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二試題 > 高二語文綜合能力檢測試題大綱

高二語文綜合能力檢測試題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一、語段閱讀

高二語文綜合能力檢測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安道與予在楚州,談禍福事甚詳,安道亦以爲然。俟到夷陵寫去,然後得知修所以處之之心也。又常與安道言,每見前世有名人,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真若知義者,及到貶所,則慼慼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於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人,雖韓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慼慼之文。師魯察修此語,則處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貶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爲大不爲小。故師魯相別,自言益慎職,無飲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語。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飲酒。到縣後勤官,以懲洛中時懶慢矣。

1.下列各句中對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俟到夷陵寫去 俟:等待

B.感激不避誅死 感激:同現代漢語中的“感激”

C.則慼慼怨嗟 戚:悲慼

D.安道亦以爲然 然:對

解析:選B。感激:感動發憤。

2.對加點虛詞的意義與用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安道與予在楚州 與:連詞,“和”

B.又常與安道言 與:連詞,“和”

C.然後得知修所以處之之心也 之:代詞,這件事

D.然後得知修所以處之之心也 之:結構助詞,“的”

解析:選B。與:介詞,“跟”“同”。

3.下面六句話編爲四組,最能體現作者泰然心境的一組是( )

①感激不避誅死

②有不堪之窮愁形於文字

③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慼慼之文

④自言我爲大不爲小

⑤此事修今亦遵此語。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飲酒

⑥到縣後勤官,以懲洛中時懶慢矣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解析:選C。①②寫“前世有名人”的表現,作者對他們的看法是“無異庸人”;④寫“近世人”被貶後的表現,作者也不贊成。③⑤⑥表現了作者在被貶後的心態,符合題意。

4.對文段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爲唐代文學家韓愈對待貶謫的態度是不可取的,“其心歡戚無異庸人”,心胸不夠豁達。

B.在貶所勤官慎職,不做窮愁文字,凸現了作者面對貶謫的泰然心境。

C.范仲淹、高若訥、尹洙、歐陽修先後因直言政事被貶逐,當時有人作《四賢一不肖詩》傳誦一時。四賢,指范仲淹、高若訥、尹洙、歐陽修;一不肖,指餘靖(字安道)。

D.本文行文樸實,同敘家常一樣,充滿着溫馨和理解,對於同遭貶謫的朋友而言,這是最好的鼓勵和支持。

解析:選C。A、B、D三項均可在文中找到根據。C項對背景的描述有誤。餘靖是“四賢”之一,而“一不肖”指高若訥。因此,“高若訥”均應改爲“餘靖”,“餘靖”應改爲“高若訥”。

二、語言運用

5.下列句子順序已被打亂,請按照正確的語序重新排列。(只填寫序號)

①環境政策和經濟發展政策脫節,正是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問題解決不力的癥結所在。

②就要在開發之前將環境保護規劃引入和體現到經濟發展的決策中去。

③要未雨綢繆,而不是亡羊補牢。

④環境問題的核心是經濟問題。

⑤要使環境保護與開發協調統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題,關鍵是找出中心句,然後在此基礎上按照邏輯關係排列,可以通過如“要使”“就要”等詞進行判斷。

答案:④①⑤②③

6.南濱中學舉行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節”爲主題的現場書法比賽,請你爲該活動寫一段宣傳語,要求:①主題鮮明;②語言生動得體;③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內容體現“中華傳統文化”“書法”“現場”,最好能夠運用修辭手法,有鼓動性宣傳語言。

答案:書法的世界,飛揚的墨跡,弘揚的是民族傳統,培育的是民族精神;不要猶疑,來參與吧,即席揮毫,一同展示藝術不朽的魅力,一同激發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三、基礎考查

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見紿(dài) 惶迫(huānɡ) 愚懦(rú)

B.怪駭(hài) 誅死(zhū) 怨嗟(jié )

C.歡戚(qì) 砧斧(zhān) 鼎鑊(huò)

D.枕藉(jiè) 襄州(xiānɡ) 咽喉(yān)

解析:選D。A項,“惶”應讀“huánɡ”,“懦”應讀“nuò”;

B項,“嗟”應讀“jiē”;C項,“戚”應讀“qī”,“砧”應讀“zhēn”。

2.下列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約使人如河上 如:如果

B.便遣白頭奴出城 遣:派遣

C.及得師魯手簡 簡:信

D.怪不如約 怪:責怪

解析:選A。如:到。

3.對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始謀陸赴夷陵,以大暑,又無馬,乃作此行

以:表原因的介詞,因,由於

B.方喜得作書以奉問

以:表目的連詞,用來,來

C.然師魯以修有自疑之言

以:以爲,認爲

D.到縣後勤官,以懲洛中時懶慢矣

以:表目的的連詞,用來,來

解析:選A。A項“以”表因果的連詞,相當於“因爲”。

4.下列對“見”的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有親見忠烈青衣烏帽…… ②見其二子焉 ③方悟此奴懶去而見紿 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⑤未得與項羽相見 ⑥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 ⑦路中來,頗有人以罪出不測見吊者 ⑧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越 ⑨吾未見其明也 ⑩圖窮而匕首見

A.①④/⑤⑩/②③⑧/⑥⑦/⑨

B.①④/⑤/②⑩/③⑧/⑥⑨/⑦

C.①④/⑤/②/⑩/③⑧/⑥⑦/⑨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⑩

解析:選C。①④看見;⑤會見;②推薦,介紹;⑩顯露,出現;③⑧表被動;⑥⑦用在動詞前,表示他人行爲及於己;⑨發現。

四、閱讀理解

(一)閱讀文本選段,完成5~8題。

師魯簡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蓋懼責人太深以取直爾。今而思之,自決不復疑也。然師魯又云暗於朋友,此似未知修心。當與高書時,蓋已知其非君子,發於極憤而切責之,非以朋友待之也,其所爲何足驚駭?路中來,頗有人以罪出不測見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師魯又云非忘親,此又非也。得罪雖死,不爲忘親,此事須相見,可盡其說也。

五六十年來,天生此輩,沉默畏慎,布在世間,相師成風。忽見吾輩作此事,下至竈間老婢,亦相驚怪,交口議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問所言當否而已。又有深相賞嘆者,此亦是不慣見事人也。可嗟世人不見如往時事久矣!往時砧斧鼎鑊,皆是烹斬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義,則趨而就之,與几席枕藉之無異。有義君子在傍,見有就死,知其當然,亦不甚歎賞也。史冊所以書之者,蓋特欲警後世愚懦者,使知事有當然而不得避爾,非以爲奇事而詫人也。幸今世用刑至仁慈,無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何等怪駭也。然吾輩亦自當絕口不可及前事也。居閒僻處,日知進道而已。此事不須言,然師魯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處之如何,故略道也。

5.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疑修有自疑之意者 意:意思

B.布在世間,相師成風 布:佈置

C.則趨而就之 趨:去,赴

D.然吾輩亦自當絕口 絕:閉緊

解析:選B。布:遍佈,到處是。

6.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今而思之,自決不復疑也②使知事有當然而不得避爾

B.①其所爲何足驚駭②得罪雖死,不爲忘親

C.①然士有死不失義②然師魯以修有自疑之言

D.①非以朋友待之也②要知修處之如何

解析:選C。A項,“而”,①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語,不譯;②連詞,卻。B項,“爲”,①動詞,作爲;②判斷詞,是。C項,“然”,轉折連詞,然而。D項,“之”,①代詞,指高司諫;②代詞,指被貶官這件事。

7.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其所爲何足驚駭

B.得罪雖死,不爲忘親

C.使知事有當然而不得避爾

D.史冊所以書之者

解析:選A。A項,“驚駭”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B項,“得罪”古義是“獲罪”,今義是招人不快或懷恨;冒犯。C項,“當然”古義是“理當如此”,今義是應當這樣,表示合於事理或情理,沒有疑問。D項,“所以”古義表原因,不表結果;今義是表示因果關係。

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然師魯又云暗於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士有死不失義,則趨而就之,與几席枕藉之無異。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閒僻處,日知進道而已。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但是,你說我對朋友的爲人不清楚,你的這種看法好像不瞭解我的心。

(2)但那些正直敢言的人寧可死也不犧牲道義,他們走向這些刑具就像去赴宴、睡覺那樣從容。

(3)(我)住在清靜偏僻的地方,每天注意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罷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

尹師魯墓誌銘

歐陽修

師魯,河南人,姓尹氏,諱洙。然天下之士識與不識皆稱之曰師魯,蓋其名重當世。而世之知師魯者,或推其文學,或高其議論,或多其材能。至其忠義之節,處窮達,臨禍福,無愧於古君子,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未必盡知之。

師魯爲文章,簡而有法。博學強記,通知今古,長於《春秋》。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乃已,不爲苟止而妄隨,而人亦罕能過也。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爲,其所以見稱於世者,亦所以取嫉於人,故其卒窮以死。

師魯少舉進士及第,爲絳州正平縣主簿、河南府戶曹參軍、邵武軍判官。遷山南東道掌書記、知伊陽縣。王文康公薦其才,召試,充館閣校勘,遷太子中允。天章閣待制範公貶饒州,諫官、御史不肯言。師魯上書,言仲淹臣之師友,願得俱貶。貶監郢州酒稅,又徙唐州。遭父喪,服除,復得太子中允、知河南縣。趙元昊反,陝西用兵,大將葛懷敏奏起爲經略判官。其後諸將敗於好水,韓公降知秦州,師魯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韓公奏,得通判秦州。遷知涇州,又知渭州,兼涇原路經略部署。又知潞州,爲政有惠愛,潞州人至今思之。累遷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

師魯當天下無事時獨喜論兵,爲《敘燕》、《息戍》二篇行於世。其爲兵制之說,述戰守勝敗之要,盡當今之利害。又欲訓土兵代戍卒,以減邊用,爲御戎長久之策,皆未及施爲。而元昊臣,西兵解嚴,師魯亦去而得罪矣。然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於其材能,亦未必盡知之也。

初,師魯在渭州,將吏有違其節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其後吏至京師,上書訟師魯以公使錢貸部將,貶崇信軍節度副使,徙監均州酒稅。得疾無醫藥舁至南陽求醫疾革隱几而坐顧稚子在前無甚憐之色與賓客言終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節選自《歐陽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或高其議論,或多其材能 多:讚美

B.處窮達,臨禍福 窮:貧困

C.知伊陽縣 知:掌管

D.舁至南陽求醫 舁:擡着

解析:選B。窮:困境。

10.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蓋其名重當世②於其材能,亦未必盡知之也

B.①師魯爲文章,簡而有法②而元昊臣,西兵解嚴

C.①故其卒窮以死②又欲訓土兵代戍卒,以減邊用

D.①其所以見稱於世者②其後諸將敗於好水

解析:選A。A項,“其”都是代詞,指尹師魯。B項,“而”,①連詞,表並列;②連詞,表順承。C項,“以”,①連詞,表修飾;②連詞,表目的。D項,“於”,①與“見”一起表被動,引出主動者;②介詞,在。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天下的士人認識他的和不認識他的都稱呼他師魯,可見他的名聲被當時人看重。至於他的“忠義之節”,在當時稱他師魯的人中,未必盡知。

B.師魯考中進士後爲官許多年,仕途之路不很順利,多次被調動官職、貶官,有時還不得已辭去官職,其原因有他正義直言,敢作敢爲,也有“遭父喪”。

C.本文還附帶提到了師魯軍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戰、守衛成功失敗的要義和抵禦外敵的長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師魯在潞州任職,可謂勤政愛民,百姓都擁戴他;在渭州任職時的所作所爲,堪稱秉公執法,後被人借事中傷,遭貶官。

解析:選C。“可惜未能全部施行”這一說法錯。原文表述的是都未能施行。

12.斷句與翻譯。

(1)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

得 疾 無 醫 藥 舁 至 南 陽 求 醫 疾 革 隱 幾 而 坐 顧 稚 子 在 前 無 甚 憐 之 色 與 賓 客 言 終 不 及 其 私 享 年 四 十 有 六 以 卒。

(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乃已。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所以見稱於世者,亦所以取嫉於人,故其卒窮以死。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將吏有違其節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得疾/無醫藥/舁至南陽求醫/疾革/隱几而坐/顧稚子在前/無甚憐之色/與賓客言/終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2)①他與人談論,肯定對的,否定錯的,一定要把道理說透徹才罷休。②他被世人稱讚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終處境艱難而死。③有違揹他管理(節制、調度)的將吏,想按軍法殺掉他們卻未能做到。

參考譯文:

師魯,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認識他的和不認識他的都稱呼他師魯,他的名聲被當時人看重。世上了解師魯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學才能,有的佩服他看問題有見解,有的讚美他的才幹。至於說到他的忠義之節,無論處在逆境和順境,面臨災禍和喜慶,都無愧於古時君子之風,然而天下稱師魯的人未必全部知道這些。

師魯寫文章,簡潔而有章法。博學強記,通曉今古,在《春秋》上有專長。他與人談論,肯定對的,否定錯的,一定要把道理說透徹才罷休,不隨便停止而胡亂聽從別人的意見,人們也很少能超過他。遇事無論難易,敢作敢當,他被世人稱讚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終處境艱難而死。

師魯年少時考中進士,做絳州正平縣主簿、河南府戶曹參軍、邵武軍判官。調任山南東道掌書記的官職、做伊陽縣知縣。王文康公薦舉他的才能,皇帝召見面試後,擔任館閣校勘,又調任太子中允。天章閣待制範公被貶到饒州,諫官、御史不肯替範公說話。師魯上書,說范仲淹是他的師友,希望能夠一同被貶。師魯被貶監管郢州酒稅,又調往唐州。這時,父親去世了,守孝期滿,又擔任太子中允、河南知縣的官職。西夏趙元昊造反,陝西一帶興兵作戰,大將葛懷敏上奏朝廷起復師魯擔任經略判官。以後衆將在好水打了敗仗,韓公被貶官做秦州知州,師魯調往濠州任通判。過了很久,韓公上奏朝廷,師魯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調涇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涇原路經略部署的官職。到潞州任知州,處理政務有仁愛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龍圖閣。

師魯在天下太平時唯獨喜歡談論兵事,寫了《敘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於世。他主張的軍事備戰的主張,講述了作戰、守衛成功失敗的要義,全是當時利害所在。又想訓練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來減少邊境的開支,以此作爲抵禦外敵的長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邊兵解除戒備,師魯離開現職,他的言論主張也得罪了一些權臣。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稱讚師魯的人,對於師魯的才能,也未必全部瞭解。

開始的時候,師魯在渭州任職,有違揹他管理(節制、調度)的將吏,想按軍法殺掉他們卻未能做到。這以後一些官吏到京師,向朝廷上書控告師魯把公家的錢借予部將,師魯被貶做崇信軍節度副使,又調職監管均州酒稅。有病,缺少醫藥,擡到南陽求醫。病好了,倚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沒有疼愛的表情,和賓客談話,最終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

五、語言表達

13.閱讀下面的文字,結合語境,將後面兩句話補充完整。

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裏安家落戶。心裏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着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裏,就會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把灰塵掃除,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把事情理清,能夠使煩亂的心變得平靜;把痛苦扔掉,能夠使快樂的空間變得廣闊。

14.(2011年高考遼寧卷)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從熒 ① (pínɡ)到銀幕,從歌劇院到博物院,從舞臺到廣場……今年五一假期,文化市場分外火爆,既有演唱會這樣的新時尚,又有免費演出等惠民之舉。 ②,文化市場的蓬勃發展,掩蓋不了文化資源分佈不均的事實。不僅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存有文化落差,不同年齡階段的觀衆所能享受的文化服務也有不小差別。因此,③如何堅持文化的普惠性?④是我們在歡呼成績的同時,⑤還需冷靜思考的。⑥

(1)在①處根據拼音填寫正確的漢字。

(2)在②處填上一個恰當的關聯詞語。

(3)文中③~⑥處的標點符號有一處錯誤,請指出並改正。

答:第________處(只填序號),改爲________。

解析:此題是一個基礎知識的綜合題,集生字、關聯詞、標點符號於一題。(2)題注意前後句之間的關係。(3)題需要逐處分析。

答案:(1)屏 (2)然而(但是) (3)④,(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