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6K 次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下面由小編爲您整理出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1

《月光曲》一課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爲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這篇課文在知識、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當前六年級學生都有必須的距離,理解起來有必須困難。

我在教學時是這樣設計教案的:首先播放月光曲,讓學生猜想這首曲子的名字,有的學生以前聽過,能明白它是月光曲,並自然的引到課題上來,接下來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有關貝多芬的資料,進一步瞭解貝多芬及其作品,爲下文的學習做鋪墊。

在品讀體驗環節,我抓住了“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這一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習的。反覆體會盲姑娘和哥哥對話:“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是啊,但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哥哥,你別難過,我但是隨便說說罷了。”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在帶着這種感情讀這幾句。在這地方學生都不大用心,只有極少的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可能我引導的不夠,激情不夠,沒有把這種氛圍渲染好,所以才導致這樣了。

最後拓展延伸時間有點緊,處理的很倉促。

以後要加強自身的修養,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努力做一個合格的老師。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2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爲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資料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着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從鮮明的形象中領略人格美

課文塑造了貝多芬、窮兄妹倆兩種人物形象。教學時,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靈美,能使學生受到人格力量的薰陶。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理解這一人物形象時,我着重向學生介紹他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爲窮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從貝多芬爲窮兄妹倆彈奏樂曲這一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不辭勞苦、一心爲民作曲彈琴的精神。窮兄妹倆作爲勞苦大衆的代表,他們生活很困苦,但十分愛音樂,對生活充滿了樂觀的態度。透過指導學生充分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能深切體會到窮兄妹倆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相依爲命的善良品性。

二、從生動的語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忙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例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涌”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說:“透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涌、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幻。此時,學生雖然沒有親耳聆聽《月光曲》,也能透過充溢着優美意境的語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從優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

教學中,在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了課文的意境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不足之處:

本篇課文景美情深,朗讀時就應是徐緩、抒情的基調,只有個別地方,如描述風起浪涌的語句,語調是激昂的。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情緒,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說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讚美、驚喜等,都就應讀出其中蘊含的感情。課堂上,由於急於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個別地方朗讀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改善提高,以到達理想效果。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反思3

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資料。緊之後讓孩子們試着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並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後在孩子們水到渠成到達感情朗讀後,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能夠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資料,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在讀書的“讀”上面做文章,讀的不空洞,不單調,讀出質量,讀出韻味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是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了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讀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還有最後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爲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範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後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但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侷限於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爲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裏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並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紮實,到位,卻因爲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迴、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個性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係引導得但是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