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白居易的古詩代表作

白居易的古詩代表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5W 次

白居易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白居易古詩代表作,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白居易的古詩代表作

賣炭翁

唐代: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有位賣炭老翁,整年在南山裏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顏色,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

賣炭得到錢用來幹什麼?買身上穿衣裳和嘴裏吃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着單薄衣服,心裏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

夜裏城外下了一尺厚大雪,清晨,老翁駕着炭車碾軋冰凍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騎着兩匹馬人是誰啊?是皇宮內太監和太監手下。

太監手裏拿着文書,嘴裏卻說是皇帝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着走,老翁是百般不捨,但又無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價錢了。

註釋

⑴賣炭翁:此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裏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煙火色:煙燻色臉。此處突出賣炭翁辛勞。

⑷蒼蒼:灰白色,形容鬢髮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營:做什麼用。營,經營,這裏指需求。

⑹可憐:使人憐憫。

⑺願:希望。

⑻曉:天亮。輾(niǎn):同“碾”,壓。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痕跡。

⑼困:睏倦,疲乏。

⑽市:長安有貿易專區,稱市,市周圍有牆有門。

⑾翩翩:輕快灑脫情狀。這裏形容得意忘形樣子。騎(jì):騎馬人。

⑿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爪牙。

⒀把:拿。稱:說。敕(chì):皇帝命令或詔書。

⒁回:調轉。叱:喝斥。牽向北:指牽向宮中。

⒂千餘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⒃驅:趕着走。將:語助詞。惜不得:捨不得。得,能夠。惜,舍。

⒄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⒅系(jì):綁紮。這裏是掛意思。直:通“值”,指價格。

賞析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教授對此詩賞析要點。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複雜工序和漫長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肖像,寫出勞動艱辛,也得到了形象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環境裏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寫出賣炭翁炭是自己艱苦勞動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於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閒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話,那麼他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活路。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詩人高明之處在於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爲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爲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深度與廣度,使讀者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千餘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爲後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罪行做好了有力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膾炙人口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艱難處境和複雜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後半篇過渡橋樑。“心憂炭賤願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爲了取暖,不會在微不足道炭價上斤斤計較。當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時候,佔據着他全部心靈,不是埋怨冰雪道路多麼難走,而是盤算着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心理活動,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爲他在前面已經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不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着賣炭得錢換衣食,結果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宮使”。在皇宮使者面前,在皇帝文書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漫長過程中所盤算一切、所希望一切,全都化爲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賣炭翁餓着肚子,走回終南山時候,他會想些什麼呢,他往後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罪惡,而詩人“苦宮市”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效果。

這首詩具有深刻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於生活絕境老翁所能有唯一希望。這是全詩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於這個詩眼。在表現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艱辛,再以荒涼險惡南山作陪襯,老翁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一尺雪”和路上“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飢”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熾烈,正是爲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爲泡影可悲可痛。

這篇詩沒有像《新樂府》中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衝突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絃。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並不是偶然。

觀刈麥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爲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

農民終年沒有閒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裏吹來暖暖南風,地裏小麥蓋壟熟黃。

婦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壺盛滿水湯。

相伴到田裏送飯食,男人勞作在南山岡。

腳被地面熱氣燻蒸,背烤着火辣陽光。

精疲力竭不覺酷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農婦,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撿麥穗,左臂掛着一個破筐。

聽她回頭述說家境,聽人都爲她悲傷。

爲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飢腸。

如今我有什麼功德,從來沒有種田採桑。

一年俸祿有三百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

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註釋

⑴刈(yì):割。題下注“時任盩厔縣尉”。

⑵覆(fù)隴(lǒng)黃:小麥黃熟時遮蓋住了田埂。覆:蓋。隴:同“壟”,這裏指農田中種植作物土埂,這裏泛指麥地。

⑶婦姑:媳婦和婆婆,這裏泛指婦女。荷(hè)簞(dān)食(shí):用竹籃盛飯。荷:揹負,肩擔。簞食:裝在簞笥裏飯食。《左傳·宣公二年》:“而爲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

⑷童稚(zhì)攜壺漿(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壺裝湯與水。漿:古代一種略帶酸味飲品,有時也可以指米酒或湯。

⑸餉(xiǎng)田:給在田裏勞動人送飯。前蜀韋莊《紀村事》詩:“數聲牛上笛,何處餉田歸?”

⑹丁壯:青壯年男子。《史記·循吏列傳》:“(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產去我死乎!民將安歸?’”南岡(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雙腳受地面熱氣燻蒸,脊背受炎熱陽光烘烤。

⑻但:只。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勞動農民。傍:同“旁”。

⑽秉(bǐng)遺穗:拿着從田裏拾取麥穗。秉,拿着。遺穗,指收穫農作物後遺落在田麥穗。

⑾懸:挎着。敝(bì)筐:破籃子。

⑿相顧言:互相看着訴說。顧:視,看。

⒀聞者:白居易自指。爲(wèi)悲傷:爲之悲傷(省略“之”)。

⒁輸稅(shuì):繳納租稅。輸,送達,引申爲繳納,獻納。《梁書·張充傳》:“半頃之地,足以輸稅,五畝之宅,樹以桑府。”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céng)不事農桑:一直不從事農業生產。曾:一直、從來。事:從事。農桑:農耕和蠶桑。

⒄吏(lì)祿(lù)三百石(dàn):當時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一年薪俸大約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單位,十鬥爲一石。吏祿:官吏俸祿。《史記·平準書》:“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

⒅歲晏(yàn):一年將盡時候。晏,晚。

⒆念此:想到這些。

⒇盡日:整天,終日。

賞析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封建官吏人道主義精神。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詩人三十六歲。周至縣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縣尉在縣裏主管緝捕盜賊、徵收捐稅等事。正因爲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詩人想到自己四體不勤卻飽食祿米,內心十分慚愧。於是直抒其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深切同情。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事情就發生"人倍忙"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可是誰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悲哀呢?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一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着飯籃子,小孫兒提着水壺,他們是去給地裏幹活兒男人們送飯。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牀後先忙家務,而後做飯;小孫子跟着奶奶、媽媽送飯時一齊到地裏。她們是要在飯後和男人們一道幹下去。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着大地,背對着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着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爲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捨不得浪費。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幹,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麥子珍惜程度。"惜"字在這裏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揹人之常情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感情烈度。白居易《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之語,"願"字用法與此處"惜"字用法正同。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得破了產,現時只能以拾麥穗爲生,這是比前述闔家忙於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人。你看她形象:左手抱着一個孩子,臂彎裏掛着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裏撿人家落下麥穗。這有多麼累,而收穫又是多麼少啊!但有什麼辦法呢?現在是收麥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個別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人家呀,只是後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至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自疚自愧。

作品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後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但是他們命運卻有着緊密聯繫。今日淒涼可憐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淒涼可憐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命運。作者在這裏對當時害民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苦難寄寓了深切同情。而且不是一般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白居易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聲音。

這首詩寫作上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誇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淒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至於後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最後是發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共同路數。這首詩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爲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隱約批評。白居易纔是一個三百石小小縣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該有更大自疚自愧嗎!賦稅是皇帝管,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目。

琵琶行 / 琵琶引

唐代: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爲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爲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爲《霓裳》後《六幺》(六幺 一作:綠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暫歇 一作: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銀篦 一作:雲篦)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爲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爲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註解1、左遷:貶官。

2、凡:共。

3、間關:鳥鳴聲。

4、蝦蟆陵:下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5、秋娘:歌妓們通稱。

6、爭纏頭:競相贈送財物。

7、鈿頭銀篦:婦女頭上飾物。

8、浮樑:江西景德鎮。

9、嘔啞嘲哳:形容聲音嘶啞雜亂刺耳。

10、向前:剛纔。

11、青衫:唐官員以等級穿着不同顏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級服色。

譯文

唐憲宗元和十年,我被貶爲九江郡司馬。第二年秋季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裏聽到船上有人彈琵琶。聽那聲音,錚錚鏗鏗有京都流行聲韻。探問這個人,原來是長安歌女,曾經向穆、曹兩位琵琶大師學藝。後來年紀大了,紅顏退盡,嫁給商人爲妻。於是命人擺酒叫她暢快地彈幾曲。她彈完後,有些悶悶不樂樣子,自己說起了少年時歡樂之事,而今漂泊沉淪,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間輾轉流浪。我離京調外任職兩年來,隨遇而安,自得其樂,而今被這個人話所感觸,這天夜裏纔有被降職感覺。於是撰寫一首長詩贈送給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題爲《琵琶行》。

秋夜我到潯陽江頭送一位歸客,冷風吹着楓葉和蘆花秋聲瑟瑟。

我下馬和客人在船上餞別設宴,舉起酒杯要飲卻無助興管絃。

酒喝得不痛快更傷心將要分別,臨別時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聽得江面上傳來琵琶清脆聲;我忘卻了迴歸客人也不想動身。

循身輕輕探問彈琵琶是何人?琵琶停了許久卻遲遲沒有動靜。

我們移船靠近邀請她出來相見;叫下人添酒回燈重新擺起酒宴。

千呼萬喚她才羞答答地走出來,還懷抱琵琶半遮着羞澀臉面。

轉緊琴軸撥動琴絃試彈了幾聲;尚示成曲調那形態就非常有情。

弦弦悽楚悲切聲音隱含着沉思;似乎在訴說着她平生不得志;

她低着頭隨手連續地彈個不停;用琴聲把心中無限往事說盡。

輕輕撫攏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彈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彈六幺。

大弦渾宏悠長嘈嘈如暴風驟雨;小弦和緩幽細切切如有人私語。

嘈嘈聲切切聲互爲交錯地彈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盤。

清脆如黃鶯在花叢下婉轉鳴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灘底下流淌。

好象水泉冷澀琵琶聲開始凝結,凝結而不通暢聲音漸漸地中斷。

象另有一種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時悶悶無聲卻比有聲更動人。

突然間好象銀瓶撞破水漿四濺;又好象鐵甲騎兵撕殺刀槍齊鳴。

一曲終了她對準琴絃中心劃撥;四弦一聲轟鳴好象撕裂了布帛。

東船西舫人們都靜悄悄地聆聽;只見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撥片插在琴絃中;整頓衣裳依然顯出莊重顏容。

她說我原是京城歌女負有盛名;老家住在長安城東南蝦蟆陵。

彈奏琵琶技藝十三歲就已學成;教坊樂團第一隊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彈罷都令藝術大師們歎服;每次妝成都被同行歌妓們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爭先恐後來獻彩;彈完一曲收來紅綃不知其數。

鈿頭銀篦打節拍常常斷裂粉碎;紅色羅裙被酒漬染污也不後悔。

年復一年都在歡笑打鬧中渡過;秋去春來美好時光白白消磨。

兄弟從軍姊妹死家道已經破敗;暮去朝來我也漸漸地年老色衰。

門前車馬減少光顧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給商人爲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輕易別離;上個月他去浮樑做茶葉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與我作伴繞艙秋水淒寒。

更深夜闌常夢少年時作樂狂歡;夢中哭醒啼淚縱橫污損了粉顏。

我聽琵琶悲泣早已搖頭嘆息;又聽到她這番訴說更叫我悲悽。

我們倆同是天涯淪落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問是否曾經相識。

自從去年我離開繁華長安京城;被貶居住在潯陽江畔常常臥病。

潯陽這地方荒涼偏僻沒有音樂;一年到頭聽不到管絃樂器聲。

住在湓江這個低窪潮溼地方;第宅周圍黃蘆和苦竹繚繞叢生。

在這裏早晚能聽到是什麼呢?盡是杜鵑猿猴那些悲悽哀鳴。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樣好光景;也無可奈何常常取酒獨酌獨飲。

難道這裏就沒有山歌和村笛嗎?只是那音調嘶啞粗澀實在難聽。

今晚我聽你彈奏琵琶訴說衷情,就象聽到仙樂眼也亮來耳也明。

請你不要推辭坐下來再彈一曲;我要爲你創作一首新詩琵琶行。

被我話所感動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轉緊琴絃撥出急聲。

悽悽切切不再象剛纔那種聲音;在座人重聽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問在座之中誰流眼淚最多?我江州司馬淚水溼透青衫衣襟!

賞析

詩人在這首詩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樂伎、藝人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感情。

詩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迴盪曲折描寫,就爲“天涯淪落”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後“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心潮。

然後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描寫,與上面她彈唱互爲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塑造。

最後寫詩人感情波濤爲琵琶女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既層出不窮,又着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覆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槍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