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李調元的生平事蹟

李調元的生平事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李調元,清代四川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與張問陶(張船山)、彭端淑合稱“清代蜀中三才子”。接下來,小編爲您介紹了李調元的生平事蹟!

李調元的生平事蹟

  【李調元簡介】

李調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中國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字美堂,號雨村,別署童山蠢翁。1734年,李調元生於四川羅江(今屬德陽)。父親李化楠是乾隆年間進士,官至保安同知(官名),其詩作《萬善堂詩》清婉雍容,名震一時。 中文名: 李調元 別名: 字美堂,號雨村,別署童山蠢翁 國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734年12月29日 逝世日期: 1803年1月14日 職業: 中國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 代表作品: 詩作《萬善堂詩》,《童山全集》,《童山詩集》40卷

  【人物生平】

生在書香世家,李調元自幼便在父親的嚴格指導下攻讀經文,5歲即讀《四書》、《爾雅》等經文、史書,他記憶力過人,凡經眼經書大多過目不忘。李調元7歲即能屬對吟詩。所作《疏雨滴梧桐》雲:“浮雲來萬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時傳抄鄉里,被譽爲“神童”。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織網的蜘蛛出對:“蜘蛛有網難羅雀”,李調元便信口對道:“蚯蚓無鱗欲變龍”。對仗工整,足見其才思之敏捷。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由吏部文選司主事遷考功司員外郎,辦事剛正,人稱“鐵員外”。歷任翰林編修、廣東學政。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備道等職因彈劾永平知府,得罪權相和珅,遭誣陷,遣戍伊犁,至1785年方得以母老贖歸,居家著述終老。蜀中著述之富,費密之後無與匹敵。詩作天才橫溢,多反映民間疾苦,著有《童山全集》撰輯詩話、詞話、曲話、劇話、賦話著作達五十餘種。編輯刊印《函海》共三十集。全卷共一百五十種書。 著有《童山詩集》40卷,戲曲理論著作《曲話》、《劇話》等。《曲話》和《劇話》多摘引前人的戲曲評論,並發表自己的看法。李調元主張宗法元人樸素自然的風格,反對曲詞賓白的駢麗堆砌的時尚,間有對劇作本事的考證,爲戲曲史研究提供了資料。難能可貴的是他記載了當時勃興的吹腔、秦腔、二黃腔、女兒腔的流佈情況,對弋陽腔、高腔的發展脈絡,進行了細緻的探索,爲後世戲曲史特別是劇種聲腔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藏書籍達10多萬卷。凡經史百家,稗官野史無所不覽。

  【刻碑意對】

蜀中才子李調元,乾隆年間中進士後任廣東學政。上任不多久,當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遊。看見一崖上刻有“半邊上”三個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曰:半邊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釋說,這是宋朝蘇東坡學士、黃山谷和佛印三人同遊此地時,佛印爲蘇東坡出了上聯,蘇東坡對不上,只好請黃山谷將此上聯刻碑於此,以示自仰,兼求下聯。李調元笑着說:“這下聯,蘇學士早已對好。”衆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說:“其實,蘇學士請黃山谷寫字刻碑與此,正是爲了聯對,這叫意對。”接着書出了下聯: 一塊碑,一行字,一句成聯一句虛。

衆人聽後,覺得無可非議,連聲讚歎。

  【巧對迴文聯】

有一天,李調元來到川東的一座山上,廟中長老素聞李調元之名,趕緊親自前來接待。長老和尚也很好客,領着李調元山前山後、廟裏廟外,看了一個盡情盡興。並把他請入方丈室中,辦了一席很豐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調元見長老和尚幾次欲言又止,料定他還有事相求,就主動問他。長老和尚這才說出原委。

原來,這座寺廟中有幅畫,是這位長老的師傅畫的,畫的是三兩枝出水的荷花。當時正逢江南大才子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辭,懸腕展臂,龍飛鳳舞寫下幾個大字:“畫上荷花和尚畫”

當時的長老和尚剛要提問,唐伯虎就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此對的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說完甩筆而去。可多少年過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對得出下聯來。

李調元聽長老和尚怎麼一說,興趣陡增,馬上要長老和尚把畫給他看,果然畫妙字絕,地道的唐伯虎真跡。他望着這個對子一尋思,才發現其中的妙處。原來,這句七字對,無論正念反讀音都一樣,難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調元對畫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長老和尚說:“大和尚,請借墨硯一用!”長老和尚將大號提筆一支捧到李調元面前說:“請大人錦上添花!”只見李調元提筆在手,略一沉思,便緊靠唐伯虎對聯之旁,寫下一聯:“書臨漢帖翰林書。”

從此,這幅畫就作爲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掛在這個方丈室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