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現代詩 > 由《再別康橋》引發的對現代詩歌教學的思考論文

由《再別康橋》引發的對現代詩歌教學的思考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對於現代詩歌教學的思考是在近日組織的《再別康橋》教學設計徵集和觀摩課活動之後。這是一次區域性的教研活動,活動前在全區教師中徵集的10多份《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與這節觀摩課在課堂教學程序和結構的設計上大同小異——導入課題,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徐志摩,投影出示作家及背景資料,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出示誦讀技巧和方法,學生自由朗讀,談誦讀的感受,教師範讀,再集體誦讀。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由《再別康橋》引發的對現代詩歌教學的思考論文

一、現代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這些教學設計存在着一些明顯的共性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對現代詩歌的閱讀興趣和體驗感悟,也讓學生無法體會到現代詩歌的魅力和價值。

首先,重朗讀輕指導。在現代詩歌教學中,語文教師最常用的方法是通過誦讀來達成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教師的誦讀技術指導存在問題。一讀、再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美美地讀、配樂讀……沒有具體有效指導的誦讀,再多也是枉然。所以,一節課上下來學生誦讀水平並未真正提高,依舊無法體會到誦讀之美。

其次,強情感弱體悟。設計現代詩歌教學,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往往是教者強化的目標。於是,“這首詩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這首詩的感悟基調是什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樣大而且空的問題在現代詩歌教學中頻頻出現,學生很難把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概念化地把教參或傳統解讀的結論告知學生,並不關注學生在具體的詩歌情境中體驗感受情感的表達方式,學生感覺現代詩歌空洞無物,情無所附,原因就在於教學設計中弱化了體驗感悟。

第三,抓形象疏內涵。形象的品讀有助於塑造讀者心目中的詩歌意象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注重和學生一起提取和歸納詩歌表達情感的意象,並和學生一起研究形象塑造的修辭手法等。比如,對《再別康橋》中“金柳”、“青荇”、“一潭”等形象,學生也參與分析了修辭手法等語言運用的技巧,但我們的教學卻多數停留在形象本身,極少關注形象所承載的意義,也缺少對作家塑造形象意義的分析,從而使詩歌閱讀流於形象的表面。

第四,有想象缺聯繫。詩歌想象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大部分教師都注重利用想象來打開詩歌閱讀的思維空間。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又往往忽視了聯想與想象的生活基礎。比如,想象青荇在水底招搖,這種想象有利於豐富形象的意義和內涵。然而,學生卻很難想象水草在水波中搖擺,似生活中美麗女子行走的姿態,詩人是把心中的康橋想象成心愛的美人。像這樣的聯繫學生建立不起來,特別是在閱讀過程中如不能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調整,現代詩歌教學中想象的運用便失去了效應。

當然,這些問題是通過一節課和10多篇教學設計梳理出來的,未免“失之千里”。但這些問題的分析,在當前現代詩歌教學被不斷弱化的背景下,還是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提高現代詩歌教學質量的。所以依據前面的分析,我以爲現代詩歌教學可以作一些變化,以期扭轉當前現代詩歌教學效益低下的現狀。

二、現代詩歌教學中的幾個策略

解決了什麼應該是現代詩歌教學研究的關鍵和核心這個問題,我們便找到了教學的方向。《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爲我們描繪了康橋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形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情感,詩人往昔的生活那麼自然地呈現在我們讀者面前,詩人的離愁是那麼的含蓄雋永。教學這首詩,就是要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詩歌中的意象,鑑賞這些意象中蘊涵着的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這種文學樣式的藝術魅力。

首先,強化指導下的誦讀。誦讀作爲現代詩歌主要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必須熟練掌握誦讀指導技術,才能實現預期目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朗讀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從語音、語調、語氣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在朗讀評價中特別對“有感悟地朗讀”作出了以對內容理解與把握爲基礎的誦讀要求。這些要求的實現能夠引導我們從一般朗讀向鑑賞誦讀過渡,實現從內容理解向鑑賞評價過渡。

《再別康橋》一詩每節四行,一、三行稍短,二、四行稍長,音尺的排列組合長短錯落又不乏規則,如同一支婉轉低迴又循環往復的詠歎調,將詩人纏綿悱側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誦讀時絕不能一味地簡單讀,而要對具體的詞句進行指導。程翔老師在教學該文時對“盪漾”一詞的朗讀技術指導是現代詩歌誦讀指導的範例。程老師在學生讀了這一段後,指出學生讀得不清晰,並追問了“盪漾”一詞的意思:盪漾本指水波動,這裏是指水波動嗎?學生答出“心情波動”後,教師再問這一節是應該低着頭讀還是應擡着頭讀,並和學生一起研究,誦讀時還要帶着一種憧憬,學生在這樣的指導下再讀,效果就很明顯了。隨後,師生繼續研究怎麼讀比較好,怎樣進行技術處理,提示學生“漾”字能不能拉長一些……反覆指導後,學生的誦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對詩歌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其次,突出體驗中感悟。現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在閱讀感知上還是有難度的,學生的生活經歷、社會閱歷還不夠豐富,對於作家的生活和作品的背景把握還不充分,存在着時代和閱歷的距離。《再別康橋》這首詩歌表達的情感本身就存在多元化:或是惜別康橋,或是對康橋生活的懷念,抑或是對愛人的情感。所以,有人說這是一首惜別詩,有人說這是一首愛情詩,也有人認爲這是徐志摩理想主義人生觀的真情告白。不管這些理解是否正確,都必須通過具體的體驗才能體會到。比如,“輕輕”、“悄悄”這種動作所呈現的人物內心世界要通過我們的行爲感覺來判斷,“盪漾”、“甘心”、“揉碎”、“放歌”、“沉默”,每一個詞語都把詩人的心靈世界表現得那麼準確,都蘊藏着詩人心靈深處的東西,同樣需要我們通過自我體驗、同境比較來感悟。把這些體驗整合起來,我們便能從文字中抽出徐志摩心中的情絲,就能體會到他那顆敏感、顫動、多情、留戀、惜別的心。

第三,挖掘形象之意蘊。《再別康橋》是詩人與自己隱祕的感情世界的惜別,表達了他對舊地和過去生活的眷戀與珍視,是詩人尋夢時的落寞和惆悵,飄逸灑脫的姿態下蘊藏着深沉的憂鬱和苦悶。這些情感都是通過作者塑造的形象透視出來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把握作品塑造的形象,分析形象的特點及承載的情感。“雲彩”、“金柳”、“新娘”、“青荇”、“水草”、“清泉”、“彩虹”、“星輝”、“笙簫”,這些意象都是作家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引導學生體會、分析這些意象的象徵意義和內涵。

以意象“雲彩”爲例,唯美浪漫、瀟灑無拘、柔美空靈、飄逸自由是徐志摩對心中理想對象的承載。胡適在談到志摩的早逝時說:“志摩走了,我們這個世界裏被他帶走了不少的雲彩。”徐志摩一生追求雲的氣韻,最終他的生命也隨着一團火熔化在了雲層裏。正像他描寫的黃鸝——“化一朵彩雲,它飛了,不見了,沒了”。他獨特的人生觀,帶來了獨特的藝術觀。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準確把握詩人心目中“雲”的意象,對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徐志摩詩歌的思想內容、創作方法、藝術成就等問題,將是一把重要的鑰匙

第四,藉助形式入情感。現代詩歌有自己的形式特點。《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學習這首詩一定要藉助“三美”的藝術創作形式來分析和閱讀,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形式之美和內容之豐富。“金柳”、“青荇”、“彩虹”、“青草”色彩鮮明,全詩每一節都包含着一幅可以畫得出的風景,配合着“招手”、“盪漾”、“招搖”、“漫溯”等動詞,流動的畫面就有了很強的立體感。整個詩歌除了押韻和音節的和諧之美外,還使用迴環復沓的形式,三次“輕輕”,兩次“悄悄”,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彷彿詩人踮着腳尖怕吵醒了心愛的康橋的一切,猶如一曲悅耳動聽的輕音樂,撥動着讀者的心絃。此外,詩節勻稱,長短交錯,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因此,在現代詩歌教學中藉助詩歌形式來領會其內在精神和意境是一條重要的途徑。詩人徐志摩也認爲:“完美的形體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現。”《再別康橋》一詩即在追求美的“形”的同時,實現了與美的“意蘊”的有機結合,給人一種情境交融的美感,同時也是作者對詩歌本體應該實現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自覺追求。

誕生於“五四”時期的現代詩歌給現代文學帶來了清新的空氣。它既有中國古代詩歌的繼承,又有西洋詩歌的養分,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和富有韻律美的語言及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靈性的康橋因爲徐志摩詩意的表達而變得清新脫俗。教學這樣經典的詩歌,學生如果不能很好地體會現代詩歌的價值和意義,產生對現代詩歌的興趣,那我們的詩歌教學就是失敗的。注重現代詩歌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的運用,纔是現代詩歌教學的正確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