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二年級《古詩兩首》

二年級《古詩兩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還記得二年級學習的《古詩兩首》都有哪兩首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古詩兩首》,歡迎參考閱讀!

二年級《古詩兩首》

贈汪倫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註釋

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

2.踏歌: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賞析

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着一羣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着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於意料之外。也許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一羣村民一起來送行,怎麼不叫詩人激動萬分!用什麼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的確,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干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爲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一村人耳,何親於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這一評論是恰當的。

回鄉偶書

作者: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賞析

第一首是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爲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爲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爲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峯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爲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爲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楊衡《對牀夜語》詩云:“正是憶山時,復送歸山客。”張籍雲:“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盧象《還家詩》雲:“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賀知章雲:“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語益換而益佳,善脫胎者宜參之。

  作者簡介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晚年更號四明狂客,又稱祕書外監。與李白、李適之、汝陽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並稱“飲中八仙”。詩讚爲:“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因其排行第八,人稱“賀八”。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市)人。武則天證聖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歷任禮部侍郎、祕書監、太子賓客等職。爲人曠達不羈(jī ),有“清談風流”之譽。八十六歲告老還鄉,旋逝。屬盛唐前期詩人,又是著名書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現僅存詩二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