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精華)初中必背文言文

(精華)初中必背文言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初中必背文言文1

《出師表》諸葛亮

(精華)初中必背文言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且中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秋也。然侍衛臣不懈於內,忠志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殊遇,欲報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士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路。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爲宮中事,事無大小,悉以諮,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爲督。愚以爲營中事,悉以諮,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臣,願陛下親信,則漢室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顧臣於草廬中,諮臣以當世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際,奉命於危難間,爾來二十又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禕允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效,不效則治臣罪,以告先帝靈。若無興德言,則責攸、禕、允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詢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初中必背文言文2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以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初中必背文言文3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dān)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àng)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①加粗標紅字是易錯字。②畫線句是高考高頻考查句。

譯文賞析:

魚,是我所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會捨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會捨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還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所以有禍患(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沒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麼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麼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沒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情,那麼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有什麼不可以做的呢?按照這種方法可以生存卻不採用,按照這種方法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去做。是因爲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就是義),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那就是不義)。不僅僅是賢人有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道德不丟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沒有禮貌地吆喝着給人(吃),就是過路的飢餓的人都不會接受;用腳踢着給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義就接受了,那麼這種高位厚祿對我有什麼益處! 是爲了宮室的華美,爲了妻妾的侍奉,爲了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爲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捨),現在爲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爲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捨),現在爲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爲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捨),如今卻爲了所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爲不可以停止嗎?(如果不停止的話,)這就是所說的喪失了人本來的思想,即羞惡之心。

理解默寫:

①《魚我所欲也》一文中體現作者捨生取義的生死觀的名句是“,”。

②《魚我所欲也》中的“,”解釋了不苟且偷生,而要捨生取義的原因。

③《魚我所欲也》中與“不受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④《魚我所欲也》中,體現孟子對“死”的精闢論述的三句是“,,”。

⑤《魚我所欲也》中,體現“性本善”思想的三句是“,,”。

⑥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以“,”說明了自己對不合禮義的高官厚祿持否定態度。

真題彙編:

2018·課標全國Ⅱ卷】《孟子·魚我所欲也》中說,雖然一點食物即可關乎生死,但若“”,飢餓的路人也不會接受;若“”,即便是乞丐也會拒絕。

2016·課標全國Ⅱ卷】《孟子·魚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義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參考答案

理解默寫

①二者不可得兼 捨生而取義者也

②所欲有甚於生者 所惡有甚於死者

③呼爾而與之 行道之人弗受

④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於死者 故患有所不闢也

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賢者能勿喪耳

⑥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萬鍾於我何加焉

真題彙編

①呼爾而與之 蹴爾而與之

②二者不可得兼 捨生而取義者也

初中必背文言文4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於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於有多深,有了龍(居住)就成爲靈異的(水)。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裏。往來談笑的有淵博的學者,沒有粗俗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使雙耳受到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在這裏居住,)還有什麼簡陋的呢?”

初中必背文言文5

慶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嶽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初中必背文言文6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苦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稟銷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爲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撰長書以爲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爲學之難以告之。

初中必背文言文7

1、《論語十則》: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⑥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⑨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⑩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魚我所欲也》孟子

魚,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也,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於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爲身死而爲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而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4、《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這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5、《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爲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6、《出師表》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且中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掉、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爲督。愚以爲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又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掉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掉、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詢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7、《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8、《三峽》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到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9、陋室(簡陋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文字) 劉禹錫(唐)

山不在高,有仙則(就)名(成了名山)。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成了靈異水)。斯(這)是陋室,惟(只)吾(我)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氣)。苔痕上階綠(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入簾青(草色青蔥,映入簾裏)。談笑有鴻(大)儒(舊指讀書人),往來無白丁(平民,此指沒有什麼學問人)。可以調(調弄)素琴(不加裝飾琴),閱金經(指佛經)。無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這裏指奏樂聲音)之亂耳,無案牘(官府公文)之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呢)?

10.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只是)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一同死在槽櫪之間。駢,兩馬並駕。駢死,並列而死。槽櫪,喂牲口用槽),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著稱)。

馬之千里者,一食(吃一頓)或盡粟一石。食(“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喂)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且(猶,尚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鞭打馬。策,用鞭子打馬)不以其道(按照正確方法。道,正確方法),食(喂)之不能盡其材(竭盡它才能。材,通“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它意思),執策而臨(面對)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唉)!其真無馬邪(真沒有馬嗎?邪,通“耶”,表疑問,相當於“嗎”)?其真不知馬也!

11.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竹林),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格外)清冽(清涼)。全石以爲底(潭以整塊石頭爲底),近岸,卷石底以(而)出(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卷,彎曲),爲坻,爲嶼(小島),爲嵁(不平岩石),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大約)百許(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相當於同樣用法“來”)頭,皆若空遊(在空中游動)無所依(依靠)。日光下澈(陽光照到水底),影布(映)石上。佁然(呆呆樣子)不動,俶爾遠逝(忽然向遠方游去),往來翕忽(輕快敏捷樣子)。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明滅可見(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其岸勢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感到心情淒涼,寒氣透骨),悄愴(憂傷樣子)幽邃(幽靜深遠)。以其境過清(悽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年輕人):曰恕己,曰奉壹。

12、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官吏降職或遠調)守(作州郡長官)巴陵郡。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百廢具(通“俱”,全,皆)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通“囑”)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美好)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廣遠)無際涯(邊);朝暉(日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雄偉景象)也。前人之述(記述)備(詳盡)矣。然則(雖然如此,那麼……)北通巫峽,南極(到)瀟湘,遷客(謫遷得人,指降職遠調人)騷人(詩人),多會於此,覽(看)物之情,得無(大概……吧)異乎?

若夫(像那)淫雨(連綿雨)霏霏(雨雪繁密樣子),連月不開(解除);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衝向天空);日星隱曜(光輝),山嶽潛形(隱沒形體);商旅不行,檣傾(桅杆倒下)楫摧(船槳斷折);薄(迫近)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離開)國(國都)懷鄉(懷念家鄉),憂讒畏譏(懼怕別人批評指責),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至於)春和景(日光)明,波瀾不驚(此處有“起、動”意思),上下天光,一碧(一片碧綠)萬頃;沙鷗翔(飛翔)集(鳥停息在樹上),錦鱗(美麗魚)游泳;岸芷汀(小洲)蘭,鬱郁(形容草木茂盛)青青。而或長煙一(全)空(消散),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圓形玉),漁歌互答,此樂何極(哪有窮盡)!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榮耀)辱(屈辱)偕(一起)忘,把(持、執)酒臨風(端酒當着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人)之心,或(或許,也許)異(不同於)二者之爲(此指心情),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爲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居廟堂(指朝廷)之高(處在高高廟堂上,即在朝廷做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處在偏僻江湖間,即不在朝廷做官)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那)必(一定)曰“先(在……之前)天下之憂而憂,後(在……之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假如沒有)斯人,吾誰與歸(即“與誰歸”)?(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宋仁宗慶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嶽州當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已廢弛不辦事情都興辦起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來規模,在樓上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詩賦。囑託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我觀賞那嶽州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遠處山,吞長江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雄偉景象。前人記述已經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北面通到巫峽,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官史和來往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觀賞自然景物所產生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象那連綿陰雨下個不斷連續許多日子不放晴,陰慘風狂吼,渾濁浪頭衝白天空;太陽和星星失去了光輝,高山隱藏了形跡;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槳斷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奸人、害怕壞人譏笑,滿眼蕭條冷落,極度感概而悲憤不端種種情緒了。 就象春日晴和、陽光明媚,波浪不起,藍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成羣沙歐,時而飛翔時而停落,美麗魚兒,時而浮游,時而潛游;岸邊香草,小洲上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蔥。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動月光象閃耀着金光,靜靜月影象現下白璧,漁夫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在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辱全忘,舉酒臨風,高興極了種種感概和神態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人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面說兩種思想感情表現不同,爲什麼呢?他們不因爲環境好而高興,也不因爲自己遭遇壞而悲傷;在朝廷裏做高官就擔憂他百姓;處在僻遠江湖間就擔憂他君王。這就是進入朝延做官也擔憂,辭官隱居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13、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環繞)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茂盛樣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山勢迴環,路也跟着拐彎),有亭翼然臨(靠近)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用自己別號來命名)。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領會在心裏,寄託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樹林裏霧氣散了),雲歸而巖穴暝(昏暗),晦(暗)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香花)發而幽香,佳木秀(茂盛、繁茂)而繁陰,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於負者(揹着東西人)歌於途,行者休(休息)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菜蔬),雜然而前陳(擺開)者,太守宴也。宴酣(盡興地喝酒)之樂,非絲(絃樂器)非竹(管樂器),射(投壺遊戲)者中,弈(下棋)者勝,觥(酒杯)籌(酒籌)交錯(交互錯雜),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蒼顏(臉色蒼老)白髮,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樣子,此形容醉態)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遮蓋),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以遊人快樂爲快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記述)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謂(爲,是)誰?廬陵(今江西吉安市)歐陽修也。

14、記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南)夜遊 蘇 軾

元豐(宋神宗年號)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想到、考慮)無與爲樂者(沒有可以交談取樂人),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共同、一起)步於中庭(院裏)。庭下如積水空明(形容水澄澈),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只是)少閒人(清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5、愛蓮說 (北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值得)愛者甚蕃(多)。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很,非常)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積存污泥)而不染(沾染污穢),濯(洗滌)清漣(水清而又微波,這裏指清水)而不妖(美麗而不端莊),中通外直,不蔓(不生枝蔓)不枝(不長枝節),香遠益清,亭亭(聳立樣子,筆直)淨(潔淨)植(立),可遠觀而不可褻(親近而不莊重)玩(褻玩,玩弄)焉。予謂菊,花之隱逸(隱居人)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品德高尚人)者也。噫!菊之愛(對於菊花喜愛),陶後鮮(少)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還有什麼人呢)?牡丹之愛,宜(應當)乎衆矣(人該是很多了)。

16、送東陽馬生序 宋 濂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得到)書以觀,每假借(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放鬆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錄畢,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約(超過約定期限)。以是(因此)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加冠之後,指已成年。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束髮戴帽儀式,表示已經成人。後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學問淵博老師。碩,大)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向)鄉(當地)之先達(有道德有學問前輩)執經(拿着經書)叩(請教)問。先達德(道德)隆(高)望(聲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言語和臉色)。餘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疑難)質(詢問)理(道理),俯身(彎下身子)傾耳(側着耳朵)以請(請教);或遇其叱咄(訓斥,呵責),色愈恭,禮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復;俟(等待)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背)篋(書箱)曳(拖着)屣(鞋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隆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學舍,書館),四支(通“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此指服侍人)持湯(熱水)沃灌(澆洗),以衾(被子)擁覆,久而乃和。寓(住)逆(迎接)旅(逆旅,旅店),主人日再(兩次)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綺繡,戴朱纓(帽帶)寶飾之帽,腰(動詞,腰佩)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香袋。臭,氣味,此指香氣),燁然(光彩照人樣子)若神人;餘則縕(舊絮)袍敝(破)衣處其間,略無(毫無)慕豔(羨慕)意,以(因爲)中(內心)有足(足以)樂者,不知口體之奉(指吃穿)不若(如)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譯文)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裏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書抄寫,計算着日期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池裏水結成堅硬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期限。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夠閱讀很多書。到了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曾經跑到百里以外向同鄉有名望前輩拿着書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高人弟子擠滿了他屋子,他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着身子側着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人斥責人,(我)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不敢回答;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我雖很笨,終於獲得多教益。 當我跟從老師學習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和巨大峽谷中。嚴冬寒風凜冽,踏着幾尺深積雪,腳上皮膚因爲寒冷乾燥而破裂卻不知道。回到學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女僕)人用熱水(爲我)澆洗,用被子(將我)裹起來,很久才暖和起來。住在旅館裏,旅店老闆每天提供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味道好東西可以享用。與我同住別同學都穿着華麗衣服,戴着有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帽子,腰間佩戴白玉做圓環,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着香袋,光彩照人樣子好像神仙一樣;我穿着破舊衣服生活在他們之間,卻毫無羨慕意思。(那是)因爲(我)內心有足以快樂事{讀書},所以不覺得吃、穿不如人。我求學勤勞和艱苦大概就是像這個樣子。

初中必背文言文8

3、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爲生。記得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們對此感到十分詫異。便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捨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村裏的村民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於是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裏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爲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着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裏的人)問如今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裏人告辭。村裏的人告訴他:“(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外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着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啦。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他不久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初中必背文言文9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初中必背文言文10

世有千里馬,然後有伯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初中必背文言文11

【原文】

望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翻譯】

梳洗完畢,獨自一人登上望江樓,倚靠着樓柱凝望着滔滔江面。上千艘船過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沒有出現。太陽的.餘暉脈脈地灑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腸縈繞在那片白蘋洲上。

【重點字詞】

⑴望江南:又名“夢江南”“憶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名。段安節《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爲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後改此名。”《金奩集》入“南呂宮”。小令,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

⑵梳洗:梳頭、洗臉、化妝等婦女的生活內容。

⑶獨:獨自,單一。望江樓:樓名,因臨江而得名。

⑷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風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詞。皆:副詞,都。

⑸斜暉:日落前的日光。暉:陽光。脈脈:本作“眽眽”,凝視貌。《古詩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後多用以示含情慾吐之意。

⑹腸斷:形容極度悲傷愁苦。白蘋(pín):水中浮草,色白。古時男女常採蘋花贈別。洲:水邊陸地。[2—4]

初中必背文言文12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蓋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佩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相關賞析:

這是一篇贈序。

明洪武年間,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制誥,洪武十年(1377)致仕。第二年,宋濂至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明太祖朱元璋。其時,在國子監讀書的馬君則,以同鄉後輩的身分前來拜訪,宋濂就寫了這篇文章贈送給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學而功成名就的事實,現身說法,勉勵後輩專心向學,刻苦自勵,情真意摯,語重心長。

就文章的內容而言,作者主要以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苦經歷,與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進行對比。作者簡潔生動地敘述早年的經歷:幼時酷愛學習,但因家境貧寒,無書可讀,只得向人借閱。借到書,即使在嚴冬季節,也要自己動手抄錄;爲了取信於藏書之家,到期一定歸還,可見得書之難。年長以後,仰慕聖賢的道統,渴望名師指點,且又並非容易的'事;爲了求師,不顧窮冬烈風,負篋曳屣,奔走於深山巨谷之中,以致足膚皸裂。生活上,自己也甘於貧苦,自得其樂。這些典型事例全面地敘述了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生活。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種堅忍不拔的毅力,不斷地克服障礙,最後才功成名就的。筆墨酣暢,說理透徹,爲下文的對比蓄滿了氣勢。接着,有針對性地指出了太學生的優越條件: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有教授相伴,有豐富藏書。這樣,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結論只有一個:學業道德上的成長,取決於自己主觀上是否努力,確鑿的事實,強烈的對比,得出了無可置疑的結論,完成了所要揭示的主旨。此後,又交代了寫作的緣由和宗旨。

就文章的寫法而言,除全篇主體結構進行對比之外,在具體記敘的過程中,又處處予以對比。在記敘自己勤苦求學生活時,以主觀上的勤奮與客觀上的艱苦作對比。譬如,寫讀書需手自筆錄時: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寫求師時,師嚴而禮恭:或遇叱咄,色愈恭,禮愈至;寫求學時,不辭勞苦,困難愈大愈見其志堅;寫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與自己的縕袍敝衣作對比;在記敘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時,又以客觀條件的優越與主觀上的努力與否作對比作者以鮮明的對照,分辨事理,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和說服力量。而在對比中,又可看出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毫無單調呆板之感。加之,措辭委婉,如話家常,表達出一種懇摯的感情,自然會親切動人,催人奮進。

初中必背文言文13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山之間者也,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則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早'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初中必背文言文14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而去。

初中必背文言文15

1、《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爲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2、曹劌論戰《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3、孟子三則

A、魚我所欲也《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B、富貴不能淫《孟子》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爲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爲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C、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4、《莊子》一則

逍遙遊(節選)

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5、《禮記》一則

雖有佳餚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6、《列子》一則

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爲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7、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爲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8、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爲督。愚以爲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9、桃花源記

(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10、答謝中書書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11、三峽

(北魏)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12、雜說(四)馬說

(唐)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13、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14、小石潭記

(唐)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15、岳陽樓記

(宋)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16、醉翁亭記

(宋)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西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17、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18、記承天寺夜遊

(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19、送東陽馬生序

(明)宋濂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爲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初中必背文言文抒情20、湖心亭看雪

(清)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