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3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3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1

六年級的孩子已經初步接觸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已經初步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的語言風格,在此基礎上,老師又給孩子們推薦了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春》。經過課下的充分閱讀,課上再來交流這篇文章,再來交流、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語言風格,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是,不盡然。

這節課,我是引導孩子們從感受朱自清先生語言的韻律美、修辭美、意境美這三個方面去進一步感受朱老的語言風格的。在感受韻律美這個環節時,我覺得還要加大孩子們的閱讀量,孩子們也發現了朱老的文章裏運用了大量的疊音詞,感覺寫的挺美、挺特別。可是在讀的時候,卻沒有了韻味,因時間的關係,我也沒再引導孩子們去多讀,在這一環節裏,就顯得有點牽強附會了,那種朗朗上口的`韻律美孩子們沒有通過自己的朗讀去真正感受。我想,加大閱讀量,加大閱讀的面,孩子們也許會感受更深一點。

在感受修辭美這一環節時,還應該對句子的修辭手法再去詳細的分析一下,感受一下,多讀一下,也許體會會更深刻。

只有在充分感受韻律美和修辭美的基礎上,那種意境美也就自然映入孩子們的腦海中。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2

這是第二次講《春》這一篇課文了,雖然準備得很齊全,但還是覺得有些缺憾。

第一,課堂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因爲時間的關係,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雖然一再強調誦讀,但學生自由讀一遍、分段輪讀一遍,就開始選擇賞析,學生對課文內容其實並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語句表面也不奇怪。應該說學生的賞析和品味還算是很精彩的,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深入。

另外,在進行引導點撥時,一些問題問的還有些碎,總害怕學生抓不住問題的.主幹,不能理解所提問題的用意。還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不易於學生的自主能力,所以在今後的設計時還要細心。

而在九班上課時發現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不會傾聽,孩子們很積極,一個個都急於表現自己,聽別人發言時顯得煩躁不安,根本就沒有認真聽別人說的什麼。這是課堂大忌,表面上看熱鬧異常,實際上毫無收穫。我不斷提醒學生學會傾聽,效果並不明顯。這就需要在平常每一節課中不斷強化傾聽意識,要讓學生知道有時候聽也很重要,不僅是對錶達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不過,發現缺憾是爲了更好的進步,加油,我不斷告訴自己!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3

讀過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讚歌,本文是一篇詩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約寫於1928~1937年間。其風格較朱自清初期詩文有很大變化,沒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種淡淡的哀怨情調,代之的是鮮明的新鮮格調和歡樂情緒。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徵,用詩意的筆調,細緻描繪了大地回春、春花爛漫、鳥鳴蜂飛蝶舞、細雨滋潤萬物、人們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讚美春的生機與活力,激勵人們在大好春光裏辛勤勞作、奮勇向前,抒發了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在藝術上具有鮮明的特色,如觀察細緻,描述生動真切,詩情畫意相融相合。

爲何不在語文課上描繪春天。歌唱春天呢:

於是,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大膽引用繪畫,唱歌,名曲欣賞,配樂朗讀,讓學生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學不僅用五彩畫筆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春天,還取了富有詩意的名字:像百花爭春、輕風唱春、煙雨潤春等;還有的同學唱《春天在哪裏》、《北國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聲》等。這樣通過學科整合,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器官去用心體味春天,達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會在同學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陣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

本文節奏感強、具有音樂美感,教學重點應放在誦讀上,以讀帶賞,讀賞結合。

同時,課文內容較爲淺顯,適合互動、點撥式教學法,在點撥、互動中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用詞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學會賞析寫景文,進而進行自主學習。告訴學生,一切的答案在你們那裏,即由學生之口道出本課的教學內容及答案,要讓學生感到,語文課不枯燥,也不難,自己也能夠進行分析,甚至總結出答案來。

教學過程中我把重點放在了自讀、互動、研讀課文部分,設計了以下教學步驟:

⒈課文寫了哪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風、春雨)

⒉按照小組進行分工,學生進行自讀,找出認爲非常好的句子,說說其妙處及作用。

⒊同組裏進行交流,形成共識。

⒋教師巡視指導,要求學生讀仔細,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級交流、互動。(教師加入討論,適時引導。並簡單板書。)

應該說學生的賞析和品味還算是很精彩的,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內心情感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能賞析就已經很不錯了,要求也不能墳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說明老師沒有引導好。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賞析,教會學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學生之所以賞析不能深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讀得不夠,雖然一再強調誦讀,但學生自由讀一遍、分段輪讀一遍,就開始選擇賞析,學生對課文內容其實並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語句表面也不奇怪。

這次《春》一文的教學實踐,讓我堅信可以建立語文學科通向其他學科的互連網。語文作爲母語,作爲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其他學科的聯繫是非常密切的。課程改革機遇與挑戰並存,只要觀念轉變到位,教學實踐到位,語文課堂教學一定會猶如春天般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