生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願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能力就是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創造新東西的能力,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核心。它不僅僅表現爲智力方面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對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而且是一種追求創新的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並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種善於把握機會的敏銳性和積極改造自己、改造環境的應變能力,因而它更是一種人格特徵,是一種精神狀態。創新能力也是教師各種能力中的最高層次能力,創新型教師的人生應該是“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創新型教師不僅使學生知道過去,尤其重視教學生關心明天,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不僅是指導學生智慧生活的“嚴師”,而且是拓展學生心靈和智慧的“人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重要研究報告中提出:“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過教育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創新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內在動力和最高境界,如果沒有創新,人的生命就會毫無意義,只有創新,學校纔會成爲學生健康成長的樂園、教師發展成熟的家園。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無數教育工作者都在思索、探究什麼是真正的教育。有人主張“愛是真正的教育”,“保護是真正的教育”,“樹人是真正的教育”,也有人認爲“啓智是真正的教育”,“傳道是真正的教育”,“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這個詞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即把一個真正的人引出來、塑造出來。正如一位智者所說:“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爲教育。”所以,沒有把人的靈魂牽引到至善、至美、至高的境界的教育,不能稱其爲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爲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愛因斯坦說:“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東西全都忘記之後,剩下的就是教育。”在全面推進課改的今天,我們應該“咀嚼”出其中的滋味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教育的任務不在於把知識灌輸到靈魂中去,而在於使靈魂轉向。”英國哲學家懷特還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要使知識充滿活力,不能使知識僵化,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因此,所謂“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絕不是那種僅僅佔有了許多書本知識卻食而不化的人,而是能夠將知識轉化爲智慧的人。

可見,教育是師生共同鑄造靈魂的生命歷程。對學生而言,教育直接影響他們當前及今後的全面發展和成長;對教師而言,教育是其職業生活的全部,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生命價值。每一個熱愛學生和自己生命的教師都不應輕視作爲靈魂性的教育,必須明確:教育不僅僅是捧上一張張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發現個性、分析個性、發展個性,不搞一個模式、不按一個標準,而是最終造就出人人有德、個個成才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僅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學率,而是追求每個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的發展;教育不僅僅是彙報時的經驗與數據,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度生命歷程、共創人生的體驗。

教育創新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創新意識是創造的前提和基礎,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傾向。而課堂教學是實踐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實踐創新教育的陣地。課堂教學環境的愉悅和諧程度是啓迪思維、開發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前提和關鍵。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建立愉悅和諧的課堂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營造創新環境爲學生創造創新的機會。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師生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平等相待,給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看法,提倡質疑。對學生的創意要充分肯定,特別要大力讚揚那些具有獨創性的見解。教師要明白:創新能力人人皆有,決不是優等生的專利,創造諸多條件的目的只有一個:創設學生敢想、敢說、敢爭論的課堂。

二、啓發學生積極思想,激發學生創新靈感。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獨立思考,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嘗試探求新知。學生自己能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自己能通過自學課本掌握的,教師決不代替講解。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中測量圓的周長時,我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條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請大家實驗一下。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我用這種方法,你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而後,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我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後,因勢利導,說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是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接着利用媒體顯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在同一點旋轉一週後留下的痕跡。“你們看到的圓的周長的長短與誰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大家再實驗,直到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л倍。這樣,通過操作、討論、觀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

三、喚起創新意識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

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纔會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力,聰明才智才能釋放創新激情。

1、巧妙設問,激發思考。教學環境上巧妙設疑,構築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遇到學生髮散思維,讓學生成爲探索者,通過質疑—揭疑—釋疑,在探索和研究中增長智慧和才幹,體驗成功的歡樂,發展創新能力。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多問學生“還有什麼辦法?”“想想看,試試看”。教師巧妙的設問可以撥動其探新知識的心絃,產生疑而不能解又欲解之,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之目的。

2、培養學生養成質疑的好習慣。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有了問題思維纔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纔有動力。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以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

四、教師適當引導努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多角度思考和逆向思考這兩種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有“一題多解”的例子,比如:三年級的《乘法的認識》,計算方陣的總人數,可以用分解式或者綜合式子。教師這個時候一定要給足學生觀察和計算的時間,讓他們體會“有些問題是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解決的”,訓練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又如《十幾減9》中,出示11—2=?可以讓學生說方法,方法越多越好,有的說:將2分成和1,11—1=10,10—1=9,有的說將11分成10和1,10—2=8,8+1=9,學生的思維被打開,問題也就解決了。

五、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創新能力。

1、滲透學習方法,豐富創新內容。

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交集的含義,教學時,我從森林運動會上各種動物報名參加籃球賽和足球賽的情況引入,結合學生出示了一張排列無序的表格,問:參加比賽的動物有多少種?學生答案不一,分別是17種、15種、14種,由此激發學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這樣的設計激發了學生認知上的衝突,使學生產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願望,在合理引導下,師生共同努力最終實現了教學目標。

2、加強實踐活動,增強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通過實驗、動手操作、嘗試錯誤和成功等活動,讓學生接觸貼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身邊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掌握觀察、操作、猜測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發現意識。

教育創新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人類獲取文化精華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是人們認識社會和改造世界必要的學習方式。

我讀的書是《創新教育》。其主要內容:創新教育的基石、創新教育的關鍵、創新教育的核心等內容。

創新教育的基石是民主、和諧、探究的氛圍;關鍵是人,它涉及到教師、學生、師生之間等各種關係,而這些關係中最主要的是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素質,它主要體現在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上。

讀此書後,使我受益匪淺。從中認識到,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爲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活動。在創新教育中,民主、和諧應是現代教育的至高追求,它應涵蓋教師與學生的和諧、全體與部分的和諧、基礎與提高的和諧、現在與未來的和諧、理論與實踐的和諧等諸多的內容。探究,是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

在創新教育的課程中,教師的觀念和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注重師生間情感交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由“教”轉向“導”,成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這樣,教學就會出現平等、和諧、民主、合作的氛圍。爲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課堂中應精心安排一些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體驗、領悟和昇華知識。爲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因此我認爲,教學活動應該立足於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欣賞學生的社會成長,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

在教學觀上,改變重知識傳授方法,爲重視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改變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宰地位,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觀念,爲創新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造就必須有自由度的時間和空間爲保證,以深厚的知識爲載體,以課堂教學爲主渠道,以良好的方法爲紐帶,在實踐活動中奠定,在成功的體驗中鞏固。精彩句段:孩子是處於做夢的年齡,應該讓他們做夢,這是對生命的尊重。

創新教育的課堂是民主合作、具有良好氛圍、怡人的課堂;是生命得到全面關心、素質得到全面鍛鍊、能爲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的課堂。

書香能明志,讀書方致遠,讓漫漫書香陪伴詩意人生吧!

教育創新學習心得體會 篇5

10月18日,由中心領導帶隊,我和同事們一起赴教育分社參觀學習了一個下午,與教育分社創新團隊舉行了座談會。經過這次學習,我收穫良多,現總結如下。

一、創新的動力來自對事業的熱情

在與教育分社的同事座談時得知,儘管教育出版受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較大,但他們對所從事的工作無不充滿信心。更重要的是,他們視工作爲事業,把讀者和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何謂“事業”?古人說:“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簡單地說,就是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卻又幫助了他人,這就是事業。爲個人稻粱謀,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只能算我們謀個差事、職業而已,與“事業”相去甚遠。做事業,最重要的是要有使命感和責任心。使命感源於對事業的熱愛,源於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當仁不讓”的思想境界,源於內心堅守信念不畏艱險的奉獻精神。我們從事的職業首先是爲讀者貢獻精神食糧,認認真真做好書,提供健康的、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產品是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外化和體現,也是對使命感最好的詮釋和踐行。有了這個使命感和責任心,我們在工作中才會有激情、有熱情、有動力,纔會懷着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敬業精神,無怨無悔地去追求。

二、創新的核心是敢於突破常規

教育分社團隊在進行《藍色的家園》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從策劃選題到提交樣張,僅僅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這顯然與我們平時按部就班的工作程序大不相同。而如果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這個項目就拿不下來。在這樣的時刻,教育分社團隊大膽立項,突破常規,爲我們探索並提出了一種新的、更加高效的工作方法。

創新首先意味着改變,所謂推陳出新、不落窠臼,無不訴說着一個“新”字。我們長時間在已有的機制下工作,已經適應了這種工作狀態和工作環境,在面臨改變時總有一些不自在,覺得還是不變的好,“以不變應萬變”。其實是安於現狀,被舊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束縛了手腳,不想更不願意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而教育分社創新團隊敢於突破常規,就是對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的探索。他們的創新不僅體現在制度性突破上,還體現在產品或服務方式的突破上。把專家請到現場,隨時修改文稿;彙集各家之長,讓自己的書鶴立雞羣等等,無不是創新的體現。

三、創新的基礎是堅強的團隊精神

在一項需要團體協作才能完成的活動中,只有一個人有創新的想法而其他人不呼應、不貫徹的情況下,創新就只能夭折。一項創新,一項成果,很多時候已經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團隊精誠合作的結果。所以,創新離不開團隊,團隊的存在,團隊精神和意志的發力,爲創新活動的完成提供了堅強的後盾。

教育分社團隊中,有入社五年多的編輯,也有去年才入社的新人。他們總能圍繞共同的目標,分工合作,有向心力、凝聚力,這樣才保證了項目組的高效率運轉。團隊並不是讓個人湮沒,也不要求團隊成員犧牲自我,相反,他們在團隊形成的合力下,才更好地揮灑個性,表現出了自己的特長,保證了大家共同完成任務目標。這一點,是我和同事們有目共睹的。團隊首先強調的是協同工作,命令和指示在其次,所以團隊的工作氣氛很重要,它直接影響團隊的工作效率。張性陽同志身爲這個團隊的“隊長”,工作幹勁足,謙虛好學,不怕煩瑣,把最艱苦的工作留給自己,給了我和同事們以很大的啓發。我們中心經常會組成不同的項目小組,我也經常被委派擔任這些小組的負責人和協調人,從教育分社團隊中獲取的這些寶貴的經驗,必然會有利於我在日後順利地開展工作。

除此之外,我還關注到,創新還要注重細節的完善和流程的順暢。教育分社團隊的取得的成績和順暢的流程是分不開的。策劃思想下達—分工採集類似選題的信息—集中討論並確立基本框架—撰寫樣張—提交選題等等,這一系列的工作環環相扣,在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更加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教育分社總編輯李忠東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如敬業第一、編輯要成爲多面手、創新不能停留要擴大戰果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總提出了一個“政通人和”的概念,我覺得比較切中肯綮。“政通”其實就是政策發力,就是獲得部門或者集團的支持,這給同志們做事業提供了一個基礎,能讓大家放開手腳去做;“人和”就是團隊發力,這裏包括項目負責人與項目組成員的“和”,也包括項目組內成員之間的“和”,這與我在體會中提到的團隊精神不謀而合。沒有這兩個條件,創新就難以得到持續。

教育創新學習心得體會 篇6

錢學森先生仙逝了。這位大科學家給世人留下的財富是多方面的。我個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教育的關注,是他對教育創新的真知灼見。

錢老曾回憶當年在美國學習時的感受。他說:創新的學風瀰漫在整個校園。在這裏,你必須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們競賽,才能跑在前沿。後來,他又曾多次談到,人云亦云不是科學。

如何創新呢?錢老一再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他認爲,辯證的思維能力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此外,他還大力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認爲:創新的思想往往開始於形象思維,在大跨度的聯想中得到啓迪,然後再用嚴密的邏輯加以論證。

這些觀點,對於我的工作和教學科研都有着積極的指導作用。指引我把創新當作自己的奮鬥理想,當作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指引我學習哲學、思維科學,站在這個角度研究教育教學改革。

人生在世要有所作爲,就要勇往直前,想創新,能創新。教師有創新意識和能力,才能培養創新型人才。錢老爲我們做出了榜樣,他一生關注前沿,關注未來,創新不止。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教育創新學習心得體會 篇7

創新是小學生潛在具有的一種朦朧意識。那麼,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我的體會是:

一、在教學目標上,做到“上不封頂”。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教師教學思想的充分體現,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有什麼樣的教學目標,就能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我始終堅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紮紮實實地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達到教學大綱中規定的“瞭解”、“掌握”、“初步”、“熟練”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頂”是指教師在完成上述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敢於突破教材,敢於突破教材,敢於突破自我。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越活越好,思路越寬越好,質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爭論得越激烈越好,觀察得越細越好。這樣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僅有利於基礎知識一和基本技能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也爲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我會學”。

創新意識,確切地說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學會”是學生側重於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於掌握學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學會”是“會學”的前提,“會學”是“學會”的創造。因此,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教師的“教”變成教師的“引”,把學生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學”。教師的“引”是前提,學生的“會學”是昇華,是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意“引”的設計。一是引要奇異,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有趣,從而創設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二是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並不深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引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容易受到啓發,創設學生勤於動腦,富於想象的氛圍;四是引的深度,廣度、坡度要適宜,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喜歡從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去積極思考,尋根挖底等等。

在設計好教師“引”的前提下,我還十分注意學生“學”的設計;一是讓學生帶着教師“引”的問題自學,其目的是使學生對新知識達到懂和會,即求“會”,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礎;二是帶着“爲什麼”去自學,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不同的理解,達到對新知識解決問題辦法的認同,即求“同”,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過渡;三是帶着“這是唯一的嗎?”質疑去自學,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於無疑處見有疑,從而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其它途徑和辦法,即求“新”,這是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當然,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不是一題一課所能完成的,只有堅持持久,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學生創新意識是會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學練習中,使學生“跳一跳,摘果子”。

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會學”中逐步形成的,而創新意識的鞏固與提高,則是在教學練習中得到保證的。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十分注意練習題的設計,我的做法是:一是層次分明,既要設計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題,又要設計出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發展題;二是形式要新穎有趣,就是說練習題既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又要高於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樂學善思;三是條件要發散多變,使學生認識到,結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認真思考,反覆實踐才能解決;四是適當運用一題多解等等。

總之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之中,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就會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