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

1、《秋天的雨》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中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名爲寫秋雨,實則寫秋天。秋雨只是作爲一條線索,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地串了起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整篇課文都是圍繞這個主題來展開的。

今天執教的是課文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從秋天的雨帶來色彩中去引導學生感受秋天的美麗、豐收、歡樂。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方面是這樣預設的:1、使學生能掌握本課的生字和詞語,正確書寫美觀地4個生字。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分層次朗讀,使學生能從讀順到讀出動態美再到讀出蘊涵其中的美麗、歡樂和豐收。3、品味課文的語言美,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積累語言。

這篇課文的語言非常優美、意境也很清新,在教學過程中我藉助了多媒體和教師的語言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欣賞句子,品讀課文,因此這節課我主要還是以讀來貫穿全文的,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體驗。由於本次活動側重在閱讀教學方面,所以接下來我主要從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教學設計這一塊來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是描寫了“秋天五彩繽紛的色彩”,語言文字生動優美、朗朗上口。結合課文特點,我以調動學生朗讀興趣爲目的,以“你從哪裏感受到了歡樂和豐收?”爲切入點,使“以讀爲本”這一理念落到實處。具體做法如下:

1、直接從語言文字中解讀文本,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通過劃劃相關的句子、找找有關的詞語去體會感悟,以悟促讀。我在教學這段時是一句話一句話進行的。但是幾話的開頭都是先問學生,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麼或聽懂了什麼?圈圈有關的詞語讀一讀,再交流。這一環節在教學第一句中講得比較仔細,如:在讀“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這個句子時,我抓住表現動態的詞語“扇哪扇哪”,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其中的輕柔美與動感美,使學生喜歡這把有趣的小扇子,進而讀出其中的韻味。這一環節主要是希望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那下面的幾個句子教學就相對比較容易了。

2、適時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藉助想象,藉助動作,在腦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繽紛的美景表象,以想帶讀,以動帶讀,把句子讀活。如在學習“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着要人們去摘呢!”這個句子時,我讓學生想象一下果子們在你擠我碰時情景,學生們一下字活躍了起來,結合這個情景我又馬上引導想象:說說果子們會說些什麼,你站在過樹下的話又會說些什麼?這樣一來,句子教學就不那麼單薄了,因爲學生有了自己的感受,也爲後面第二課時教學水果的香味中理解那句“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做了鋪墊。

2、《秋天的雨》是一篇語言特別有韻味的寫景美文,因此我在教學時便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欣賞文章的語言韻味,從而感受秋天絢麗多彩的顏色美,由果實香甜的氣味體會到人們豐收的喜悅,同時側重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結構、寫作手法,以各種形式的讀來感受和體會。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用好詞好句來說說自己對秋天的印象,再以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爲切入點,打開秋天的大門,抓住秋雨的“顏色、氣味、動植物準備過冬”這三方面來進行教學。老師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顏色,讓學生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在讓學生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時,說說秋天的雨有那些顏色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意思。最後讓男生帶着快樂的心情齊聲朗讀第二段,再次感受秋天的雨給我們帶來的顏色之美。

第三、第四自然段,老師邊扶邊放,總結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方法,並出示學法提示,讓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邊讀邊理解,然後師生共同交流體會、掌握課文內容,並適當地進行拓展學習。

第五個自然段就放手讓學生齊讀去理解並總結全文。

上完這節課,讓我感受頗深,思考了很多,覺得有收穫也有不足……

課前我是充分整理了課文的線索,在課堂上也基本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同時也能較好地落實了各個知識點,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整個課堂結構的安排上,我能做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讓課堂富有節奏感,教學條理清晰,能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

但課堂確實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本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教學中的過渡句略顯生硬,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還是不夠老練。主要是在課堂中老師還是不能大膽放開,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被完全發揮出來,顯得有些拘謹。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在課堂上,我還有一些細節需要加強,比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要更加準確到位。這是我以後努力的方向。

課堂需要反思。在不足中反思,.在不足和反思中,帶着新的嘗試,讓我們再次走進課堂。

3、《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以秋雨爲線索,將秋天的衆多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快樂的秋天。根據教材特點,教學中,我以一個“美”字貫穿整課堂。一是營造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通過讓學生欣賞圖片學會欣賞美;二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品讀課文感受語言美;三是通過擴展活動,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去發現美。

我認爲這節課,較成功之處一是複習導入比較巧妙。如鞏固生字詞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並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爲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複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天的小詩。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髮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這節課較成功二是重點落實的較好,難點也亦有所突破。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體會課文的語言美,教學中,我以“讀”爲教學主線,落實教學重點。讀的形式多樣,如默讀,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師生賽讀,挑戰讀。讀的目標不同:自由朗讀全文,感知課文;逐段朗讀,想象情境;品讀課文,交流感受等。

本課教學難點是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及被藝術化了的語言,使課文抒發感情較含蓄,給學生造成理解的困難,爲突破這一難點,教學中,我沒有作過多的解釋,而是通過教師示範讀讓學生從中感悟語言的美,體驗秋天的美好。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去掉它是否可以,從而,體會句子的優美。並且提出要他們比賽讀,看誰讀的好,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再讓學生進行挑戰讀,看誰讀的更好,最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說說讀完後感受到了什麼?學生們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熱的夏天已經走了,涼爽的秋天來了。這就是多讀的收穫。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說說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後來一思索,學生能說出很多個比喻句,但不可能說出意境如此優美的句子,不如讓學生多積累,於是我在課堂上安排學生背誦。這樣又激起學生的興趣。

當然這堂課還有不少遺憾:一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時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讓學生自學,你們認爲這段抓住哪幾個字就能學懂這段?也許學生也能發現“躲、藏、勾”這三個字的妙用。二是課件這一資源還沒有用足。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2

《羣鳥學藝》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以上教學設計是本學期我在某實習生上課時所做的課堂摘錄。對於一個新老師來說,這堂課是她精心設計過的,其中體現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應該說是個不錯的設計,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開篇的質疑問難,創設了一個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第三個對比環節的設計也較巧妙,突出了小燕子的“刻苦”,有一定深度,語言訓練也比較到位,最後自然地引出了學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最後的分角色表演給孩子的語言表達提供了一個平臺,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鍛鍊自己的機會,實現了讀者和文本的對話。

這堂課的設計充滿了童話的色彩,這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可是,教師在努力創設童話般的課堂情境時,卻被其中的一個教學環節給破壞了。我們把第五個環節放大了來看一看:也許這個教師想尊重科學,在教育孩子們要做個勤勞、刻苦學習的人時還應多瞭解“真實”的科學,跳出文本,理性地看待鳥棲息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好像爲孩子們精心編織的童話夢一下子被莫名其妙地驚醒了,如果我是聽課的孩子,也許我會想,剛纔還誇小燕子刻苦學習呢,現在老師說那些鳥本來就不需要搭窩,難道不可以懶惰嗎?這簡直就是自相矛盾嘛!這樣的引導也和先前創設的課堂情境不相符。這位教師爲了不誤導學生,讓學生說說在實際的生活環境中其他沒學會搭窩的鳥住在哪裏,看似在拓展延伸,相機滲透科學知識,而事實上則起了反作用。我們是要尊重科學,要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不要囿於文本知識,這樣的出發點原本是很好的,可是在實際操作上欠缺考慮,出現了導的方法問題。我想,在說明科學真理的同時,能不能不破壞這個童話的情趣呢?讓它自然地出現併爲學生所接受,而且又能和文章說明的.道理保持一致?下課後,一位一同聽課的老教師說的話簡直一針見血:爲什麼要破壞這麼好的童話情境呢?教師可來個順水推舟嘛!因爲小燕子刻苦學習,搭的窩又暖和又結實。而貓頭鷹、麻雀、烏鴉他們因爲懶惰,沒有學會搭窩,至今還沒有窩呢!你知道他們現在住在哪裏嗎?你見到他們會對他們說什麼?這不就很自然地把其它鳥的棲息地給說出來了嗎。難道這不比一本正經地告訴孩子:其實這些鳥是用不着搭窩的,你知道他們住哪裏嗎?要好得多、有趣得多,更能被學生所接受嗎?你看,話一轉,稍做改變,照樣能說明科學知識,照樣能告訴孩子多看書能掌握更多知識的道理。聽了老教師的點評,我暗暗叫絕!

新課改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無論如何,應把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如何正確處理好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關係,仍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課題。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3

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爲樂的特點,因爲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

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爲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幹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幹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幹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隻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屬於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4

這篇略讀課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最後一課,是一首現代詩,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抓住秋天裏大自然的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教學時, 沒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內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應放手讓學生自己運用精讀課文獲得的方法, 把課文讀懂;着重是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領悟到詞句表達的精妙,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具備獨立識字的能力,掌握了初步的理解詞語的方法,能夠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理解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習仿寫詩歌還不是很多。

教學的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歌,從秋天的聲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體會秋天獨特的韻味。而體會詩歌的意義,鼓勵學生仿照詩歌的'形式用自己最美的語言寫讚美秋天的詩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課堂上,教學環節分爲六大塊:

㈠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㈡回憶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三讀法

㈢將自學提示框裏的話轉化爲本節課學習目標目標

㈣按三讀法展開三輪先學後教,交流檢測

第一輪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生詞。比賽讀文,看誰讀得正確、流利。

第二輪自讀課文,勾畫詩中描寫了哪些聲音?詩句美在哪裏?

課堂上通過課件展示,那些有關秋天的落葉、蟋蟀、大雁、豐收等圖片,豐富了學生的視野,打開了想象的大門,爲學生體會秋天的美好提供了幫助。

㈤拓展想象,昇華拓展。學生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爲了運用語言,這一環節學生們將會在練筆中,寫出秋的韻味和風情。每人寫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組合成一首。然後請小組代表把合作寫的詩,在平臺上展示出來,並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

㈥佈置作業

1、爲自己寫的詩配上畫。

2、蒐集有關秋的詩歌。

3、感受秋天寫詩:《看看,秋的色彩》或《聞聞,秋的味道》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這幾方面感受較深:

首先,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我採用的情境教學法和想象閱讀法讓學生在聽中想象,說中積累,讀中感悟,寫中運用。讓學生在在各項實踐活動中,語文能力得到整體訓練與提高。

其次,品讀1——3節詩,然後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節邊讀邊想象畫面,接下來是說畫面與感受,並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該節詩歌。這一環節,學生“以讀爲本、以讀想象、以讀悟情”。最後通過師生評議,個別讀,比賽讀,一起感受秋天的美好,突出重點。

第三,走進秋,走進大自然這遼闊的音樂廳,你還能聽到哪些秋的聲音?仿照詩歌用最美的語言讚美秋天。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了難點。雖然孩子們寫出來的作品還很稚嫩,還需要推敲,但這種實踐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不足之處是朗讀指導沒有配上合適的音樂或示範帶,沒有出現朗讀展示的高潮,沒有體現好詩歌教學的特點的。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5

《一塊奶酪》主要講述了一隻螞蟻隊長在指揮一羣小螞蟻搬運奶酪的途中,面對掉下來的一塊奶酪渣是吃還是不吃引發的風波,告訴孩子們要像螞蟻隊長一樣以身作則、嚴於律己、關愛幼小,同時也要學小螞蟻遵守團隊紀律,聽從指揮。整篇課文,語言表達淺顯易懂,貼近兒童,故事內容生動曲折,在螞蟻隊長一次次的內心掙扎矛盾中,吸引着讀者一步步往下讀,給人以深刻啓發和影響。

細細品析這篇文章,從課文的導讀可以看出學習本課主要有兩個任務,即瞭解課文圍繞一塊奶酪講了一件什麼事和你喜不喜歡螞蟻隊長,理由是什麼?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要讀懂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不是難題,但如何把這件事用簡練的語言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卻是要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思考不斷挑戰來獲取的一項技巧。爲了幫助孩子們能夠在歸納主要內容上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除了引導孩子們運用本單元前面幾篇課文及以前所學到的方法進行課前的自我嘗試概括,還需通過課堂上師生的交流分享,整合提升概括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概括做到簡練、清楚表達又不囉嗦。對於這樣一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敘述的故事,引導孩子們找出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把這些要素找好了,便可以對孩子們的概括起到有效的鋪墊作用,這時孩子們不管是用哪種方法來概括,就輕鬆多了。

課文中對螞蟻隊長的語言、動作、心理的刻畫細緻入微,可謂是這一個童話故事之所以能吸引讀者最重要的地方,引導孩子們在評價螞蟻隊長的時候,需結合文本談自己評價的理由,這也是編者要讓孩子們沉入文本,細細品悟的意圖,爲此,課堂上不在內容上做過多的.解釋,更多的時間要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作者如何抓住這些細節刻畫來表現螞蟻隊長複雜矛盾的心理活動過程,同時學會遷移運用,將自己化身其中的一隻小螞蟻,來創編自己的經歷,學會編寫童話,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

語文老師可能都是貪心的,慈悲的,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交給孩子,恨不得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有表現的機會,這也就造成了在時間的把握上出了問題,因此,對於略讀課的取捨問題仍需繼續思考,繼續摸索。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

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課是《我們的民族小學》。課文描寫了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在課堂上,學生讀了課文後,我問:“課文中描寫的民族小學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我希望學生能講到類似這樣的答案:“我覺得這所學校很美麗。”“我覺得這所學校裏的同學很快樂。”……但現實和願望總是有距離的,這種距離可不一定會產生美感哦。

一個女孩子站起來說:“我感覺那所學校有點古老。”她說得雖然有點偏,但還不算糟。接下來,一個男孩子站起來回答:“我覺得那個學校很差的。”我一愣,再請一個學生,他說的話讓我一驚:“老師,那個學校很窮。”……不行,這樣任由他們說下去,我會被他們牽着鼻子轉,越轉越遠,還能回到課文的意境中去嗎?

我略一思索,換了一種問法:“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你們一定能發現這所民族小學是很吸引人的,看看這所民族小學好在哪兒呢?”──這下,學生們的思路沒有像脫繮的野馬了,他們說出了這樣的'感受:“民族小學的學生的服裝很鮮豔。”“那裏有很多美麗的植物,有絨球花和太陽花,還有鳳尾竹。”“那麼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學習,他們上課很專心。”……

不同的問法,不同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教師需要認真思考。這關係到教學目標能否達成,關係到教學過程是否通暢,關係到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課堂是可以預設的,同時,課堂也是生成的靈動的多變的。許多時候,老師做不到先知先覺,學生也不可能亦步亦趨,時時處於被掌控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問題,問得精問得巧,即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廣度,又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度。如果拋出問題後,學生打起了“擦邊球”,甚至是“出界球”,教師得隨機應變,靈活變通。因爲在這時候,“以不變應萬變”之術是無效的。不妨換一種問法,想辦法引導學生進入有效學習狀態,去感受去體驗課堂學習的充實與快樂。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爲秋雨,實際上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全文語句優美,情感濃烈,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地串連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課前,我讓學生觀察身邊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圖畫,增加對秋天的感性認識。課中主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爲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將收集到的資料(黃黃的銀杏樹、火紅的楓葉、金黃的田野)展示在學生面前,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火花,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一種“樂之者”的美好學習境界,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細細品位。

我認爲這節課,較成功之處一是複習導入比較巧妙。如鞏固生字詞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並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爲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複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天的小詩。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髮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當然這堂課還有不少遺憾:一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時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讓學生自學,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沒有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它的妙用,從而更加體會句子的優美。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說說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後來沒有拓展開。

總之,備課時總覺得已考慮全面,課後卻總是留下諸多遺憾, 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放開手來,相信學生能行,這樣的課堂纔是活的。只能有待於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

本篇課文描寫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我以課文的最後一句話引入,圍繞一個“美”字展開教學。然後我讓學生反覆品讀語言文字,感受北大荒秋天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見底,原野熱鬧非凡。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用許多表現色彩的'詞,細膩生動地描摹出了景物的特點。我問學生:“這一小節中,你喜歡哪個句子?爲什麼?”學生很快找到了這句話:這些流雲在落日的映照下,轉眼間變成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就像是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着五彩斑斕的錦緞。接着,我讓學生細細品讀句子,想象意境,讀着讀着,學生都能抓住“銀灰、橘黃、血紅、絳紫”這四個色彩的詞,感悟到流雲色彩的變化多端以及流雲色彩的美,從而感受到天空的一碧如洗。這時,我結合課後第四題,讓學生再找幾個這種類型的詞。學生因爲有自己的生活經驗,所以很快就能說出幾個,如“雪白、火紅”等,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色彩的認識。

所以我覺得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項資源,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起來。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9

今天用了兩節課教學本單元第一篇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新的教材,新的班級,新的年段,第一次接觸總有很多不足。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愛讀書’種植在孩子們心裏”的作家吳然,這是一篇構思巧妙、語言樸實優美、畫面和諧、情感真摯的兒童散文。

構思巧妙表現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蘊含了豐富的信息: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邊疆小學;寫了學生們上學、上課、課間等多個特定的景象;結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開篇第一句話,是一個長句,很長的句子,卻沒有給人冗長的感覺,它像是一個自然變換的鏡頭,鏡頭隨着不同方向遠景的移動向同一個近景聚焦,讓讀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從不同方向走來的小學生屬於不同的民族。這句話爲後面的內容做足了鋪墊,也給讀者帶來了閱讀期待: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後面的內容正是循着這個思路展開的。

把這樣一篇兒童散文呈現在學生面前,它的學習價值表現在哪裏?教師如何再從學習的角度來解讀這個文本?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回答的問題。

開學第一課,班裏21個孩子對課文做了多次朗讀,我組織齊讀五次,學生自由讀課文若干次,這個班的孩子相對內斂,比較乖巧,讀課文聲音不響,課上課下都比較安靜。第一堂課上,我花了近二十分鐘進行生字詞教學和課文朗讀:齊讀生字詞、組詞讀、解釋個別詞語的意思、開火車讀,拓展與“絢麗多彩”相類似的詞語。遺憾的是,我忘記了進行生字書寫指導,在後續的字詞抄寫作業中,部分學生書寫不工整。

整堂課下來,我感覺我的教學方式還是偏向於高年級,對三年級學生來說似乎並不太適應。

思考、審視一個文本的學習價值,可以從這樣幾個維度切入。其一,學生自主閱讀這篇文章時,會有怎樣的感受,他們的關注點會在哪些方面。其二,單元重點學習目標(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能夠在哪些具體詞句上落實;還有,學生對“新鮮感”的關注,會指向詞句表現的內容還是詞句的表達方式。其三,作爲三年級第一學期學習的第一篇課文,它的內容、主題等,對學生接下來的教室語文課程生活應該帶來怎樣的期待和定位。

學生對於“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相對陌生,個別學生能快速反應過來並找出文本中相關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學生找出“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鮮豔的服裝,把學校打扮得絢麗多彩。”

在第二課時,我讓學生拓展閱讀《走月亮》《珍珠泉》《山溝裏的孩子》。我選擇講解《走月亮》和《山溝裏的孩子》,讓學生圈畫自己覺得有新鮮感的詞句。學生對於《走月亮》這篇散文並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麼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畫語句時出現一些困難。《山溝裏的孩子》這篇文章相對容易理解,我讓學生自讀《山溝裏的孩子》,讀懂山溝裏的孩子學習生活的特別之處,學生也能瞭解其中的原因。

這堂課有太多的不足,課堂比較單調,以教師的講述爲主,學生參與度不夠,發言人數較少,課堂太安靜。

重新梳理:

第一步:單元導讀;

第二步:學習課文:1。根據學習單自主學習生字詞、讀通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2。讀懂大青樹下的小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小學,有哪些自己認爲特別的地方;3。欣賞文章是怎樣描寫這所小學的(選擇了哪些內容來寫,哪些寫法給人新鮮感),一讀代講,邊讀邊想象邊體會、品味;4。說一說自己的校園生活,關注有新鮮感的語句。

第三步:拓展閱讀《走月亮》《山溝裏的孩子》;

第四步:吳然兒歌散文推薦或朗誦欣賞。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

《灰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五課。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寫得非常含蓄,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根據文本的這一特點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通過人物對話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列寧的善良、寬容和對兒童的保護,懂得做錯事情應該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自己的設計雖抓住了課文的脈絡和大的框架,對一些細小的枝節考慮不周全,學生練習的板塊還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指導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纔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指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而這句又是一句長句,學生不能把它讀準確。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掌聲》一文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小英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爲此,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紮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首先,我關注了學生多種方式的閱讀。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互讀課文、引讀、齊讀等多層次多角度地讀,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在閱讀中感知課文大意。

一、課件出示,品味重點語段。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通過出示重點語段,讓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讀中體會情感,並將關鍵字詞下面點上圓點,讓學生於細微處體味細膩的感情,領會其中包含的深刻內涵。如出示小英在那次演講前後變化的語段時,抓住“總是默默地”、“一角”來感受小英因身體缺陷而表現出的自卑憂鬱,通過掌聲給小英帶來的變化之大,不但不再憂鬱,而是更加樂觀自信了。再如出示小英上講臺之前的表現一段時,抓住了“把頭低了下去”、“猶豫”、“慢吞吞”、“眼圈兒紅了”這些詞語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小英當時痛苦無奈的心情和矛盾心理,也更突顯出緊接着那驟然間響起的掌聲的重要!這當中尤以表現小英神態變化的詞語爲重,使學生由表及裏,感受小英內心的.情感變化,從而加深了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全心投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如今的語文教學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既要教書也要育人,它標誌着語文教學不再是單調地傳授文本知識,而是注重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培養人格。《掌聲》一課情文並茂,加上我動情的講述,感染打動學生則是必然的事情。我在研讀教材時,首先被貫穿全文的“情”打動,課堂上我帶着這樣的“情”全身心地投入,帶領學生產生共鳴,達到移情效果,教會做人的道理。就在學生還沉浸其中時,我那感人至深的話語再次響起:“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就這樣,以情激情,情中悟理,給人美的享受,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不光是上了一節語文課,更是上了一節思想品德課。在這裏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思想境界得以提升,課堂氣氛和諧而美好!

在理解體會小英的情感變化過程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小英同學,自己體會怎樣說,這樣他們理解起來就容易獲得一種真切的感受了。而且,當時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爲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課堂教學“唱響了愛的旋律”。初讀課文感知“愛”,細讀課文體驗“愛”,生活拓展抒發“愛”。使我們感受到,不僅是在學習一篇課文,讀懂一個故事,而且在發現人間的真情,呼喚愛的奉獻。

在這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三、妙設情境,把“小英”請進課堂。

把“此時此刻,小英有太多的話想說,她想說……她想說……”改成“此時此刻,你就是小英,你有太多的話想說,你想說……你想說……”我想: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淨化了學生的靈魂,是課堂教學中閃亮的一筆!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2

《報酬》是“書趣”這一板塊的第二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14歲那年爲鄰居修整草坪,巴羅先生以一本書作爲報酬補償給我,後來正是因爲巴羅先生的書,使“我”走上了成功之路。課文體現了書籍是最寶貴的財富,一本好書能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道理。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我採用“提出疑問——重點分析——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

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古人曾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葉聖陶先生也曾告誡我們“語文課要以讀爲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於讀,則功莫大焉”。我在教學中也體會到,當一名學生把一篇課文讀得熟練時,他也就能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反之即使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分析課文,也收穫甚微,朗讀的確能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更是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也是他們接受情感教育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我緊緊圍繞“通過朗讀,培養他們良好語感“的主題。品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巴羅先生對青年人的關愛,激發學生愛讀書的興趣。

品讀過程中,我主要在讓學生“愛讀,會讀”上下了功夫。

一、設疑激趣,引到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本課爲一篇充滿感情的記事文章,但由於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理解起來會很吃力。所以在教學中,我決定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通過表情朗讀達到理解的目的。爲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我都創設了不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一邊讀一邊想,學會讀書。如:在引入新課時我設疑:巴羅先生付給作者的報酬僅僅是一本書,作者爲什麼說這是付給他的最高報酬呢?爲了弄明白這一問題,學生產生了讀書的慾望。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第二環節中,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2——7自然段,感悟巴羅給作者的報酬。爲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分兩個層次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了精讀。第一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感悟到巴羅給作者的報酬是:送書,選書,引導作者讀書;第二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品味巴羅和作者的話,感悟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進而悟出巴羅給作者的報酬不僅贈書,還有那份珍貴的對作者由衷的關愛。這樣學生就理解了作者命題的深刻含義,也體會了作者對巴羅的感激之情,明白了作者爲什麼將巴羅的報酬當作人生最高的報酬。在處理讀的過程中,每讀一次書,我都設置了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學2——7自然段時,我把初讀的目標就定在學生能感知到巴羅先生給作者的報酬是書即可了。接着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品味,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到巴羅對作者由衷關愛這最高的報酬。爲此,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讀,去思考,去品味人物的內心活動與情感。然後在說說、議議、讀讀中把文本讀透,體會透,並把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通用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在教學中我很自然地幫助學生把感知不到的內容感知到了,把理解不透的意義理解透了。最後,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加入你就是作者,你會對巴羅充滿怎樣的感激之情呢?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達到理解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產生感情共鳴的目的。

二、運用不同方法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讀”的指導和培養,運用多種讀來幫助學生去感受課文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幾種:

分角色讀,讓學生進入角色繪聲繪色的朗讀,讓學生充分地把情感和體驗灌注其中,用朗讀把微妙的閱讀體驗和個性化的'理解表達出來。如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讀,學生通過角色朗讀體會了人物的心理,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

默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的時空。每次閱讀我都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學生帶着問題讀,養成一邊讀一邊思考的好習慣。再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瞭解學生的默讀情況和對課文的把握程度,以便更好地確定下一步教學。

齊讀:這種讀的方式在教學中我設置了多處。目的在於讓那些沒有機會朗讀的學生,也有機會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達出來。起到振作學生情緒的作用。

引讀:在課將結束時,我設計了引讀。目的在於進一步深化理解,昇華情感,爲下一步學生的說打下基礎。

在對讀的處理中,我根據教學的需要,機動靈活地將各種讀與理解文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帶着問題默讀感悟文本,通過說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再通過朗讀將閱讀獲得的微妙體驗和感悟表達出來,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最後通過齊讀或引讀昇華對文本的理解。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是本着這樣一個理念進行的:通過朗讀,使閱讀體驗內化爲學生的人生體驗,豐富學生的生命庫存,提高學生的理解力,促進學生的成長。

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總結出以下幾點不完善,以便作爲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過程中評價的方式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能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

2.部分學生髮言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作爲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點燃學生的激情,打開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盡情的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樂此不疲呢?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3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作者自豪與讚美的感情,一個“情”字貫穿全文。在教學本文時,我把閱讀訓練重點放在了讓學生了解我們各族兒童的團結友愛和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和體會作者對這所學校的自豪、讚美之情。

上課伊始,在引入課題之後,我就引領學生仔細觀察課後的少數民族的圖片,讓學生了解了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然後讓孩子們再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加深對少數民族的認識的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爲隨後深入理解課文做好了鋪墊。

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我們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課文的最後自然段引入整篇課文的感情朗讀,體會了作者對這所民族小學的自豪與讚美之情。使得整堂課總體感覺教學環節清晰,重點較突出。

不足之處:由於這是開學後的第一節語文課,班級有部分同學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不參與學習活動。以後還需加強引導,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新課程標準就閱讀要求我們做到: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嘗試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重視默讀,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讀書的訓練,力求讀透、讀精,即要通過閱讀培植學生自我感受以及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又要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體驗語文情感,豐富語文的積累。《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爲實現這個要求我是這樣設計的:

導入課文時,進行一個說話訓練:你們玩時爸爸媽媽會怎麼樣說你?說時加上爸媽說話時的動作或表情,然後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概內容,誰玩出了名堂?玩什麼呢?怎麼玩的呢?玩出了什麼名堂?學生都能夠答出來,可都說是做出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爲了區別發明和發現,我順勢引導,我讓學生補充板書,顯微鏡,填上一個用“發”字組成的詞。突破了詞語關。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很簡單我採取了以讀代講的方式。而第4自然段是難點,我遞進式的提出幾個問題:怎樣玩放大鏡?有什麼新發現,後來又有什麼新玩法?結果發現了什麼?接着引導學生交流資料袋,瞭解微生物。總結課文時,讓學生體會他爲什麼會玩出名堂?帶着讚歎的語氣讀文後的泡泡,最後對學生溫馨提示:玩可要節制喲,否則的話就是浪費時間的行爲哦。

在教學中,既注重了學生基礎知識詞語的理解,又進行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課前的說話訓練教給學生描寫人物的方法,注重突出人物的'動作神態和表情以表現人物,實質上這是一個寫作方法的培養,總結時,讓學生用讚歎的語氣讀泡泡,充分運用教材,提升了學生情感。尤其是最後的溫馨小提示,根據學生特點說明玩的兩面性,又提醒學生如何合理的玩,用溫馨提示的方式出示出來更能易於接受。遺憾的是在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有點脫離學生,沒能融於課堂。這是我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

今天這節課教學了古詩《元日》 ,遵循古詩教學的步驟: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引導學生從我國傳統節日入手,體會春節的熱鬧喜慶場面,透過古詩悟詩情,瞭解詩人的遠大理想:除舊佈新、富國強民。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理解詩意的方法,抓關鍵字詞理解,然後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這是本課教學的`最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是:教師範讀的少,學生誦讀的少;時間安排欠缺,課堂節奏感不強,在規定的四十分鐘內沒有完成預設教學內容;小組合作學習的訓練不到位;總覺得不放心孩子,老是在牽着學生走, 讓學生真正讀懂 “老古詩” 還做得不夠好。 因此,我應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會學生質疑問難,啓發學生質疑,教學的問題應從學生中來,讓學生在學習的一開始就處於主動地位。我們不能滿足於給學生設計好的問題,應鼓勵學生敢問,還要教學生會問,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更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