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三試題 > 高三下語文4月考試試卷

高三下語文4月考試試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高三下語文4月考試試卷】

高三下語文4月考試試卷

第I卷 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山水畫家所欲完成的自然是造化世界,不是由各種繪畫圖式構成的山川。中國畫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但是“師法造化”與培根的“閱讀大自然之書”全然不同,造化並非一山一水,亦非萬物之集合。造化是大衍運行、生成化育,是創造和變化。造化有道卻無定法,師法造化就是得萬物生成變化之機樞,所以中國文人畫家與世界所發生的最重要的關係不是模仿,而是起興。起興是在時機之中由一物一景引發的感懷興致,世界與人的共在關係由此情激盪而出。所以此時所說的世界,既非尋常實證科學家所欲觀察的自然世界,亦非知識論者所謂的認知對象,而是“造化”,是渾然天地,當是時,萬物皆備於我而有我在焉。山水者,本是天地之假名,山水畫或者更寬廣的山水藝術,承栽的是我們的世界經驗,用古人的話說——自有溝通天地之工。這是一門最能夠體現中國人的世界觀的藝術。在現代性的進程中,無論從視覺上還是思想上說,文人所表述的山水世界已經被徹底擾亂以至於粉碎了。山水畫成爲一種特定的題材,一種風格

樣式,一種藝術史上的現成品,因而它也就徹底喪失了其“世界觀意義”。在這種境遇中,山水畫早已經被拋擲到一種不及物狀態,深深地陷入其表述與本體的危機。

山水畫是一種回憶,作畫是回憶,觀畫也是回憶,一種使回憶可視化,另外一種則令回憶現實化;前者將造化攏聚於圖畫,後者卻沿着圖畫回返造化。古人觀畫,畫卷是追想山水之中介,後人觀畫,則是以真山水之經驗爲中介以求對畫意之瞭然。而今日藝術家,則無時不以藝術創作自律,動輒以筆墨技巧與視覺衝擊自詡,距山水之道遠矣。

山水,是一門世界觀的藝術,它能夠發顯造化之祕,皆因其終極原則是“道法自然”。道以自然爲法,“法”就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語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約,也超出了法令、制度之範疇。“法”之爲法,通達於自然。“自然之法”恰是中國山水經驗之精神所繫。山水畫講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而此“造化”絕非一山一水,而是生成變化;此“心源”也絕非主體的精神,是天地之心。天地不仁,天地本無心,畫者欲取造化之無盡藏,繼而爲“天地立心”。這正是中國山水畫之“不二心法”。明清以來,畫者自囚於書齋之內,流連於古人之法,此自然心法寥落已久,此不惟畫者之疾,亦爲思者之憾。

近世之“山水危機”絕不只是山水畫的危機。在百年後看來,山水之危機實是中國現代性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不僅意味着傳統自然觀的失落,也意味着歷史觀的破碎。在二十世紀的山水畫面上所呈現的是文明衝突中山河的破碎與擾亂,是一個符號與意象的亂世。

山水經驗與我們的感受力雖然已日漸衰微,卻並非不可挽回。要在當下重新點亮山水之世界經驗,並非於滔滔逝水中尋找記憶的刻度,我們得在當下的處境中重新學習,重新發掘,在與現成經驗的鬥爭中重新發現。

(摘編自高士明《山水的危機》)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畫要“師法造化”,但與培根的“閱讀大自然之書”完全不同,這裏的造化指的是創造和變化,而不是一山一水和萬物之集合。

B、中國文人畫家在創作中與世界所發生的最重要的關係是起興,因爲造化有道卻沒有定法,師法造化就是求得萬物生成變化的關鍵。

C、中國文人畫家眼中的世界不是尋常實證科學家所欲觀察的自然世界,也不是知識論者所謂的認知對象,而是“造化”,是渾然天地。

D、山水畫或者更寬廣的山水藝術,是溝通天地的技藝,承載的是我們的世界經驗,是最能夠體現中國人的世界觀的藝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作山水畫和觀山水畫都是一種回憶。前者使回憶可視化,將造化攏聚於圖畫;後者令回憶現實化,沿着圖畫回返造化。

B、古人觀畫,中介是畫卷和真山水的經驗;今日藝術家則以藝術創作自律,以筆墨技巧與視覺衝擊自誇,遠離山水之道。

C、“自然之法”恰是中國山水經驗之精神所繫。中國山水畫家所想完成的不是由各種繪畫圖式構成的山川,而是造化世界。

D、山水遵循的終極原則“道法自然”中的“法”,超出了西方自然法語境中的最根本之契約和法令、制度的範疇。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現代性的進程中,山水畫徹底喪失了其“世界觀意義”,因而山水畫成爲一種特定的題材,一種風格樣式,一種藝術史上的現成品。

B、取造化的寶藏爲“天地立心”是中國山水畫唯一法則,而明清以來的山水畫家,自閉於書齋,流連於古人之法,這是畫家的大忌。

C、要挽救山水危機,重新使山水的經驗閃光,不是從傳統中去挖掘經驗,而是在當下的處境中重新學習,重新發掘,重新發現。

D、近世之“山水危機”意味着傳統自然觀的失落和歷史觀的破碎,二十世紀的山水畫呈現出文明衝突中山河的破碎與擾亂就是例證。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儘管看上去只有一個被觸手包圍了的嘴,但是箱水母,或者叫立方水母(原意是“呈立方體的動物”)的確有眼睛,而且結構與人類的非常相似:具有晶狀體、角膜和視網膜。但奇怪的是,儘管有這些複雜的結構,箱水母卻是永久性的視力模糊。

這是因爲箱水母沒有腦,只是在嘴的周圍有一條神經環。它沒有中樞處理功能,它的模糊的視覺卻能告訴它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多大啊,我能吃它嗎,它會吃我嗎。

體型爲立方體的箱水母軀幹的四面各有一個像球杆一樣的短柄,而眼睛就位於這四個短柄上。除了兩隻辨別能力強的眼睛外,每個短柄上還有四個輕度感光的凹孔。同樣,這種結構是與它們沒有腦相吻合的,因爲腦是整合感覺信息的部位。對於箱水母來說,發現一個天敵和辨別白天與黑夜屬於不同的'工作,要求由不同的感覺器官來完成。

箱水母的眼睛不同於其他屬於鉢水母綱的種類,因爲它們在物種演化的過程中,早在5.5億年前就分化成了不同的分支。

箱水母視力盡管不佳,但在某些方面還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箱水母能夠飛快地遊動(某些種類的速度能達到每秒1.8米),並能夠繞過障礙物,這就意味着它們能夠主動追擊獵物。這一點與鉢水母類不同,鉢水母只是軟軟地漂盪在水中,等待食物游到自己的身邊。

箱水母所具有的這些特點也對它的另一個重要的適應性的解釋有所幫助——它的毒性巨大。一種叫作海黃蜂的箱水母可能是地球上最毒的生物,被它刺傷,人會感到難以忍受的劇痛,同時伴有強烈的灼傷感覺。毒液會傷害神經系統、心臟以及皮膚,三分鐘內會致人死亡。全世界每年超過1萬人被它刺傷,而且經常有人死亡。

另一種箱水母幾乎具有同樣的毒性。它更具危險性的原因是:在水中不易被人發現,呈透明狀,體型比一粒花生還要小,而且渾身佈滿了刺細胞。被它刺到,即使僥倖逃脫,也會患上一種叫伊魯康吉水母綜合徵:劇烈疼痛、噁心、嘔吐、極度高血壓並且叫人產生絕望情緒。這種箱水母的名字是根據澳大利亞土著部落的一個民間傳說得來的,這個傳說講述了到海里游泳的人就會受到箱水母的攻擊並患上一種可怕的病。這種毒液會促使身體的“打或逃”激素,特別是去甲腎上腺激素大量釋放,從而導致患者經常驚恐而死。

爲什麼箱水母的毒性這麼大?它的毒性與視覺有怎樣的聯繫?這是個有關尺度的問題。

因爲它們有視覺,喜歡採食比自己本身大的獵物,爲了防止獵物對自己相當精緻的觸手的傷害,它們需要迅速麻醉獵物。之所以它們的毒性只有對我們纔是致命的,是因爲當我們無意中遇到它們時,我們對於它們來說顯得太過於巨大了,所以我們就會受到它們比平時刺殺獵物更多的觸手的攻擊。

(摘編自約翰·勞埃德、約翰·米奇森《動物趣談——箱水母》)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箱水母在嘴的周圍有一條神經環,它沒有中樞處理能力,但它模糊的視覺,卻能夠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B、箱水母軀幹的四面各有一個短柄,每個短柄上都有兩隻辨別能力強的眼睛和四個輕度感光的凹孔,它們的功能相同,用來完成相同的工作。

C、箱水母屬於鉢水母綱的種類,在5.5億年前的物種演化過程中,箱水母與其他屬於鉢水母綱的種類分化成了不同的分支。

D、有一種箱水母的名字來源於澳大利亞的民間傳說:海里游泳的人會受到箱水母的攻擊並患上一種病,導致人的某些激素分泌紊亂。

5、結合全文,簡要概括箱水母所具有的特徵。(4分)

6、人爲什麼會被箱水母造成致命傷害?請簡要分析。(5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在流放地①

契訶夫

外號叫“明白人”的謝苗,同一個誰也不知名字的年輕韃靼②人,坐在岸邊的篝火旁。謝苗是個六十歲上下的老頭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寬,看上去還挺硬朗,這時已醉醺醺的了。

韃靼人生了病,很難受,他裹緊破衣衫,正在講他的家鄉辛比爾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當然,這兒不是天堂。”謝苗說。

“不好,不好!”韃靼人說着,擔驚受怕地朝四下裏張望。韃靼人擡頭看一下天。滿天星星,跟他家鄉一樣多,周圍也是一片黑暗,可總覺得缺少點什麼。在家鄉,完全不是這樣的星星,這樣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連連說道。

“你會習慣的!”謝苗說,笑了起來,“現在你還年輕,傻,嘴上的奶味還沒幹,憑那股傻勁你會覺得,這世上沒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總有一天你會說:‘上帝保佑,但願人人都能過上這種生活!’你瞧瞧我,再過一個星期,等水退下去,我們要在這裏安置渡船,在這兩岸間擺過去渡過來。就這樣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謝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說:“我呀,夥計,可不是普通的莊稼漢,也不是出身卑賤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兒子。想當年我自由自在,進進出出穿着禮服。可現在,我把自己磨鍊到了這種地步:我能赤條條躺在地上睡覺,靠吃草過日子。上帝保佑,但願人人都能過上這種生活。當年,我從俄羅斯發配到這裏,從頭一天起我就咬牙頂住:我什麼也不要!”

韃靼人渾身發抖,費勁地蒐羅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語詞彙,結結巴巴地說:“上帝保佑,千萬別在外鄉得病,死掉,埋進這片寒冷的鐵鏽般的土地裏。”

“你會習慣的!”謝苗說完就走啦。

韃靼人帶着憎恨對謝苗說:“上帝創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興,要人傷心,要人憂愁,可是你,什麼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頭、泥土!”

韃靼人獨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側身躺下,望着篝火,開始思念起家鄉和妻子來。紅土高坡,駁船,河流,不懷好意的異鄉人,飢餓,寒冷,疾病——所有這一切或許實際上並不存在;或許這一切僅僅是夢中所見。

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對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過來!”

“行了,急什麼!”謝苗說。那種口氣彷彿他深信不疑: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爲照他看來,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個瘦高個子的老頭。他們把馬車拖上駁船,又往回劃去。謝苗叫他瓦西里·謝爾蓋伊奇的那個人,在大家划船的時候,一直站着不動,咬緊厚嘴脣,眼睛望着一處地方發愣,馬車伕請求他允許在他面前抽菸,他什麼也沒有回答,好像沒聽見似的。謝苗用肚子壓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說:“即使在西伯利亞,人們也照樣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來。韃靼人厭惡地皺起了眉頭,一揮手,裹緊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幾個船工和謝苗拖着沉重的腳步走進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個船工聲音嘶啞地說。他在潮溼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個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門被風吹開了,雪飄進屋裏。誰也不想爬起來去關門:他們怕冷,懶得去關門。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謝苗迷迷糊糊地說,“上帝保佑,但願人人都能過上這種生活。”

“你呀,當然,服了一輩子苦役,連鬼都抓不住你。”外面傳來狗吠似的嗚嗚聲。

“這是什麼聲音?誰在那兒?”

“是韃靼人在哭。”

“瞧他這……怪人!”

“他會習——習慣的!”謝苗說完,立即睡着了。其餘的人也很快進入夢鄉。

那門就這樣一直沒關!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選自《契訶夫小說選》,有刪改)

【注】①一八九一年,契訶夫拋棄了托爾斯泰的“勿抗惡”的哲學,他理性地認識到,托爾斯泰的哲學只是空想而不能實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學,但對於現實卻不適用。契訶夫反托爾斯泰哲學而寫了小說《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②韃靼:俄國境內少數民族。

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小說中的謝苗與年輕韃靼人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這兩者形成鮮明對比,作者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後者。

B.流放地滿天星星,周圍也是一片黑暗,這與年輕韃靼人的家鄉一樣,可他總覺得缺少了什麼,關鍵在於他不適應新環境。

C.謝苗知道要適應流放地的生活,多次對年輕韃靼人好言相勸,年輕韃靼人雖然憎恨他,但對他的幫助還是非常感謝。

D.小說敘寫以謝苗與年輕韃靼人爲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艱辛、悽苦的狀態,表達了要奮起反抗的主題。

E.小說在刻畫謝苗這個人物形象時採取了多種方法,如肖像、動作、神態等描寫,給謝苗起外號“明白人”有譏諷之意。

8、小說中的謝苗有哪些形象特點?請簡要分析。(4分)

9、小說結尾寫“那門就這樣一直沒關”,請結合全文,探析作者這樣結尾的意圖。(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潘良貴,字子殘,婺州金華人。以上舍釋褐爲辟雍博士,遷祕書郎。時宰相蔡京方以爵祿鉤知名士,良貴屹然特立,親故數爲京致願交意,良貴正色謝絕。靖康元年,欽宗問孰可秉鈞軸者,良貴極言:“何、唐等四人不可用,他日必誤社稷。陛下若欲扶危持顛之相,非博詢於下僚,明揚於微陋,未見其可。”語徹於外,當國者指爲狂率,黜監信州汭口排岸。

高宗即位,召爲左司諫。既見,請誅僞黨,使叛命者受刃國門,即敵人不敢輕議宋鼎。又乞封宗室賢者于山東、河北,以壯國體,巡幸維揚,養兵威以圖恢復。黃潛善、汪伯彥惡其言,改除工部。良貴以不得其言,求去。

除考功郎,遷左司。宰相呂頤浩從容謂良貴曰:“旦夕相引入兩省。”良貴正色對曰:“親老方欲乞外,兩省官非良貴可爲也。”退語人曰:“宰相進退一世人才,以爲賢邪,自當擢用,何可先示私恩士大夫受其牢籠,又何以立朝。”以直龍圖閣知嚴州。到官兩月,請祠。起爲中書舍人。

會戶部侍郎向子諲入見,語言煩褻,良貴故善子諲,是日攝起居,立殿上,徑至榻前厲聲曰:“子諲以無益之談久煩聖聽!”子諲欲退高宗顧良貴曰是朕問之又諭子諲且款語子諲復語久不止良貴叱之退者再高宗色變於是二人俱待罪良貴求去,既歸,不出者十牟。李光得罪,良貴坐嘗與通書,降三官。卒,年五十七。

良貴剛介清苦,壯老一節。爲博士時,王黼、張邦昌[注]俱欲妻以女,拒之。晚家居貧甚,秦檜諷令求郡,良貴曰:“良貴不敢爲也。”其諫疏多焚稿,僅存雜著十五卷,新安朱熹爲之序。

(選自《宋史·潘良貴傳》,有刪改)

【注】王黼、張邦昌,當時朝廷權臣。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子諲欲退/高宗顧良貴曰/是朕問之/又諭子諲/且款語子諲復語/久不止/良貴叱之退者/再高宗色變/於是二人俱待罪/

B、子諲欲退/高宗顧良貴曰/是朕問之/又諭子諲/且款語子諲/復語久不止/良貴叱之/退 者再/高宗色變/於是二人俱待罪/

C、子諲欲退/高宗顧良貴曰/是朕問/之又諭子諲/且款語子諲/復語久不止良貴/叱之退者再/高宗色變/於是二人俱待罪/

D、子諲欲退/高宗顧良貴曰/是朕問之/又諭子諲且款語/子諲復語/久不止/良貴叱之退者再/高宗色變/於是二人俱待罪/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玄宗、欽宗、太祖,並非所有帝王都有廟號。

B、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的臺階下,因羣臣不可直呼帝王、王后,於是借用爲對帝王、王后的尊稱。

C、幸維揚,文中指皇帝到維揚。封建時代皇帝到某處,叫“幸”。妃、嬪受皇帝寵愛,叫“得幸”。

D、請祠,請求擔任祠祿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常命爲祠祿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祿,以示優禮。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潘良貴有操守,有主見。宰相蔡京拉攏名士,通過潘良貴的親戚朋友表達願意和他交往的心意,被他拒絕;他大膽指出何、唐等人不能任用,否則,會誤國。

B、潘良貴忠於國家。他請求朝廷清除奸臣,懲罰叛徒,威懾敵人;他又請求封賢良的宗室到山東、河北,來使國家強大;他建議養精蓄銳,恢復國家。

C、潘良貴敢於直言。呂頤浩私下告訴潘良貴要提拔他,潘良貴直言擔心這種做法;向子諲和皇帝說廢話,潘良貴厲聲制止,而得罪了皇帝,被皇帝罷官。

D、潘良貴不攀附權貴。他做博士時,權臣王黼、張邦昌都想把女兒嫁給他,被他拒絕;晚年在家很貧窮,秦檜暗示讓他求官,也被他拒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語徹於外,當國者指爲狂率,黜監信州汭口排岸。(5分)

(2)宰相進退一世人才,以爲賢邪,自當擢用,何可先示私恩。(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送韓揆之江西①

李季蘭

相看指②楊柳,別恨轉依依。

萬里西江③水,孤舟何處歸?

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應稀。

唯有衡⑥陽雁,年年來去飛。

【注】①一作“送閻伯鈞往江州”。②指,一作“招”。③西江,一作“江西”。長江在武昌一段稱爲西江。④湓城:在今江西,是韓揆要去之地。⑤夏口:今武昌。⑥衡,一作“隨”。

1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4分)

A、首聯與《詩經·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一樣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B、頷聯寫詩人佇立江邊,目送朋友的孤舟遠去,思緒萬千。

C、頸聯寫詩人想象別後的情景:朋友一去,只怕音信阻絕。情感意蘊耐人尋味。

D、頷聯與頸聯一實一虛延伸了時空,爲尾聯的抒情作了鋪墊。

15、從全詩來看,本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7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5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諸葛亮《出師表》中,作者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條件很差,地少將寡,民窮地荒;進而大聲疾呼“ ”。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

(2)白居易《琵琶行》中,寫琵琶女淪落天涯後的悲苦:華年不再,青春已去,只有在夢裏回味往昔的“榮光”,夢醒時分,跌回現實中來,無限傷感的兩句是“ , ”。

(3)蘇軾《赤壁賦》寫遊人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乘着小舟,在廣闊曠遠的江面上,隨波漂盪的兩句是“ , ”。

第Ⅱ卷 表達題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經濟繁榮在於企業,企業興旺在於文化。走進那些有着百年曆史的老企業,撲面而來的厚重文化底蘊總讓人如飲鴆止渴,沉醉不已。

②如今還有很多人在邯鄲學步而不自知,看到別人成功了,就有模有樣地學起來,結果人家練成了絕世高手,而自己卻走火入魔、自廢武功。

③近幾年,綠松石越來越受人們喜愛,隨着收藏價值的升高,價格也水漲船高,很多造假者也盯上這一領域,魚龍混雜的綠松石讓人眼花繚亂。

④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塵埃落定,美國著名音樂人兼作家鮑勃·迪倫獲獎,文學院給他的頒獎詞是“爲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詩意的表達方式”。

⑤集體約談,是近些年來黨組織就某些方面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溝通、糾正的一種慣常形式。面對集體約談,下級組織或個人不必如芒在背。

⑥市委、市政府重視教育事業,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社會氛圍,提升全市廣大教師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爲教育事業、教師隊伍做的好事罄竹難書。

A ①⑤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3分)

A、河北邢臺市所有用於公務的車輛集中管理、統一調度,基本可以實現公務出行便捷高效、交通費用規範可控、車輛管理規範透明。

B、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在服務中國一東盟博覽會的實踐中,成功開啓了中國與東盟文化合作的新篇章,也成爲廣西與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C、員工們帶着深深的關懷和祝福,爲飽受疾病折磨的小博軒獻愛心捐善款,幫助年僅11歲的小博軒解決一些治療費用問題,早日康復。

D、作爲人民法官,要樹立正確的法治觀,提高抵制干擾的定力,嚴格依法辦案,讓人民羣衆努力在每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要想讓人類不利用動物不太可能, ① 在利用動物的同時,應該考慮到它們的物種存量, ② 不要給它們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從物種保護的角度來說,人類 ③ 可以減少一些對動物的利用, ④ 這些利用的方式和速度會令某些物種瀕臨滅絕。目前,不少國家 ⑤ 屠宰動物有着細緻的規定,要求實行人道屠宰。例如,必須要用電擊或其他使動物免遭痛苦的方法,要在動物完全失去知覺後⑥進行屠宰,而且被宰殺的動物要與其他動物隔離開來等。

A

但是

並且

|

因爲

B

因爲

|

關於

C

由於

可是

可能

因而

/

D

如果

|

假如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5分)

文化,作一個形象的比喻,①。有源頭活水,有支流匯入,一路奔騰向海,會穿行峽谷掀起巨浪,也會②,沉澱下河牀,滋養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機。理解文化,③、其流有勢、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賡續文化的基因。

21、下面是一百年來諾貝爾得獎者國籍分佈圖,根據圖表信息,將百年來諾貝爾得獎者國籍的情況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語言連貫,不得出現百分數,不超過70個字。(6分)

全國百校聯盟2017屆高三第二次聯考語文試卷

四、寫作(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伴隨着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新業態、新話題層出不窮。網紅即在互聯網上走紅的普通人,20多年來經歷了從靠個人才華或出位的言行博得網民關注但無“變現”能力的初級階段,到藉助社交媒體成爲微博名人,再到當前依託團隊運營具有強大吸金能力的變遷。據今年上半年由民間機構發佈的《“網紅”經濟白皮書》提供的數據,中國網紅人數已達百萬。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在互聯網上販賣低俗劣質的內容走紅,且支持者不斷擴大。

要求: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