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描寫遊山玩水的古詩

描寫遊山玩水的古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1K 次

人們就感覺到是美景之地,是遊山玩水的最佳去處,而且也僅僅是杭州的一個景點。而古人描寫的遊山玩水古詩有哪些呢?下面小編收集關於描寫遊山玩水的古詩,希望能幫到你!

描寫遊山玩水的古詩

《望天門山》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巫山一段雲·古廟依青嶂》

年代: 宋 作者: 李珣

古廟依青嶂,行宮枕碧流。

水聲山色鎖妝樓。往事思悠悠。

雲雨朝還暮,煙花春復秋。

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生查子 獨遊雨巖》

年代: 宋 作者: 辛棄疾

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裏。

高歌誰和餘?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山居秋瞑》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中·荊溪白石出》

唐·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七裏瀨》

晉·謝靈運

羈心積秋晨,晨積展遊眺。

孤客傷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紛沃若,哀禽相叫嘯。

遭物悼遷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豈屑末代誚。

目睹嚴子瀨,想屬任公釣。

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

《秋登萬山寄張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竹裏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譯文

月夜,獨坐在幽深的竹林裏;時而彈彈琴,時而吹吹口哨。

竹林裏僻靜幽深,無人知曉,獨坐幽篁,無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沒有了飛鳥的蹤影,小路上連一絲人的蹤跡也沒有,只有在江上的一隻小船裏有個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獨自垂釣。

昇華:四周的山連綿起伏,空曠的,沒有了飛鳥的鳴叫和蹤影,所有穿梭在山內外的小路上沒有了人的行蹤,只有在那寬廣平靜的江上,一個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漁翁,一個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獨自垂釣。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

老朋友準備好了雞和黃米飯,邀請我到他的農舍做客。翠綠的樹木環繞着小村子,村子城牆外面青山橫斜。打開窗子面對着穀場和菜園,我們舉杯歡飲,談論着今年莊稼的長勢。等到九月初九重陽節的那一天,我還要再來和你賞着菊花飲酒。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欣賞

名句賞析——“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春天是美麗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風景。但更能打動詩人的卻是那喧鬧的春聲。當詩人在春睡中醒來,首先聽到的就是鳥的啼叫。這“處處”都可聽到的清新婉轉、此起彼落、遠近應和的鳥鳴聲聲,是春天帶給詩人的歡樂。同時,更令作者癡迷的昨夜裏的一場春雨。

在那靜謐的春夜裏,紛紛灑灑的春雨會給人多少如煙似夢般的想象,而那落紅片片、綠意濃濃的雨後的春日清晨又該是多麼的清新美麗,生動活潑。詩人就這樣用最爲平易淺顯的語言,爲人們描寫了一個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人們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春曉》給人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

《登池上樓》

晉·謝靈運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

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

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離羣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

白話譯文

沉潛的龍,姿態是多麼幽閒多麼美妙啊!高飛的.鴻鳥,聲音是多麼響亮多麼傳遠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卻愧對天上的飛鴻;我想要棲息川穀,卻慚對深淵的潛龍。我仕進修德,卻智慧拙劣;我退隱耕田,卻又力量無法勝任。爲了追求俸祿,我來到這偏遠的海邊做官,兼又臥病在牀,面對著光禿禿的樹林。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頭,渾不知季節氣候的變化。偶然間揭開窗帷,暫且登樓眺望。傾耳細聽有那流水波動的聲音,舉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嶺。初春的陽光已經代替了殘餘的冬風,新來的陽氣也更替了去冬的陰冷。不知不覺池塘已經長滿了春草,園中柳條上的鳴禽也變了種類、換了聲音。想起《採繁祁祁》這首豳詩,真使我傷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這首楚歌,更是讓我感慨。唉!獨居的生活真容易讓人覺得時間難捱、特別長久,而離開羣體的處境也真是讓人難以安心。堅持節操那裏僅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謂的“遯世無悶”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經驗證、實踐了。

《巫峽》

唐·楊炯

三峽七百里,惟言巫峽長。

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

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嘯,徵客淚沾裳。

賞析

全詩十六句,分爲兩部分,前八句寫所見,後八句寫所思。首四句總寫巫峽的氣勢,先化用古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盛弘之《荊州記》)之意,敘述巫峽之長,然後通過對懸崖峭壁的描繪襯托巫峽之險:巖巒重疊一望無際,層層壁立的峭崖上摩雲霄(蒼蒼,天色,出《莊子》)。三四兩句用平視和仰視的角度展現了巫峽的幽深窅遠和兩岸峭壁的險峻。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曾這樣描寫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楊炯這裏顯然是受其影響的,但詩人並沒停留在這一般的描繪上,從第五句開始,詩人對巫峽的險狀進行了具體刻劃。“絕壁橫天險”四句應是寫一處具體的險要,它橫立江中,上面長滿青苔,就是在夜裏也看得很清楚。下面流急浪險,哪怕沒風也波濤噴激,令人心驚。這是詩人夜中乘舟途經、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看來詩人不知其地名。難以稱名指實,但這麼一來,就使得它由實變虛,部分地超脫了現實,帶上一種象徵意義——與詩人的境遇相映襯,成爲仕途兇險的象徵。

詩人遭到政治上的打擊,遠貶殊方。此刻面對巫峽風波之險,自然就聯想到仕途的兇險莫測,於是一連串的感觸油然而生。從第九句開始,詩轉入後半部的情緒抒寫,與前面的景物描繪構成對稱的格局。“忠信”四句承上用比喻表達自己的信念:只要自己光明磊落,恪守着以忠事君、以信處世的準則,象這樣泛舟歷險又有什麼可憂懼?“砥柱”在河南三門峽,俗稱三門山,黃河分流包山而過,是水流極險急之處。“呂梁”即呂梁山,在山西省西部,相傳大禹治水曾闢呂梁洪通黃河。“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兩句一言其險,一言其遠,泛言可以行於四方,化險爲夷。詩人由行舟所歷的天險聯想到宦途所遭人禍,就信筆借行舟爲喻,表達自己堅定的信念。虛實之間,過渡巧妙自然,了無痕跡。至此爲止,詩中的情調一直是開朗自信的,前途充滿了希望。然而詩人畢竟身處逆境,當走上貶謫之途的此際,怎麼可能沒有一絲傷感呢,尤其是自己遭貶純屬無故株及,自不免怨憤不平。“美人”兩句就表達了這種情緒。古詩中美人常用來比喻理想或君主、友人,這裏是比喻君王,而以靈芝自喻,兩句意思說自己遠離朝廷,空有忠貞和才幹不能進用、報效。託詞雖婉,心情卻頗爲激切,詩人對自己忠而見疏、懷纔不用的遭際深覺不平,可是又無可奈何。在這種心情下,聽到峽中淒厲哀絕的猿嘯,他不由得一陣傷感,潸然淚下了。《水經注》載:“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屢引悽異,空岫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詩人在這裏將典故與現實、環境與心情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情景交融、聯想豐富的藝術境界,讀來令人對作者的遭遇產生深深的同情。

《飲酒·結廬在人境》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品解釋

這首飲酒詩是陶淵明僅存的116首五言詩中最能代表其個人思想的一首,飲酒這個題目下一共有20首詩,傳唱得膾炙人口的也是這一首最勝。其實,這首詩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並不出名,也不爲人所共賞,因爲在那個詩歌只能被運用在歌功頌德和表達志向的年代,這是一首“劃時代”的詩。

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車馬喧”的,是無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與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沒有車馬喧囂的。接下來作者將視角放到第三人稱的角度,反問:“爲什麼別人避開‘車馬喧’,而你就能做到這樣呢?(問君何能爾)”回答是:“處在遠離喧囂的心念之中,當然就少有車馬的煩勞了,進而似乎連原來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變得偏僻起來。(心遠地自偏)”

再來就是描述了在這樣的心境中,生活也是恬靜而悠然的,這是全詩最爲人稱道之處,用了兩個地點,兩個動作,把一種神仙般脫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點畫得令人不盡嚮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中氣象,無論是早上還是黃昏,都是讓人舒爽的。夕陽之下,在如此讓人舒爽的氣象之中,飛鳥結伴歸林,再承接上文中描述的悠然地採菊、眺望南山的生活,作者覺得似乎這裏就包含著人生的至理,但再去細細追尋,卻又無跡可辨了。

這首詩很美,美就美在全詩沒有一處是生硬的,這是完完全全純自然地、無意識地在描述著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一幅畫面,但更妙的是連作者也忘記了自己的存在。這是一種無我,也是一種對“天人合一”的最佳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