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15篇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1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15篇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1

在本課教學中,我完全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聽音樂欣賞圖片,遊戲識字等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本課要求一節課認識8個字。領讀、開火車、摘蘋果遊戲等趣味性很強的活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認識了漢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樂。

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識字環節。採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堅持“生字從文中來,再到文中去”的識字順序。課堂上首先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遍課文,把文中生字圈出來,體現了生字從文中來。先學字再學詞,學生在文中能認識繩子後,引導學生把文中的繩子提出來,強化生字的讀音,然後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把繩子又放回文中。同時有創設了新的語境,使學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鞏固了生字。

三、識字和語言思維訓練結合

在識字教學中,指導學生把識字個語言訓練思維結合起來。如:在學生認識“梨”時,學生說:“我喜歡吃梨。”就記住了“梨”字。隨即教師提出你們都喜歡吃什麼梨?這樣學生說說出了各種梨。即認字,說詞與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再如說“勤”字時,學生說“勤勞”,教師就啓發學生用“勤勞”說一句話。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拓展了識字。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文朗讀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加強練習,指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從讀中感知、感悟。本節課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開始時是自由讀課文,同桌對讀。大聲讀文來初步感知課文,待生字學完後,又回到文中。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想怎樣朗讀就怎樣朗讀。同時分句進行朗讀指導。有指名讀,自由速讀,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而體會對秋天的景象和勤勞的人們的喜愛,讚美之情。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2

《秋天的圖畫》是一組以“秋天”爲主題的新選編課文,圖文並茂,語句短小凝練,寥寥數筆就爲讀者呈現出了豐收的景象和人們的喜悅心情。而文章不僅僅是爲了表現秋天豐收之美,更爲主要的是在讚美創造這一美景的勞動人民。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貼畫爲突破口,讓學生通過看圖理解——想象——有感情朗讀這樣一種方法,讓學生學會用朗讀展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秋天的美景之後,我以“使秋天這麼美麗的神奇畫家是誰嗎?”這麼一個問句,使孩子的感情從欣賞秋天的美景轉爲尋找創造這一美景的人們。並且以“梨樹、蘋果樹、高粱、稻海會對他們說些什麼?”爲句式,加深孩子們對勞動者的敬佩感情。

本課的教學設計着力突出了以下三個要點:

1.強調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上課伊始,通過帖畫的出示,引出給畫面配音朗讀的`任務,爲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主動讀書的積極性。

2.強化語文教學以讀爲本的理念。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由讀、想像讀、評價讀、加動作讀、齊讀、爲畫面配音等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積累,在讀中學會讀,同時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

3.積極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注意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形成的設計。另外,在引導學生進行學法探究方面,突出了讀文想像的方法指導。

4、通過讓學生想象的說、練,讓學生學會語言、運用語言。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內容採用了比擬的手法來表現秋天豐收的美好景象,描繪了秋天的美景,也讚美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表達出作者對秋天的喜愛與讚美的情感。《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性閱讀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在每個環節上都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完本課之後,我對一堂有效的語文課又有了新的認識: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不僅僅在於教給學生某種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在本節課的開始,我和學生以談話的形式展開,激起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使學生一下子走進課堂,和老師一起感受秋天的美麗,感受語文的`魅力。一個有生命力的課堂首先就要和學生平等對話,要讓學生真誠的說話,真誠的表達感情,表達自己的內心體驗,使學生的個性知識體驗被調動起來,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就是一堂高質量的對話課,在教學中我充分抓住各種時機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閱讀感受,讓學生把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感體驗、釋放出來。在老師的激發、點撥下有所感,在同學的交流中有所悟,在老師有深度的言語中提升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4

而聞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

因此,本節課的高潮部分在觸摸人物靈魂,感知人物精神內涵。這一教學設想起到了人文素養教育作用。也是本節課最成功之處。是本節課的最大的亮點之一。

其次,採取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這可從實際的教學中,學生投入的熱情程度和解答問題的質量上得到了明證。在第一大塊引導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某些詞語的品味、某些語段的反覆朗讀,讓學生加深理解、體會、感悟。這在教學實際中也充分得到了體現,但在引導學生討論作爲卓越的學者第二大塊上,朗讀不夠充分,品味的時間較匆促。這是這堂課中的一個小小的遺憾。因爲這篇課文語言是詩化的語言,而這詩化的語言又特別集中在這一部分,實際上我在備課的當下和課堂的實際操作上,我已經注意到了這一特點,並作了詳細的朗讀文本、體驗語言情思的教學設計,也付諸於實踐;但實際操作上由於時間關係而漠視了有些語言的咀嚼和品味。是的,應該多朗讀、多品味,通過語言走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思和聞先生的思想,讓學生用自己的認知觸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靈傾聽聞先生的吶喊。這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進一步加強的。

再次,在導入新課時,我也是十分注意。

由於,我們班的孩子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老師來聽課,心裏或多或少有些緊張。於是我採用鼓勵的方式進入教學,效果較好。(導入語:今天,有這麼老師來我們班做客,對同學對老師來說,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老師的到來,同時,也把這掌聲送給自己,希望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能共同交流,共同成長)。不足之處:

(一)難點沒有突出。

在理解比較這一過程中,即討論作爲前期卓越學者的說和做和作爲後期大勇革命家的說和做有什麼異同點。這是這課堂的難點,解決它,就可以達到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和內容的理解,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但我在實際的'課堂上也忽視了一個小細節,每能強化一個學生的思維閃光點。這是這堂課上的一個較大的遺憾。

(二)缺少對關鍵詞語的鑑賞與朗讀訓練

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花樣翻新。語文課不能缺少朗朗的讀書聲,不能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對優美精彩文段的欣賞和必要的獨到的分析見解。

(三)板書不工整,需注意。

同時,由於教學內容比較多,我用一節課去完成,顯得有點倉促,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就不夠主動積極,只有那些基本功比較好的學生能大膽回答及發言。最明顯的就是在:“品味精彩句段”,就是聞一多先生作爲學者詩人,在搞文化學術這方面的說和做的態度,這個環節上顯得有些倉促,不少學生沒有多少時間思考,從而未能發言,這是一個缺憾。

再有語文課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語文課的“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在合作學習中如果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流於形式,收效甚微。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更靈活的處理授課內容。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有最大的收穫。同時,自己也要反思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多注意,多揣摩,多推敲,多實踐。力爭每天都有一個臺階的進步了,加油!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5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不僅僅在於教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一篇篇凝聚着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本課教學的伊始,我和學生以談話展開,激起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使學生一下子走進了課堂,和老師一起感受秋天的美麗,感受語文的魅力。這種獨具匠心的欲設,是學生學習本課文的起點。值得思考的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課堂首先要和學生平等地對話,要讓學生真誠地說話,真誠地表達感情,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體驗,使學生的個性知識,體驗被調動起來,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是一堂高質量的對話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中和學生閱讀感悟,不失時機地組織交流,讓學生把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驗、語言的領悟釋放出來。在老師的'激發,點撥下有所感,在同學的啓發下有所悟,在老師有深度的言語提煉中提升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一堂課中,針對自己的評價語,頗感不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評價語,儘量做到語言優美、精練,情感真切,這要求自己要努力提高思想修養,生活的積累及社會閱歷。以李吉林老師的一句話:語不驚人,誓不罷休。作爲自己的努力方向。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6

設計理念:

《秋天的圖畫》是一組以“秋天”爲主題的新選編課文,圖文並茂,語句短小凝練,寥寥數筆就爲讀者呈現出了豐收的景象和人們的喜悅心情。而文章不僅僅是爲了表現秋天豐收之美,更爲主要的是在讚美創造這一美景的勞動人民。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貼畫爲突破口,讓學生通過看圖理解——想象——有感情朗讀這樣一種方法,讓學生學會用朗讀展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秋天的美景之後,我以“使秋天這麼美麗的神奇畫家是誰嗎?”這麼一個問句,使孩子的感情從欣賞秋天的美景轉爲尋找創造這一美景的人們。並且以“梨樹、蘋果樹、高粱、稻海會對他們說些什麼?”爲句式,加深孩子們對勞動者的敬佩感情。

教學要求:

1、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秋天豐收的景象和人們豐收後的喜悅,體會對勤勞的人們的讚美之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喜歡秋天,願意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秋天。

教學難點:

“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這是重點句,如何巧妙地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比喻句的形式,並從優美的語言文字中,體會秋天詩歌豐收的季節,是本課的難點: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 貼畫 音樂磁帶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 揭示課題

小朋友,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是嗎!秋天來了,大自然有了哪些變化?

有一位小朋友畫了一幅秋天的圖畫,畫得可美啦!小朋友想不想欣賞?

在音樂聲中貼上圖畫。

畫上有什麼?(用句式)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1、有個小朋友特別喜歡這幅圖畫,還把這幅美麗的'圖畫寫成一段美美的話,打開課本讀給大家聽。

2、生自由讀

要想讀好這段話,首先要把每個字讀對,每個句子讀通順,不會念或難唸的字,圈出來。

3、交流學習情況

(1)讀生字卡

(2)看看這段話共有幾句?你覺得哪一句最難。

(3)誰來說說你喜歡哪一句,自己用朗讀來展示。

三、研讀課文

1、秋天的圖畫怎麼樣?你從哪些地方看出秋天很美?

(看看圖,再讀讀課文,邊讀邊和旁邊的小朋友討論。)

2、交流討論,朗讀中感悟小朋友對秋天的喜歡。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

(1)屏幕出示。梨樹——燈籠

A、你看到了什麼?梨樹上長滿了許多金黃色的梨,遠遠看去好像許多小燈籠掛在枝頭。

B、誰把這美麗的景色讀給大家聽?指名讀,爲什麼要把“金黃”一詞讀得特別好?

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是不是也想高興地招呼大家一起來欣賞?在前面加上兩句“秋天來啦”在讀一讀,感覺怎麼樣?

怎樣讀更能表達高興、興奮的心情?

(金黃的梨頭像一盞盞燈籠,多麼美呀!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2)屏幕顯示:蘋果——臉頰

A一個個蘋果像什麼?多像小朋友的臉蛋呀!

摸摸自己的臉頰,圓圓的、紅通通的、笑眯眯的、真是太可愛了!

B讓我們一起帶着微笑,捧起紅紅的臉頰,讀讀這句話。

(同桌的小朋友面對面一起讀。)

(3)屏幕顯示:稻海——波浪

A 展現在你眼前的這片稻田怎麼樣?自由想像。

B 你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讀告訴大家嗎?

自由讀,齊讀,邊讀邊用雙手做波浪的動作。

(4)屏幕顯示:高粱——火把

A火把是什麼?

B 只有人才會舉火把,爲什麼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

C 你看,秋天到了,高粱挺直了腰桿,展示自己的豐收。

3、用朗讀讚美秋天

秋天是金黃的,秋天是火紅的,秋天的圖畫多美呀!能看着圖,不看着句子讚美嗎?自由練習,可以一邊讚美,一邊配上優美的動作。

指名背,集體背。

四、秋天這麼美麗,難怪小朋友們這麼喜歡,你們知道使秋天這麼美麗的神氣畫家是誰嗎?

讀讀書,找一找。

思考:勤勞的人們指的是哪些人?

想象一下,此時,梨樹、蘋果樹、稻海、高粱會對他們說些什麼呢?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7

(一)、課堂閱讀教學要由封閉走向開放

1、教學內容要開放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一篇課文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讓學生把這一篇課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課文爲引導,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語文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把握課文重點、難點當然是必要的,但這絕不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唯一內容。我們應該有機地結合課文思想感情和讀寫知識,自然而然地引進一些經典名著或優秀時文,“把時代的活水引入課堂”(於漪語),以此爲學生打開一扇扇文化的窗口,進而將學生的閱讀視野由課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讀物,引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天地。

2、教學形式要開放

比起過去“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幾大步驟的語文課堂教學,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顯然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許多本來不乏科學性的新的教學形式又逐漸在“語文教改”的包裝下成爲語文課堂教學新的公式化程序,僵化了語文教學。在開放性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講究模式,但決不模式化。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課文教材及不同的訓練重點,靈活多變地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甚至讓學生也參與教學形式的設計與實踐。共同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如質疑式(其操作程序爲:學生質疑→帶疑閱讀→嘗試討論→小組交流→解疑存疑)討論式(其操作程序爲:出示討論題目→定向學習材料→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全班交流)辯論式(其操作程序爲:學習新材料→確定討論題目→分組做準備→兩組展開辯論→辯後師生總結)茶館式(其操作程序爲:課前預習教材→七嘴八舌談見解→教師適當作點評)等等。這樣的閱讀教學課堂一定會充滿勃勃生機。

3、學生思維要開放

語文課應成爲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而不只是教師思想的櫥窗。在這樣的語文課中,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應只有教師的聲音,教師更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定於一尊,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學生的思考權利和精神自由,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創造性的觀點或看法;努力使整個課堂閱讀教學具有一種開放性的學術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穫,這樣的語文課即使結束以後,學生的思想也不會停止,他們的思想仍在繼續展翅飛翔。

4、教師思想要開放

中學語文教師的確不應該僅僅是文章學、修辭學、語言學、考試學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與教參的熟練操作者,而首先應該是文明的傳播者、思想的.啓迪者、人生的導航者——即真正意義上的“高師精神”(法國作家季洛杜語)的體現者。語文教師要融入文化的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當然,這絕不是要讓語文課又成爲“政治課”,而是要恢復語文課“人文性”的特點。面對教材上的任何一篇課文,教師都應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來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的過程

閱讀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和主觀意志審視、感受文本內容及思想感情,進而產生聯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但是在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用自己的教學願望將學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學設計,而忽視了學生自己去領悟和感受的過程。這就是所謂以“教”代“學”。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考慮得比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堂表達非常清楚,也不過是用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現在,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爲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課文)的平等對話,進而讓讀者(教師和學生)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在這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力求貫穿兩條線索;學生的“學”(感受、質疑、鑽研、討論、聯想、感動等等)和教師的“教”(引導、求疑、交流、爭鳴、釋疑、歸納等等),這兩條線索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情感體驗和人格薰陶交織在一起。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現在通過對符合學生求知慾望、閱讀心理、知識背景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自己感悟作品,引導的線索是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這是學生主動鑽研的思想火花),圍繞學生所提的問題展開研討,從而把學生的閱讀欣賞引向作品的深處,也引向學生心靈的深處。

課堂是實施新課輪的主陣地,而閱讀教學又是課堂的重頭戲,那麼,作爲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來組織閱讀教學呢?接下來結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現代文閱讀部分的特點,我想談一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二、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閱讀的特點及分析

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閱讀部分共五個單元,在這些篇目中既有現代名家舊作,又有當代名人新作,外國作品的比例略有提高,課文負載的文化內容比以往要豐富得多,價值取向也更爲開放和開闊,一眼望去,盪漾着斑斕的文化色調,這樣更爲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有助於培養學生興趣。爲了與編者意圖相巧合,切實保證閱讀教學落到實處,我打算從如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一)採用單元教學法

單元教學法就是遵循教材的編排體系,把體裁、題材或表達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課文作爲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教學階段,從整體出發確定教學目標、要求,制定施教方案、課時等等,這樣就變一冊教材幾十個教學目標、要求爲幾個教學目標要求。這樣有利於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隨意性,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體現教學的階段性,使學生得到較爲系統的知識,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九年級語文上冊教學中25篇文章,我是這樣處理的:

1、以單元知識爲綱。

主要通過教師講解,指導學生弄清概念、要點,爲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客觀上把握知識結構、規律,做好學習課文進行訓練的理論準備,使學生在讀寫聽說訓練中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具有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能力。學生若能把握不同文體的知識結構,明確每單元的學習目標,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閱讀時就能有的放矢,從而準確把握文本要旨,像在上新課前我針對散文、議論文、戲劇文學的不同特點,幫助學生建立了如下知識體系,並將本冊書一至五單元的主要內容及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對本冊書有一個感性的整體把握。

知識體系

散文

1、散文的特點:作者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感悟。

2、散文的線索:時間推移、地點轉換、記敘線索、感情線索還有含義深刻的語句貫穿全文。

3、散文的表現形式:借物喻人,以小見大,側面暗示,象徵等藝術表現形式。

4、散文的語言:優美、細膩、親切含義深刻。

5、散文閱讀要求:瞭解分類,明確特點;理清線索,抓住文眼;品味語言,領會意境。

議論文

1、論點的判斷和歸納。

2、論據的判斷與補充,論據的要點,論據與論點與關係。

3、論證的方法與判斷。

4、議論文論證的方式:立論和駁論。

5、議論文的閱讀要求:把握論點,理解論據,分析論證。

戲劇文學

1、戲劇是綜合語言、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成像所構成的舞臺藝術。

2、戲劇文學的重要內容:戲劇衝突和戲劇語言。

3、戲劇衝突的構成:(1)人與人之間的衝突;(2)人與社會間的衝突;(3)人物本身內心矛盾衝突;(4)喜劇性衝突和悲劇性衝突。

4、戲劇語言:人物臺詞和舞臺說明。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8

一是利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感受鮮花的美麗。再讓學生進行猜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初步瞭解“花鐘”不同於一般的時鐘。另外,我設計了鐘面,讓學生根據花開放的不同時間把這些花填入鐘面並根據學生的閱讀期待,從最有趣的鮮花學起,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

二是突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因此,我在進行《花鐘》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解、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教師只是在閱讀實踐中,讓學生自我建構,學會閱讀。

不足之處:

一、在學習中,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培養還不夠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注重這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具有更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由於急着趕進度,所以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本班學生的朗讀水平較低,以後要多加強本方面的指導。

三、由於本課容量較大,導致教學內容不能完成,學生的小練筆來不及,所以沒有做到讀寫結合。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9

雖然天氣依然酷熱難耐,可是我們卻要開始學習關於秋天的文章。在一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們對秋天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僅僅停留在對外的感知,例如,知道秋天樹葉變黃,大雁南飛等等,但缺乏對秋天美好的真正感知。在這些情況下,如何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去體會秋天真正的美和秋天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呢?通過一段思考,我便在課堂上作了一下嘗試:

一、通過回憶舊知,幫助學生找到秋天的感覺

上課尹始,我對孩子們說:“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關於描寫秋天的詞語或者文章嗎?”同學們思考了一會兒便陸陸舉手,有的同學說出了秋高氣爽、天高雲淡、大雁南飛等詞語,有的同學背出了學過的兒歌。於是,我接着說:“孩子們,炎熱的夏天已經過去了,我們即將走入涼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色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圖畫。今天就讓我們更多地瞭解秋天吧!”教師富有感染的語言力激發了學生了解秋天的熱情,每個學孩子此時都顯得興致盎然。

二、圖文結合,教師範讀,幫助學生真正體會秋天的`美好和秋天給人們帶來的豐收的喜悅

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如果沒有真正的實物作鋪墊,光憑書上的一幅插圖以及幾段文字,我認爲,學生很難真正走進文本並讀出文章的韻味來。但是要製作課件又來不及了,於是,我決定在美妙的音樂中進行範讀,讓學生一邊聽一邊通過想象來體會秋天的意境。教學中,孩子們聽着優美的音樂,臉上露出陶醉的表情,有的孩子還閉上了眼睛靜靜的體味。之後,我對他們說:“聽了老師的朗讀,你有什麼感受?或者,你的腦海裏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呢?”有的孩子說:“聽老師讀,我覺得渾身都很舒服。”有的說:“我好像看到糧食水果都豐收了,人們正忙着收穫呢。”還有的說:“秋天太美了,我也想鑽到畫裏去看看!”孩子們的回答透露着天真與可愛,也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讓我感覺到他們已經進入了秋天的意境。接着,我讓學生自由的讀書,想怎麼讀就怎麼讀,把自己感覺到的秋天都讀出來,並且同時播放音樂,效果很好。

通過教學這篇課文是我感受到,不一定非得使用先進的教學工具才能上好課,關鍵在於老師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和課堂上的靈活引導。同時,教師在深刻理解文本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富有感染力的情緒,也是打動和影響學生的關鍵。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10

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範人物,他的事蹟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孩子來說比較遙遠,要想從孔繁森撫養孤兒,獻血爲其交學費這一故事中體會他的無私與偉大,關心藏族人民、爲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感知其優秀,我覺得難度較大。文章末尾詩歌的渲染在感知上學生更覺得有高度。但我相信學生內在的潛力是無窮的,等待着去開發,學生的智慧火花是靈動的,等待着去點燃。我用什麼去開發、點燃呢?當然是文本這個媒介。本節課上我着力讓學生體驗文本角色,近距離親近文本,不僅要知其表面意義,更要領悟出深層次的內蘊,從而很自然地襯托出人物的精神,並對文中難點——歌詞的感悟能有了突破。個人感覺本節課的教學還是成功的,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有滋有味,深入淺出,高潮迭起。幾點感悟和大家分享:

一、解讀教材的深入淺出。

1、讀厚教材。

於永正曾說過:“課文鑽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隨之有了”。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教材,只是擇取了孔繁森的一個典型事例來表現其高大形象,怎樣把教材讀厚,豐滿人物的內涵呢?課前,我閱讀了大量關於孔繁森的資料對本課進行反覆還原解讀,他的其他很多事例讓人感動,最後一個自然段藏民們深情唱的歌詞中的“光明”一詞,也就深刻起來,讓我出現了靈感。如在教學難點文中的歌詞時,我先以“小朋友們,你們讀懂了什麼?”這一問題爲引子,多元化地讀出“深情”的不同內涵,(感激、熱愛、自豪、團結等)。再適時地補充資料讓學生更全面地走進孔繁森,對孔的優秀品質有更深的感受,激發情感進一步昇華。接着問:聽了這些故事後,你認爲孔繁森爲西藏帶來了什麼?(學生回答爲:富裕、愛心、無私、奉獻等,理解得非常深刻,到位。)師:是呀,這些美好的東西帶給了藏胞們無限的希望,讓他們看到了“光明”,所以他們唱到(生深情地讀)。這一環節,對全文的難點進行了有效地突破。文字力透紙背,帶給學生的是強烈心靈衝擊。

2、讀薄教材,抓精要。

把教材讀厚了只是我的感悟,如何讓學生感受得到呢,我又嘗試用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方法引導孩子抓住課文精要之處,把教材讀薄,提高課堂效率,激活學生思維。(1)把這篇課文讀成兩個詞“優秀”“感動”。如以“哪些詞語讓你感動”貫穿全文,抓關鍵,由表及裏引導學生品位朗讀。(2)對教材進行重組。在品讀全文的基礎上再導出第一小節的“優秀”。此時的“優秀”,在學生眼裏是有着深刻的內涵的,是有着學生的情感,教者的情感作爲支撐的“有情物”,學生朗讀地釋放自然更加精彩,學生在一筆一畫地跟着我寫優秀這個詞語的時候,心裏裝着的是敬佩和感動。(3)抓關鍵詞,品味閱讀,抓住“懇求”“深夜”“悄悄地”“親生兒女”等品讀出人物的精神實質,這樣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較易接受,學生品讀得也較爲精彩。

二、語文教學要樸實紮實。

這節語文課我想充分體現這一點。語文教學的真諦是高屋建瓴,但又樸樸實實,可以模仿,可以借鑑,沒有故弄玄虛,不要花枝招展,有的只是對文本的個性感悟,有的只是引領學生徜徉在語言文字之中,去品味,去咀嚼,我想借助的僅僅是圖片和文字而已。如課堂上我以關鍵詞“親生兒女”爲契入口,引導聯繫生活實際回味體驗,填補課文空白,發揮想象,活化感動,由己及他,由表及裏深入體會孔繁森的優秀精神品質。再如課堂上我結合語境,多角度地思考“悄悄地”,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對人物有全面地瞭解。在理解“再三懇求”時採用換位閱讀的方式,把自己假設爲文中的孔繁森,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說,我只是自然地引導,這樣學生離文本最近,最容易讀懂。就是在這樣的訓練中,我想讓課堂成爲學生施展才華的舞臺,爲學生的登臺亮相提供了一個個平臺,學生的精彩來源於課前精心設計的`訓練,也想讓課堂因紮實的訓練而精彩。

三、着力體現“語文味”。

本節課着力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讀好課文,積累語言,因爲我知道將語文的工具性夯實了,語文的人文性就跑不了了,語文的人文性是依附在語言文字背後的。多讀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前提;多讀也是教師教好語文的保證。在教學重點句子“像親生兒女一樣撫養”“再三懇求獻血”以及歌詞時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入情入境,動人心絃,感人肺腑。在反覆地讀中對句子的體會越來越深入,同時也讀出了不同的理解。教材是有生命的。我們的語文課,除了知識點的認識,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鳴,需要“語文味”。我必須是一個感情豐富並學會“煽情”的人,還需要能夠準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瞭解教材的同時瞭解學生,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樑,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從開始以“地圖“導入到一個個過渡語和評價語以及描述性語言的設計我都注意激起學生的情,讓學生真正做到“情動而辭發”。

此外在這節課上我還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課堂教學資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對教材的一部分——課文插圖,我也進行了有效地利用。如在教學中我問學生:成爲孤兒的孩子,他們會過怎樣的生活?可是你們看?(出示插圖)仔細觀察他們的表情,看到了什麼?這樣有效利用插圖資源,反襯突出了人物的高貴品質。在過渡到第三小節的教學時,同樣藉助插圖的內容導出:孩子們盡情享受着孔繁森的愛和關懷,一天天快樂健康的成長起來了,他們從不會想到,爲了幫助他們上學交學費,他竟然去(獻血)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有利於學生情感的激化。思維的啓迪。

當然,這節課也有感覺不到的地方,如有些地方的處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不是過於深入,要求是不是拔得過高了,還請專家評委們給予指正,謝謝!

我們呼喚有活力的課堂,我想這不僅需要學生有“定力”,更需要老師有“定力”,“寧靜以致遠”我需要的守住一顆平常心,在活力課堂的追求中走好每一步。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11

這是我第一次執教習作的公開課,感受頗多,收穫頗多。可以說一直是懷着忐忑和不安度過了這一個星期,備課的過程是艱辛的,磨課的過程更是痛苦的,但是當有一定的成效展現在大家面前時,又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習作教學一直是我常規教學中最薄弱的,平常也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孩子們說,指導怎樣寫,但是通過這次的培訓或許給了以後的習作教學有了大致的方向。

在第一次磨課之前,其實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查了幾十篇《秋天的畫》的習作教學,但都不是很滿意,但在這過程中慢慢積累了屬於自己的材料,爲我自己的教學奠定了基礎。由於這次是看圖寫話,在圖的選擇上我也思考了很多——到底選哪幅圖,選這幅圖到底適不適合……

通過兩次的磨課,通過指導老師的'意見,我也慢慢摸索到一定的方法,可以說引導他們寫具體、按順序完全沒有問題,但如何點評他們的習作,指導他們修改還是我以後要不斷提高的。

或許是城北小學的孩子們真的特別的優秀,雖然我的引導,我的點評都不是很理想,但是孩子們地表現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聽課的老師們也一致認爲我的指導是有價值的,老師們也給以了大大的肯定。當然他們也提出了他們寶貴的意見,如怎樣引導孩子按順序地說一說圖畫上的景物,如如何指導孩子點評、修改等等,爲我後續的修改做了很好的指導,感謝他們。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12

【教材簡析】

《秋天的圖畫》是一幅色彩的圖畫。全文語言優美,行文流暢,作者運用比擬的手法,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黃、火紅爲主色調,簡單幾筆,便把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的喜悅心情描繪出來。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作爲低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手段鼓勵學生自主地讀書,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讀中感悟,感悟秋天的美好與帶給人們的喜悅。

【教學目標】

1、認8個生字。

2、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秋天是個美好的、收穫的、喜慶的季節。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用,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秋天嗎?說說爲什麼喜歡。這麼美麗的秋天,已經有人把它畫下來,現在我們一起去欣賞秋天的圖畫。

板書課題:秋天的圖畫。

(學生齊讀課題)

學生通過描繪自己眼中的秋天,初步感受到秋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教師以此爲切入點,讓學生去欣賞一幅秋天的圖畫,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慾望。

二、觀察圖畫,瞭解圖意

(出示課件、創設情境。)

現在讓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親身來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說說從圖上你都看到了什麼?

果樹上接滿了成熟的果實,在果園旁邊是堇色的稻田,稻子艘成熟了,紅紅的是高粱,天上有一羣大雁往南飛。

學生通過觀察圖畫,用自己的語言把看到的景物表達出來,既培養了學生看圖說話的能力,又使學生感到秋天發生的變化。

三、讀課文,認讀生字

1、同學們把課文輕聲地讀以便,要求讀準子音,讀通句子:

誰願意把課文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課文。)

2、出示卡片認讀生字:

圖 梨 籠 浪 樑 燃 勤 勞

帶拼音讀、去拼音讀、男女生開火車賽讀,並彙報記法。

在認讀生字過程中,學生通過開火車賽讀,團結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和竟爭意識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四、細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體會秋天的美麗景象。

2、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練習讀一讀,一會兒讀給大家聽:

⑴ 誰願意把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說說你爲什麼喜歡這句話?

⑵ 大屏幕顯示:

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潑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

⑶ 教師範讀、指名讀、齊讀。

⑷ 誰使秋天變得這麼美麗?

(勤勞的人們。)

⑸ 讓我們用讚美的語氣讀最後一句話。

(指名讀,多人。)

看,藍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們排成一個大大的“人”字,好象在說──勤勞的人們畫出秋天的圖畫。

3、正是勤勞的人們用汗水換來了這美麗的季節,豐收的喜慶。讓我們把課文再美美的讀讀吧!

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它即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於增強語感。教學時,我採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感受語言、感悟課文內容,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使學生始終保持主動參與的意識,從而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喜愛秋天、讚美秋天,學生髮自內心去讀這篇課文,真是聲情並茂。

五、擴展活動

1、通過學習,你認爲秋天是一個什麼樣的季節?

2、下面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來表達你對秋天的喜愛、讚美之情。

3、學生活動,如:

製作秋天的禮物:用落葉做書籤,用自己的畫做賀卡,用句子、短詩讚美秋天。

4、展示學生作品,爲學生創設展示自我的機會。

這種形式新穎的擴展活動,學生積極投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秋天的情感,抒發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秋天、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同時,學生的創造力也得到極大的發揮。

六、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都學到了什麼?

(學生談收穫。)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13

【教學片斷】

一、尋找秋天,蒐集落葉

課前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去體驗秋天,把說話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緊密結合起來,言爲心聲。學生只有切切實實走進生活,走進自然,用眼去觀察,用耳去傾聽,用手去觸摸,用心去感受,這纔會有自己的發現和體驗,有了這種發現和體驗,表達的願望纔會激發出來。

1、談話導入活動:

小朋友們,我們學了《識字1》後,知道秋天已輕輕地、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它正等着我們去尋找呢!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你們到校園裏去尋找秋天,蒐集落葉。

2、尋找秋天,蒐集落葉,要求:

請小朋友要細心觀察,蒐集的樹葉量少形狀多,動腦想想這些樹葉像什麼,可以用來幹什麼?

3、以下截取活動中的片斷情景:

生1:看,操場上的小草都變黃,像一條黃地毯。

生2:這裏怎麼這麼香?這裏有桂花,這金黃色的桂花多香呀!

生3:草坪上有很多落下來的樹葉,有紅的、有黃的。

生4:快來呀,紅紅的樹葉多好看。

師:你知道這紅紅的樹葉叫什麼嗎?(告訴學生這是楓葉。)

師:小朋友把自己喜愛的落葉蒐集起來,待會兒製作樹葉畫。

二、拼貼作畫,想象表達

1、引導學生藉助圖片拼貼樹葉畫。用採集來的各種落葉,兩人合作完成一幅美麗的樹葉畫。這一活動,意在給學生充分想象的自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學生設計出自己的作品,體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2、組織學生介紹自己所拼的樹葉畫,集體評議。鼓勵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和欣賞。

【教後反思】

1、我根據兒童身心特點,從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周圍環境,師生一起走出教室,來到校園去尋找秋天,蒐集落葉。學生在開放性的活動中,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活動中改變了傳統的“秧田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完全改變了,學生在活動中情緒高漲,氣氛特別活躍,他們善於觀察、發現。學生成爲活動中真正的主人,教師從學生活動的支配者、指揮者,變成了他們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

2、《語文課程標準》多處指出,語文課程要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大膽嘗試將本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的

通融、綜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單一學科的“知識壁壘”。因此,我注意吸收其他學科中的教材作爲寫話的素材,從其它學科中去悉心開採,尋找適合學生的寫話素材,讓寫話的內容變得豐富起來。我在教學聽說訓練《秋天的圖畫》時與手工課進行組合,讓學生通過貼貼、畫畫,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樹葉畫展現在眼前,這充分體現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及動手能力。

3、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裏產生出來。有了充實的生活纔有好文章。”這充分說明了作文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要引導學生到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用語言表達生活。生活有多廣闊,作文教學的天地就應當有多寬廣。誇美紐斯說:“美的事物總是具體的、形象的、可感的。”通過讓學生親自採集樹葉,製作樹葉畫,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有話可說,每個孩子的感受都會與衆不同。在這基礎上,讓學生放飛心靈,充分想象,引導學生把自己製作的樹葉畫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情緒高漲,爭先恐後要介紹自己的樹葉畫,體現了學生真的想說、樂說、有話可說。學生說出作畫的過程,介紹畫的內容,集美術、手工、語文於一體。在做做、想想、畫畫、說說的過程中進行說話能力的培養、動手能力的培養,審美能力的提高。最後,孩子們一邊看着自己親手製作的作品,一邊講着自己編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聽得認認真真。在說說、做做、玩玩、寫寫中豐富想象,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14

在教學《“神童”的祕訣》這一課中,我從以下四方面樸實地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理念。

一、讀的充分

古人曰:“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執教以來我一直把這句話作爲鑽研教材的座右銘。在語文教學中,我不僅把朗讀作爲鑽研教材的起點,而且在課堂中,我也務必安排一定量的時間讓學生朗讀。因爲反覆的朗讀課文,就是對課文細細咀嚼玩味的過程。讓學生對無聲的語言符號,用有聲的語言去感悟文章語言的神韻,掌握文章結構的脈絡,體會文章思想的.精髓,從而達到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目的。

二、問的寬鬆

老師的問能引導,啓發學生提出問題,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例如讀熟課文後提問“你讀了以後,瞭解到了些什麼?體會了寫什麼?”這種提問“適而不死”。學生每說到一點再繼續深入,“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瞭解到的?”從而又回到了課文中,同時也把詞語的理解和感悟也融匯其中。過後又問“你還有什麼不理解的,想了解的?”這一問調動了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學生也表現出一種求知慾望。

三、說的自由

教師寬鬆的問能讓學生放開的說,促使學生說的自由:“我體會到了多學多問的好處”,“我知道了好的學習究竟指什麼?”整堂課上,學生的學習心態,學習氛圍輕鬆,自由,這正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追求的。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15

《秋天的圖畫》描繪了秋天的美景,讚美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性閱讀的能力。”

《秋天的圖畫》是二年級上冊第一組教材的第一篇課文,作者運用比擬的手法,通過色彩的搭配,寥寥幾筆,便把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的喜悅心情描繪出來了。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童趣,讀起來琅琅上口。

我在教學中抓住“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這個句子引導學生體會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後閉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有的好象看到一盞盞燈籠般的梨子,有的好象嚐到了又大又紅的蘋果的香甜,有的彷彿欣賞到金黃的稻子在廣闊的田野上跳起的優美的舞蹈……那麼,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呢?孩子們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們或加動作表演讀,或表情豐富的'朗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體會秋天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喜悅的心情。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爲”,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可依據語言文字,進行定向引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藉助語言來感受形象,使其領悟其中的感情。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爲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因爲朗讀既可以規範學生的口語,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教師引導恰當,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即使一千個學生便有一千種不同的朗讀方式。我們要用多種方法導“悟”,啓發學生看、畫、演、議、說,化靜爲動,化抽象爲具體,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語言文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