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必備】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必備】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這學期我接任了三年級的漢語文教學。第一單元教學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一單元,我首先要考慮的是銜接問題,要通過本組的學習,幫助學生儘快的適應中年級的學習。因此,我重溫了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的教學要求。低年級的教學要求主要是藉助漢語拼音識字,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用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上下文,瞭解詞語的意思。從本冊開始,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體會課文中關鍵詞語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課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同學之間交流識字方法,對識字進行歸類學習,在作業和小練筆中鞏固和運用所學的字,在閱讀中加強詞句練習,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課文中關鍵詞語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抓住導語、思考練習及課文中關鍵處提出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這一單元導語就用詩一般的語言爲學生描述了五彩斑斕的兒童生活情景,點明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用心去感悟生活的豐富多彩。《金色的'草地》在課文中關鍵處提出思考問題,我知道草地爲什麼會變顏色了。體會草地的可愛,蒲公英的有趣。《爬天都峯》在課文中關鍵處提出“終於”一詞在文章中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到“我”和老爺爺互相鼓勵,汲取力量,克服種種困難才爬上了天都峯,這種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意義。

在習作方面,本冊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地寫出見聞,感受和想象。第一次作文寫一寫自己的課餘生活,將口語交際與習作結合起來,重在激發習作興趣,樹立習作信心,同時感悟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豐富多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掌聲,一個多麼平凡的詞語,但它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像是一隻在廣闊無垠的大海中行駛的小船,而掌聲好比指揮塔,指引你前進。有人說恩賜能令人感到人間的溫暖,那麼掌聲就是精神上的鼓勵,激勵着一些憂鬱的人。《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本課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要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爲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到以下幾點:

一,以讀代講,角色轉換

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教師的示範讀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己尋找感受小英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小英的同情和對小英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充分領悟掌聲的內涵,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二,把課堂的掌聲與文本的掌聲相結合

在教學時,我由談話導入開始直至上課結束,掌聲多次響起。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如何及時把掌聲獻給別人。

小學語文掌聲教學反思二

《掌聲》是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美好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讀來十分感人。在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又設計了給課文補白。

一、扣牢"變化"產生情感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把第1小節與第5小節比較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由讀第1小節,通過自由讀,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去體會,感悟。然後我說:"同學們,面對孤獨的小英,面對憂鬱的小英,面對自卑的小英,你最想看到的是什麼"(生自由說)你們的願望實現了,請同學們看這段文字——(文字投影):

說也奇怪,從那次演講以後,小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憂鬱,她和同學們一起交談,遊戲,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

自然引入到第5小節的研讀。在學生對比閱讀後,感知小英的憂鬱,自卑和開朗,快樂之後,我問:"是什麼使小英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樣關鍵性的問題自然引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二、精心設計,用濃濃愛意打動學生的心靈。

爲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我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教學環節。在朗讀教學的設計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確,層次清晰,形式多樣的朗讀,如:自讀,檢查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讀書方法。我還特別注重了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如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你在這些同學中間,你的掌聲想表達些什麼""如果你是小英,你想對同學們說什麼"的生動情境幫助孩子體會人物心理,通過這次空白點的挖掘,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鋤禾》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感嘆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能夠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

因爲是農村小學,所以在學習本課之前,讓學生回家觀察農民伯伯在田間勞動的情景,在上課的時候將自己看到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和同學們互相交流一下。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讀古詩,可自己拼讀、可同桌互讀、也可小組合作讀等多種朗讀形式。並鼓勵學生自己上臺朗讀,讓其他學生當小評委,評選出“小詩人”,教師適時給予獎勵。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 啓發學生髮揮想象做出相應的動作或表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悟出詩中的意境。並適時播放輕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背誦古詩,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鋤禾》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如手:首先,語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學前,我在黑板上抄寫了很多名人寫得有關錢塘潮的名詩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杜甫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李白的《橫江詞》、孟浩然的《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澤東的《七絕·觀潮》等。在孩子們各種方式的讀後,我說:“你們必須明白這些詩句是描述什麼的。”他們點了頭,我讓他們說出來。隨機板出——錢塘江潮。生活在海邊,對潮漲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讀貫穿,想象感悟。讀始終是語文課堂的主角!

語文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後,我就讓孩子們去閱讀文本,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述異常感興趣,因爲它那麼直觀,那麼生動。讓他們讀後,就讓他們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可是能結合詞句那麼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在很多的讀、說,體味、想象後,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說:“站在觀潮臺,應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說什麼?”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後(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說的就是感受、感嘆、神往……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話說“三分詩,七分讀”,因此,詩歌的學習,務必使學生讀足,讀出詩的抑揚頓挫來,讀出詩的語言韻味來,讀出詩的思想感情來。

詩這種文學形式,抒情是最基本的特點。詩中那些美麗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審美的趣味,對於情感的薰陶,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都起着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優秀的詩篇更是承擔着豐富和美化人類精神生活的使命。但是,語文課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課,必須立足於語文的角度。因此,學習詩歌就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情感,就是要從詩的形象所創造的總體氛圍中,把握它所要啓迪讀者的東西。

所以,在第一課時,我設計的是結合學生情感體驗,先整體感知詩的內容,通過“賞讀第一首,自主合作探究第二首”的方式來品味詩的語言,想像詩的形象,體會詩的情感,歸納詩的寫法。

在第二課時,我設計的是“祖國在我心中”的詩文朗誦會,培養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類積累能力,通過朗讀<朗誦<演讀<演唱來深化愛國情感。

至此,整個課堂教學似乎已經完成,然而,課內學習絕非終點,雖然用足了課文這個例子,但“只有展開雙翼才能騰飛”。“課內外銜接”下的語文學習更包含課外的深化與鞏固,正所謂“課內長骨,課外長肉”,“課內得法,課外受益”。課外進一步收集愛國名人名言名篇名曲,並進行相應的話題作文訓練,才利於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化與昇華。

教學中我們常常會意外地發現:學生頭腦裏有教師所意想不到的潛能和想法,有時他們能夠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爲第一節課在四班各課的程序一堂課下來,課堂非常沉悶,爲了實現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貫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是我課後思考的一個主要問題。於是我改變當初的教學設計。新的思路通過學生反覆誦讀圍繞教師設計的“我感受到——”“我發現了——”我不理解——”“我欣賞——”等幾個環節,很好地,掌握理論落第一首的學習要點,教師及做了一番學法總結後,學生自學第二首詩時得心應手,完成效果相當不錯,但是,如何在教師“退居二線後”,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不留痕跡引導學生將課文所有知識很好地落實,是一個難題,也是我爲之不斷努力的方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掌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殘疾小女孩英子因爲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從一個自卑的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着應對生活”的故事。課文經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課文資料極具有感染力,但對於缺少生活經驗的三年級孩子來說,卻是很難體會其中的辛酸。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和英子之間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樑,帶學生進入殘疾人的生活、心理,讓他們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是教學中應當解決的重要問題。

課文以“掌聲”爲線索貫穿全文,在教學設計中,我抓住兩次掌聲來展開教學。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推進,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總是”、“默默”來體會英子的自卑及孤獨,在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後,我又創設了情景引讀,“課堂上,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時,英子總是------”,“課下,同學們在操場上歡樂地玩耍時,英子總是-----”。學生在反覆的想象朗讀中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此時來談談自我的體會,再把這種體會帶入朗讀中,自然就讀出了感情。在教學“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這句話時,我讓學生經過抓關鍵詞“猶豫”、“慢吞吞”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再創設情境“假如你是英子,此時,你在想些什麼?”然後隨機採訪“英子”的感受,讓學生真正把自我當作英子,感受到英子的內心活動。之後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展開,揣摩英子前後心境、性格的變化,感受掌聲帶給英子的鼓勵,並由此明白兩次掌聲的含義,明白人與人之間需要關心和鼓勵。我們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同時也要主動地學會去關心、鼓勵他人。

之後讓學生說說,在學習和生活中,你有沒有得到過別人的鼓勵和關心?我點了一個學生回答這個問題,可是他沒有回答出來,此時,還不待我講話,教室裏就想起了一片掌聲。我想,這掌聲遠比我這節課上得要精彩得多,同時也說明孩子們已經懂得了掌聲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反思《畫》這篇課文的設計與實踐,總的來看非常務實:務實的思想、務實的設計、務實的'過程,使學生真正在情境中學習,體現了語文教與學的理性迴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課識字寫字,知道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畫。課堂上,以讀爲主,始終讓“讀”貫穿學習。採用不同方式朗讀,學生邊讀詩句邊認生字,讓孩子既在文中識記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應用。老師在其中少範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給學生,而老師在其中藉機點撥對重點詞的理解,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賞圖、讀詩、識字是輕鬆的,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成爲學習的主人。

2.在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夠從學生學習習慣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點出發,充分發揮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組織、協調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白鵝》是小學四年級的一篇課文,作者對白鵝的特點描寫得惟妙惟肖,字裏行間也洋溢着作者對白鵝的疼愛。我認爲到了中年段,理解詞語和句子仍然是中年段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低年級所習得一些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方法。加強學習方法的遷移,這節課我就做到了這一點。

第一、能善於運用多媒體課件理解詞語,比如:淨角京劇中的一個人物造型,地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通過多媒體把這些抽象的和學生生活距離比較遠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就達到了一個直觀,形象的效果。

第二、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聯繫上下文理解了關鍵的詞句,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比如:“三眼一板”即白鵝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再幹什麼,這是白鵝吃飯時的一規矩,任何時候都不變的規矩叫“三眼一板”,這都要聯繫上下文才能理解。

當然,生活在現代城市的孩子,生活經驗非常有限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白鵝,所能見到的是動物園裏池塘中戲水的天鵝,它們的叫聲,動作,樣子和生活習性與課文中的'家鵝形象很難進行比照。要體會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有一定的難度,再者作者是典型的中國古典文人,課文的寫作時間是上個世紀的中葉,現在的孩子生活在現代工業社會和作者生活的時代差距很遠,文中表現出來的那種文人心態以及成人化的審美情趣,對孩子來說缺少親切感,課堂上,不管我怎麼引導,學生都讀不出“味”。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隻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後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穫: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貓》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學生找,但兩次都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後都是我自己說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麼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語言、表情不夠豐富,並且我太着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我會自己說出答案,這也可能與學生髮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其他老師建議我對於某些不難的問題,可以對學生多引導;對於某些較難的問題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但仍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抗日時期出現了劉胡蘭、董存瑞等爲國獻出生命的無數烈士。走近很容易,也讓同學們潛移默化中就已感受他的可貴品質。

然後,我覺得同學們的分角色對話很成功。特別是同學們的點評很到位,很熱烈。在他們的點定評中,他們不僅很好把握了人物的性格,而且深刻領悟到對話描寫以及動作、語言描寫的魅力。

其次,這節課目標很清晰。就是教會同學們會對話描寫。考慮到同學們是六年級的`學生,更重感性認識,所以,我把原文的對話描寫改成一般的敘述性語言,然後作比較閱讀,這樣,同學們一目瞭然感受到描寫的妙處,後經過兩次的訓練,感覺同學們都會運用了描寫。如果長此以往的進行這樣的系列訓練,我想同學們的寫作會大大提高。

一份清醒。

首先,當同學們淺層次的目標達到後,應該在處理一些環節上還可以深一些,可以適當的開展一些討論,如: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時代,還需要清貧的生活態度嗎?我想如果有了這樣的討論,同學們的情感上感受會更深一些。

其次,同學們的的確很好,也都積極緊跟課堂。但是,同學們的思維還可以開闊一些,讓一些思考更深一些,照顧一些優生吃不飽的現象。當然,有一些內向的學生,我應該給一些特殊的關愛,給更多的鼓勵,也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城裏老鼠和鄉村老鼠》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語言活動,它通過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城裏老鼠去鄉下做客與鄉下老鼠去城裏做客時所引起的一系列有趣的事,引領孩子們去了解另一環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

爲了有效開展這次活動,課前我不但自己收集許多有關城市和鄉村的圖片、照片,還讓孩子收集儘可能多的有關城市和鄉村的圖片、照片並帶到幼兒園,同時還要求孩子利用雙休日和家長一起有意識地觀察瞭解城市和鄉下的不同,積累一些經驗。活動的開始,先讓小朋友一起在投影儀上欣賞這些畫面,聆聽小朋友的介紹,然後老師提問:“你們都看到了什麼啊?給你什麼感覺呢?”在此基礎上,大家對城市和鄉村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在活動中,我和小朋友圍繞“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喜歡到城裏生活呢?還是喜歡到鄉下生活?通過辯論會的形式進行討論,鼓勵幼兒大膽闡述自己的`意見。孩子的精彩回答讓我讚歎不已,感觸很深。我深深喜歡這些孩子們。

其實,城裏和鄉下都有自己最美的地方,城市老鼠和鄉下老鼠都爲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孩子們都說了自己喜歡城市和鄉村的理由,相信只要是適合我們自己的都是最好的。現在我們的城市和鄉下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農村的生活條件也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特別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活動中孩子勇敢的辯論是整個活動的亮點。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帶領學生體會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心關懷,領悟人與人之間只有帶有一顆寬容的心,我們的社會纔會更加地和諧。由於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主要以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因此,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管老師主要以學生的自學爲主,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感悟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但同時由於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理解起來並不會有太大的困難,這樣就使得課文的知識點相對較少,講解起來容易造成空洞的感覺。

因此,管老師的教學設計主要圍繞自讀提示的問題,讓學生體會開展。 在教學過程中管老師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教師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並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說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說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爲什麼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說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繫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產生“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第三,作爲排在本單元最後的略讀課文,教師注重發揮其承上啓下的作用。開課時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結束時,又引導學生對整組課文進行簡單回顧,並安排結合實際說話,使整個單元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設計管老師設計的有新意,以文章的內容爲主線,簡單明瞭,讓學生更易於理解。 當然不同體裁的略讀課文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是同一體裁的`略讀課文教學方法也有差異,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學生自己讀懂,自己體會,真正增加語文知識的含量爲目標來教學,這樣才能教學得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爲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爲老師的我,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曾經我們也做過學生,也知道當學生的辛苦,現在我們是老師了,站在講臺上的我們也許只想着如何去教好我們的孩子們,從我們的立場出發告訴他們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但學生總是喜歡逃離我們的視線,愛和我們玩躲迷藏。

因此,讓我們也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多點體諒學生,將心比心替他們想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的某些錯誤是正常,可以理解。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後,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那我們老師教得也不至於那麼累了,工作起來也就快樂多了。一篇簡短的課文確讓我們師生都懂得如何去爲別人着想。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當課文接近尾聲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其他三隻蜜蜂還會回嗎?”學生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想象非常合情合理,我肯定讚賞通過。但好多學生的回答讓你措手不及,說他們沒道理吧好象也不全是,說他們對吧我也心中沒把握,後來對學生的好多答案我都是應付着過了,有點亂了套,幸虧我讓他們把答案都做了記錄,下課的時候通過查找資料或詢問專業人士才得解決,事情有點被動了,或許沒注意還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呢,從這件事情我感觸頗深,教師應該懂的東西太多。還有教師在處理沒把握的事情時絕對不能草率。課堂教學中,往往有一些學生愛“鑽牛角尖”,敢於對課文中的人物的行爲、老師的講解、同學的發言提出異議,給預設的課堂教學“添亂”,但這恰恰是孩子智慧創新的'火花。如果老師不留意這些細節,不注重培養孩子提出獨特的見解的意識,而是嚴加訓斥,或草草應付,都有可能夭折一朵“創新的鮮花”。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堂上。我們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問題往往是“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學生回答這些問題無須思考或懶於思考。課堂上的閱讀成爲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的對課文進行感悟,他們所讀懂的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語文與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在課堂結束時,老師問還有沒有問題時,自然沒有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纔是最大的問題,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獨立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們從小種下探索的種子。記得在講《海豚》一課時,突然有一位學生問:“老師,海豚吃什麼呢?怎樣分辨公母呢?”我愣了一下,心想:真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又一想:不能扼殺孩子愛提問題的天性。於是,我說:“你所想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這個問題留給我們以後專門探究。這位同學善於思考,大家都要向他學習。”在這個開放的環境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繫,不侷限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拋棄“這不是語文要解決的問題”的`觀念,打破學科分解,學生們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所提的問題不一定當堂澄清,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跳水》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寫,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十分驚險的故事:一隻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杆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子爲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爲安。

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懸念疊起,整個故事始終在事物的聯繫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的。不僅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而且能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循環)的能力,更適合於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使之在學生心中栽培下創造的“小苗”。因此,我在教學《跳水》一文時,緊扣“問”字,問在課前,問在課上,問在課後。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問在課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猶爲重要。”因而在學習課文之前,應該有意識將學生帶進課文中,讓他們在學習前生疑、思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進一步思考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1、結合課前預習問 ①讀讀課文,想想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是怎樣引起的? ②哪些句子反映小孩子處境的危險?

2、啓用圖書資料問 ①列夫托爾斯泰是誰,他還寫過哪些文章? ②你知道哪些有關列夫托爾斯泰的故事?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問在課上。課堂是學習課文的主陣地。無任是教師的.導問,學生的質疑,都應建立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上,力求每一處的導問、質疑都能恰到好處。既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在探索過程中領會了真知。

1、從課題處問 ①誰跳水了,爲什麼跳水? ②怎樣跳水,在什麼情況下跳水,跳下去了嗎?

2、從文章的思路入手問(不零敲碎打) 抓住文章思路,挖掘課堂中的“問”,有利於學生順藤摸瓜,把握課文的思想和內容,瞭解作者行文節局方面的特點。 ①孩子爲什麼會到桅杆頂端的橫木上去? ②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麼做的,他爲什麼這樣做?

3、從文章的重點、難點處問(不平均使用力量) 文中的重難點是“理清事情的發生、發展是由於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繫的發展和變化。” ①你能各用一個詞歸納出孩子、猴子、船長、水手之間的關係嗎?

4、從學生的知識實際問(設計坡度) 如“我們要向船長學習什麼?”比較直接,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從知識實際出發,設計坡度。 ①船長幹什麼了,他怎麼會想到的? ②他碰到事情怎麼做的? ③我們應該向船長學習什麼? 5、從學生質疑能力角度問。 ①“40秒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這不是矛盾嗎?

三、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問在課後。教育是一把值得人們警惕的雙刃劍: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可能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堂的內外必須着眼於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對於學生首次獲得的過程或獨立做好的,應該被認爲是創新,應該給予鼓勵。)教學的全過程應着重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重新組合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如下收穫:

1、分析一篇文章從文章的題目入手,方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減輕學生的閱讀壓力。特別是比較長的文章,如果讓學生在讀之前不及時的從文章的題目中捕捉到正確的信息,不利於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感知。

2、語文課堂上要重視朗讀的訓練。新課改中體現了教師要精講,對於學生來說,我們需要的是有效的課堂活動,我認爲初中階段語文學科來說最有效的課堂活動,就是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讀中提升自己的閱讀欣賞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覺得學生回答問題非常踊躍,可是我對如何安排學生髮言做的不好,學生的發言顯的有些亂,重複發言多。

2、文中留給學生拓展的時間少,比如:我們應該如何做,做一個環保人士,讓大家找,我想:對同學們本身就是一種教育,這個時間有點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