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語文文言文閱讀基礎知識複習

語文文言文閱讀基礎知識複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內容預覽:

語文文言文閱讀基礎知識複習

文 言 文 閱 讀

一、考點解讀:

08年泰州市中考考綱中明確指出文言文閱讀,材料均選自課外的淺易文言文,主要考查學生的文言文閱讀遷移能力,知識的運用能力。

二、考點分析:

年份題型分值比率考查知識點

課內外比較閱讀文言詞語,朗讀停頓,翻譯句子 整體閱讀

課內外對比較文言詞語翻譯,理解領悟文章內容

課內外對比較文言詞語翻譯,理解領悟文章內容

三、複習策略:

[考點聚焦]

《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文言文教學和評價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學生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中考文言文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借助註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掌握文中出現的常見實詞、虛詞,縱觀近年來中考試卷,課外文言文的考查的知識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內容的概括。注重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和對文章關鍵內容的理解。考查對文章具有整體的理解、概括的能力。

2.詞語的解釋。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

3.句子的翻譯。翻譯文中重要的句子,要求準確通順。準確是指要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隨意增減內容;通順是指譯文前後連貫,語言流暢,合乎現代漢語的規範。有時還會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停頓和朗讀節奏的劃分。

4.作品的感受。多爲開放性試題,主要形式有:(1)欣賞型。(2)比較型。(3)評價型。(4)感悟型。(5)聯繫實際型等。須依據提供的材料闡釋生髮、提倡創新思維。只要你有自己的看法,並對自己的觀點作簡要闡述,言之成理即可。

[方法指津]

(一)夯實基礎

課外文言短文的考查是以課內文言文閱讀爲基礎的,它是課內文言文學習的延伸和擴展,是課內文言知識在新的語言環境中的再現。所以,考生平時必須紮紮實實學好課內文言文,在考試時才能輕鬆應對。在平時的複習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現象,要準確解釋這個詞,就要將這個詞放入語言環境中去理解。

2.對於古今異義現象,要避免以今義去解釋古義,要注意古今詞義的變化。

3.翻譯文中的句子,一般要用直譯法。直譯,譯不通時輔以意譯法。要抓住重點字詞做到字字有着落。

4.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譯要換用現代漢語的語序來翻譯。

5.翻譯時注意運用留補刪換調的方法。

6.注意從整體上來把握文章。明確文中寫了什麼內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觀點是什麼,作者抒發的情感是什麼,文章的中心是什麼等。把握了整體內容,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爲其他問題大都是圍繞整體內容來設置的。

(二)整體感知

對課外文言文來說,讀通全文尤其重要,因爲它是做好考題的前提,那麼怎樣才能做好這一步呢?

首先通讀、瀏覽或跳讀全文,大致瞭解文言選段的大意。但這時不要寄希望於一遍能讀懂全文,片面糾纏於個別難懂的字句,而應該暫時放過它們,只要能明瞭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了什麼事,事情的前因後果如何即可。

其次,文言文命題者會給一些註釋,這些註釋往往能給解題帶來很大幫助。藉助於括號內的註釋,考生理解文意就容易多了。理解文意還可以迅速瀏覽一下試題要求,要能一一落實問題中的字、詞、句在材料中相應的位置,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容易的問題可以在這一步完成。

其三、重讀課文,加深理解。經過前面兩個步驟,考生對文段內容已經能夠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讀的時候,就能從更高層次上認知全文,同時也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差做出糾正。如果碰到比較難的語段,還要反覆通讀,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前後推敲,整體把握,調用各種手段,走完解讀過程。

(三)學以致用

近幾年文言文試題多考查典範的實詞的解釋,遇到這些實詞,考生應首先回憶以前學過的文言文中有沒有這個詞語,如果有,它的意思放在此處能不能講得通,例如2006年濰坊中考題中有一處要求解釋月景尤爲清絕中的絕字,這句話雖然出自課外,但課內已學過,考生應想到《口技》中的以爲妙絕中的絕字釋義爲極,這個解釋用在此處正合適。

如果課內沒有,而且難以判斷意義,就應該根據具體語境,聯繫上下文,運用字形分析法或對該詞所在語句進行句法分析,從判斷該詞詞性的角度來推斷出它的準確意義。有些實詞詞義在文中根據自己對該詞所掌握的用法無法正確解釋,就應該考慮它的通假或活用情況。如因卒然而就一句中的卒字,我們已學過它的兩種義項,卒用其人(《趙普》)中譯爲終於,月餘亦卒《人琴俱亡》中譯爲死,但用在此句中都講不通,顯然也不是名詞士兵,而且卒字和然字連用,那我們就要考慮它是不是和猝通假,是猝然的意思,把這個意思放進句中恰好講得通,那我們就可以確定此處卒猝通假。

有時,中考題中也涉及常用虛詞的用法,虛詞雖然很多,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之其而等,這就需要我們熟記常用虛詞的基本意義和主要用法,比如說之字,初中階段常見的義項有結構助詞,的、代詞,指人或事物、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動詞,到、往、去、調節音節的作用,課外文言文中遇到之的理解,我們就可以針對以上幾種用法逐一對照,找到合適的義項。

文言語句的翻譯,應以直譯爲主,意譯爲輔,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逐字對應翻譯,同時做好留、補、刪、換、調。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②補。即補充單音詞爲雙音詞,或補出省略成分等。③刪。即刪除不需要譯出的虛詞等。④換。即用意思相同的現代漢語詞替換古漢語詞。⑤調。即調整詞序或語序,使之合乎現代漢語習慣。

文言類考題的重頭戲就是對文段內容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性試題了,這類試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查:

一是用原文語句填空,這類題比較簡單,只要我們做到總體把握,依據文體特點抓重點、抓中心句、找關鍵句,理清文章的'層次。在把握要點和中心的基礎上,分析判斷細節,找準主要信息就可以了。

二是理解識記作者抒發的感情,表達的觀點。此類題需要通過理解作者對人物的描寫,人物的主次關係,對事件的敘述,詳略的安排來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愛是憎,寫作的意圖是讚揚還是諷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麼教訓還是獲得什麼啓示。作者的觀點態度有時表現得含蓄、曲折,這就要注意挖掘有關詞語的隱含信息。注意的問題就是要尊重原文,實事求是,不要主觀臆斷,不要隨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是探索與創新類的題目。近幾年不少地區的考題中考到讀了上文,你有什麼啓示或看法或類似題目,這類題目需要考生做到思路開闊,積極探究,善於分析,避免人云亦云,被動接受現成的觀點;還要善於聯繫實際,緊跟時代,避免孤立地看問題,把時代的思想觀念融入到我們的閱讀和理解之中。但是要注意做到恰當準確,避免牽強附會、脫離原文的所謂創新觀點是不足取的。

[典型習題]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①蕭氏子至京師②,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爲公必盛饌③。曰過午,覺飢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⑥數四,頃即供飯,旁置菜羹而已。蕭氐子頗驕縱,不復下箸,惟啖⑦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次甚而退。

註釋:①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②京師:京城。③饌(zhuàn):準備食物。④果蔬:泛指菜餚。⑤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⑥臠(luán):切成小塊的肉。⑦啖:吃。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因謁公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覺飢甚而不敢去_____________

(3)旁置菜羹而已_______________

(4)公取自食之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方命坐(才)

B.然氏子頗驕縱(很、非常)

C.惟啖胡餅中間少許(只)

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具有什麼品質?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拜見、拜訪 (2)離開 (3)放、擺 (4)吃 2.D 3.菜餚都沒有準備,那人心中已經對此感到奇怪了。4.節儉,不鋪張i良費

透視:此例爲課外淺易文言散文閱讀,選文見宋代曾敏行的《獨醒雜誌》。無獨有偶,ZOO7年山東濱州市的中考文言文閱讀,也選用的是這一材料。閱讀課外文言文,首先要藉助註釋從總體上讀窿文本,像本文,記敘的是王安石擔任宰相期間的一則小故事,生活氣息濃郁。王安石貴爲宰相,仍艱苦樸素、勤儉持家,這在今天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l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完成文言實詞題,一有賴於我們的課內積累,二有賴於對上下文意的正確理解。最要緊的,是要結合上下文推斷加點詞語的正確意思。應特別注意古今異義,像本題中的去,古義跟今義正好相反,是離開的意思。

第2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爲了降低難度,所以採用了選擇題的形式。理解虛詞的意義或用法,關鍵還是要樹立上下文意識,因爲同樣一個虛詞,在不同的環境中,它的用法往往不同。像方,我們在《狼》中學的方欲行的方,是正剛的意思;而本題中,則是才的意思,結合上下文,這裏是說又過了很久,才讓他坐下。同樣,連詞而可以表示多種關係,其人愧甚而退中的而應表示修飾關係。

第3題是翻譯題。完成文言文翻譯題,要特別注意以下幾種情況。一要結合語境釋詞。文言詞語具有一詞多義的特點,我們在翻譯古文語句時,要善於結合具體的語境解釋詞語,以求整個句子的翻譯能夠比較通順。二要轉換古今句式。文言文中賓語前置、介賓短語後置等用法與被動句、省略句、等句式,與現代漢語差別較大,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要處理好古今句式之間的轉換,使譯句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範。三要注意詞類活用。文言文翻譯題的評分標準特別注意句中的關鍵詞,必須把句中的關鍵詞翻譯準確,全句意思清楚明白,纔可得全分。本題中的句子,沒有特殊句式,也沒有詞類活用,難度不是很大。

第4題是人物評價題。要對文中人物作出有理有據的評價,就得從整體上讀懂文意,準確把握作者對文中人物的感情傾向。

四、配套習題

一、趙威後問齊使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①,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②耶 民亦無恙耶 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③,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 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 苟無民,何以有君 故有捨本④而問末者耶

註釋:①發:啓封。②恙:災害,憂患。③說:通悅,高興。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 ) 2.不然 ( )

3.苟無歲( )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趙威後的言論體現了_______________思想,歷史上還有哪些哲學家,思想家有類似的思想 _________

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語__________________,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

二、齊欲伐魏

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齊王①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於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②,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④其兵,弊⑤其衆,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將休士也。

註釋:①淳于髡(k n):戰國時齊國的上大夫.齊王:齊宣王,戰國時齊國國君,姓田,名闢疆。②環山者三:相當於三環山,意思是圍繞着山追了三圈。③無勞倦之苦:意思是沒有費一點力氣。④頓:睏倦,這裏是使睏倦的意思。⑤弊:疲勞,這裏是使疲勞的意思。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處( )

3.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 ) 4.謝將休士也( ) ( )

5.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譯:

1.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環山者三,騰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與寓言故事_________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見羅雀者

孔子見羅雀者①,所得皆黃口②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③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可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爲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④也。

導讀:文章借羅雀者之口,說明善驚遠害,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誡弟子以所從爲禍福,君子慎其所從,可謂警世之言。

註釋 :①羅雀者:張網捕鳥的人。②黃口:雛鳥的嘴爲黃色。後又借指雛鳥。③獨:表示轉折,相當於卻。④戇(zhuàng):愚.敗:禍亂,禍害。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大雀從黃口( ) 2.孔子顧謂弟子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驚以遠害( )

二、翻譯

1.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從,與親_____而遠_____有相似之義。

答案:

一、趙威後問齊使

導讀:本篇運用了排比和反問的修辭手法,使趙威後對齊使的反駁更具聲勢和說服力,言簡意賅。

譯文:齊王派使者問候趙威後,送給她的信還沒有啓封,威後問使者:你們國家今年收成怎麼樣 百姓怎麼樣 國君怎麼樣?齊國使者很不高興,說:我奉命問候威後,可您現在不問候我們齊王,先問收成和百姓的情況,難道有先卑賤而後尊貴的道理嗎?威後回答道:不是這樣的。如果沒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沒有百姓,哪有君王啊 怎麼能捨棄根本的而詢問次要的呢?

一、l.問候 2.這樣 3.如果

二、排比:歲亦無恙耶 民亦無恙耶 王亦無恙耶 反問:苟無歲,何以有民。

三、民本 孟子,主張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民事不可緩也;救民於水火之中

四、捨本逐末 捨棄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細枝末節 輕重倒置。

二、齊欲伐魏

導讀: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諫君王,避免了一場戰爭,可謂大功一件。

譯文:齊國要攻打魏國,淳于髡對齊王說:韓子盧是天下跑得極快的犬;東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極其狡猾的兔子。韓子盧追逐東郭逡,環山追跑了三圈,跳躍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盡地跑在前面,犬疲憊不堪地跟在後面,犬與兔都疲憊至極,最後分別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農夫看見了,沒遭受任何勞碌之苦,就獨得了利益。現在齊國與魏國長期相對峙,以致使士兵困頓,百姓疲乏,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和楚國會等候在身後,坐收農夫之利呀。齊王害怕了,遣散了將帥,讓士兵回家休息了。

一、l.快 2.分別 3.怕,擔心 4.辭去,遣散 使(讓)休息 5.獨得,據有。

二、1.東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環山追跑了三圈,跳躍翻山追了五次。3.農夫看見了,沒有任何勞碌之苦,就獨得了利益。

三、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不要因雙方相爭持,讓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對人們有一定警示作用。

三、孔子見羅雀者

譯文:孔子看到張網捕鳥的人,捕到的都是黃口的小鳥。夫子問捕鳥人:唯獨大鳥捕不到,爲什麼呢?捕鳥人說:大鳥容易警覺,所以不易捕到;小鳥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鳥跟從易警覺的大鳥,就捕不到;如果大鳥跟從貪吃的小鳥,也能捕到。孔子回頭對弟子說:容易警覺就遠離了禍害,貪吃就忘記了災患,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爲所跟隨的不同就變成了福或者禍。因此君子應當慎重地選擇他所要跟隨的人,靠年長者的謀慮就有了保全性命的憑藉,跟隨年少者的魯莽就會有滅亡的禍患。

一、1.跟隨 2.回頭 3.貪圖 4.遠離

二、1.大鳥容易警覺故難以捕到,小鳥貪吃因此容易捕到。2.因此君子應當慎重地選擇他所要跟隨的人,靠年長者的謀慮就有了保全性命的憑藉,跟隨年少者的魯莽就會有滅亡的禍患。

三、君子 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