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小學文言文及翻譯

小學文言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在學習中,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爲文言文。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文言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文言文及翻譯

《陳元方候袁公》

【原文】

陳元方年十一歲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suí)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爲鄴(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翻譯】

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爲官,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情?”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安撫,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我父親更加敬重。”袁公說:“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時間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爲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學孔子,孔子也不學周公。”。

《孟母三遷》

【原文】

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爲喪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爲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爲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翻譯】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着頭說:“這纔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這也說明了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揠苗助長》

【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爲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翻譯】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裏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爲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他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他。

《畫蛇添足》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爲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爲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爲之足?”遂飲其酒。

爲蛇足者,終亡其酒。

【翻譯】

古代楚國有個人祭過祖宗以後,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他還有剩餘。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好的人喝這壺酒。”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準備飲酒,卻左手拿着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爲他畫腳。”他還沒有(把腳)完成,另一個人的蛇畫好了,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給他畫腳呢?”話剛說完,就把那壺酒喝完了。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掉了那壺酒。

《北人食菱》

【原文】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食菱,並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於水中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爲知也。

【翻譯】

北方有個自從出生就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個人)連角殼一起放進嘴裏吃。有的人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那人爲了掩飾自己的缺點,(護住自己的短處),說:“我並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進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熱解毒。”問的人說:“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後面的山,哪塊地沒有呢?”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是在土裏生長的,這是因爲他勉強地把不知道的當作知道的。

《愚人食鹽》

【原文】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爲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爲其患。

【翻譯】

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請他吃飯。可是他嚐了幾樣主人燒的菜餚以後,愚蠢的人都覺得味道太淡。主人聽了之後,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鹽。他吃了後,感覺這菜餚十分美味。於是他對自己說:“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爲有了鹽。”靠近傍晚天快黑時,他纔回到家,母親已經準備好飯菜。他說:“有鹽嗎?有鹽嗎?”母親拿出鹽,覺得很奇怪,只見看見自己兒子吃鹽不吃飯菜。母親說:“怎麼可以這樣?”愚人說:“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鹽中。”愚人吃鹽不停,吃得以後口味敗壞,反而變成他的禍害。天下之理皆然,過則非惟無益,反害之。

《父善遊》

【原文】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亦必悖(bèi)矣。

【翻譯】

有個經過江邊的人,看見一個人正帶着一個小孩想把他投到江裏,小孩嚇得直哭。這人問他原因,那人回答:“這孩子的父親擅長游泳。”孩子的父親雖然擅長游泳,這個小孩難道也立即會游泳嗎?用這種觀點對待事物,也一定是違反常理的。

《截竿入城》

【原文】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譯】

魯國有個拿着長竿子進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着他想要進城門,但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着他,也不能進入城門,他實在是想不出什麼辦法來了。不久,有個年長的男人來到這裏說:“我並不是聖賢,只不過經歷了很多的事情,爲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再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依照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世無良貓》

【原文】

某惡鼠,破家求良貓。厭以腥膏,眠以氈蘮。貓既飽且安,率不捕鼠,甚者與鼠遊戲,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復蓄貓,以爲天下無良貓也。

【翻譯】

有人十分討厭老鼠,破產討得一隻好貓。用大魚大肉去喂貓,用棉墊毯子給貓睡。貓過着很安逸的生活,都不去捕鼠了,甚至與老鼠一塊玩樂,老鼠因此更加兇暴。這人十分生氣,把貓趕走後,於是再也不在家裏養貓了,認爲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好貓。

《人有亡斧者》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爲而不竊斧者也。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皆無似竊斧者也。

【翻譯】

(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樣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臉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是偷斧子的;一舉一動,沒有一樣不像偷斧子的人。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時)卻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見他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行爲、表情、動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濫竽充數》

【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爲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翻譯】

齊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田地)繼承了王位。齊湣王喜歡聽一個一個地獨奏,南郭處士就逃跑了。

《曾子殺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汝)還,顧反爲女殺彘(zhì)。”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之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翻譯】

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趕集,他的兒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着,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來,就看見曾子要捉小豬去殺。她就勸止說:“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這可不能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於是把豬殺了,煮後吃了。

《掩耳盜鈴》

【原文】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也。

【翻譯】

範氏逃亡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揹着他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隻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爲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鷸蚌相爭》

【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爲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衆。臣恐強秦之爲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譯】

趙國將要攻打燕國,蘇代替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今天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裏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他的肉,河蚌馬上閉攏甲殼鉗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一個死蚌。’河蚌對鷸說:‘今天不讓鷸嘴出去,明天不讓鷸嘴出去,就會有一隻死鷸。’他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把他們倆一塊抓走了。現在趙國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就會矇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險的形勢,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爲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王說:“好吧。”於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楊氏之子》

劉義慶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爲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文

在樑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裏有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孔君平來拜見楊氏子的父親,可是父親不在,於是便叫楊氏子出來。楊氏子爲孔君平端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着楊梅對楊氏之子,並說:“這是你家的水果。”楊氏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有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董行武》

唐懷州河內縣董行成能策賊。有一人從河陽長店,盜行人驢一頭並皮袋。天欲曉,至懷州。行成至街中,見之,叱曰:“個賊住!即下驢來!”遂承伏。人問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驢行急而汗,非長行也;見人則引繮遠過,怯也;以此知之。”捉送縣,有頃,驢主尋蹤至,皆如其言。

譯文

唐朝懷州河內縣,有個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對方是否賊匪。

有一名賊人在河陽長店偷得路人一頭驢和皮袋,在天快破曉時趕到懷州境內,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來。董行成一見他就大聲喝道:“你這賊子給我站住!立即從驢上下來!”那人一聽立即下驢認罪。

事後有人問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賊,董行成說:“這頭驢因長途急行而流汗,不是走了很長的路;而是這人見了路人也會引驢繞路,這一定是因他心虛;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賊。”

董行成將盜賊送到縣衙,不一會兒,驢的主人尋着蹤跡找來了,實際情況和董行成說的一模一樣。

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爲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山海經》

翻譯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裏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她化爲精衛鳥。經常叼着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狐假虎威

虎求百獸而食之①,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長百獸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子以我爲不信⑤,吾爲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爲然⑦,故遂與之行⑧。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⑨,以爲畏狐也。——《戰國策》

[譯文]

老虎尋找各種野獸吃掉他們,抓到(一隻)狐狸。狐狸說:“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來做各種野獸的首領,現在你吃掉我,是違背天帝的命令。你認爲我的(話)不誠實,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隨在我後面,觀看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認爲(狐狸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獸看見它們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爲(它們)是害怕狐狸。

《寇準讀書》

初,張詠在成都,聞准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陝,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爲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起初,張詠在成都做官,聽說寇準做了宰相,就對自己的同僚下屬說:“寇準是少見的人才,可惜他知識學問不夠啊。”等到寇準出使到陝西的時候,恰好張詠從成都被罷官回來,寇準隆重設宴,準備酒食款待張詠。張詠將要離開的時候,寇準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準問他:“您有什麼話要教導我嗎?”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不能不去看啊。”寇準沒有領會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後拿出《霍光傳》來看,看到裏面有“不學無術”這句話的時候,才明白過來。笑着說:“這是張先生在說我啊。”

註釋

謂:對……說。

嚴:敬重。

供帳:舉行宴請。

及:到了......的時候。

還:返回。

具:備辦。

待:接待。

將:將要。

郊:城外,野外。

聞:聽說。

適:恰好。

自:從。

去:離開。

諭:明白。

徐:慢慢地。

準:寇準,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世無良貓》

某惡鼠,破家求良貓。厭以腥膏,眠以氈罽。貓既飽且安,率不食鼠,甚者與鼠遊戲,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復蓄貓,以爲天下無良貓也。是無貓邪,是不會蓄貓也。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有個人憎恨老鼠,傾盡所有的家財討得一隻好貓。用魚肉餵養,用棉墊、毯子給貓睡。貓已經吃得飽飽的並且過得安安穩穩,大都不捕鼠了,有時貓甚至與老鼠一塊嬉戲,老鼠因此更加兇暴。這人十分生氣,把它趕走,於是再也不在家裏養貓了,認爲這個世界上沒有好貓。

註釋

(1)某:某個人;有一個人。

(2)惡:討厭;厭惡。

(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財。破:傾盡

(4)厭:滿足。

(5)以:用。

(6)腥膏:魚和肥肉。腥:代指鮮魚。膏:肥肉。

(7)罽:(jì)(罽蒘)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麥粒。俗稱“鬼麥”。氈罽:氈子和毯子。

(8)且:並且。

(9)率:大都。

(10)故:緣故。

(11)益:更加。

(12)暴:兇暴。橫行不法。

(13)遂:於是;就。

(14)逐:驅逐,趕走。

(15)蓄:養。

(16)以爲:認爲。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翻譯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有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爲有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是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因爲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

註釋

弈秋:弈:下棋。(圍棋)

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爲弈秋。

通國:全國。

通:全。

之:的。

善:善於,擅長。

使:讓。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爲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以爲:認爲,覺得。

鴻鵠:天鵝。(大雁)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想。

弓繳:弓箭。

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謂,說。

曰:說。

非然也:不是這樣的。

矣:了。

弗: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