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霧凇》語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

《霧凇》語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霧凇》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霧凇》語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

《霧凇》語文教學反思1

《霧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個自然段,結構清晰。第一自然段講在三九嚴寒之際,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出現了霧凇奇觀。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霧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着這千姿百態的霧凇奇景,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地讚歎。在第一教時中,我以指導學生讀通課文,感知了課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時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

3.感受霧凇景觀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爲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在實施教學中,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1、課件適時再現美。

吉林霧凇的壯美景觀,學生大多是比較陌生的,教師一開始就讓學生連網觀看霧凇的實景,把學生帶入這個神奇而美麗的`風景之中,讓學生初步瞭解霧凇美景,產生一種想去學習的衝動。松花江畔十里長堤上黑森森的樹木一夜之間變成一片銀白,教師就先讓學生想象都會是什麼樣的,然後帶着想象觀察近景圖片,形象真切地再現,學生就有話可說,有話想說,讚美、嚮往之情油然而生。霧凇的形成是本課的難點,適時播放形成過程的一系列畫面,並且加上優美的詞語,這對學生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解決了閱讀中的一個攔路虎。這樣的使用課件,就是找準最佳作用點和最佳時機,讓多媒體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2、讓學生觸摸語言的魂。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寬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霧凇形成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文中主要是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不僅需要課件引導,更需要有一個反覆閱讀、思考、體會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一定的思維空間裏,學生揣摩語言自我建構、自我生成、自我發展的過程。學生與文本溝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構、自我生成過程中點點滴滴,都是揣摩語言、體悟語言內涵的活動。課文“每當夜幕降臨……最後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鬆雪柳了。”意境優美,如仙境一般。學生品讀涵詠,從“漸漸地”、“慢慢地”咀嚼到霧凇是逐步形成的;從“輕輕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靈性和優雅;通過對“最初……逐漸……最後……”和“一層又一層”的反覆朗讀和體悟,留下了從“銀線”到“銀條”再到“銀鬆雪柳”的感性認識,並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畫面。

實踐永遠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後,我發現了許多需改進之處,特別是針對課文的難點霧凇的形成,在教完後學生還不能很好地概括,如果能設計一些填空這思維提供一個梯度就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在看完千姿百態的霧凇讓學生進行適當的語言訓練就會更有實效。

《霧凇》語文教學反思2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爲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重點,而體會“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則是本課難點。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了霧凇之“奇”,即景色之奇,形成過程之奇。這節課主要請學生抓住關鍵詞來感受霧凇的景色之奇。如通過“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等詞語來體會霧凇的美。

在教學霧凇的形成過程之奇時,首先請學生自己默讀,先弄清霧凇形成的.原因。再理解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在一部分中“飽和”一詞學生不易理解,所以先請學生自己查字典理解“飽和”的意思,字典的解釋很書面化,學生理解不深,這不要緊,只要他們能體會出要達到一種不能再達到的狀態即可。接着聯繫上下文,再深層次的理解“飽和”一詞在文中的意思,即空氣中要有充分的水汽,這樣纔有可能會形成霧凇。

在瞭解霧凇形成過程部分,則重在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寫作條理,從而弄清霧凇形成過程,感受其是一個緩慢逐漸的過程。並出示相應的“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來形象地體會“水汽”變爲“霧凇”的過程。

《霧凇》語文教學反思3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爲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由於霧凇離我們南方的學生生活較遠,在教學中我以“讀”爲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將“讀”的聯繫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的情感及道理。爲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1、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霧凇美景,邊讀邊感悟。

2、自讀質疑,小組交流。

3、品詞、品句,配上動作體會朗讀。

……

課上,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氛圍濃。教學中滲透了課改理念,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力圖體現三個維度的落實。教師朗讀指導也較到位。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較單一,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2、對詞的品析不夠到位,忽略了“凝結、隨風飄蕩、籠罩、淹沒”等詞的理解。

3、學語言不夠簡練,生活化。

“教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以上是我此次上課改彙報課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發揚優點,對於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霧凇》語文教學反思4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中,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以情爲基礎,重視感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整個課堂。

一、在朗讀中感悟體驗霧凇的美

教學伊始,我首先讓學生欣賞霧凇的`視頻,帶領學生走進吉林霧凇,拉近學生與霧凇的距離,填補學生生活體驗的空白。學生一下子被潔白晶瑩、銀光閃耀的話面,我適時的讓學生談感受,同學們發自內心的抒發了自己的感想,這說明霧凇已成爲霧凇的思維對象而有所感悟。接着我讓學生品味語言,感悟形象,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課堂中,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了朗讀、理解和感悟。這樣由景入情,走進文本,學生真正感悟到了霧凇的奇特,壯觀。

二、探究中朗讀感悟情感美

理解霧凇形成的過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學完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同學們除了找到霧凇形成的條件,還找出了松花江畔霧凇形成的條件,接着讓學生朗讀,感悟霧凇的形成,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還感受到了霧凇凝結過程的美,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自然得到激發。這時,指導讀第二自然段最後一句,霧凇的壯觀、作者的喜悅就讀出來了。

三、想象後朗讀內化語言美

抓住文本第三自然段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這一關鍵處進行拓展,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課文作合理的想象,開拓孩子思維,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充分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美。

對於霧凇的形態,文中沒有具體描繪,給孩子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我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創設北國風光特有景觀。結合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連同渲染的課堂氣氛,讓孩子充分獲得感官上的愉悅,形成一個廣闊的心理場,完成了說話練習: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霧凇景象圖,讓學生想象後,練習說話。霧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這樣豐富了孩子的表象,發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內化了語言文字。

此時再讓孩子朗讀課文語言文字的優美已經深入孩子的心。

《霧凇》語文教學反思5

作爲一名新教師,我對課程改革的熟悉還不夠深刻,但經過不斷的學習,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長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個佈滿生命張力的語文課堂。如今的課堂,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有學生的創新學習,課堂氣氛的活躍、和諧,教學民主,新課程理念讓我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課程改革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開放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課堂要展現給學生一個“佈滿激情的我”,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自身也要佈滿激情,以自身的情感帶動學生,讓學生布滿熱情的學習。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愛好,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給孩子提供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利用好教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與此同時,我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教師在教授文本的同時,也要留意要讓孩子們把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把作者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學會感悟。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切忌冷言冷語、病語、髒語等,使用不規範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因此,教師要多使用一些具有鼓勵性、激勵性和啓發性的語言,幫助孩子樹立自信,鼓勵他們積極主動的思考,當碰到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更是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學生克服難題。

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

教師應該熟悉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侷限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學生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但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因此,也要求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

以往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教師的“講”,不管學生能不能聽懂、記住,都只是一味的“填鴨式”教學;而在新課改理念下,課堂教學則是要充分地體現出“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這一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真正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把教學視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更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更注重一些與現實生活相關的知識的傳授,既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也可以幫助孩子積累一些生活中的知識。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熟悉到新課改的理論和實際聯繫得還不夠密切、充分,在實際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誤區。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內涵深刻的事業,是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改進的,因此,我們要做到邊實踐邊反思,邊反思邊實踐,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小學語文新課改健康、持續、高效地向前推進。

《霧凇》語文教學反思6

我在教學《霧凇》這一課時,知道學生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所以,課堂中必須提供豐富多彩的圖片,營造寬鬆優美的情境,發揮學生多種感官的作用,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感悟霧凇的.獨特美麗。

感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需要一個反覆閱讀、思考、體會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一定的思維空間裏,學生揣摩語言自我建構、自我生成、自我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讀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形成原因的句子,再讓學生找找關鍵的詞句,在文中劃一劃,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句寫出了霧凇的形成原因。緊接着,我出示重點句子,問學生:從這些句子裏,你發現了什麼?你認爲哪些詞語用得準確?引導學生把帶有“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的句子和不帶有這些詞語的句子對比讀一讀,放手讓學生自己合作學習,使學生懂得“漸漸地”、“慢慢”、“輕輕地”寫出了霧氣越來越濃、霧凇的形成是逐步的過程。再引導學生讀好“最初……逐漸……最後……”,留下從“銀線”到“銀條”再到“銀鬆雪柳”的感性認識,通過讀說結合、合作探究,這樣霧凇的形成過程就烙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了。

《霧凇》語文教學反思7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走進姜堰市首屆小學校長會課的現場,看着校長們一個個精彩的表現,感觸頗深,校長們真正把《語文課程標準》理念落實到了語文教學之中。

師:剛纔,我們一起感受並領略了吉林霧凇這一奇觀。吉林霧凇潔白無暇、晶瑩剔透、千姿百態,極其美麗動人,真叫人稱讚。同學們,假如我們現在正置身在霧凇美景之中,你有什麼感受,你想讚美一下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生思考後紛紛答道)

生:霧凇潔白晶瑩,它純潔,它美麗,它如銀、似玉,像剔透閃爍的鑽石。

師:你這樣比喻真形象。

生:霧凇千姿百態,楚楚動人,透過陽光,這霧凇這麼像亮閃閃的水晶,步入銀鬆雪柳的十里長堤上,就像進入了奇異的宮殿。

師:“楚楚動人”說得好,把十里長堤比成宮殿,非常形象逼真。

生:在陽光照耀下,霧凇銀光閃爍,晶瑩剔透,潔白無暇,遠遠望去,像千萬位降落在人間的天使,靚麗動人。

生:看着眼前的霧凇,我彷彿領悟了做人的道理。學習霧凇,一塵不染。

師:你要像霧凇一樣一塵不染,領悟了做人的道理,真好,我相信你長大後一定是一個很誠實、值得信賴的人。

生:真美啊,霧凇你像團團飄飄悠悠的白雲,又像是座座大型冰雕,你那麼純潔那麼無私,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微笑。

師:你說得太美了,是的,棵棵鬆柳不正像是座座冰雕嗎?人們觀賞着這瓊樹玉枝無不喜悅。

生:看着這千姿百態的瓊樹玉枝,我會想到它們有的亭亭玉立,像含笑佇立的仙姑;有的飛流而瀉,像雄渾磅礴的瀑布;還有的零零落落,像仙女散花,真是美不勝收。(教師鼓掌,學生跟着鼓掌)

生:霧凇啊,霧凇,你飄落在枝頭,不正像盛開的.朵朵梨花嗎?難怪人們讚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

師:同學們說得太棒了,太精彩了!(老師邊誇獎邊伸出大拇指)是啊,吉林霧凇與我國長江三峽、雲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稱爲中國四大自然景觀。同學們看到這一幅幅美麗動人的霧凇畫面,讀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如同身臨其境,受到了美的薰陶,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讓我們爲祖國有這樣美麗的霧凇,這樣奇特的景觀,感到自豪而歡呼吧!(教室裏響起熱烈的掌聲)

評析:

1、創設意境,激發情感,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情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在《霧凇》一文的教學中,教者通過畫面展示、課文誦讀,讓學生置身於美麗的霧凇奇觀之中。再用談感受這把金鑰匙撥動學生的心絃,打開學生的話匣子。學生心潮涌動,暢所欲言,享受到了審美樂趣,情感也得到了薰陶。古人云:“問渠哪裏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教學只有抓住情感這根弦,教學中才能彈奏出美妙動人的樂章。

2、“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這是《語文課程標準》目標之一。在教學《霧凇》時,教者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通過情感點擊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如學生在讚歎霧凇時,把霧凇比成朵朵盛開的梨花,團團飄悠的白雲,潔白無暇的鑽石,飛流而瀉的瀑布。還有的學生把霧凇說成是亭亭玉立的仙姑,像降落人間的白衣天使。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用激勵的語言,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對本文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確認自己認爲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在教學《霧凇》時,教者密切關注學生的表現,用激勵的話語一次又一次撥動學生的心絃,激發了學生樂學的情緒。學生經老師的激勵、開導、點撥,心地豁然開朗,如同撥開烏雲見太陽一般。特別是學生談感受時,教者更是着力鼓勵與讚揚。學生們在老師的感染下盡情表達對霧凇的無比喜愛與讚美之情。課堂上其情融融,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