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別了語文課教學反思(通用7篇)

別了語文課教學反思(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別了語文課教學反思(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別了語文課教學反思(通用7篇)

別了語文課教學反思1

《別了,我愛的中國》選自鄭振鐸散文集《海燕》中的《離別》篇。它描述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作者被迫離別祖國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抒發了自己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和爲建立新中國而戰鬥的堅強決心,以“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着的中國”這一中心句貫穿全文,把作者熱烈而深沉的感情凝聚其中。在教學本課時,我緊緊抓住這個中心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理解內容,深刻體會作者情感。

“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着的中國!”這一中心句,分別出現在三個段落中。在每段的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這個中心句,扣住課文後面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深刻體會作者的情感。

一、自由讀課文第一段。

思考:船漸漸地離岸了,作者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他的感情怎樣?先讓學生劃出課文中的有關語句,理解課文內容,然後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着的中國!”出現在句首,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對親友依依惜別的感情。

二、輕聲讀課文第二段。

思考:船慢慢地向前駛着,作者又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他的感情怎樣?先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問題,獨立理解,接着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然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最後進行感情朗讀。船慢慢地向前駛着,作者看到了帝國主義的軍艦,接着是一片祖國美好的土地和水域。他觸目傷情,觸景感懷。他想到國家的主權正受到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犯,心愛的祖國正受到敵人的踐踏。此時此刻,作者再也忍不住,從心底裏發出呼喚:“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着的中國!”這句話充滿了對帝國主義的仇恨和對祖國命運的關切。

三、默讀課文第三段。

思考:作者爲什麼離開中國?他的希望和誓言是什麼?我首先引導學生用課文的詞句回答問題,初步理解基本內容。然後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採用多種朗讀的形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爲什麼不忍離開中國而去,更不忍在這個大時代中放棄自己應做的工作而去?在書上劃出有關句子。“許多親愛的勇士正在用他們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作者爲什麼說自己“真是一個罪人”?是“罪人”嗎?“終將”是什麼意思?“暫別”怎麼理解?把兩個“終將”和兩個“暫別”聯繫起來看,作者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你怎麼理解作者的希望和誓言?……學生圍繞問題,閱讀課文,達到“以問促讀”的目的,在理解的基礎上展開討論,教師對疑難之處,進行點撥,儘量讓學生在讀中解難,在讀中釋疑。然後,通過引讀、範讀、指名讀、集體朗讀等形式,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

別了語文課教學反思2

《別了,我愛的中國》是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中心句在文中出現了三次,對於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的掌握是關鍵。

作者在文中的描述的'自己離國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條理清楚,字裏行間所透露出的深深的愛國之情對於當下的學生很有教育意義。在教學本課的一開始,我就向學生介紹了作者與及作者寫此文章的時代背景,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基調把握得就很好。

這一篇課文呈現着兩篇線索,一條是明線,鄭振鐸告別祖國,告別親人的線索,另一條則是暗線,鄭振鐸對祖國的那種濃濃的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心的情感線索,隨着告別親人,船離開海岸,作者的愛國情懷也隨着越來越濃烈地呈現了出來,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到課文中的三個相同的句子“別了,我愛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

課堂上我引領着同學們去字裏行間(“漸漸”“漸漸”“暫別、誓言”等等)感受作者的情懷惜別——仇恨——留戀和讚美(昇華到對祖國的熱愛即第第二次“別了,我愛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出國的目的以及報國的強烈願望和堅定決心(昇華凝聚爲第三次“別了,我愛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

通過讓孩子們對字詞的咀嚼品味,感覺效果顯著,學生很快較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別了語文課教學反思3

所謂讀寫整合就是平時上一篇課文時尋找到能進行的讀寫結合訓練點,也就是利用課文這個語言載體,從課文本身的內容出發,設計與課文有密切聯繫的“寫”的訓練內容,將閱讀、寫作、思維訓練融爲一體,從而達到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在讀寫訓練中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種教學思想。

本單元我們學過一篇《別了,我愛的中國》課文,講述的是一位愛國人士鄭振鐸在一九二七年離開祖國去法國求更好的經驗,更好真理來報效祖國的內容。由於寫作跳離現在時間較遠。在閱讀之前,請同學閱讀課文註釋,瞭解作者寫作時代背景。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文,結構清晰。極其讓就我們五年級即將畢業學生模仿。它無論從抒情美文角度,還是從課文的結構角度,學生都可以借鑑的。尤其是課文的第二部分借景抒情部分,我要充分利用它的寫作結構讓學生模仿。於是我出了《再見了,我親愛的母校》這個命題作文。

在習作前,幫助學生列提綱:

一、離別母校的場景:看到、聽到、感受(略)

二、回憶在母校的成長經歷(詳寫)

1、借景抒情(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等體現愛校)

2、具體事例(同學間的友情、團結、互助、比賽等)

三、心中所想、決心、誓言等(略)

在借景抒情這部分指導學生不要爲寫景而寫景,要寫校園的景物,真實、自然、貼切,不能讓人有突兀的感覺。在指導學生寫具體事例中,啓發他們寫自己的生活,最好是三到五年級的印象特別深的,最好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景和事例有一定聯繫的,這樣情景交融,增強了可讀性,學生們自己在交流中,也有一定鑑賞能力,通過反覆修改,他們自己也覺得在寫作上有長足的進步。這樣,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如果每篇課文都認真設計與課文有密切聯繫的“寫”的訓練內容,將閱讀、寫作、思維訓練有機的起來,從而達到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在讀寫訓練中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會表達,不僅是口頭,還運用語言文字的書面表達,久而久之,他們一定會“青出於藍,勝於藍”,不是嗎?只要有利於學生讀寫水平的提高,各種教學方法都可爲我所用。

別了語文課教學反思4

抓中心句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時教學的主線索。課文三次出現"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着的中國"這一中心句。這三句話分別抒發作者怎樣的感情,怎樣才能讀好這三句話呢?教師不是憑空指導,而是放在具體的段落中,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對語盲文字的理解,真正體會到作者的惜別情;戀國情、報國心。教師有感情地導語來創設情境,學生的感情.層層推進,表情朗讀一次比一次更好地讀出了強烈的愛國情。這樣的設計,不僅使學生正確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深刻地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主要的是使學生真正懂得作者的愛國之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推敲關鍵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如"許多親愛的勇士正在用他們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國,正在以滿腔熱情工作着,戰鬥着"。句中的"血"和"汗"各指什麼?從字面上理解"血"指"鮮血","汗"指"汗水"。反詰法追問,勇士們爲什麼要付出血和汗呢?學生聯繫上下文悟到"血"和"汗"實際指"付出生命"和"辛勤的勞動"。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句子的深刻含義。

教學圍繞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三個容量大的問題。

1.第一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惜別情你們從哪些詞句看出?爲什麼?

2.作者沿途看到哪些景物?作者看到了帝國主義的軍艦和祖國的秀麗景色,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這兩個問題設計,第一個是演繹型的問題,第二個是歸納型的問題。一個是概括到具體,一個是具體到概括,培養了學生的篩選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作者說自已是一個罪人,你們說是嗎?作者不是罪人,你們從哪些語句可看出?爲什麼?這個問題的設計,教師利用學生認識的反差,使學生真正理解了作者不是一個罪人,而是一個愛國志士,同時將未知問題的探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三個問題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排除了過去情節分析的舊套,有效地進行了語盲文字訓練。

別了語文課教學反思5

考驗了孩子的觀察、記憶等能力所以我把遊戲融入進來設計了這節語言活動。孩子在傾聽和表達中懂得朋友之間依戀的感情。從活動中看這節語言活動幼兒的參與度比較高也很有興趣活動目標完成度也是可以的。教學活動鍛鍊的是幼兒否定句的使用“沒有沒有”“有沒有”把孩子的思維進行了發散隨後進行自我表達。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老師對幼兒提問後回答的評價有些單一引導稍有欠缺。以後應該注意這些方面。

別了語文課教學反思6

好的教學方式是激起學生學習愛好的前提,教師在課前很難完全把握學生在課上的表現,所以,上課時難免會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那麼,課後反思就顯得很重要了。經常性的總結課後經驗有利於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也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別了,“不列顛尼亞”》這一課用了一課時的時間完成,從學習的效果來看,總體上說比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針對這節課的教學情況作反思如下:

首先,從課時安排上看。這節課用了一課時,關於課的內容學生很輕易就理解了,所以我覺得這節課完全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上課之前,我總是怕學生把握不了相關的知識,所以,總是放不開“手腳”,但通過這節課,我發現學生是有很大潛力的。在這一課中,《別了,不列顛尼亞》一課內容比較簡單,教師可以把這一課的重點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課下小組討論。

其次,應充分反映新課標的思想。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是大語文活動,應突出語文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覺得語文教學應實現四個“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語文教學假如遠離了學生鮮活的生活世界,就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講一些看過的關於納粹的故事,說說親身感受,讓文本更貼近生活。二是走向實踐,語文唯有運用於學生的實踐中,融合到學生的血液裏,才能真正成爲學生永恆的精神財富;爲了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實踐,在網上尋找相關材料,讓學生自主尋找納粹罪惡的史料,充分利用學生的課程資源生成新的課程資源;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來理解記者在新聞事件中的作用。同時還能培養他們蒐集資料的能力。三是走向綜合,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只有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並加以積澱,才能成爲一種綜合素養。這一課除了語文的相關知識外,還涉及到歷史知識,可以利用歷史知識瞭解文章的背景。四是走向聰明,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答應他們多角度思維,得出多種答案。

再次,語文學習應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作爲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聰明火花。在合作交流中,學生被共同營造的氛圍深深感染。學生首先從感性上體會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罪惡。針對這些,在他們答對問題時要及時表揚,答錯時要適時鼓勵。這樣更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爲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活”好,這纔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假如教師死守教案,那麼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爲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善於設計和把握課堂氣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只有如此,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人生體驗,纔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從而爲語文教學開闢出一片新天地。通過這篇課文的設計,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態,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探索課改新路,大膽實踐課改精神,從現在起就要以全新的姿態,用新的課程標準理念指導自己的語文教學,從而推動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愛好。

最後,教學形式可以多樣化。比如說,可以先讓學生把課文預習一遍,然後抽出一個學習小組共同和教師配合完成這節課的教學。具體實施如下:可以讓學生自主出題,教師進行修改補充,然後,把題印成篇子,發給同學們回答,學生不明白的都可以問這一組的學生,解決不了的可以提交老師,師生共同解決。另外,還可以採取抽條的方式,把學生找到的問題寫在紙條上,其他組的學生抽到哪道題就回答哪道。形式的多樣可以提升學生的愛好,讓他們在玩中學到知識。我覺得假如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會比我實際運用的方法更有效,而且能讓學生喜歡上你的學科。所以,我決定以後會採用多種教學方式授課。

通過這次教學反思,我總結出了自身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經常總結、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別了語文課教學反思7

《別了,“不列顛尼亞”》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點是在瞭解新聞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教會學生明白現實場景與歷史回顧是如何做到有機融合及其作用。1課時完成本課教學,從學習效果看,總體比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針對這節課的教學情況作如下反思:

一、反思教學過程。語文學習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過程和方法”有時可能比偏重於結果的“知識與能力”更爲重要。這節課,由音樂《東方之珠》及一些香港的圖片導入,讓學生對香港有一個大體印象。接着對課文結構、四個典型場景進行了分析,在第三個場景時插入了交接儀式的視頻,對當時剛出生的學生來說,這段視頻增強了他們對歷史的瞭解,以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去打動學生,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和爲祖國奉獻的精神,以這種方式來凸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比空洞的說教省時、有力的多。之後,重點對課後第一題及“這篇課文爲什麼能獲獎”展開了討論。最後,用了近6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就不懂的問題自由提問,其他學生討論共同解答。從結果來看,上課之前我怕學生把握不了相關知識,不敢大膽放開“手腳”的想法是錯誤的。其實,學生的潛力很大。爲此,我們可以把這一課的重點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小組自由討論解答。

二、反思新課改教學方式。新課改主要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改變以教師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和以書本爲中心的局面。作爲公開課,我必須在這方面體現的更充分。課前讓學生去搜集有關香港的資料,加深對香港歷史的瞭解,學生蒐集的過程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然而由於條件的限制,學生並沒有完成這一任務。授課過程中,我儘量創造機會讓學生討論,尤其是最後6分鐘讓學生自由提問,相互討論共同解答,由於受公開課完整性的限制加上學生有 許多 老師在場不敢大膽發言的情況下,並沒有充裕的時間去自由、大膽的討論。雖然其過程貫穿了不少合作、探究,但學生的表現及效果並沒有平常課理想。爲此,以後每堂課都應加強這方面訓練。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提出問題,自主合作解決問題。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通過這次教學反思,我總結出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經常總結、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