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七年級試題 > 《綠色蟈蟈》同步練習及答案

《綠色蟈蟈》同步練習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5W 次
《綠色蟈蟈》同步練習及答案
w5 Y k J
《綠色蟈蟈》同步練習及答案
綠色蟈蟈
第一部分: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狩獵(  ) 喧囂(  ) 喑啞(  ) 靜謐(  ) 篡奪(  ) 更勝一籌(  )
2.本文作者法布爾是 國著名 學家。
3.綠色蟈蟈的外表有哪些特徵?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4.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稱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5.課文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找出幾個例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6.作者用什麼方法引出蟈蟈呢?
7.從對蟈蟈聲音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8.課文6-10段短小精悍,一段一個意思,請分別加以概括。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第十段:
9.請分別用三個四字短語,擴展下面的句子。
⑴校園是美麗的,這裏
          、          、          。
⑵學生是可愛的,他們
          、          、          。
⑶老師是令人尊敬的,他們
          、          、          。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一)
⑴蜘蛛是節肢動物門蛛形綱中的蜘蛛目和盲蛛目動物的通稱。
⑵全世界的蜘蛛有三萬五千餘種,常見的種類有圓蜘蛛、珠腹蛛、拉土蛛、蠅虎、壁線、漏斗網蛛等。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是拉丁美洲的捕鳥蜘蛛,它織的結實的網,能載得住重達300克的小鳥。1945年在巴西採集到了只雌性袋蜘蛛,它的體長2368釐米,重將近85克,外形好像一隻大螃蟹,是至今世界上最重的蜘蛛。拉丁美洲有一種常聚居在一起的蜘蛛,叫做“馬略斯”,它結的網猶如一條大被單。危地馬拉北部有一種叫做“居中塔馬利維”的蜘蛛,全身白色,能吐出非常堅韌的彩色蛛絲,織成的網五顏六色,十分好看,當地居民常用來當窗簾。1935年在墨西哥捕到一隻成年雌性袋蜘蛛,當時估計它的年齡爲12歲,後來又在實驗室養了16年,總年齡爲28歲,稱得上是長壽的蜘蛛。
⑶科學家曾把蜘蛛帶到宇宙空間去,觀察它在失重狀態下能否織網,結果蜘蛛第一次失敗了,但不久適當了失重狀態,把網織成了。
⑷蜘蛛在織網時,首先要在兩地之間架“天索”,固定在一定的地方,並在固定的絲上來回走幾趟,使絲加粗。然後形成不規則的框子爲踏足線,在“天索”上設置對角線,再在對角線的中央織一個白點,這是將來網的中心。以後往返於中心的圓周之間織許多呈現輻射狀的半徑線。輻射線把圓圈分成等分的數目,每兩根相鄰的半徑間的角度是約略相等的,接着用一根很細的絲從中心開始螺旋地盤成一個區域稱爲休息處,射線及休息處作好自圓心向外作第一螺旋線,然後自外向裏織粘性強的第二螺旋線。織好第二螺旋線後,將第一螺旋線及其部分射線吃掉,並繼續自外向裏作螺旋線。愈近中心,每圈間的距離也愈密,直至不可辨認的地步。這正符合數學上的對數螺線的情況。蜘蛛的確不愧爲是“數學家”“織網家”。
⑸蜘蛛在國內外常作藥物治病。
⑹在光學儀器上,採用很細的蜘蛛絲作義絲之用。
⑺在仿生學上人們正在研究蜘蛛的“液壓腿”,並據此研製了一種“步行機”蜘蛛幾乎是個“瞎子”,但一旦昆蟲觸動蛛網,它依靠腿上極靈敏的振動傳感器,就能立刻撲過去捉住食物。科學工作者將蜘蛛的腿進行解剖,發現腿裏沒有肌幾乎。蜘蛛的這項本領,是依靠腿裏的一種不尋常的液體來實現的。當腿中充滿“血液”時,原來的軟腿就會變硬,腿就變成了一種特殊的液壓傳動機構,蜘蛛就能快速行動和跳躍。於是人們模仿蜘蛛的“液壓腿”,研製了一種“步委機”,以期能爲癱瘓病人服務。人們還試圖用蜘蛛中血壓自動調節的原理,尋找自動調節人體血壓的方法,治療高、低血壓病。
10.本文的說明順序是(  )
A.時間順序  B.邏輯順序  C.空間順序  D.程序順序
11.本文層次劃分正確的是(  )
A.⑴⑵/⑶⑷/⑸⑹⑺  B.⑴⑵/⑶⑷⑸/⑹⑺
C.⑴⑵⑶⑷/⑸⑹⑺  D.⑴/⑵⑶⑷⑸⑹/⑺
12.“蜘蛛織網技能之高妙,使人詫異,在任何環境裏都能進行。”這一句是從文中某段首提出來的,你認爲應放在第幾段的開頭?
13.認真閱讀,談談第二段內容安排上的詳略特點。
14.第四段中連接“蜘蛛織網”先後順序的一組詞是 。
15.閱讀第四段回答,蜘蛛不愧爲“數學家”的原因是什麼?
16.選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17.闡述人們研製“步行機”是模仿蜘蛛“液壓腿”的什麼本領(用原文句回答)?
(二)
蒼蠅是“逐臭之夫”,幾是污穢騷臭難聞之地,都可見到它的身影,人們見之分外討厭,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可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是,人人喊打的蒼蠅卻爲人類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蒼蠅的科學貢獻。我們知道,蒼蠅無鼻子,然而它的嗅覺卻十分靈敏,原來,在蒼蠅頭部有一對觸角就是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連,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衝,傳給大腦,大腦則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不同神經電脈衝,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科學家們根據蒼蠅嗅覺感受器的特點和結構,仿製出了一種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觸頭”不是金屬,而中活的蒼蠅,即把十分纖細的微電極接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訊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旦發現氣味物質的訊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分析儀,被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中,用來分析其中的氣體成分;也可用於測量潛水艇與礦井裏的有毒氣體;還可用於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氣體色象分析儀等。
蒼蠅的導航本領是很高明的,它的手面有一對楫翅,是天然導航儀。蒼蠅飛行時,楫翅以每秒330次的頻率不停地振動,使蒼蠅保持航向,一旦蒼蠅的蟲體傾斜,俯仰可偏離航向,楫翅振動平面的變化便被它基部的感受器所感覺,並向腦子報告,經過分析後,腦就命令有關的肌肉把偏離的航向糾正過來。根據蒼蠅楫翅的導航原理,科學家們仿製成功了一種振動陀螺儀,它的主要部件像只音叉,是通過一箇中柱固定在基座上的,裝在音叉四周的電磁鐵,使音叉產生固定振幅和頻率的振動,當飛機、艦船與火箭偏離正確航向時,音叉基座和中柱就發生旋轉,中柱上的彈性杆就會將這一振動轉變成一定的電信號,傳給轉向舵,於是航向便被糾正過來了。
蒼蠅還生長着一對結構奇特的比腦袋還大的蜂窩狀的眼睛——複眼。科學家根據複眼的結構已研製出一種“蠅眼相機”,它的鏡頭是由1329塊小透鏡粘合而成的,一次右拍攝1329張相同的照片,其分辨率高達每釐米4000多條線。由複眼的結構還研製出了光學測速儀,可以測量轉動物體的速度。
蒼蠅是人類的美味佳餚。蒼蠅身上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其中蛋白質佔有40%左右,脂肪佔10-15%。而蒼蠅的幼蟲——蠅蛆的蛋白質含量則更高,還含有鈣、鎂、磷等微量元素。在提取蛋白質過程中還可開發高級食品,生產過程中同時可得到抗菌素、凝集素等。
因此在科學日益發展的今天,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善於探索,就連“四害”之一的蒼蠅也可成爲人類寶貴的資源。
18.下面一段文字是從上文中摘出來的,請說說它應安插在什麼地方?
而且蒼蠅繁殖能力在昆蟲世界位居第一,一對蒼蠅四個月可生育2660億個蠅蛆,可積累純蛋白質600噸以上,生產潛力大,週期短,是迄今用其他方法生產動物蛋白質無法相比的。
19.上面的一段文字由於表述不清,容易造成錯訛,請談談這種錯誤是怎樣造成的?
20.這篇說明文恰當的文題是(  )
A.有用的蒼蠅  B.蒼蠅的貢獻
C.變害爲寶  D.要善於發現
21.文中“置之於死地而生快”的正確意思是(  )
A.把它放在死了的地方便很快離開。
B.把它和死蠅放在一塊就感到很快樂。
C.把它打死後便覺得很愉快。
D.把它弄死了就很快地逃走。
22.這篇文章的結構是(  )
A.總——分  B.總——分——總  C.分——總  D.分——總——分
23.這篇文章的層次劃分是(  )
A.⑴⑵/⑶⑷⑸/⑹  B.⑴⑵⑶/⑷⑸/⑹
C.⑴/⑵⑶⑷/⑸/⑹  D.⑴/⑵⑶⑷⑸/⑹
24.本文第四段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是(  )
A.下定義、列數字  B.打比方、作詮釋
C.作詮釋、下定義  D.打比方、列數字
25.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受到什麼啓示?

《綠色蟈蟈》答案
1.略 2.法;昆蟲 3.外表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作者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 4.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我籠裏的囚犯、蟬的屠夫等。 5.“竊竊自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是擬人。這樣寫親切自然,形象生動。 6.作者用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 7.這些描述都表現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8.略 9.如:綠樹成蔭,每花似錦,教室明亮;學習刻苦,天真活潑,尊敬師長;和藹可親,知識淵博,教學嚴謹。 10.B 11.A 12.第三段 13.只用一句話簡略介紹了一般蜘蛛的種類,接着詳細介紹了世界上最大的和最重的、結網最大的和最美的、壽命最長的五種蜘蛛。 14.首先、然後、接着、然後、直至 15.織網符合數學上對數螺線的情況。 16.舉例子、列數字、分類別、引用等。 17.蜘蛛的這項本領,是依靠腿裏一種不尋常的液體來實現的。當腿中充滿“血液”時,原來的軟腿就會變硬,腿就變成了一種特殊的液壓傳動機構,蜘蛛就能快速行動和跳躍。 18.放在第五自然段“……微量元素。/在提取蛋白質過程中……”兩句之間。 19.從句子結構看,在“一對蒼蠅”後,有兩個動賓短語:可生育2660億個蠅蛆、可積累純蛋白質600噸,兩個短語共一個主語,而“一對蒼蠅”和“純蛋白質600噸”是什麼關係未交代清楚,因之造成訛傳。 20.B 21.C 22.B 23.C 24.D 25.略。只要成理成文即可。

文 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