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古詩及賞析

古詩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漢魏以後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爲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古詩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及賞析

古詩及賞析1

【註釋】

①嶽:此指東嶽泰山,泰山爲五嶽之首,其餘四嶽爲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爲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未了:不盡。青未了:指鬱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④造化:大自然。鍾: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⑤陰陽:陰指山北(水南),陽指山南(水北)。割:劃分。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蕩胸:心胸搖盪。

⑦決眥:決:裂開。眥:眼角。決眥:極力張大眼睛。

⑧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入:受到眼裏,即看到。

⑨會當:定要。

⑩凌:登上。

【譯文】

泰山的面貌怎麼樣?綿延不絕的青色在齊魯也看得見。大自然在這裏聚集了英靈之氣,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與晚上。層出不窮的雲霧使人心胸盪漾,我睜大眼睛極力看見想要歸巢的飛鳥。應當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峯,在上面俯視的話,衆山都會顯得矮小。

【賞析】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纔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爲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爲魯,泰山之北爲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爲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而詩人或許也鍾情於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爲“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爲“陰”,由於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裏,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爲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泰山的深遠,巍峨。而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着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 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啓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爲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爲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爲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爲杜詩“當以是爲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爲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着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爲“絕唱”,並刻石爲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也寫出了詩人的偉大抱負和雄心壯志。

古詩及賞析2

烈女操

作者:孟郊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婦貴殉夫,捨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烈女操》是唐代詩人孟郊所作的一部詩詞作品。

賞析

《烈女操》,古《樂府》屬《琴曲》歌詞,這是一首讚頌烈女堅守節操的詩。舊時代的女子不少成爲封建禮教和倫理的犧牲品,有的夫死而不獨生,有的夫死而終身不嫁,都表示對丈夫的忠貞。作者歌頌貞婦,正說明他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濃厚,反映了他的階級侷限性。

詩人開篇以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起興,來比喻烈女的貞操。接下來,詩人直接寫貞婦殉夫,捨生亦如此,表現了貞婦守節不嫁的高尚情操。最後兩句詩人以古井水作比,進一步表明了妾心的堅定不移。封建社會中,婦女在經濟上不能獨立,只能依附於丈夫生活,完全沒有獨立地位。

全詩以貼切的比喻表現烈女對愛情的堅貞,但也表現了詩人深厚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詩人於無形中維護了封建禮教道德,對於詩人所處的時代來說,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辯證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結合作者坎坷的身世,不圓通的性格,也有人認爲詩人創作這首詩是有所寄託,借歌頌烈女誓死不嫁的品德,來表明自己的心志和高尚品行,即寧死也不肯與封建權貴同流合污。

註釋

1、烈女操:樂府中《琴曲》歌辭。烈女:貞潔女子。操:琴曲中的一種體裁。

2、梧桐:傳說梧爲雄樹,桐爲雌樹,其實梧桐樹是雌雄同株。相待老:指梧和桐同長同老。

3、會:終當。

4、殉:以死相從。

5、波瀾兩句意謂我的心如同古井之水,永遠不會泛起情感波瀾。

古:同枯。古井水:枯井水。

譯文

雄梧雌桐枝葉覆蓋相守終老,

鴛鴦水鳥成雙成對至死相隨。

貞潔的婦女貴在爲丈夫殉節,

爲此捨生才稱得上至善至美。

對天發誓我心永遠忠貞不渝,

就像清淨不起波瀾的古井水!

古詩及賞析3

孟浩然寫春雨的古詩:《春曉》

《春曉》由孟浩然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惜春詩,詩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剎那,鐫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發了對爛漫醉人春光的喜悅,對生機勃勃春意的酷愛。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悠遠深沉,韻味無窮。可以說是五言絕句中的一粒藍寶石,傳之千古,光彩照人。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春曉》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註解】

①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②不覺曉: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早晨的來到。

③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④夜來:夜裏。

【韻譯】

春意綿綿好睡覺,不知不覺天亮了;猛然一覺驚醒來,到處是鳥兒啼叫。

夜裏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風雨聲;呵風雨風雨,花兒不知吹落了多少?

【評析】

《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讚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裏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繫詩的前兩句,夜裏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並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着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琅琅上口之外,還在於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賞析】

清晨一覺醒來,窗外,鳥兒們清脆的鳴叫聲此起彼伏,跌宕婉轉,像是在演奏動人的協奏曲。春天裏,生命的氣息是那樣美好。突然,昨夜的風聲和雨聲彷彿又在耳畔響起,經歷了夜的風雨,那些春天裏的花兒也不知道飛謝了多少啊!

本詩初讀時,覺得平淡無奇,反覆讀之,才感到詩中別有天地。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超的藝術手法,但卻有獨特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雖然短小通俗,卻爲我們展現了一幅深動的“春曉圖”,極富詩情畫意。

詩歌從春鳥的啼鳴、春風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給人強烈的聽覺效果,然後通過聯想,轉換到視覺,在眼前展開一夜風雨後的春天景色,構思巧妙。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在寫景方面,詩人僅僅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詩人不去寫春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而是從聽覺角度着筆,寫春天裏聲聲音:“處處啼鳥”,“夜間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身臨其境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悽迷意境,和微雨後的萬物復甦。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屋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勾畫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本詩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卻又耐人尋味:景真情深,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着詩人的生命,跳動着詩人的脈搏。不知不覺的又來到了一個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覺的又開始了一次花開花落。面對這一年一度的春景,人生的感慨便會油然而起,或淡或濃地縈迴心頭。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將情與境自然交融,既把春天的新與美寫得淋漓盡致,又將自己對大自然的鐘愛和對人生的感慨表達得意味深長。

《春曉》幾乎是人人能誦,它已經通俗得不能再通俗,樸素得不能再樸素,但爲什麼人們千百年來還是要欣賞它,傳承它,去挖掘更深更美更有價值的東西來,直到今天人們還是不能捨棄它呢?!我想,只要有春天,只要還有人愛春天,愛生命;那麼《春曉》就永遠不會,也不能停止“春曉”......

古詩及賞析4

【原文】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流清氣滿乾坤。(版本一)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版本二)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讚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

三、四兩句盛讚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豔,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豔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爲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勳的品格。

這首詩題爲“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爲一體。字面上在讚譽梅花,實際上是讚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彷彿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讚梅花的高風亮節,詩人也借物抒懷,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見認爲,該題畫詩,點出創作意圖,強調操守志趣,在藝術史上甚至比《墨梅圖》本身還要出名。

古詩及賞析5

謫嶺南道中作

李德裕

嶺水爭分路轉迷,

桄榔椰葉暗蠻溪。

愁衝毒霧逢蛇草,

畏落沙蟲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

三更津吏報潮雞。

不堪腸斷思鄉處,

紅槿花中越鳥啼。

 李德裕詩鑑賞

這首七言律詩,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後貶嶺南時所作。詩的首聯描寫在貶謫途中所見的嶺南風光,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第一句寫山水,嶺南重巒疊嶂,山溪水流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盤旋,行人難辨東西而迷路。這裏用一爭字,不僅使動態景物描狀得更加生動,而且也點出了路轉迷的原因,似乎道路紆迴,使人迷失方向是 嶺水故意爭分造成的。這是作者的主觀感受,但又是實感,所以詩句倍添情致。第二句緊接上句進一步描寫山間景色,桄榔、椰樹佈滿千山萬壑,層林疊翠,鬱鬱蔥蔥。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樹等常綠喬木的茂密,遮天蔽日,連溪流都爲之陰暗。這一聯選取嶺南最具特色的山水林木落筆,顯示出濃郁的南國風光。

頷聯宕開一筆,寫在謫貶途中處處提心吊膽的情況:害怕遇到毒霧,碰着蛇草;更擔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蟲,連看見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這樣細緻的心理狀態的刻畫,有力地襯托了嶺南地區的荒僻險惡。從藝術表現技巧來看,這種襯托的手法,比連續的鋪陳展敘、正面描繪顯得更有變化,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清人沈德潛認爲這一聯語雙關,和柳宗元被貶柳州後所作的《嶺南江行》一詩中的射工巧伺遊人影,颶母偏驚旅客船一樣,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詩中的毒霧、蛇草、沙蟲等等都有所喻指。這樣理解也不無道理。

頸聯轉向南方風物的具體描寫,在寫景中透露出一種十分驚奇的異鄉之感。五月間嶺南已經在收穫稻米,潮汛到來的時候,三更時分雞就會叫,津吏也就把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這一切和北方是多麼不同啊!這兩句爲尾聯抒發被謫貶瘴癘之地的思鄉之情作鋪墊。

尾聯是在作者驚歎嶺南環境艱險,物產風俗大異於秦中之後,引起了身居異地的懷鄉之情,更加上聽到在鮮豔的紅槿花枝上越鳥啼叫,進而想到飛鳥都不忘本,依戀故土,何況有情之人!如今自己遷謫遠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鄉,思念家園,情不能己,到了令人腸斷的地步。這當中也深含着被排擠打擊、非罪謫貶的憤懣。最後一句暗用《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鳥巢南枝句意,十分貼切而又意味深長。此聯爲這首抒情詩的結穴之處,所表達的感情異常深摯動人。

古詩及賞析6

《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賞析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天氣寒冷,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有些冰冷。疑惑之時,擡眼望去,只見窗戶被映得明亮亮的。開篇先從觸覺(冷)寫起,再轉到視覺(明)。“冷”字,暗點出落雪已多時。一般來講,雪初落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驟降,待到雪大,纔會加重寒意。“訝”字,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正如陶淵明寫雪名句所謂“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這兩句是寫人的所感所見,雖全用側寫,卻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才知道夜間下了一場大雪,雪下得那麼大,不時聽到院落裏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這兩句變換角度,從聽覺(聞)寫出。用的是倒裝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構思巧妙,曲折有致。

詩人選取“折竹”這一細節,襯托出“重”字。通過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判斷雪很大,而且雪勢有增無已。詩人的感覺確實細緻非常。“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出雪夜的寧靜。

這一結句以有聲襯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可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相媲美。

古詩及賞析7

杜牧《清明》古詩賞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品賞析: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

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 雨”的特徵。

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

“斷魂”,指內心十分悽迷哀傷而 並不外露的感情。

這位行人爲何“欲斷魂”呢?因爲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

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 地方趕路,心裏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溼,心境就更加悽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

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 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

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着他 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

詩到這裏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 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古詩及賞析8

原文:

薤露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爲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爲哀傷。

譯文:

漢朝自建國到現在已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人(何進)真是徒有其表。猴子雖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圖謀大事,做事又猶豫不決,致使君王(少帝)被劫。白虹貫日是上天給人間的凶兆,這應驗在君王身上,而(何進)自己也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亂臣賊子(董卓)乘着混亂之際操持國家大權,殺害君主,焚燒東京洛陽。漢朝四百年的帝業由此傾覆,帝王的宗廟也在烈火中焚燬。(獻帝)被迫着西遷至長安,一路上遷徙的百姓哭聲不止。我瞻望着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着殷墟而悲傷不已。

註釋:

①惟漢廿二世:漢代自高祖劉邦建國到靈帝劉宏是二十二世。

②沐猴而冠帶: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沐猴,獼猴;冠,戴帽子。

③知小而謀強:智小而想圖謀大事,這裏指的是何進。

④狩: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視,而古代史書上遵守“爲尊者諱”的原則,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擄爲“狩”,這裏是指少帝奔小平津的事情。

⑤白虹爲貫日:“白虹貫日”是一種天象,指太陽中有一道白氣穿過,古人以爲這是上天預示給人間的凶兆,往往應驗在君王身上。

⑥賊臣持國柄:指董卓之亂。董卓乘着混亂之際操持國家大權。

⑦“瞻彼”兩句:我瞻望着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着殷墟而悲傷不已。據《尚書·大傳》中說,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滅亡後,經過殷墟,見到宮室敗壞,雜草叢生,便寫下了一首名爲《麥秀》的詩以表示自己的感慨與對前朝的嘆惋。

賞析:

作品賞析

【註釋】:“詩史”這頂桂冠人們往往奉獻給唐代的偉大詩人杜甫,其實這種以詩歌記錄現實,展現歷史的創作傾向,並不始於杜甫,曹操在這方面就很突出。其《薤露行》與《蒿里行》就被明代鍾惺的《古詩歸》稱爲“漢末實錄,真詩史也”。這首《薤露行》寫了漢末董卓之亂的前因後果,讀來如瀏覽一幅漢末的歷史畫卷,中平六年(189),漢靈帝死,太子劉辯即位,靈帝之後何太后臨朝,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密召涼州軍閥董卓進京,以期剷除宦官勢力,收回政柄,謀泄,何進被宦官張讓等所殺,張讓又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奔小平津,後被率兵進京的董卓劫還。董卓在這次進軍京城中竊取國家大權,旋廢少帝爲弘農王,不久又將其殺死,立陳留王劉協爲帝,即爲漢獻帝。於是關東各州郡的兵馬起而討伐董卓,社會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董卓放火燒燬了京城洛陽,挾持獻帝西遷長安。 曹操的詩就寫了這個歷史過程。漢代自高祖劉邦建國到靈帝劉弘是二十二世,詩中舉其成數,故云“二十世”,一說應作”廿二世”。曹操對何進的譏刺甚烈,以爲他本是個徒有其表的人就像獼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樣,然終不成其爲人。何進智小而圖謀大事,自然就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他作事猶豫不決,致令少帝被劫。“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視,而古代史書上遵守“爲尊者諱’的原則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擄爲“狩”,這裏就是招少帝奔小平津事。“白日貫虹”是一種天象,指太陽中有一道白氣穿過,古人以爲這是上天預示給人間的凶兆,往往應驗在君王身上。這裏是指弘農王少帝於初平元年(190)正月被董卓殺戮之事,何進也遭到殺身之禍。詩的前八句以何進爲主線而回顧了漢末的歷史,曹操以爲何進胸無謀略,優柔寡斷,雖欲剷除宦官,反而誤國殃民,身罹其害,造成了君王被持,漢祚覆墜的局面。這八句中不僅是對歷史的記錄,而且有曹操個人對此的鮮明觀點,直抵一篇史論。“賊臣持國柄”以下便轉到董卓之亂。董卓乘着混亂之際操持國家大權,自封爲太尉,續進爲相國,隨之逼宮殺帝,焚燒洛陽,漢朝四百年的帝業由此傾覆,帝王的宗廟也在烈火中焚燬.獻帝被迫西遷長安,長途跋涉,被裹脅一同遷徙的百姓哭聲不止,一片悽慘景象。這六句將董卓給國家與人民帶來的災害揭露無人遺,因而曹操在結句中說:我瞻望着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着殷墟而悲傷不已。據《尚書.大傳》中說,商紂王受的庶兄微子在商朝滅亡後,經過殷墟,見到宮室敗壞,雜草叢生,便寫下了一首名爲《麥秀》的詩以表示自己的感慨與對前朝的嘆惋,這裏曹操以此來比況自己對漢室傾覆的悲傷與感嘆。《薤露行》屬於樂府《相和歌 相和曲》歌辭,原先它與《蒿里行》都是古人出喪時唱的歌,相傳齊國的田橫不肯降漢,自殺身亡,其門人作了這兩首歌來表示悲喪。“薤露”兩字意謂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陽一曬,極易幹掉。曹操用此古調來寫時事,開創了以古樂府寫新內容的風氣。清代沈德潛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古詩源》)是頗有見地的意見。曹操之所以能以舊瓶裝新酒,是因爲樂府本身就有“緣事而發”的特點,宜於用來記錄史實,抒發情感,同時《薤露行》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貴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嘆國家喪亂,君王遭難,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曹操的詩,前人都到以爲具有悲涼慷慨的格凋,敖器之說:“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敖陶孫詩評》)就以此詩而言,其風格古質樸茂,無詳盡的細節描寫,而能從大處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語言將數年以來的社會變革納入這數十字之中,如他寫何進,並未詳說其如何謀劃失算,如何所託非人,如何猶豫不決,如何處事不慎,而僅以“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彊,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四句來刻畫他的無能,其中強烈的感情色彩不僅表達了自己對漢末形勢的認識,而且使得詩句不同於史書式的客觀敘述,令其有感人的力量。又如寫董卓之亂,“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四句中就將漢祚傾覆、洛陽焚燬、挾帝西遷及百姓受難等悲慘的場面和盤托出,我們不得不佩服詩人筆墨的簡練及運駕語言的能力,其氣魄的'沉雄闊大更是顯而易見的。至如“瞻彼洛城郭,微子爲哀傷”,將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在這十字之中,具有深沉的悲憤之情,陳明祚說曹操之詩:“本無泛語,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涼,獨臻超越。細揣格調,孟德全是漢音,丕、植便多魏響。”(《采菽堂古詩選》)也說明了曹操詩歌的跌宕悲愴情調基於其感情的深厚誠摯與出語的率真樸素。這正是漢詩與後來詩歌的不同之處,如果以聲音作比,則漢詩如天籟,純出自然,而魏、晉以後即雜以人籟,不無刻意求工之處,自然渾成的格調已遜漢詩一籌。 (王鎮遠)①薤(xie4):多年生草本植物。

古詩及賞析9

念奴嬌

瓢泉酒酣,和東坡韻

辛棄疾

倘來軒冕,問還是、今古人間何物?

舊日重城愁萬里,風月而今堅壁。

藥籠功名,灑壚身世,可惜矇頭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傑。

休嘆黃菊凋零,孤標應也有,梅花爭發。

醉裏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鴻明滅。

萬事從教,浮雲來去,枉了衝冠發。

故人何在?

長庚應伴殘月。

辛棄疾詞作鑑賞

作者的詞,歷來與蘇軾的詞並稱,不少詞論家將蘇、辛目爲同派。辛詞的確有得之於東坡者,這首《念奴嬌》即其一例。詞前小序雲:瓢泉酒酣,和東坡韻。由此可知,此詞是作者閒居鉛山瓢泉時的感興之作。和東坡韻,指步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之韻以追和。東坡的原詞,是貶官閒居黃州的所作,在抒發政治上失意的感慨這一點上,與辛詞有相似之處。辛詞也以健筆抒豪情,風格上極力追步東坡。但兩詞相比較,不難發現他們心貌各別。同爲豪放的風格,蘇詞之放,表現爲超逸放曠;辛詞之放,則表現爲悲壯激昂,同樣是抒發政治失意的情懷,蘇詞的結尾,以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老莊消極思想自解,顯出頹廢爲自適的傾向;辛詞則金剛怒目,感憤終篇,仍大呼枉了衝冠發,毫無出世之意。

古詩及賞析10

晚春

作者: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註釋 此乃《遊城南十六首》之一,作於元和十一年。此時

人已年近半百。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竟相爭妍鬥豔。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賞析

這裏,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着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裏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爲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讚揚了。

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祕,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於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於一體。“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鬥”,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爲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於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豔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爲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爲“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啓示:一個人“無才思”並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鍾聯《集釋》系此詩於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雲:"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遊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遊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豔,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鬥"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後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讚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讚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古詩及賞析11

【作品原文】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爲子推。

【作品賞析】

寒食節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於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作者乃關西人,遠遊江南,獨在他鄉,身爲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裏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樂景襯哀景,即反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聯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爲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日裏,人們多外出遊春,吃現成食物。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爲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對於古代賢者的追思還會更使詩人墨客逸興遄飛,形於歌詠。歷來詠寒食詩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衆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爲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爲生活所迫的結果。對於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着佳節的快樂;而對於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着多少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繫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藝術構思是別緻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並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試看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裏久無煙」,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揮而言,藝術構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不算,剛說「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說罷「斷火」,又說「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遠不如孟雲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爲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於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爲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關於清明時節的詩句之一寒食—【唐】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爲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孫昌胤

清明暮春裏,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並羽儀。

清明日憶諸弟—【唐】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長安清明—【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關於清明時節的詩句之二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唐】戴叔倫

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

傳鏡看華髮,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

清明後登城眺望—【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遊,我於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關於清明時節的詩句之三《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關於描寫清明節的詩句之四清明—【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古詩及賞析12

『原詩』

雲想衣裳花相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穠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賞析』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對我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美譽,其中 “羞花”之貌的,指的就是唐玄宗“三千寵愛加一身”的貴妃楊玉環。傳說,她醉後賞花,被譽爲“百花之王”的牡丹見了,也自羞不如。那麼“詩仙”李白的筆下,楊玉環又該是怎樣的容姿?

第一首起筆“雲想衣裳花想容”,七個字就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思:仰望天上飄飄悠悠,色彩斑斕的雲彩,讓人聯想到貴妃那寬大、輕薄、精美、飄逸的衣裳;欣賞那飽滿而美豔的花朵,又會讓人聯想起貴妃那豐滿而妍麗的面容。這裏的“想”字,是交互聯想:可以是見雲想起衣裳,見花想起容貌;也可以是見衣裳想起雲,見容貌想起花。接着“春風拂檻露華濃”,一語雙關,以花之承風露,喻美人之承君恩。“春風”,借指恩澤天下的君主即唐玄宗。“露華濃”,有了甘露的滋潤,美麗的花兒就更顯嬌豔動人。這樣嬌美的顏容,這樣靈動的仙姿,哪兒才見得到啊?就爲後面“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鋪下了伏筆,“羣玉山”傳說中西王母居住的地方。“瑤臺”傳說中嫦娥仙子的住處。詩人天馬行空地想象:這樣嬌豔如花,飄飄欲仙的美人兒,恐怕只有在西王母的羣玉山頭,或者嫦娥仙子的瑤臺月下才可得見!真是“此美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逢”。第一首,詩人將花與人反覆作比、使之交互輝映,營造出一種花即是人,人即是花的迷離之境;又通過雲裳、花容、羣玉山、瑤臺月等一些列精美而略帶清冷的意象,共同締造出一種縹緲朦朧的神仙幻境,襯托出楊貴妃堪比仙女的絕色美貌與超凡脫俗的氣質。

第二首起筆“一枝穠豔露凝香”,承上,以一枝凝香帶露的名花(後人多理解爲牡丹花)起興,其色豔,其香濃。“穠豔”原指花木茂盛而鮮豔,這裏指代豔麗盛開的名花。“露凝香”較之第一首“露華濃”更顯含蓄、細膩。 第二句起詩人引入兩則典故,其一“雲雨巫山”源自宋玉《高唐賦》,說的是楚襄王與宋玉遊雲夢澤,見高唐之景雲蒸霞蔚,變化無窮,神祕莫測;宋玉告知是“旦爲行雲,暮爲朝雨”的巫山神女所化,其曾與先王夢中相會,並自薦枕蓆,得先王所幸;其二說的是漢成帝趙皇后,其體態纖美,能歌善舞。據說其蓮足小巧,身輕如燕,能舞之於掌,故稱趙飛燕。這裏詩人寫道:“雲雨巫山枉斷腸”,神女縱有妖嬈之美,自薦枕蓆之妙,然終究可望而不可及,令人枉斷愁腸罷了。楚王之夢,那及得玄宗觸之可及的美人來的實際!如果說楚王與神女的事情撲朔迷離且太過遙遠,那麼“借問漢宮誰得似?”詩人自答:“可憐飛燕倚新妝。”即使那舞步輕盈,風華絕代的趙飛燕也得依仗着別緻的打扮和精心的修飾,才勉強和貴妃的天生麗質相當啊!這樣寫來,既美讚了貴妃的容姿在神女與飛燕之上,又奉承了玄宗之幸遠非楚王與漢成帝可比,一舉而二得,實在高明!

第三首詩人將鏡頭拉回現實:“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將名花、貴妃、玄宗合而詠之。“傾國”,語出李延年的《佳人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用“傾國”指代有傾國之姿的貴妃。“兩相歡”生動而恰切地描繪出美人賞花而心悅,花見美人而自羞的兩兩相歡,顯得情趣盎然。美景與佳人觸之可及,花香與美人之體香則馥郁入鼻,君王怎麼能不爲之着迷,繼而含着笑長久地凝視呢?“解釋春風無限恨”就順理成章了,這裏的“解釋”,是消除的意思;“春風”與第一首的“春風”呼應,同樣指的是玄宗。“無限恨”指的是君王心裏不盡的愁緒與遺憾。君王的“無限恨”都因雙美在前而煙消雲散了,詩人把鏡頭最終定格:君王與妃子“沉香亭北倚闌干”、柔情蜜意共賞花,顯得溫馨浪漫,餘味無窮。

古詩及賞析13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賞析

早年沒有讀過這首詩,選入教材以後,也只是一般性地瀏覽,沒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對它的注意,是這次在徐州聽民主路小學劉傑老師的課。歸納一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兩相和”的“和”,是讀第二聲,還是讀第四聲?

查《現代漢語詞典》,“和”字的讀音一共有四種,但與這一語境的意思相關的讀音有兩種:一是讀hé。二是讀hè。細細揣摩,我以爲:此處之“和”還是讀作第二聲(hé)爲妥。其理由有三:

一、從“和”的字義來看,它最初是“相應”或“諧”的意思。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云:“和,相應也。”《廣雅·釋古三》也說:“和:諧也。”後來,引申爲和睦、協調。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古唱和字不讀去聲。”由此不難發現:“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聲音相應而來的。它應讀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讀爲“去聲”。如今的第四聲讀法是後來隨着字義地不斷延伸與擴大,分化出來的。再從“和”字的現代解釋看,此處之“和”也不應讀作hè。《現代漢語詞典》認定:當“和”字讀作hè時,一是指“和諧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但不管哪種解釋,都有“跟從”與“依照”的意味。聯繫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如果將“和”字讀作hè,解爲“跟從”與“依照”,那就與詩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從此詩的格律來看,此詩當爲首句入韻。我們知道,按照詩詞格律的規定,七絕的格律類型大體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二:⊙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與上述格律比照,此詩應屬七絕的類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須押韻,而且應爲平聲。

三、從上下文來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將“和”字讀作hé,解爲“應”或“諧”,才能與上文“相”字的意思貫通。如果將此字讀作hè,那就會使“和”字塗上“跟從”或“依照”的色彩。這樣做,顯然與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合。說來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語文試卷中就有一道判斷選擇題。它要求考生判斷“劉詩中‘兩相和’的‘和’用字工穩,形象地勾畫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是否正確。其標準答案認定:以上的說法是正確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我們的判斷。

第二、“鏡未磨”究竟應作和解釋?

對第二句中“鏡未磨”的解釋有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我覺得,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明白“鏡未磨”究竟是什麼樣。《淮南子.脩務訓》上這樣說:“明鏡之始矇然未見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錫,磨之以白氈,則鬚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說,銅鏡一開始的時,鏡面暗淡無光,還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鏡面敷上一層反光劑氧化錫(或謂水銀),再用白氈打磨(即拋光),才能光潔明亮。由此可見,詩中的“鏡未磨”,當是指銅鏡未經打磨暗淡無光的樣子。若簡單地將“鏡未磨”解釋爲水面無風,波平如鏡,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與古代的銅鏡尚有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多種形制的事實並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爲,“潭面無風鏡未磨”一句還是理解爲“無風的湖面就如同未經打磨的鏡面一般暗淡無光”爲妥。這樣解釋,既與當時湖面上光線不足,水波不興的情境相合,也與詩人置身於特殊的觀察位置——岳陽樓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見相符。

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後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兩種說法。有人說,“青螺”是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所用;也有人說,“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應當肯定,不管是那一種說法,它們都是以“青螺”的形象來比洞庭湖中的君山,這一點是肯定的。比較以上兩種對“青螺”的說解,我以爲,後一種說法更爲直接,更加具有原創性。

爲什麼人們會把“青螺”釋爲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的用品呢?這很可能是受神話傳說的暗示。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並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隻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後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峯,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說來也巧,雍陶也曾寫過一首《題君山》,其詩曰: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讀雍詩,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說融於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與劉禹錫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說,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劉禹錫的《望洞庭》是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而雍詩則是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們說,對比之下,細微的差異可能會更加清楚。

古詩及賞析14

閒居

司馬光

故人通貴絕相過,門外真堪置雀羅。

我已幽慵僮便懶,雨來春草一番多。

[注]司馬光因與變法派政見不一,遭到排斥,於熙寧四年(1071)至元豐八年(1085)退居洛陽,僅任無實權的閒散小職。本詩作於此時。

1.試分析本詩結句的表達效果。(5分)

2.本詩題目爲閒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本詩結句以景結情,融情於景,意蘊深涵。(1分)以春雨過後野草蔓生之景象描述,既流露出大好春光消盡的煩惱以及被貶退居後生活的壓抑;(2分,答出一點、意思對即可。)又有對趨炎附勢的故人的譴責以及對得勢猖狂的變法派的憤怒。(2分,答出一點、意思對即可。)

2.詩題閒居,與此詩內容形成鮮明對比,詩人生活並不是悠閒自在,而是內外交困,詩人心情也不是恬淡安詳,而是抑鬱不平。(2分)詩的一二句展示的是老朋友紛紛與詩人斷絕來往後門庭冷落的景象,感嘆人情世態的炎涼。(2分)詩三四句突現的是家童趁主人無心料理而偷懶致使庭院雨後野草叢生的圖景,表達無奈的感嘆和對國事的憂愁。(2分)(意思對即可)

賞析:

《閒居》是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國家政治日漸頹廢的憂愁和無可奈何的感嘆。

這首《閒居》寫閒而實不閒,至少是身閒心不閒,因而格調與傳統的閒居詩不同。

詩前兩句說自己的老朋友及昔日的同僚們紛紛倒戈,支持新法,與自己斷絕來往,家裏安靜得門可羅雀。第二句用漢翟公典故,諷刺人情冷暖,世風不古,表示自己胸中的不平。下半由此發揮。衆叛親離,他自然鬱鬱寡歡,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精打采。連僕人也改變了以往慣有的勤儉,乘機偷懶,一場春雨過了,庭前雜草叢生,也沒人去管。僮更懶三字,道出無限辛酸,大有運衰奴欺主的味道。

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句句寫閒,門庭冷落,無人過訪,就少了許多應酬,可以空閒;自己慵懶,無所事事,也是閒。但詩人筆下展示的生活場景不是優遊閒散的,而是內外交困的;詩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適的,而是抑鬱不平的。此詩是淺顯中有深致,平淡中有沉鬱。這就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古詩及賞析15

賞析《雁門太守行》,回答問題。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①全詩採用了的手法,把戰鬥的氣氛渲染得凝重而慘烈。(1分)

②這是一首以邊塞戰爭爲題材的詩,突出了將士的高昂士氣和。(1分)

(6)①誇張②愛國熱情評分說明:(1)一(5)題共8分,每空1分。錯別字、漏字、添字則該空不得分。(6)題(2分)每小題各1分,第②小題只要有“愛國”字樣,即可得分。

閱讀下面一詩,回答其後問題。

蒹葭(節選)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其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1)簡要分析“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表達的思想感情。(2分)

(2)請寫出此詩押韻的漢字。(1分)

【答案】(1)通過描寫“蒹葭蒼蒼,白露爲霜”展現了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達了一種追求“伊人”求之不得悽清、冷落(或纏綿悱惻)的思想感情(1分)。

(2)蒼、霜、方、長、央。(1分,漏一字不得分)

閱讀下面古詩,完成8—9題。(5分)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報攜玉龍爲君死。

8、本詩描繪了一場邊關戰爭,表現了守邊將士什麼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黑雲壓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試分析其成爲名句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誓死報國、英勇赴戰的精神。

9、示例: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衆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運用比喻和誇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情勢。

59、(20xx·湖南省永州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後面的問題。(4分)

從軍行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1)下列四項是對該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這首詩採用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的跳躍式結構,寫出了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

B、首聯中的“照”字意在表現烽火很大很亮,在遠遠的西京都能看見;“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現了書生從軍的願望和衛國的堅強決心。

C、頷聯由“辭”到“繞”寫出了行軍的迅速和軍隊凌厲、逼人的氣勢。

D、頸聯以北國的雪(暗)風(多)烘托戰鬥的激烈悲壯。

(2)“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2分)

【答案】表達了詩人投筆從戎、衛國立功的豪情壯志。

19、(20xx·貴州省安順市)閱讀下面古詩,按要求完成10—12題。(6分)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0、這首詩歌中運用了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分)

11、你如何理解這首詩所抒發的感情?(2分)

12、重章疊唱是《詩經》典型的藝術特色,請簡要分析這首詩重章疊唱的表達效果。(2分)

【答案】

10、(2分)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蕭瑟、悽清(或冷寂、蕭索、淒涼)的晚秋畫面。

11、(2分)對美好愛情(戀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嚮往或相思之苦。(意對即可)

12、(共2分)全詩三章,採用重章疊唱的形式,一唱三嘆,節奏鮮明,旋律優美(1分),而且還顯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層加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1分)。

37、(20xx·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詩詞鑑賞。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7~8題。(每小題3分,共6分)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爲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7、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不當的一項是(3分)

A、本詩是韓愈寫給自己的侄孫韓湘的,詩題中“左遷”一詞是“降職、貶官”之意。[來&源B、“聖明”在這裏指皇帝,與聖上、陛下、天子等詞意義相同。

C、“家何在”“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無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將衰朽惜殘年”,傳遞出作者由於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憤之情。

8、對這首詩賞析不當的一項是(3分)

A、“朝奏”和“夕貶”兩相對照,突出時間之短,說明獲罪之速,隱含作者憂憤之情。[中B、“橫”寫廣度,雲橫而不見家,也不見長安;“擁”寫高度,風雪載途,英雄失路。

C、頸聯雖隱去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但蒼涼的畫面仍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D、表現手法上,本詩採用敘述手法入詩,體現了韓愈詩“以文爲詩”的特點。

【答案】7、D 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