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袋麥子》一文的課後反思兩篇

《三袋麥子》一文的課後反思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三袋麥子》課後反思之一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小語第五冊中的一篇童話,通俗易懂但又含義深刻。 主要講了土地爺爺分別送給小豬、小牛、小猴一袋麥子。小豬收到麥子迫不及待地幾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還剩半袋;小猴把麥子全種下地,第二年收穫了好多麥子。

《三袋麥子》一文的課後反思兩篇

本課的教學要求是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的正確、流利、有感情;能講述故事內容,對小豬、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做出評價並說明理由。

課前,我充分了解了學生的特點,認真分析了學情,課堂設計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由故事導入,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鑑於此文通俗易懂,學生多多朗讀便能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我設計了學生不同形式的讀,從讀中感悟課文內涵,再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讀表現出來。學生從讀文中認識到小豬貪吃,沒有長遠打算。我就此繼續引導:“小豬身上有沒有可取的一面?”學生通過感受、質疑、討論得出:小豬很會生活,懂得享受。是呀,自己尋求安慰,尋找快樂,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一個人懷有積極樂觀的心態,他才能排除干擾,驅散煩惱;懷有一種幸福美好的人生體驗,他纔會確立新的目標,併爲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學完課文,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豬、小牛、小猴三個小動物,你最欣賞誰的做法,爲什麼?在備課時,我早已作了精心考慮,我認爲同學們一定是最喜歡小猴的做法,並預設了一個讓大家深入討論的問題:小猴的做法最好,書中早有暗示,請大家認真讀書,到書中去找找答案。可學生的討論結果與我的預設大相徑庭,他們有的喜歡小牛的做法,因爲這樣最節儉;有的最喜歡小豬的做法,因爲小豬憨厚可愛;有的最喜歡小猴的做法,因爲這樣做,麥子永遠吃不完。我疑惑了,如果硬要把學生的回答引導到我預設的程序上來,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無數,可能收效甚微,我又想到:“新課堂是‘閱覽室’。它充滿了學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閱讀的氛圍。教師的身份已經從知識的壟斷者而變爲學生讀書的對話者。學生在這裏充分感受到的是閱讀的快感。”學生如此強烈的自主精神怎能視而不見呢?給時間讓他們自由地說吧。我沒有拘泥課文的主旨:向小猴學習,做事要有長遠打算。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土地爺爺來到我們班,送給同學們每人一袋麥子,你打算怎麼處理這袋麥子?我捨棄了預設的爲什麼說是小猴的做法最好的討論,改爲討論如果你得到了一袋麥子,你打算怎麼做?於是,同學們盡情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要學小豬,有的說會留一點兒作種子,其餘的學小牛留着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於書上的做法,說自己的做法更好,可以留一半,種一半。大家各抒己見,各呈異彩的答案飛揚的是學生的個性,閃現了學生的思維亮點,流瀉出學生的主體情感。

教學後,我反思了這堂課的教學,獲得幾點啓示:

其一,當學生的發言彷彿偏離了老師的預設,簡直成了自由發言時,教師該怎麼做?其實,自由發言正是學生獨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火花的迸發,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表現,是來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視的課程資源。其二,我感到語文教學的“預設”是必須的,但要有彈性和留白,因爲“課堂生成”是語文課程的活力所在。要珍視教學中的“生成”,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選擇出發去拓深、拓展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其三,新課程中,師生關係不再是傳統的講授與聽講、主動與被動的關係,課堂上師生互動,共同研究與成長;學生是主角,老師是導演,師生共同演繹豐富多彩、鮮活生動的成長活劇。其四, 小猴、小牛、小豬三種不同的處理辦法,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價值取向(或人生態度),新課改中,作爲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同時還應該注重學生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的培養,所以我認爲在教學《三袋麥子》一課時,有必要對三種小動物不同的態度進行整合,取長補短,互相滲透,相得益彰。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學再設計:

教學《三袋麥子》時,以表演的.形式來結束課效果會更好。我在重點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後,如果請學生分別扮演土地爺爺、小豬、小羊、小猴,表演課文中一年以後,土地爺爺拜訪他們時的情景。強調抓住“神祕”、“興奮”等神情,並且把文中的生詞“節儉”、“收穫”運用到自己的人物對話中。這樣,學生不僅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習到不少的精闢詞句,而且對所學的詞句進行及時的鞏固,最主要的是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的字詞句,提高了語言運用的能力。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語言轉化爲人物對話),不僅是對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內化的過程,也是口語交際的訓練,是即興口語表達的鍛鍊,是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表演讓學生的能力從多方面得到提高,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輕輕鬆鬆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質。

  《三袋麥子》課後反思之二

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種下地,一年後收穫了滿滿一囤麥子,個人採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是不一樣的。學生對這篇課文有濃厚的興趣,因爲文中有他們喜歡的動物形象。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從三方面入手:

一、在說、想中內化課文的語言

小*、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爺爺的一口袋麥子後,小*作者着重寫了他的語言,而小牛作者則寫了他的想法,小猴則短短地寫了他的動作,於是我在課堂中內化課文的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讓學生分別說一說小*看着黃燦燦的麥子,心裏會想些什麼,小牛看了又看飽滿的麥粒,會說些什麼?小猴看了麥粒,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同學們對這幾種動物很熟悉,能夠揣摩出他們的所說所想,有的同學說:“小*想到我以後天天有好東西吃了。”“呵!呵!土地爺爺真好,能給我送來這等好東西,歡迎土地爺爺天天到我家來做客。”而小牛拿到麥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邊看邊說:“瞧!這黃燦燦的麥子真捨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來慢慢吃,天天吃會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學說:“小猴一拿到那袋麥子,打開一看:‘要是我把這袋麥子種下地,明年一定能收穫更多的麥子。’於是他來到田間,把麥子種下了地。”通過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暢所欲言,小動物的形象更加豐滿、形象,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想象中活化土地爺爺

土地爺爺是一個貫穿課文線索的一個人物,一年以後土地爺爺重返故地,作者用形象化的一句話來描寫土地爺爺。如看着小*憨厚可愛的樣子,土地爺爺忍不住哈哈大笑。這時,土地爺爺會想些什麼呢?他又會說些什麼?同學們自然會想起《西遊記》中的*八戒,紛紛責備小*“真是改不了貪吃的本性。”也有的同學同意小*的做法:“小*,好樣的,想吃就吃個夠。”看到小牛處理麥子的做法,老人點點頭。我也引導學生想象此時土地爺爺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有的同學說:“小牛,你既勤勞又節儉,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有同學說:“小牛,你太節儉了,想吃又捨不得吃,多難受呀!”當看到小猴處理麥子的方法,老人撫摸着小猴的頭,興奮地說:“你真聰明!真能幹!”此時你從土地爺爺的神態語言中看出土地爺爺心理會想些什麼?有的同學說:“真不愧爲猴頭,最聰明、最能幹!”經學生這麼一說,課文中寥寥數語的土地爺爺形象也活靈活現了,而且一樹盛開萬種花,學生的答案也各種各樣。

三、在續編故事中創新學生的思想

課文結尾,我深情地告訴學生:“大雪紛飛,又要過年了。有一天一個白鬍子的老頭突然拎着一口袋東西來到你的家裏,他對你說,這是聰明的小猴送給我的一口袋麥子,今天我要把它送給你。你拿到這袋麥子會如何處理呢?”學生紛紛談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綜合各種動物的優點處理自己的一口袋麥子,還有的同學想到把自己豐收的麥子拿到集市上賣,然後把所得的錢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這些想法讓老師感動,可也反映孩子的惰性,居然有很多孩子把土地爺爺送給他們的一口袋麥子拿回家給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種,這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