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4篇)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4篇)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

故事以“借”爲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弗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開頭部分周瑜與諸葛亮軍中議事,周瑜步步緊逼,其毒計可謂蓄謀已久,大有天衣無縫、諸葛亮必死無疑之感。諸葛亮沉着應對,還出乎常理地將造箭時間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認爲在開玩笑。借箭時,曹營萬箭齊發,諸葛亮飲酒取樂,完後還大呼謝謝,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一、教學時,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圍繞題目質疑,如,“草船借箭是什麼意思?”“爲什麼用草船借箭?”“怎樣用草船借箭?”“結果怎麼樣?”根據質疑,學生自主讀書,讀熟課文,理解文章的脈絡,大體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後,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如,周瑜爲何設造箭之計來爲難諸葛亮,諸葛亮爲什麼能借箭成功,採用讀、議、演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節。最後,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幾個人物進行評價,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並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三國演義》。

二、感受人物形象,特別是諸葛亮、周瑜的形象,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先概括人物特點,再圍繞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點,開展閱讀活動,不斷深化對特點的認識,如,感受諸葛亮的形象。先在學生充分閱讀,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課文中周瑜的話概括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然後引導學生緊緊扣住文本,抓住“神機妙算”一詞進行研讀:你從哪兒感受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學生研讀中穿針引線,通過教師的精當的點撥來深化研讀,比如,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到底想過些什麼?爲什麼選擇在“第三天”?爲什麼把船連起來,“一字擺開”?從諸葛亮的“笑”中可體會到什麼?通過研讀來豐富學生對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

三、課文中人物對話較多,特別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特別能反映兩人的特點,被稱爲經典之筆,對這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爲主,進入情境,揣摩內心,加深理解。先把諸葛亮和周瑜兩人的對話畫出來,再邊讀邊想邊議:他倆每次對話時,各人心裏可能會想些什麼,是什麼表情,可能會怎麼做,還可想象一下當時帳內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通過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讓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學生頭腦裏立起來,豐滿起來,鮮活起來。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2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爲了落實好“高效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我在備課時深刻領會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本事爲出發點,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儘量研究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活動的開展。

在探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上。在這一課時要學習的是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三個方面。設計的問題就是“從哪裏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可是,從學生的學習經驗來看,他們未必懂得“天文”“地理”這些術語在文章中的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要怎樣“深入淺出”地將人物的這些才能闡釋清楚,並且學生能夠理解,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從“借箭過程”(第6——9自然段)進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並就此一問“應對此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見了,他們的反應怎樣樣?心裏都會怎樣想?”學生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害怕,害怕的理由也能說出。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會高興,至於理由要由教師引導才體會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緊之後我再問“他爲何如此地自信,難道他早就預料到了此場大霧?從文中什麼地方體會到的?”學生根據這個提示,很快從上文找到相關的句子來證明。他們懂得了諸葛亮的料事如神。對於領悟諸葛亮“識地理”的才能,在過渡的時候我設計了“畫出借箭路線圖”在加深學生對借箭環境熟悉的`基礎上,我提問了“爲什麼先是船頭向西船尾向東然後再調整過來?”據學生的問答來看,他們理解到的是“爲了堅持船體的平衡

”,再多的關於“識地理”就沒有多少感悟了。這樣預設的教學資料就又沒有到達。還有領悟諸葛亮“識人心”的才能,在過渡時我提問“諸葛亮識天文、懂地理,他還神在哪?”學生能很快從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來證明。在句子的分析上,學生的理解是“諸葛亮明白曹操不敢派兵出來”我緊之後問“從這能夠看出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都能說出諸葛亮的爲人。可是在理解諸葛亮的“笑”這一環節,學生體會不出諸葛亮這個“笑”是在“笑”誰?是怎樣的“笑”。最終還是由教師來講解。

在第二環節感受其他人物性格特點中,學生經過默讀全文找出最能表現魯肅、周瑜、曹操這三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的句子,教師沒有做過多的分析,只是從具體的語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這個環節如果能做了小結與下一測評環節銜接會更好。

反思自我的教學最大的疑惑是:對於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資料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這還需要自我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3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落實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

1.從題入手,因題質疑

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

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明白什麼?

學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麼意思?“爲什麼用草船借箭”爲什麼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這一目的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本事,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

2.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教會學生質疑,還要讓學生學會解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鼓勵學生提出自我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全班交流,各抒己見表現個體思維等方面的差異。

3.發散思維,勇於探索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課堂上學生質疑:如果三天內江面上沒有大霧,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會怎樣呢?問題一提出,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諸葛亮肯定大難臨頭中計了,有的說,諸葛亮足智多謀,定會有化險爲夷的計策,有的.說,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這一回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圍繞諸葛亮這個人物命運的預測,學生的看法雖然不一樣,但言之有據。教師沒有輕易下結論,而是肯定學生的思維,並鼓勵學生課後閱讀,繼續探究。

4.教學中存有不足之處

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資料沒法按時完成,所以,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當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4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首先,多謝語文科組的團體智慧的幫忙,尤其是簡校長和副校長的高屋建瓴的評課,讓我在實踐活力課堂、正式公開課的時候,有的放矢,開放課堂,培養了愛說話、爭着說話的孩子。

反思如下:

A.採取關鍵詞教學法。抓裝果然”“必須”“吶喊”,這樣,教學必須更加遊刃有餘。這位教師,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評課的關鍵詞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領導。

B.教學語言要更加的老練,不斷錘鍊自我的語言。這次公開課,也算是第二次試教,我把校長的導入語活用進去,果然課堂的劍拔弩張的氣氛,立刻就出來。尤其是“我們明白《三國演義》裏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計,今日,我們一齊來學習這三十六計裏面的其中一計。這一計,叫做什麼?”課堂的氛圍,證明了校長的導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說明我們試教者要適時引入繪聲繪色的導入語。

C.“學生的說話,十分精彩,十分聰明,也十分機智。可惜,老是忘了讓學生自我學會收網。”這是師父張主任的評課。我覺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網,也不是不明白收網的好處。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網。那裏,張主任的`評課,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課堂有了很大的緊張,導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暢。以前課堂的阻阻滯滯,此刻基本無影無蹤了。這是大體的評價。至於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級的搭檔教師的評課。因爲之前合作過,所以,對我的教學的語言和思維,尤其是課堂比較熟悉,評課

也就相對自然很多。多謝!

E.“課堂很簡便,很幽默。學生在簡便的課堂中,完成了學習的任務,同時,學生的學習生命也充滿着活力1這位教師,也是喜歡採用古文字教學的教師,十分好學。學習生命,的確很重要。如果是沉悶而死寂的課堂,有如一潭死水,那麼,這樣的課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殘人性的,也是負面大於正面的教育影響。這,也是當今教育大師葉瀾先生的《教育概論》所抨擊的教育現象。簡而言之,生命大於學習。綜上所述,某以爲,活力課堂之質疑,非同小可。質疑之後,如何回到“質疑”的出發點,又是非同小可。

最終,引用屈原先生的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終,再次感激大家。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5

從名著裏節選的文章不好教,當我拿起《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一時竟也無從下手。之後,最終在網絡上找到了一首描述草船借箭的小詩歌:草船借箭不尋常,要論成敗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應對。妙算天文霧漫天,通曉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計成,世世代代美名揚。讀了這首小詩,我異常興奮,就以這首小詩爲突破口吧。讀完這首詩歌后,我讓學生結合自我預習課文的情景,談一談諸葛亮在草船借箭時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學生能找出是天文、地利、洞悉人心三個方面,我就給學生補充了一些古人認爲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時、地利、人和並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再次細讀課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然後分別板書在相應的'詞語後面,以幫忙學生更好地認識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當學生找出第一段的對話時,我啓發學生說,第一自然段這麼多的對話,竟然都是周瑜說諸葛亮說,多單調呀,如果我們能加上相應的動作神態心理描述文章肯定會更精彩,也更利於我們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們一聽要讓自我爲名著作補充,興奮得不得了,可是,問他們該加些什麼資料時,他們卻又答不上來了。我就把這項任務當做當成家庭作業佈置了下來。第二天一上課就讓大家說說自我改寫的情景。沒想到,他們說的很精彩,有些詞語用的還很出乎意料呢。

這就是我們全班共同改寫的結果。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明知故問)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毫不猶豫地)說∶“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興)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此刻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爽快地)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明白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迫不及待地)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將計就計)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試探着)問∶“先生預計幾天能夠造好?”諸葛亮(胸有成竹地)說∶“只要三天。”周瑜(神情嚴肅地)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態度堅決地)說∶“怎樣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好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不動聲色地)說∶“今日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加上這些詞語之後,學生讀起文章來,感情更充沛了。因爲他們明白,這場談話對周瑜來說,剛開始就是個陰謀,而對於諸葛亮來說,可是是在陪周瑜做一場遊戲而已。諸葛亮的談笑風生和胸有成竹都給學

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爲他們接下來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教學設計卻是學生學好課文的必備條件。功夫用在課前,我們就會在課後少一些遺憾和查漏補缺。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6

《草船借箭》一文教學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立刻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我下不了臺,每次涉及質疑問題,都是牽着他們走。可今日這次課堂上的兩個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學的簡便,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那麼,我們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呢?經過《草船借箭》一文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體會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本事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僅有良好的民主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悅,而我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一樣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本事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進取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理解爲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進取思維的過程。所以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進取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本事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教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進取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時,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經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歡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僅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僅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7

指導學生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素養,就是要在實踐中滲透人文教育,進行情感薰陶,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品格,這節課我注重了激發情感,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學文中明理,在明理中升情。

一、我運用了多種手段與教學方法,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產生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

1、注重了讀中悟情。有分主角朗讀,有反覆朗讀,有個別讀,有情感不一樣體驗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學生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一步步加深。

2、借箭過程錄相的出現和“三笑”的理解,恰到好處,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昇華了學生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

3、教師的過渡語和引情語精煉,有感染力,營造了一個濃厚的情感氛圍,使諸葛亮的形象清晰、突出。

二、教學中以學生爲主,

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教師以諸葛亮的“神”爲線索,開始讓學生到課文中去找答案,並在小組內交流,在全班交流時,放手讓學生說,教師作適當的點撥;在講到諸葛亮與周瑜商談軍事時,讓學生自由談感受,從中領悟到周瑜的陰險狡詐和諸葛亮的胸有成竹;講到諸葛亮對船的安排的巧妙時,學生的回答真可謂是百花齊放,各有千秋,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了名著的特殊性

許多名著,編者在將其選入教材的過程中,爲了適合學生閱讀,對其文學進行了處理,讓其更接近學生現有的閱讀習慣對象和水平。就因爲這一處理,語言便失去了原先的魅力。教學時,我巧妙地捕捉具有意義的`文字,引導學生仔細咀嚼,品嚐語言的味道。這篇課文有一處很有意思的地方,即“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前兩天完全能夠不寫或只用簡單的文字帶過,課文卻爲何偏偏要如此寫呢?我引導學生推敲:“這部分有剩餘的話嗎?如果是你,你準備怎樣說?作者爲什麼要寫前兩天?並且要每一天分開來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就這樣,在語言上看似沒有什麼特色的課文,我抓住了最不起眼的文字,巧妙設計,讓學生細細品味,觸摸到了經典的脈絡,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8

從這一段課堂教學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思維極爲活躍,課堂成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天地

一、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學習者是主體,是知識文化的創造者,是課程的開發者。

”在這段教學中,學生不但敏銳地發現並提出了問題,並且憑藉自我的力量,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維碰撞中順利地解決了問題。自始至終,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有了“疑”就有“問”,敢問是好學的標誌,善問是會學的體現。要想讓學生自發地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就要努力營造自由、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熱情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有了問題,異常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在進取情感的.驅動下自主地、能動地閱讀,使他們的思維活起來,想象飛起來,實現語文再創造。

二、

教師是促進學習的引導者。

教師不再是知識傳授者,課堂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教師的職責是挖掘學生思維的潛能,使他們的靈光得以閃現。教師要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火花,精心充當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教師不要直接把結論教給學生,而是充分運用對話策略,不斷地啓發點撥,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促進學生讀書、思考、提驗、交流。學生在與文本、教師、同學的對話、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識和經驗,交流各自的情感、體驗,提升自我的認識與審美。這樣的課堂就充滿了活力,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9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故事是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了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以此迫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算計,表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習這篇課文旨在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經過學習,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清一件事。經過對故事情節的瞭解,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激發學生對讀名著的興趣。對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以下幾點做到較好:

一、從題入手,因題質疑。

教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明白什麼?學生質疑:誰用草船向誰借箭?爲什麼用草船借箭?爲什麼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借到箭沒有?等等。這一目的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本事,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

二、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教會學生質疑,還要讓學生學會解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我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有生回答:是諸葛亮神機妙算。我就相機拋出一個問題:你從文中哪些地方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呢?生默讀課文,全班交流時學生各抒己見,表現個體思維的差異。師根據生的回答板書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

三、發散思維,勇於探索。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說,當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三天交十萬支箭時,周瑜心裏很高興。我讓學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動,他爲什麼那麼高興並讓生寫下來。在交流時出現了許多小周瑜,有個學生這樣寫:諸葛亮啊,諸葛亮,你真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今日最終掉進我周瑜設置的陷阱,三天後等着人頭落地吧!借箭的經過部分我也設置了一處鍛鍊學生思維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霧,諸葛亮笑着對魯肅說,生提到這個句子時,我就讓他們聯繫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麼?有生說他笑周瑜的愚蠢,有生說他在笑曹操的膽小,有生說他在笑自我的計劃即將成功,還有生說在笑魯肅的憨厚。

四、教學中存有不足之處。

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資料沒法按時完成,所以,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本想讓生自主探究,但感覺課堂上師還是導得過多。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不強,以後應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0

在本課教學中,我儘可能給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整節課以讀爲本,初讀整體感知,細讀感情,熟讀背誦。在自讀過程中,讓學生帶着問題獨立閱讀、思考;自悟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思考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語言文字情感過程。本節課閱讀與質疑有機結合了起來,使學生經歷讀—思—悟—通的學習過程。

本節課精彩及高潮部分在於對文中人物魯肅的評價。大部分學生說:“從魯肅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覺得魯肅是個忠厚老實之人。諸葛亮不就是看準了他這一點,才請他幫忙的嗎?”有一男生站起來反駁道:“老師,我覺得魯肅不是個忠厚老實之人。他盡忠於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麼信任他,重用他,他吃裏扒外,怎麼能說他忠厚老實呢?”針對魯肅究竟是否忠厚老實,我沒有急於分析,此時我問他們喜歡誰,爲什麼喜歡?學生均說喜歡諸葛亮,並談了原因。此時藉機我說:“大敵當前,多麼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家。然而,周瑜卻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嗎?”學生們異口同聲說不願意,此時再分析魯肅人物特點水到渠成。

整節課缺陷在於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太強,組織語言能力還有待提高,以後力爭在課內外多加強訓練,多組織一些有關口語表達能力的活動,從而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1

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孫權、劉備各爲一方:當時曹操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孫權和劉備聯合起來抗曹,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在孫權聯合抗曹進發生的。課文寫周瑜由於爐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措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本節課教育學生通過讀課文,感悟文中的人物特點,感受諸葛亮足智多謀,安排周密,識天識人的本領,培養學生的研讀能力。

一、啓發談話,調動積累,揭題激趣

同學們,你們誰對《三國演義》有所瞭解?是通過什麼方式瞭解的?你知道書中哪些重要人物?哪些重要故事?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著名故事《草船借箭》。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看清條理

1.指名分自然段讀。

2.鞏固新詞新,注意讀音。

3.檢查討論。

(1)課文中出現的哪些重要人物?

(2)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發生了什麼事?

抓住重點詞,板書

周瑜―――魯肅

諸葛亮―――曹操

說出他們之間的事情,抓住他們之間的聯繫,簡述課文主要內容。

三、精讀課文第一部分,研讀對話,體會人物內心。

1.通過前面的閱讀,知道周瑜妒忌諸葛亮,想陷害他,同桌分角色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指名分角色按時答順序逐句朗讀,分別說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師點撥、指導、幫助體會人物言外之意,懂得他們的心理活動,體會諸葛亮的`豁達大度,沉着鎮定,胸有成竹。

3.連貫地齊讀第二自然段。

四、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教學反思

本節教學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濃厚,對人物的個性化有所認識、瞭解,並能突出地表現出來,通過同桌對話,分角色讀課文,充分體現了不同人物的內心活動及言外之意,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加深理解,表現出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周瑜自嘆不如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知道《三國演義》書中的許多章節,從而對學習本課有所幫助。但學生對社會歷史瞭解的太少,對三國時期的混戰局面,歷史背景,知道甚少,對地理位置,孫劉爲什麼聯合抗曹不太懂。

本節課,大多數學生掌握的比較好,部分學生在分角色讀課文不熟練,也讀不出感情來,達不到作者要求的目的,教師指導讀太少,學生對字詞的掌握也不熟,部分同學們讀不成句,對爲什麼能借箭成功說不完整,有待於加強朗讀訓練。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2

今日,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時,“例行公事”,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質疑問難。大多數學生就圍繞“誰向誰借”、“爲什麼要借”、“借的經過”、“借的結果怎樣”來提問題,這時我發現郭威的小手舉得異常高,一向不願放下來,我心裏嘀咕:還會問什麼呢?可爲了不打消他的進取性,我請他發言:“‘借’是需要經過別人同意的,而在這個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諸葛亮應是‘詐’箭,爲什麼要用‘借’呢?”當我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時,感到爲之一震,一名小學生居然敢向教師發問,敢向教材挑戰。我立刻意識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課前精心準備的.教案也應擱置一下了。於是,我順水推舟地說:“可書中明明用的是‘借’啊!這可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呀!”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頓時熱鬧了起來。不一會兒,A說:“兩軍對壘,運用策略,不能說是詐騙,不然諸葛亮怎樣能稱得上是軍事家呢?”B說:“從此刻法律的角度看,十萬支箭並非是一個小數目,諸葛亮犯了詐騙罪。”C立刻說:“不對,那也得分清什麼時間,爲誰服務呀!諸葛亮這麼做是爲了國家,爲的是蜀吳兩國的利益,所以我認爲這個‘借’最適宜!”“‘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我看過《三國演義》,在以後的戰爭中諸葛亮不也把這些箭如數奉還了嗎……”爭辯聲、討論聲、稱讚聲不斷地傳出。

當我看到這一幕時,不禁感到一絲欣慰。正是由於我今日的包容態度大度,才使得我對我的學生有了新的並且深刻的認識,也使得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課堂氛圍,因而他們的思維異常活躍。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創造力量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於是,我沒有斷然判定他們說得正確與否,而是對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發表自我意見進行了表揚,學生個個喜形於色。“那究竟用這個字適宜嗎?課文中你會有新的發現。”這一過渡自然得體,使得學生樂意帶着問題,饒有興趣地去讀文章,去思考。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3

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不夠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麼,他的“神”表此刻哪裏?“妙”又體此刻何方呢?能夠說借箭的過程中處處體現着他的這一特點:算到三天後江面必有大霧,算定曹操不敢出兵應戰,算到船隻的`排列,算到歸程的順風順水。能夠說文章處處體現着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只是根據教學的目標,設計了爲目標服務的幾個問題,牽引着學生去思考、分析。顯然,這樣的分析還不夠全面深入。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4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我讀了這篇課文後深深地被諸葛亮的智慧和膽略所折服。那麼怎樣來讓學生走入文本,去欣賞和感受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樣經過課文中幾篇名著的教學,激發學生多我國古典名著的閱讀興趣呢?

1、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

課前,安排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弄清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關係,弄清文中出現的四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它們與“箭”之間的關係,這不僅僅爲學生深入理解文章資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並且爲落實課外閱讀目標開了一個好頭。文本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四個:周瑜、諸葛亮、魯肅和曹操。經過反覆研讀課文後我發現文本中寫到箭的,這四人各有不一樣的表述:周瑜――“造箭”,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魯肅――“借箭”。

“造箭”周瑜要諸葛亮十天造10萬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狹窄,公報私仇,想加害諸葛亮。而諸葛亮答應3天造好,說明他心胸開闊,顧全大局,成竹在胸。

“取箭”則是諸葛亮對真誠厚道的魯肅充滿信心,對自我的擁有的知識充滿信心,對自我的預設充滿信心,彰顯了他的聰明才智。

“射箭”是諸葛亮預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動,說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謹慎,大霧天必須不肯輕易出兵,只會放箭。真可謂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凸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略。

“借箭”是忠厚朴實的魯肅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因爲僅有他目睹並參與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過程:向魯肅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諸葛亮自我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給的.造箭任務。使得周瑜也不得不歎服:“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處設疑,引導學生仔細研究文本。

諸葛亮在那麼一個複雜的環境下,能夠不費一兵一卒而借來十萬支箭,可見他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數一數二的。

“既生瑜,何生亮”,能夠說周瑜和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間,不相上下。那麼,周瑜軍中少了二十隻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會一點都沒察覺?從常情來說,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想盡辦法來破壞諸葛亮的一切行動,可是,當魯肅告訴周瑜“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時,周瑜會一點也不懷疑嗎?周瑜也是個聰明人,怎樣會“無動於衷”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不禁產生了懷疑。於是,我查閱了《三國演義》,文中也是這樣寫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後如何回覆我?”看來,周瑜確實太自負了,當初他是因爲嫉妒諸葛亮的才幹而故意刁難,此刻明明明白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造箭的材料,但卻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虛實,而用三天的時間來睡大覺,在大帳裏坐等諸葛亮的失敗。周瑜呀周瑜,如此你豈有不敗之理?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均選自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教學中,我感覺自我對名著的瞭解實在太膚淺了,這讓我的教學顯得底氣不足。看來,廣泛地閱讀(不僅僅是讀教材、讀教參,還要讀名著、讀兒童文學作品,讀孩子們感興趣的一切讀物),緊跟時代地閱讀(隨着時代的發展,教材的變動,學生閱讀面的開闊)是當好一名了“語文”教師的必修課,自修課,再修課。真是“活到老”

須“學到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