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袋麥子課文教學反思大綱

三袋麥子課文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5W 次

《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講的是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三袋麥子後,小豬、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了這袋麥子。接下來小編整理了三袋麥子課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三袋麥子課文教學反思

  三袋麥子課文教學反思1

《三袋麥子》也是一篇童話故事,對小孩子的吸引力那是非常大的。我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並沒有完全按照教案來上,因爲在課堂上,許多孩子都有獨特的想法。我先讓他們去看看小豬收到麥子後的反應,同時讓孩子們知道怎麼讀,並讀好,以學生自學的方式讓他們瞭解小猴、小豬的方法。在都瞭解完之後,我讓他們給麥子去名字,經過引導,他們都能從文中找出金燦燦、飽滿、麥種這樣的詞來看待這個麥子。

一年之後,土地爺爺去看看他們。這裏我先帶領孩子懂得小豬的憨厚可愛以及土地爺爺的哈哈大笑。然後自學小猴與小牛,在交流時,令我驚訝的是,他們都能說到小牛節約,我覺得在我不引導的情況下,應該不會有很多孩子能說出來,所以,從這裏我覺得一些課文對孩子的吸引會促進他們的思考,假使一些並不有趣的課文,那麼這時候教師就應該思考如何去增強氣氛。所以我們應該懂得吸引孩子,而不是爲了上課而上課。這堂課的最後,孩子們都是認爲小猴好,爲什麼好呢,我覺得是不能只看當前,要爲長遠利益打算,並要懂得創造。可惜這裏我引導得不好,最後完全是硬塞給孩子的,所以在這裏非常失敗。

  三袋麥子課文教學反思2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裏的一篇童話故事。講了過年的時候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種下地,一年後收穫了滿滿一囤麥子。同樣是一袋麥子,各人採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是不一樣的,而土地爺爺也對他們的不同舉措做出了三種不同的評價。

面對土地爺爺送來的一口袋麥子:小豬把麥子全吃光了,土地爺爺非但沒有責怪,反而“忍不住”、“哈哈大笑”,覺得小豬憨厚可愛;小牛把麥子保存起來慢慢吃,最後只剩下半袋麥子,土地爺爺對此“點點頭”,認爲小牛“節儉”;而小猴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來年獲得了豐收,土地爺爺忍不住“撫摸”小猴,對小猴的聰明、能幹給予了讚美。

當我們學完課文,我問孩子們“你最喜歡哪種小動物?”一個學生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我喜歡土地爺爺,因爲他沒有批評小豬和小牛。”雖然該生答非所問,但內心對土地爺爺重“賞”的態度,充滿了喜愛。的確土地爺爺在拜訪中看到了三個小動物之間不同的差異性,但他寬容的承認貪吃的“小豬”憨厚可愛;死腦筋的“小牛”勤儉;做事聰明,但欠科學的“小猴”能幹。他允許、欣賞、享受小動物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他這種教育的態度,贏得了動物的歡迎,也贏得了學生的心。這就是賞識教育。

課後細細品味課上那爲學生與衆不同的答案,給我這樣一種啓示:小豬、小牛、小猴三種小動物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對待學習和生活有不同的`態度。小豬就像課堂中那些不夠聰明,做事無腦,平時勤奮不足,懶惰有餘的後進生;小牛就是那些平時學習踏實,老實本分,聰明不足,勤奮有餘的中等生;小猴就是那些天資聰慧,思維活躍,聰明有餘,(或踏實不足)的優等生。平時的我會因爲“小豬把食物都吃了”而批評學生好逸惡勞,不思進取;因爲“小牛保存麥子,最後剩下半袋”而教誨學生凡事要動腦筋,不要死腦筋;因爲“小猴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一年吃不上好東西,會苦一年”而告訴學生做事要踏實些,找到更科學,更合理的做法。總而言之,若我是土地爺爺肯定是隻見“瑕”,不見“玉”的。

而毫無疑問的是,我這樣的老師並不能得到大多數學生的喜愛,他們更喜歡像土地爺爺這樣的老師,因爲他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小動物),都給予了不同的賞識。作爲一名教育者,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做法:曾爲了學生聰明,老說學生笨;爲了學生快,老說學生慢;爲了學生仔細,老說學生粗心……總是揪住學生的缺點不放,讓負面情緒形成惡性循環,讓學生在“我不行”、“我是壞孩子”的心態中歸於失敗。當我和學生共同學習了課文《三袋麥子》後,我發現對待學生的不應該是抱怨,更多應是賞識。賞識應成爲我們對待孩子的心態,成爲我們的思維方式和信念,因爲它是一股神奇的力量,能照耀每個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