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反思2篇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反思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17K 次

《月光曲》教學反思一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月光曲》教學反思2篇

《月光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傳統課文,在許多場合聽過不同的教師上過這一課,自己也曾多次教過這篇課文,每一次聽別人上這一課,或者自己研讀教材,走進教室,都會有一種新的感悟,新的思考。課文雖是一個“傳說”,但真切地記敘了世界著名古典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文字清新優美,情節生動,富有故事性,尤其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整個情感進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讀者爲之感動。

本學期,再教《月光曲》,課文雖然熟得都能背下來,但細讀文本我還是被這美麗的故事深深打動:貝多芬是個享譽樂壇的大音樂家,更是個極具愛心的凡人,正因爲如此,他才能譜出這般美妙的曲子,才能在耳朵失聰之後還堅持創作,癡迷事業。現在選編在北師大版四年級音樂主題單元,以前選編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不同年段,不同主題,文本承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應該各有側重,細心研讀課標和教材後,我大膽的採用了薛法根組塊教學的方法,讓孩子成爲課堂的主人,自能學會字詞,試着按照老師提供的詞語理清脈絡,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合作探究:究竟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貝多芬走進茅屋,彈奏樂曲,創作出傳世之作《月光曲》?讓孩子在反覆品讀,分角色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補白貝多芬”我的音樂只應當爲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感悟血濃於水的兄妹情,偉人情繫勞苦大衆的崇高情懷”明瞭打動貝多芬的是人情美,是窮兄妹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繼而聆聽音樂,品讀聯想,感悟旋律的舒緩和激昂,學習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作方法。播放《寂靜的山林》讓孩子在聆聽中書面表達。教學任務的完成用了兩個課時,孩子們的情緒高昂,精彩表達讓我也爲之感染。回顧本課,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幾點:

一、組塊教學,由詞及句,由認到讀,由整體到部分,由品讀到感悟,層層遞進,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放手孩子的學習行爲,孩子成了課堂的主人。

我設計了學習闖關單,對小組長的學習活動組織進行了事先的培訓,課堂中以開展組間的評比爲主要活動組織方式,讓孩子以小組爲單位依據學習闖關單,連續過關。第一關:字詞識記關。出示本課識記字詞和學生的易錯易混點,讓小組長領認字詞,朗讀解釋,規範書寫字詞。小組長儼然小老師,要求嚴格,組織到位,孩子學習勁頭十足,全情投入,書寫姿勢標準,格外認真,短時間完成了字詞的識記。接下來對第一關的學習成果檢測,關注到了全體,定位到了學生二次的易錯點,孩子比的精神十足。第二關“初讀感悟關”,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孩子們認真的大聲讀書,討論着“誰彈琴給誰聽?爲什麼彈琴?利用老師提供的幾個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任務。在學習成果展示彙報中,老師穿插指導了概括主要內容可以以回答”誰幹了什麼就怎麼了?“的問題的學習方法。第三關:文本感悟關。孩子們默讀課文,勾畫、批註顯現窮兄妹倆對音樂和生活熱愛的句子的過程中,進行着自己與文本與窮兄妹的心靈對話,感悟着貝多芬的精神高度。展示彙報中不同形式的朗讀和指導,將兄妹倆的對話繪聲繪色的予以現象,兄妹倆的互愛互諒的兄妹情懷,生活清苦卻追求高雅呼之欲出,解決了抓重點句感悟文本思想的問題,也明瞭了貝多芬進茅屋彈琴的原因。在這闖三關中,老師始終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合作者,讓位課堂於孩子,孩子學習興味盎然。

二、語文課的語用功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第一關的學習成果反饋中,教師設計了四項活動:開火車讀詞,易錯詞領讀與強調,多音字發現和筆記,疑難字“幽”的查字典和不同語境的意義選擇,把基礎夯實落實在課堂中,訓練的意識逐步增強。在初讀感悟中爲學生提供詞語,給予方法指導,學習概括主要內容;在感悟兄妹倆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時不同方式的朗讀指導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在聽音樂描寫音樂帶給自己聯想的片段訓練中,學生聽說讀寫得到有機結合。將學語文就是學習說話和寫作落到了實處。文本的語用功能發揮較好。

尊重學生、相信並放手依靠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組織方式,利用組塊教學的思想,立足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學科定位,讓學生一課一得,精心教學設計,精緻課堂教學,就能實現一課一得,孩子語文能力的穩步提升。欣喜之餘,也爲課堂中學生呈現出的問題而擔憂:

1.三年的海量閱讀、大量識字、經典誦記,解決了學生提前自主閱讀的難題,也爲學生埋下了讀書走馬觀花,不求甚解;形近字識記不清,錯別字滿篇的詬病。“會讀書的人有兩隻眼睛,一隻看到文字,另一隻看到文字的背面”很少有人能夠達到,而且讀書遇到不認識的字詞,不懂的詞語很少有人主動利用工具書予以解決,只是依靠猜測的辦法,一晃而過。原本以爲這是我班孩子的問題,後來聽了幾個班的課,才發現語文課堂孩子的反應相當,追根溯源,我們在追求提前踏上閱讀快車道,強調多認少寫中忽視了必要的強化訓練,爲了班級統一進度的讀書活動,忽視了慢孩子也得自覺利用工具書查找閱讀中難字的能力培訓,爲了多認忽視了必要的書寫,造成書寫速度慢和書寫質量低的問題。看來每一項改革都應該在增量的同時立足提質,眼下,讓學生讀通讀順讀明白課文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2.較之往屆,小組長的組織能力還有一定的差距,課前學科組長培訓,一週學科組長工作經驗交流,組長工作情況評比都得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只要有了得力的助手,小班化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才能在大班額的背景下實現。

3.送給一進步的孩子一顆葡萄,孩子一小點一小點的品嚐,還有意在班級同學面前顯擺,那表情和動作分明寫着:看吧,老師喜歡的人是我!我也是好孩子,不要瞧不起我呀!不要吝嗇自己的獎勵,給他一個優,一個150分與你沒有任何損失,與她卻是天壤之別的加速器。

4.今天的配套練習較往日做的最好,耕耘和收穫總是相輔相成的,廣泛的向大師借智,與時俱進的爲師,才能獲得應有的尊嚴和自信。

家長開放日,開放了課堂,也開放着我們的認知!

 《月光曲》教學反思二

《月光曲》既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也是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我以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兩次對話爲突破口,引導學生感受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這兩次對話在課文的內容上,正是貝多芬爲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一曲的關鍵處,把這兩個片段讀好,就能感受貝多芬豐富的內心世界。

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涌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動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讓學生劃出描寫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對比一下自己在課件中所看到的畫面是否一致,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彷彿。就這樣,通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爲易,變無形爲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月光曲》這一首曲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非常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 樂曲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明月從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的奇麗景象,可劃分成三個畫面,還要讓學生想象,畫出來,再一次感受樂曲旋律與人物感情變化: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後,還讓學生根據所畫的畫,讀出相應的旋律變化,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聲音抑揚頓挫的範讀,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並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泄,以達到情感上的昇華。

此外,課前我還從網上看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爲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願,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着幸福和喜悅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於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通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爲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將是我今後教學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