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九年級下《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模板(通用10篇)

九年級下《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模板(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九年級下《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模板,歡迎閱讀與收藏。

九年級下《詩詞曲五首》教學設計模板(通用10篇)

九年級下《詩詞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瞭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瞭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特點。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探究古代詩歌的分類常識,詩、詞、曲的特點。

2、瞭解各位詩人的生平。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以誦讀爲主。這五首詩詞曲,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因此,教學本課,首先應在熟讀的基礎上,落實背誦的要求。在讀、背的過程中,讓學生完成默寫的練習。通過默寫,使學生更熟練地識記這五首詩詞曲。基本上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讀出詩人所表達的內在感情。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無限辛酸、憤懣不平以及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鬱不平之氣,《過零丁洋》中的憂國之痛和願死國難的滿懷豪情,《水調歌頭》中的纏綿悱惻與樂觀曠達,《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對國計民生的憂慮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常常用最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發複雜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五首詩詞曲都是名家作品,這些作品通過精練的語言要表達怎樣的內涵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詩歌優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吧!

二、研習詩歌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2—846),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後,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師生共同讀品詩句。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餘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這裏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於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爲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述異記》,王質人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餘年,但心裏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爲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麼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閒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後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爲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聽到您(指自居易)詩歌《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聽着歌不禁覺得精神振作。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自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齊讀這首詩。

(二)《赤壁》。

1、指名朗讀《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爲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爲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3、齊讀背誦這首詩。

(三)《過零丁洋》。

1、指名朗讀《過零丁洋》。

2、四人一小組,思考探究: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繫?都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點提示:

(1)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表明詩人捨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5)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等。(學生能談多少談多少,不宜作統一要求。)

3、齊讀這首詩。

三、佈置作業

1、背誦今天所學的三首古詩。

2、品析下面的詩句。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全班集體或指名背誦前三首詩

二、研讀作品

(一)《水調歌頭》。

1、學生試讀,老師示讀,學生再朗讀,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及詞義。

宮闕(que4)綺戶(qi3)嬋娟(chan2)

2、解題。

先看《水調歌頭》四字,它是詞牌名,它的作用是規定了一首詞的每句的字數平仄等。接着讀序言,問:它有哪句話告訴了我們這首詩的題旨和信息?——對,“中秋”“兼懷子由”告訴了做詞的時間和目的。那麼農曆中秋大家吃什麼有什麼寓意呀?——團圓。要點提示:當時子由被貶謫到離蘇軾約數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兄弟七年沒有見面了。

3、師生共同品讀這首詞。

(1)閱讀講析詞上片。詞人以拿酒問月開端:明月什麼時候就有了?‘天上的宮殿今晚是何年何月?(體現蘇軾屢受打擊後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的困惑心態。)於是想乘風飛往月官去,可是又擔心在高寒的月宮自己難以承受,(借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相比,表達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宮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說明蘇軾願意在人間爲國家出力,這顯現蘇軾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上片大意:敘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閱讀講析詞下片。先是講自己徹夜難眠:月影移動,轉過紅色的樓閣穿過雕花的門窗。這樣寫的目的是——承上啓下,自然轉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了。接着問月:爲什麼偏偏在人們分離時團圓呢?‘

提問:

①什麼語氣?

要點提示:反詰埋怨。

②懷念誰?

要點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間有悲歡離合如同月亮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沒有完美無缺的。

③提問:用什麼語氣、態度?

要點提示:對離人的同情撫慰,更是賦予哲理,表現詩人曠達的心胸和情懷。

最後用月光的普照表達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祝願:只希望人人歲歲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④提問:這樣的名句體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要點提示:深摯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發對弟弟的懷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關懷古》。

1、揭示課題:簡單瞭解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爲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爲限,如果兩三支合爲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淨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3、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後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4、教師簡要講解。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峯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這首曲劃分爲幾個層次?。

(2)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後兩句來理解。)

(3)你認爲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

4、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爲宋代最傑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於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

5、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而免官,復官至禮部尚書,又辭官隱居濟南雲莊,天曆二年(1329年),徵拜陝西行臺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張養浩自幼好學,上自儒家經典,下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筆記小說,無所不讀,又詩賦、文章無所不能,尤長於散曲。他隱居濟南雲莊8年期間,登華不注,遊大明湖,覽龍洞,賞泉水,“寄傲山林,縱情詩酒”,創作了大量詩文散曲。其作品流傳下來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詩近400首,各類文近百篇。

(三)、《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爲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爲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九年級下《詩詞曲》教學設計 篇2

【方案一】

教學角度:譯讀──將古詩詞曲譯成現代詩,進行“詩歌再創作”。

主要教學步驟:

1、範譯一首。

①學生讀第一首詩,結合課下注釋瞭解寫作背景和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補充、講解;

②師生合作,共同譯詩;(學生試譯一句,教師組織討論、修訂、板書一句)

③定稿朗誦。(學生讀一句原詩,老師讀一句譯詩)

2、自譯一首。印發或多媒體顯示其餘四首詩的寫作背景和思想內容,每人選譯一首。

3、小組探究。學生按自己選譯的詩調整座位,組成小組,討論修改。

4、班級交流。各小組選派代表,自定形式演讀,師生評價。

5、成果展示。課後以小組爲單位,將譯詩作進一步修改,然後謄正張貼,供同學們參考或抄錄。

【方案二】

教學角度:吟唱──選擇與詩歌情感相符合的曲調進行配唱。

主要教學步驟:

1、欣賞王菲(或鄧麗君)演唱的《但願人長久》,說說歌中蘊含的感情。

2、朗讀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詞,與歌曲進行思想情感上的比較。明確:將詩歌配曲演唱一定要與詩歌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3、欣賞岳飛的《滿江紅》和李商隱的《無題》的歌曲演唱;介紹兩種“唱”古詩的方法:一是今人譜曲,二是用現成的曲譜配曲。

4、班級活動,逐首朗誦並明確其思想感情。

5、小組活動,討論爲詩歌配曲或譜曲,並推選演唱人員。

6、各小組代表上臺演唱。

九年級下《詩詞曲》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並瞭解詩歌的意境;

2、學習並瞭解詩詞曲等詩歌的體裁特點;

3、熟讀並背誦課文;

【重點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並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新課導入

詩歌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特別是唐詩宋詞元曲更標誌着我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今天我們學的五首詩歌都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我們要通過學習和吟誦,領會詩歌的優美意境。

二、課文賞析

1、賞析《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⑴寫作背景:

唐敬宗寶曆二年,詩人罷和州刺史,迴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的刺史白居易相會,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詩《醉贈二十八使君》相贈。在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於是劉禹錫寫了此詩回贈白居易。

⑵賞析詩歌:

⑶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①首聯交代了什麼?“淒涼地”“棄置身”表露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②頷聯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特點?描寫了怎樣的現狀?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③頸聯寫得什麼意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境界?

④尾聯又有何用意?

分析:

首聯:用被貶謫地的荒涼和時間的漫長,表達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頷聯:用了“聞笛賦”和“爛柯人”兩個典故,表達了對友人的懷念,抒發了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

頸聯:用比喻的修辭,抒發了詩人的身世之感,表達了作者豁達的心境;

尾聯:點睛之筆,點明酬答題義,既對友人的感謝,也和友人共勉,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2、賞析《赤壁》

⑴寫作背景:文章寫於杜牧黃州刺史時。赤壁是東漢獻帝13年,周諭大敗曹操。但杜牧所寫的赤壁並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崗,所以說杜牧此詩雖爲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

⑵朗讀課文,初步感受課文;

⑶賞析課文:

⑷思考:

①詩人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起?

②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爲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藉助東風的力量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

③“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麼?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二喬”在文章中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假設東吳敗亡,不寫山河破碎,生靈塗炭,而寫“二喬”入魏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雖是史論,切賦予具體形象,可見詩人創作之高明)

④前後各兩句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內在聯繫?(敘事──議論)

⑸指導背誦

3、賞析《過零丁洋》

⑴寫作背景:這是一首詠志詩。文天祥,狀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在國家危急存亡之時,奉朝廷之命至元營議和,被扣,冒險逃脫,後繼續黑心戰抗敵,以圖興復,然兵敗被俘。在獄中雖經敵人百般折磨誘降,終以不屈被害。這首詩寫於被俘次年過零丁洋時,元軍之元帥張弘範逼他招降宋軍抗戰將領張世傑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詩以明志節。張弘範見詩”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

⑵朗讀感知課文:

⑶討論思考:

①首聯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②頜聯“風飄絮”“雨打萍”各比喻了什麼?

③頸聯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尾聯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

分析:首聯:回顧詩人經歷:詩經書入仕途

走兵抗元,頻繁戰鬥四年

頜聯:寫國家山河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用比喻修辭)

頸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

尾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

小結:全詩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敘事和抒情言志爲一爐,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4、賞析:《水調歌頭》

⑴寫作背景:這首詞是蘇軾在任密州大守時所作。當時他在政治上處境失意,又與胞弟七年未能團聚,心情可以想象。但詞中由抑鬱傷到超然豁達的情緒轉變,表明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這首詞是詠中秋詞中最著名一首。前人曾有論“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書,餘詞盡廢。”

⑵討論思考:上片:

①開篇疑問的作用何在?(透出一位政治上失意,處境寂寞的哲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

②理解“何似在人間”中的“人間”?(指密州,是雙關,既與上天呼應,又與朝廷相對)

小結:上片寫望月問天,抒發人生感慨。

下片:

①“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寫月光的轉移、襯出人間離別之苦,寄寓了懷念子女的手足深情。

②“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胸懷(開闊胸懷)

③最後一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態度?(表達了詩人要與親人共賞人間美景的祝願,並表現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小結:對月懷人,抒寫離合之情

5、賞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⑴背景介紹: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陝西行臺中丞的途中所作。潼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常有人藉以懷古,這首曲借憑弔潼關古蹟表現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總是過着痛苦生活。

⑵朗讀課文

⑶賞析:劃分層次:

前三句:寫潼關的雄偉氣勢

中間四句:寫作者路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想

後二句:寫作者的感慨

⑷思考討論:

①第二層中,哪一句讓我們看到由盛轉衰過程的真實寫照(宮闕萬間都作了土)

②最後一句的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析: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家中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這是對以往歷史的概括與評判。

⑸指導背誦

⑹小結:這首曲借憑弔潼關古蹟,表現了一個歷史的主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着痛苦生活。

請學生說說對古代詩歌的瞭解

學生放聲朗讀課文

出示思考題,請學生討論明確

師生明確,形成板書

指導背誦,根據理解和結構層次背誦

請學生當堂將相應的詩句填寫在黑板板書上

請學生講講“赤壁之戰”的故事

請學生評價“赤壁之戰”的戰役

小組討論後明確

要求學生根據理解記憶背誦

請學生說說對文天祥的瞭解

學生放聲朗讀課文

出示思考題,請學生小組討論

整理課文內容並形成板書

要求學生根據理解記憶背誦

說說了解的蘇軾,回憶蘇軾的作品

說說對詞的瞭解

朗讀課文上片並思考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明確

指導背誦

請學生劃分課文段落層次並概括段意

朗讀課文並四人小組討論

【板書設計】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首聯:用被貶謫地的荒涼和時間的漫長,表達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頷聯:用了“聞笛賦”和“爛柯人”兩個典故,表達了對友人的懷念,抒發了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

頸聯:用比喻的修辭,抒發了詩人的身世之感,表達了作者豁達的心境;

尾聯:點睛之筆,,點明酬答題義,既對友人的感謝,也和友人共勉,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過零丁洋

首聯:回顧詩人經歷:詩經書入仕途

走兵抗元,頻繁戰鬥四年

頜聯:寫國家山河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用比喻修辭)

頸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

下句寫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

尾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

山坡羊潼關懷古

前三句:寫潼關的雄偉氣勢

中間四句:寫作者路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想

後二句:寫作者的感慨

九年級下《詩詞曲》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問句,理解其語氣強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鍛鍊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人

當你爲宇宙的神祕而驚異,爲人類的智慧而自豪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類卻妄圖面對充滿了母性關懷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說:“我要征服你!”快看看這篇文章,望我們保持理智的清醒和靈魂的溫情吧。

二、整體感知

學生反覆閱讀課文,然後圍繞問題: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麼?爲什麼提出要“敬畏自然”?爲什麼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進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類“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錯誤的。

第2段:大自然竊笑人類。

第3段:人類發明的工具可能是人類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遠勝於人。

第6段:人類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認識的工具。

第7段:人類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碩大的永恆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處處都是人類的兄弟。

第11段:我們應當視其他生物爲我們平等的生命,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們自己。

三、語言品讀

本文語言充滿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賞的語句,讀一讀,並說說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課後“研討與練習二”爲例)

四、反問

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並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後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如:

1、我們有什麼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2、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3、誰說大自然是沒有生命的?……那永恆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嗎?如果宇宙沒有生命,怎麼會從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4、難道你沒有聽到石頭裏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5、你難道沒有用心靈聽到從那遙遠的星系裏傳來的友好問候嗎?

五、質疑

充滿思辨的智慧是世間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處處洋溢着思維的火花,那麼你敢對本文作者的觀點進行質疑嗎?

1、如果說至今人類的作品(一萬年後)還是可笑,那麼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2、作者有沒有否定現今人類科學的成就?

3、我們對自然正確的看法應當怎樣?

4、作者認爲自然創造人類的目的是什麼?自然界有目的嗎?

5、人類也有好有壞,大自然是否也一樣?那麼本文是否也有好壞?

6、人類的科學是人類需要的產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種需要的產物?

六、探究活動

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看法,根據是什麼?

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蒐集資料,並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專刊。

七、小結

這是一篇以議論爲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爲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爲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麼,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係。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爲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同時在文字裏我們也讀到了作者一種大生命觀:生命平等,生命尊嚴的理性之美和人文關懷。

“昔者莊周夢爲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胡蝶與?胡蝶之夢爲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之美好境界當是人與自然真正和諧之境界。

九年級下《詩詞曲》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本詩,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詩人簡介及背景介紹

三、教學新課

1、聽錄音,明確節奏並正音,然後全班齊讀。隨之欣賞歌曲《渡荊門送別》。

2、字詞釋義(師解),然後理解每句詩的意思(生答)。

(1)渡遠:乘船遠行;從:跟從,隨從;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盡:消失;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天鏡:比喻明月;雲生:雲彩興起;海樓:海市蜃樓,這裏形容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仍:依舊,照舊;憐:愛。(2)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那古時楚國之地遊歷。

重山隨着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流進了廣闊無際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雲彩變幻無窮結成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3、敘事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答: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4、描景

(1)a、頷聯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對偶;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一段話展示頷聯畫面的壯美。)

b、“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用的很好,試分析揣摩其藝術效果。

答:羣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平野,用一“隨”字,將羣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得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長江滾滾遠去,用一“入”字,彷彿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頸聯裏展現了幾幅圖?分別是何時的圖?請用自己的話描繪這兩幅圖所展現的畫面。

答:兩幅圖(水中映月圓、天邊雲霞圖);晚上,白天;

5、抒情

(1)“故鄉水”如何理解?(師解)

詩人從小開始,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它爲“故鄉水”。

(2)此時的“送”是友人送別我或者是我送別友人,還是江水送別我?請說出理由。(生答師總結)

答:從“渡”字打頭看全篇主線——水;

隨、盡、入、流——爲寫故鄉水張目;

月下、雲生——低頭見天鏡,擡頭於水天相接處見海樓;仍——前面所寫之景皆與“故鄉水”有關

所以,此時並非詩人送別友人或友人送別詩人,而是飽含深情的江水,不遠萬里的從故鄉一直把我送到遙遠的楚地來。(3)尾聯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生答)答:擬人

(4)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生答師總結)答:表達依戀、思念之情。

四、總結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雲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五、作業

背誦並默寫《渡荊門送別》

九年級下《詩詞曲》教學設計 篇6

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2、訓練學生多角度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4、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情導入

二、學生自選角度鑑賞古詩詞

1、從意象的內涵來鑑賞

A、柳枝——以折柳表惜別

例句:①《送別》:楊柳青青着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②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③“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④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B、明月——思鄉懷人

例句:①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②李煜《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③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2、聯繫實際解讀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3、從構思立意上鑑賞詩歌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從作者背景的角度鑑賞詩歌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溼後,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三、教師總結

九年級下《詩詞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詩詞中的有關文學常識。

2、理解各首詩詞的內容,背誦,默寫這五首詩詞。

3、體會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品味詩歌的語言。

4、俯作者在詩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5、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瞭解詩詞內容,感受詩詞的意境。

2、背誦,默寫五首詩詞。

教學難點:

領悟詩詞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介紹《詩經》,樂府和樂府詩。

2、積累生字詞,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雨雪霏霏載渴載飢冢狗竇雉舂穀羹貽著地垂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學習《采薇》

(1)介紹寫作背景。

(2)聽老師範讀,聽準字音和節奏,找出易讀錯的字,難理解的詞。學生朗讀。

(3)研讀賞析。

a、請同學們找一找,詩中哪些句子是寫景的,給人們描繪的是怎樣的景?(“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描繪了柳枝隨風搖曳,天空中飄着紛紛揚揚的雪花,天氣陰霾的圖景)

b、這樣的景表現了怎樣的情呢?(“楊柳依依”句回首往事,“依依”一詞既寫出了柳枝隨風搖曳之狀,以表現了戍卒對家鄉依依難捨眷戀之情。“雨雪霏霏”抒發了歸人濃烈的思鄉之情。這兩句寫景句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鬱的心境。

c、“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句抒寫了戍卒怎樣一種境況?

(戍卒歸程之艱難及其心力交卒的境況)

d、前三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詩的最後一句,你又讀到了什麼?(直抒胸臆,戍卒痛定思痛的無限悲傷頓時瀰漫紙上)

(4)背誦全詩。

2、學習《十五從軍徵》

(1)誦讀詩歌

(2)探討賞析

a、詩中哪一句極言從軍之久?(首句。詩的重點並不在爲後人提供服役的確切時間,面是揭露兵役制度難人民帶來的災難)

b、服役年久憶是一大災難,但更可悲的還在後面,主人公年邁力衰歸來,看到的家鄉是什麼樣子?

如此情況,請大家想象一到此爲止人公些是該是如何心情?

c、《十五從軍徵》和《采薇》同是寫久經征戰的士兵還鄉的感受,比較一下,它們在表現手法上的不同?

(《採》主要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十》則以敘述爲主,借老翁所見所爲所感,盡情抒寫了他的悲涼悽楚之情。

(3)背誦全詩。

3、學習《送別》

(1)誦讀詩歌。

(2)探究賞析。

a、詩人運用什麼手法表現出了送別時的依依不捨和思念之情?

(運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抓住楊柳,通過描寫,渲染,抒發了離別之情。後兩句寫楊共尚未飛盡之時,反襯出徵人歸期難料,從而更加重了離別的悲冷涼氣氛)

b、請用語言描繪出全詩的畫面。

(3)背誦詩歌。

四、課內小結。

五、作業,抄寫並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清平樂村居》,朝天子詠喇叭》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學習《清平樂村居》

1、聽老師介紹寫作背景,範讀,然後學生齊讀,思考:

《清平樂村居》上下片分別寫了什麼內容?(上片寫村中環境,村中人,表現出江南農村淳樸的生活情趣。下片寫三個孩子的動作及性格特點,表現出茅舍一家老小幸福和諧的生活)

1、請說說詞中哪幾句寫景,寫的是什麼地方?怎樣的一幅畫?

(開篇兩句寫景,描繪出江南農村清新優美的田園風光:農舍、溪流、綠草如茵)

2、請同學們細細品味下片,然後說說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些句子,爲什麼?

3、背誦這首詞。

(二)學習《朝天子詠喇叭》

4、這首散曲以一個什麼這了貫穿始終,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以“吹”字貫穿始終。先寫“吹”之聲‘曲兒小腔兒大’,繼而寫“吹”之功用‘官船……全仗你擡聲價’,再寫“吹”之惡果‘軍聽了軍悉……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5、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詠喇叭,實際上作者要表達是什麼?你能作簡要分析嗎?(言之有理即可)

6、背誦這首散曲。這兩首詞分別寫了什麼內容?各自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刻畫了一幅清新奇妙的鄉村農家素描圖,表現了農家恬靜舒適的生活和怡然自樂的生活畫面,表達了詞人輕鬆閒適的心情和對田園生活的欣賞。《朝天子詠喇叭》實際上是借物詠懷,諷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人民的痛恨情緒)

三、課堂小結

四、佈置作業,背誦並默寫這五首詩詞

九年級下《詩詞曲》教學設計 篇8

設計理念:

這篇精讀課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本次教學教師執教的是《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三首詩詞都是描寫田園風光的,內容淺顯,生字不多。本設計體現了單元主題與本細讀二者之間的關係,根據古詩的體裁特點,採用自然、活潑、形象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美的情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誦讀、想象吟誦、拓展閱讀等過程,感悟詩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鑑賞美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蠶、桑、晝、耘”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體會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音樂

課時分配: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憶江南的畫面,播放音樂。教師朗誦《憶江南》。江南的風景令無數詩人折服,寫下了許多千古名篇,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08頁,我們一起學習古詩詞三首。(板書古詩詞三首)

2、想象一下,漫步在江南,你聽到、看到、聞到些什麼?(課件播放圖片)

3、南宋時期,浙江有一位詩人翁卷把江南的田園風光描繪的淋漓盡致,這節課就讓我們先欣賞他的——鄉村四月

4、瞭解詩人出示詩人簡介:翁卷,字靈舒,永嘉(今浙江省溫州)人。南宋詩人,爲“永嘉四靈”之一。他喜歡田園生活,擅長寫田園詩。(設計意圖上課伊始,教師配樂朗誦白居易的《憶江南》,並讓學生配樂欣賞江南風景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創設出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後帶領學生走進本。)

二、通讀全詩,感受詩的節奏美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2、檢查字音,相機糾正。教師範讀。

3、再讀詩句,讀準節奏。

4、學習生字:蠶、桑;瞭解多音字“了”。(設計意圖:讓學生初讀古詩,解決所有的障礙。)

三、合作探究,理解詩意,感悟詩的意境美

師:請同學們小組內讀一讀古詩,藉助註釋和插圖,互相交流,理解一下詩的意思。思考:鄉村四月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景美人勤)

師生、生生交流對詩句的理解。進而,逐句吟誦古詩。(設計意圖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而我認爲古詩教學更應多讀。所以,在此環節,我主要採用齊讀、個別讀、自由讀、小組交流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多種方法。力爭做到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出感覺,讀出魅力!)

四、迴歸整體,感悟詩情之美

1、教師總結,學生背誦古詩。

2、師生共唱本詩。(設計意圖當讀詩到一定程度時,就無法用語言表達了,通過唱抒發了。學生學詩的情趣更濃)

五、自學古詩《四時田園雜興》

1、生藉助學古詩的方法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2、全班交流,說一說農人在忙些什麼?並用“才了又”的句式造句。

3、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讀一讀,背一背,吟一吟,用你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設計意圖在學習了《鄉村四月》的基礎上,教師以問題“鄉村忙碌的只有四月嗎?”引出《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後,自主閱讀,思考,感悟古詩,進而全班交流,教師適當點撥,讓學生再次體味鄉村人們的勤勞忙碌。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中的三維目標有機結合在了一起。)

六、拓展延伸,詩心畫意滿心間

1、在忙忙碌碌中,轉眼又到豐收的季節了。看,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課件出示: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2、的確,鄉親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所以,許多詩人心向田園,情繫田園,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那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生自由回答)(設計意圖藉助主題詩詞,拓展學習內容,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串起位於學生最近發展區之內的認知材料,用詩詞中的語言和情感薰陶學生,這樣將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又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七、推薦作業

老師向大家推薦《山居秋暝》、《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清平樂·村居》,課下請同學們找一找,讀一讀,背一背。

九年級下《詩詞曲》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朗讀、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體感悟基礎上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培養古代詩詞的閱讀、鑑賞能力,在誦讀中陶冶情操,受到啓迪。

3、背誦積累一些古代詩詞名句,體會詩詞的精妙之處。

二、重點、難點:

1、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背誦積累一些古代詩詞名句,體會詩詞的精妙之處。

三、教學過程:

一、《行路難》(其一)

1、《行路難》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抑鬱不平之感。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複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清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着“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衝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彷彿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急切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複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覆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鬱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着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2、掌握要點:

(1)是什麼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羞”不能食?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境?

(3)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麼作用?

(4)最後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要點如下:

(1)是濃重的憂鬱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羞”不能食,由於朝中奸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鬱。

(2)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爲和事與願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爲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願望。

(4)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着衝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後人引爲座右銘,作爲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3、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浪漫的詩風在本詩中有哪些體現?

(2)從全詩來看,其感情基調應該是怎樣的?

要點如下:

(1)李白這首詩“浪漫”的詩風表現在:A,巧用歷史故事、典故;B,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C,跳躍式的結構。

(2)全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二、《涼州詞》

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盪的征戍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一次歡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麼一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一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象的。這首詩正是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寫照。詩中的酒,是西域盛產的葡萄美酒;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精製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樂器則是胡人用的琵琶;還有“沙場”、“征戰”等等詞語。這一切都表現出一種濃郁的邊地色彩和軍營生活的風味。

掌握要點

(1)題目中的“詞”應該如何理解?

(2)從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夠想象到一個怎樣的場面?前兩句描繪的是軍中的情景,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3)對後兩句詩的理解?

(4)在朗讀時,如何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

要點如下:

(1)這裏的“詞”不是文學體裁的“詞”,指的是有組織的語言、文字,因此本詩還屬於詩的範圍。

(2)一“酒”一“杯”,使讀者彷彿看到軍人們聚飲的熱鬧場面。而第二句又使我們彷彿聽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號角。寥寥幾筆,寫出了邊關既熱烈而又緊張、悲壯的氛圍。

(3)這兩句詩意思是:我若喝醉了躺臥在戰場上,你可不要笑我貪杯,自古以來出征的將士有幾個人能夠返回?今朝有酒且讓自己痛飲沉醉,即使醉臥沙場也毫不在意。這是及時行樂的灑脫,是對生命的達觀,更有厭惡戰爭的悲憤。這兩句詩生動地表現了邊關將士們爲國戰鬥、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4)該詩描寫邊塞生活,既暗示古代戰爭生活的激烈緊張,更凸顯詩人慷慨豪邁的悲壯意味。全詩充滿昂揚向上的情調。閱讀時注意,後兩句尤其要讀得音韻悠長,感情激昂。

三、《詠煤炭》

掌握要點:

(1)這首詩是怎樣抒發詩人感情的?

(2)《詠煤炭》這首詩表面上是詠煤炭,實際上是明志向。試結合詩句,說說詩人的志向。

要點如下:

(1)前四句描寫煤炭的形象,寫盡煤炭一生。後四句有感而發,抒發詩人爲國爲民,竭盡心力的情懷。全詩以物喻人,託物言志。

(2)這首詩是詩人託物言志之作。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以興國爲己任。其志向在後四句明確點出,其捨己爲公的心志在後兩句表現得尤爲明顯。綜合全詩,詩人在詩中表達了這樣的志向:鐵石雖然堅硬,但依然存有爲國爲民造福之心,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他也癡心不改,不畏艱難,捨身爲國爲民效力。

四、《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1、關於李煜的資料

李煜,我國古代傑出詞人,南唐最後一個皇帝。精於書畫,妙於音律,文學方面才能尤爲突出。他25歲繼承王位。15年後,宋師南下,他國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爲階下囚。趙匡胤因他曾拒命違抗,守城不降,便封他爲違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總結:“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在此時,他寫下不少真摯沉痛,深切而又悽惻動人的詞篇,佔他一生詞作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烏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見歡》等幾首詞最爲人傳誦,成爲他的代表詞作。

李煜入宋後的詞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義無窮,被稱爲是“神秀”之作。藝術境界高大闊遠,“足當太白詩篇,高奇無匹。”語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詞人都曾受到他的影響。

2、掌握要點

(1)詞的開篇“春花秋月何時了?”以問天起句,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結尾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含義?

(3)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對比,請具體指出一例說明。

(4)這首詞是李煜生前寫的最後一首詞,可以稱之爲“絕命詞”,具體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要點如下:

(1)詞人借對春花秋月的詰問,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轉而向人們發問,回到現實,勾起對往事的回憶。

(2)這兩句詞的意思是: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衝出峽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樣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江水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兩句詞把詞人感情升騰流動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現了出來,可謂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3)“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與人間“往事”的短暫無常作對比;“雕欄玉砌應猶在”的幻想與“朱顏改”的現實對比,折射出詞人面臨國破家亡情景時的痛苦、無奈。

(4)表達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悲愁情懷,以及痛悔亡國、懷念故國的思想感情。

五、《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這是辛棄疾寄給陳亮(字同甫)的一首詞。陳亮是一位愛國志士,一生堅持抗金的主張,他是辛棄疾政治上、學術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歲才狀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倆同是被南宋統治集團所排斥、打擊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陳亮與辛棄疾曾經在江西鵝湖商量恢復大計,但是後來他們的計劃全都落空了。這首詞可能是這次約會前後的作品。

1、掌握要點:

1)這首詞所描繪的內容是想象中的還是現實中的?描繪了怎樣的戰鬥場面?

2)作者寫這首詞有什麼用意?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3)“五十弦翻塞外聲”中的“翻”字改爲“彈”字好不好?爲什麼?

4)題目中的“壯詞”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樣體現?

5)如何把握全詩的朗讀基調?

要點如下:

1)全詞從想象着筆,描繪了理想中的抗金隊伍和戰鬥場景。

2)這首詞託名爲安慰朋友,實則是抒發詞人自己對青年時代抗金的戰鬥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堅決恢復中原,建功立業的壯志,還有壯志難酬的悲憤。

3)不好,“翻”字寫出了戰歌嘹亮,樂器轟鳴的熱烈場面;如用“彈”字代之,就表現不出這種氣氛。

4)“壯詞”意即激昂奮發的壯行言辭,有壯懷激烈之意。詞中描繪的軍營生活以及激昂奮進的戰鬥生活就是具體的體現。而末尾兩句更爲突出,它把描寫大功告成後的喜悅,把收復中原,統一祖國與個人殺敵立功的心願統一在一起,字裏行間充滿着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5)全詞在感情基調上是雄壯高昂的,而結句又是悲涼低沉的。前後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種抑揚法賦予了本詞特有的藝術魅力,有力地表現了詞人滿懷壯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2、對這首詞的理解?

要點如下:

這首詞是詞人愛國詞篇中的代表作之一,雖是爲鼓舞愛國壯士、好友陳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詞人以早年戰鬥生活爲基礎,融夢境幻覺爲一體,描繪了一幅愛國將士馳騁沙場,雄偉壯闊的場面,全詞內涵豐富,造語豪壯,結構謹嚴,構想奇特,以夢境貫穿上下片,自出機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憐”一句將感情一落千丈:詞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裏和夢中實現。理想和現實形成極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詞人的悲憤。

六、歸納總結

這篇課文我們學習了五首古代詩詞,從詩人的作品中我們瞭解了他們流露在字裏行間的情感與心志。體會到他們抒情言志的表達技巧,進一步把握了他們的詩歌風格,有助於我們理解他們的其他作品。希望同學們不僅能夠理解這些詩篇,而且在課外有意識地運用有關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九年級下《詩詞曲》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在“讀”中理解這三首詩描繪的情景。

2、通過比較閱讀,結合個人理解,談對三首詩的認識和評價。

3、學寫《中秋詠月詩》,舉辦“詠月”專題手抄報。

教學重難點:

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在“讀”中理解這三首詩描繪的情景。

教學方法:

頌讀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備統復備

第一塊:初讀詩歌,整體感知內容指導語:

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讀順三首詩。

組織朗讀

第二塊:再讀詩歌,發揮想像,再現詩歌所描寫的畫面

創設情境:詩人同時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詠歎,但描寫的情景還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體的詩句說說作者描寫了怎樣的畫面嗎?

再次朗讀,同伴互助,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發表見解,小組補充

組織朗讀

第三塊:三讀詩歌,品位字裏行間流露的詩人感情

創設情境:看似朦朧的詩歌,卻是作者思想的體現,這三首詩的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感情呢?你能通過你的朗讀,將作者的感情很好的傳遞嗎?織交流、點撥、朗讀評價

課後學習:

1、背誦三首《詠月詩》

2、蒐集中秋詠月詩詞;

第二課時

初備統復備

第一塊:誦讀品位,說說個人喜好

創設情境:三首詠月詩詞,寫於不同時代,都表達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歡哪一首,請將它背出來,並簡述你喜歡的理由。

結合內容談感受

組織背誦

第二塊:拓展延伸——能誦會寫更多的詠月詩

創設情境: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詠歎中秋之月,賦予它一定的內涵,你能再吟誦幾句嗎?

創設情境: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賦予“中秋之月”怎樣的寓意呢?

組織交流,評價

佈置任務:請學生即興作一首“中秋詠月詩”(巡視、幫助)

課後作業:

1、四人小組,以“中秋之月”爲主題,辦一期手抄報。

2、邀請家人舉辦一箇中秋賞月晚會,將你寫作的詩歌獻給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