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品】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品】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今天上午,在我的三(1)班上了《太陽》這篇說明性的文章,按導學案的設計只是上了第一課時,可是感覺不是太好,原因主要是學生預習沒有到位,課堂學習流於形式。

表現之一,學生的導學案中預習檢測、獨學部分的內容沒有在課前完成,影響了上課的進度。

表現之二,課前特別強調了互學環節中的“小展示”,要求小組長認真組織,每個成員都要參與,不論是提問、解答、或者讀課文,一定要聯繫課文、導學案,把“小展示”落到實處。等互學完了之後,各小組都把成果或問題展示在自己的小黑板上了,可是教學目標中的“學習說明文說明事物的方法”、教學重點中的“瞭解課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個內容,在全班的學習成果或者問題當中沒有任何體現。當我無奈何地問到這些時,同學們好象茫然不知所措,似乎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說明方法”,我只好要求學生中午回家繼續查資料學習。

反思這節課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是由於學生還沒有完全適應“三究四學”的.高效課堂模式,沒有形成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習慣。二是最主要的原因,導學案的設計存在問題,具體到這節課,就是隻在“目標”和“重點”中提到了“說明方法”,在互學環節中卻沒有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忽略了這個問題。三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巡視時應該及時發現這個問題,並提醒學生討論學習,達到“亡羊補牢”的作用。總之,高效課堂對老師、學生都是新事物,特別是老師,課前一定要認真準備導學案,課堂巧妙引導,課後分析反思。如此方可能儘快掌握“三究四學”高效課堂的精髓,提高教學質量。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介紹了南沙羣島美麗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字裏行間包含着對南沙羣島的讚美與熱愛之情。

在初步感知課文時共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南沙羣島的美麗:地理位置、物產豐富、景色迷人。再逐段理解,體會每個部分所介紹的特點。其中第二部分物產豐富所用時間較長,不僅要理解“蘊藏、貯存、用之不竭、曾母暗沙”等重點或難理解的`詞語的意思,還要讓學生感知本段總——分式段落結構的特點。以及爲什麼稱南沙羣島爲“巨大的藍色寶庫”這個總領問題。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大部分達成了這一段的教學目標,不過我感覺引導講解的多了一些,學生接受的比較多,但自主理解、體會還不夠,特別是“海洋動力”中的潮汐能,儘管花了時間描述和講解,但是學生還是沒有一個深層的認識,今後在這方面還要抓一抓學生的課外閱讀,我準備另外再找時間補充些視頻資料,將這一塊補上去。

第三自然段與第二段結構相似,因此在寫作方法的理解上比較順利,用時也不多,嘗試着放手讓學生自己找找“景色迷人”體現在哪幾個方面。相對而言理解的難度比第二段要簡單一些,配合圖片進行理解,以學生自己說爲主,重點指導理解“翡翠與藍玉合璧”、“碧波浩渺”、“蔚爲壯觀”的意思。再指導朗讀。從效果來看,理解的目標已達成,學生也比學第二段更加自主、參與性更高。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核心提示:《燕子》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優美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湖面上飛行、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

《燕子》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優美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湖面上飛行、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感悟燕子優美的外形、優美的飛行姿態、歇息時美妙的意境,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鑑賞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課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過“斜、掠、沾”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傳神地寫出了燕子優美的飛行姿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動詞反覆咀嚼體會,感悟燕子飛行時的優美姿態。

首先,我讓學生細讀課文,感知這一自然段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句子慢慢品讀,看看能體會到什麼?在學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品詞。經過老師的點撥和細讀想象,學生領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飛掠的優美姿態,並通過比較、品味,學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準確地寫出了燕子飛行之輕,體會到了作者用詞之精確,同時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學生領悟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增加領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課文內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咬文嚼字,反覆誦讀,使學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飛行時的動態之美,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悟力。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我帶着實實在在教語文,紮紮實實學語文的想法完成了《趕海》的二上。

在這堂課上,我根據《趕海》課文特點,按照“追趕浪花——感受樂趣——欣賞美景”的思路開展教學。一堂課下來,我認爲以下幾點達到了我預期的設想。

1、教學的主線明朗。

2、有意識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如教學第3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快速讀第3自然段,把你認爲最有趣的地方畫下來。”

3、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帶問讀文,邊讀邊畫,聯繫生活體驗,聯繫具體的句子學習詞語。

4、如何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對大海和生活的無比熱愛,這是一上中我們遇到的突出的問題。爲了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又突出我們這次研究的主題“課堂引入的有效性”,我採用了這樣的新課引入:讓學生邊欣賞音樂,邊張開想象的翅膀,思考:聽了這段音樂,你想到了什麼?我這樣教學,意在讓學生髮揮想象,如海邊有海鷗的鳴叫聲、嘩嘩的浪濤聲,人們在海邊的活動,從而激發他們對大海的.嚮往,也爲引出第2自然段作出鋪墊。當然,在這堂課上,我也特別注意到別的環節的引入,自我感覺這些引入均能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一堂課下來,我感覺還有不少問題,比較突出的是對時間的把握不夠準。前一天下午我用了一個班來試教,結果花了35分鐘,於是我就想:這個班已上過花35分鐘,那我們班沒上過,花40分鐘上同樣的內容應該合適的。可是真正二上時,單教學第2自然段就花了5分鐘,當時我就着急了,擔心下面重點段第3段時間緊,於是我在第3段的教學中趕時間。這不趕還不要緊,一趕就省去了表演、個性化朗讀,還省出過多的時間了!這就是爲什麼會出現學生個性化朗讀未得以體現,趕海的趣“挖”得不到位的原因。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圍繞 “ 神奇的科技世界 ” 這個專題編排,其中《太陽》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採用了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和太陽相關的一些知識,說明太陽和人類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就文章的寫作來看,課文的敘述層次清楚,共兩部分內容:一是介紹太陽的有關知識,即 “ 遠 ” 、 “ 大 ” 、 “ 熱 ” ;一是說明太陽與地球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這兩部分內容通過 “ 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是它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 ” 這個句子自然連接,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啓下的作用。

由於本文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此類問題,因此在課程安排上我將重點放在太陽三個特點的說明方法的理解上。讓同學們知道在說明事物特點、特徵上我們可以採用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等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者不好懂的指示縣的具體、通俗、明瞭,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對太陽特點的介紹上採取了 “ 一節一意 ” 的寫法,特點明顯。在教學環節上,我設計領學第一段,讓同學們瞭解這一寫作特點,找出太陽的特點 “ 遠 ” ,再將第二、三段放手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找出太陽的另外兩個特點,親身感受作者的這一寫作特點。

文章在第一段的寫作上,開頭用一個傳說引入,用“其實”加以轉折,導入對太陽特點“遠”的介紹。在這裏“其實”的轉折是同學們應該引起注意的地方。在教學中,師提問:“大家在聽老師,同學們反覆朗讀後,你知道這一段介紹了太陽的什麼特點麼?”生:“熱。”師:“爲什麼呢?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生:“曬得寸草不生。”師:“文章中那個地方講的寸草不生?”生:“傳說裏講的。”師:“那傳說是真的麼?”生:“不是。”師:“那麼太陽很曬得地面寸草不生是真的麼?”生:“不是。”師:“那麼文章其實,太陽離我們有 1.5 億公里遠是真的麼?”生:“是。”師:“那麼文章是怎樣從傳說的介紹引出事實了呢?”這樣,同學們就明確了“其實”在這裏起到了一個轉折導入的作用,明確了作者在這一段要說的特點是後面科學家們研究所得的事實“遠”。這個環節的設計跟備課是不同的,我沒有料到這次的同學在對課文的閱讀存在這麼大的問題,找不到太陽的特點,就採用了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應當說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可是在課後點評、研究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教育機智還是不夠老練,這個問題的處理其實還可以更好。

在第三段提到太陽的特點“熱”之後,又有同學提出太陽還有一個特點“發光”,那麼,我就順勢引入對本段後面幾句話的分析,提示大家認真朗讀一下,看看作者都寫了什麼,讓學生明確這一段文字的關鍵在寫太陽“熱”的`特點。

在說明方法的介紹處理上,我仍舊以第一段爲例,說明作者在寫太陽的特點“遠”的時候寫了“ 1.5 億公里”、“ 3500 年”這樣的具體數字以增強我們大家的感性認識。在二、三段的學習上,給學生們列出了文章中用到的說明方法“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讓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逐句分析,合作學習,看每句話運用了那種相對應的說明方法,並相互說說你認爲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樣,同學們自己對這些說明方法的運用就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

文章的第二部分簡單明確,就寫了“太陽跟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需要引導同學們朗讀課文,瞭解到“有太陽、沒有太陽對我們人類產生和即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能夠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就足夠了。

在教學環節上,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即聯繫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寫一寫對“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的認識,一再能夠讓同學們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同學們的寫作能力,但在課程實施及課後點評中發現,這一要求對學生有些過高了。不如讓同學們用一兩句話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更貼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而且能鍛鍊一下同學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對文章內容的掌握。

另外,在教學中我發現所執教的班級同學們對讀書的認識不夠,認爲讀書就是單純的朗讀,就是讀對字音,而不能在讀的基礎上找到作者寫作的意圖,重點,動腦思考,這樣的讀實際上是沒有效果的、機械的讀。還有,同學們在讀書過程中的姿勢也是千奇百怪。在執教過程中,我雖然及時糾正了大家的讀書姿勢,但是沒能很好地對同學們的閱讀加以引導,交給他們讀的方法,顯然,在注意良好的學習行爲的養成教育上與優秀教師仍存在差距。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在教學《瀑布》一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情引入,整體感知。

首先我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又被多媒體所再造的瀑布情境中。真實的瀑布,動人的音樂,激情的範讀,三位一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生的心絃被扣動,思維被激活,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2、通過讀,感悟語境,體會氣勢。

文中第一節比喻瀑布的水聲“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鬆林”。讓學生觀看“浪濤翻滾,松濤轟鳴”,的動畫,在此基礎上學生感情朗讀,揣摩作者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的比喻突出了瀑布先聲奪人的非凡氣勢。這樣避免了對比喻句作複雜的講解,讓學生從自身體驗語言的美麗,體會瀑布的雄偉氣勢。文字的音效化將學生的體驗與重點句的欣賞,理解結合起來。

3、質疑啓思,突破難點。

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去理解。“你喜歡哪小節?”“讀了這小節,你發現了什麼?”這些問題促進學生作個性化的選擇性學習。學生分組討論,每個孩子能自由、大膽地參與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思維碰撞、相互啓發,在協作交流中逐漸學會與人交往、溝通,消除人際交往中的自卑、緊張心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可能。這樣營造了民主、寬鬆、愉快的`教學氛圍,構建了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的新型師生關係。“千丈青山襯着一道白銀”用“掛”與“襯”作對比,引導學生觀察動態圖,此時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瀑布”與“白銀”的相似以及“襯”字的貼切。這樣有利於引導學生以語言文字爲依託,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4、審美陶情,融爲一體。

欣賞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後,我再用錄像展現了第三節描寫的近看瀑布的情景。當學生欣賞到瀑布飛流直下,騰起水汽,緩緩飄落,如煙、如霧、如塵的美景時,他們陶醉了,此時的情感與作者產生了共鳴。爲這種親自體會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悅。這種審美感知力也就是審美素質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賞了瀑布的壯麗和柔美之後引導學生自讀感悟,互讀點評,用聲音之美展現文字之美,景物之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在讀中揣摩語言,欣賞景物;在讀中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在讀中獲得美的享受,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贊科夫說“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情感,其餘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感情的自然結果。”

不足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雖然能較好地引導學生朗讀,但學生模仿朗讀多過於自身慢慢從朗讀過程中體會。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文包詩”課文的教學,不同於一般課文的教學,它需要藉助短文研讀古詩,領悟詩的豐富內涵;同時還需要“詩”“文”互照,尋找詩與文的內在聯繫,瞭解古詩的來龍去脈,感悟古詩的豐富內涵,以進一步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並相機滲透學習古詩的方法。簡言之:短文是情境,詩是濃縮。

在第一課時的時候,我簡單的梳理了一下課文,幫助孩子瞭解詩的意思。通過課堂巡視,我發現孩子們已經能初步地劃出詩句的意思。書後提出要求,要能說說詩句的意思。怎樣才能讓孩子順利地說出詩句的意思。首先要熟悉課文,在此基礎之上再來練習講故事。就把複述課文就當作講故事,這樣才能在思想上給孩子們降低了難度。我先讓學生讀,自己練着讀,讀完了之後讀給你的同桌聽。之後我範讀,讓孩子們邊聽邊想,你聽出了什麼?學生都會說,非常恐怖,讓學生也來讀讀,有感情地朗讀,越恐怖越好,此時就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幾遍朗讀過後,學生就對課文有了很深的印象,看着黑板進行講故事,然後再讓學生連起來說說,說說詩句的意思,所以就把說古詩的難度大大降低了。爲了幫助孩子體會作者的寫法,我還設計了小練筆,再出一則《塞下曲》出示意思,讓學生,也模仿着課文來寫一寫!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雪兒”是一隻信鴿的名字,在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雪兒》一課中,它渾身雪白雪白的,有兩顆金黃的眼珠,外表非常美麗可愛。

誰能讀懂“雪兒”的心呢?當然是充滿愛心的小作者。你看,爸爸剛把雪兒撿回家時,雪兒身上很髒,可是小作者卻讀懂了它眼中充滿哀傷;當受傷的“雪兒”還不能飛翔時,小作者天天陪着它到陽臺上看藍天,看藍天上飄飄悠悠的白雲……當“雪兒”終於能展開雙翅飛起來時,小作者爲它歡呼;當“雪兒”飛回陽臺轉圈圈時,小作者對它說:“雪兒,你去吧!藍天才是你施展本領的地方。”

《雪兒》是一篇散文,課文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可字裏行間充滿了感人的人鴿深情。如何引導孩子通過品讀課文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呢?

教學時我並沒有逐句逐段分析,而是抓住了一條主線:體會小作者對雪兒的喜愛之情。初讀課文,引導學生整體把握:通過讀課文,你體會到小作者對雪兒是一種怎樣的感情?然後圍繞“喜愛之情”引導學生用心默讀課文,畫出能表達小作者喜愛雪兒的句子加以體會。

在第二自然段中,學生畫出了“我和爸爸給它洗了澡,敷了藥,它變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給它取名‘雪兒’。”和“我對雪兒說:‘雪兒,這兒就是你的家,你安心養傷吧!’”這兩句。品讀前一句,請學生畫出寫我的動作的詞語“洗、敷、取名”,體會我對雪兒的細心呵護;後一句主要通過感情朗讀體會我對雪兒的體貼關愛。老師進一步加以點撥:小作者不但爲雪兒洗澡、敷藥、取名,陪它說話,他還懂雪兒的心,你從哪些詞句可以體會到?學生馬上會注意“眼裏充滿哀傷”“天天陪它到陽臺上看藍天”等語句,這樣學生不但讀懂了雪兒的心,也體會到了小作者對雪兒的一片深情。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從一個“盼”字,第四自然段從“歡呼”一詞,進一步體會了小作者對雪兒真摯的關心和喜愛。學生讀懂了小作者對雪兒真摯感情,就能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的第一要務是潛心地與文本對話、深入地解讀文本,用心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像《雪兒》一課,教師在與文本對話時要像小作者一樣,先要讀懂雪兒的心,再巧妙地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在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描寫了夏日公園裏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爲一體的感受。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豔,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感受荷花美麗的姿態,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培養對大自然美的體驗。

2.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等語句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抓住閱讀,培養語感,體會“冒”字。

荷花這篇文章對於閱讀教學來說是十分合適的文本材料,課文中許多地方都有着深厚的情感流動,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學生對於文本閱讀的掌握,讓他們用自己的情感去朗讀課文,體會課文。

那麼如果去有情感地體會課文呢,這就要去抓住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分析,體會,對詞句進行一定的品讀,研討,深入到文本中去。對挨挨擠擠、冒、露這些具有特點的詞語的分析,來體會荷花的形態,在學習冒這個詞語的時候,我讓學生當自己就是荷花,我問學生:荷花荷花你爲什麼要冒出來呢?學生有的回答:荷葉挨挨擠擠的,我只能冒出來呢。有的回答,我想早點呼吸到新鮮的空氣,看看美麗的天空。有的則回答,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既是對冒這個字的形象解釋,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鍛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2.讀讀、畫畫、說說,品讀課文,感悟語言。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課文第2小節時,我採用了創設了讀讀、畫畫的學習活動,抓住這節中的一些精言妙語——描寫荷花各種形態的句子,如何引導學生感受荷花姿態的婀娜,讓學生有滋有味地進行誦讀。當看到學生讀書目在紙上,心人書中時,爲了進一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荷花的各種美姿,激發學生地的興趣,我讓學生選擇你喜歡的荷花的姿態畫一畫,說一說,通過動動手,動動口,引導學生將文本語言內化,使學生從文本的語言中感受荷花的美,體會作者的情,在賞讀中培養審美語感。

3.拓展思維,激發想象,積累運用。

在第2小節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欣賞一池嬌豔多姿的荷花,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荷花的美,體會到小作者爲何會陶醉在其中,從而達到讀者、作者、文本三者之間的共鳴。這樣,學生纔能有感而發,有話可說。而後通過媒體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說一說:蜻蜓和和小魚會對我說些什麼?讓學生用學到的課文語言來讚美荷花,並因此轉化爲學生的語言背景,進入潛意識之中。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學習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來仿寫其他的花。在這個任務上,我首先是讓學生先去熟讀課文是怎樣用有的……有的……有的……來描寫荷花姿態的,分成了幾種,學生很快就歸納出有三種,一中是沒開的,一種是開了兩三片的,一種的全開的。接着我又讓學生想象下,荷花池中除了這三種姿態的荷花,還有沒有其他的荷花了?如果你是荷花,你想怎麼樣地站在荷花池中呢?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有的'說:有的荷花低着頭,好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說,有的荷花仰着頭,挺着胸,向大家展示自己美麗的身姿。有的說,有的荷花在風中翩翩起舞……到這裏爲止,我先用有的……的句式讓學生學會了說荷花。

接着我讓學生想象下,讓你說說其他的花你會嗎?也說說其他花的三種姿態,好的學生馬上就能夠舉一反三,但是還是有部分學生不知道怎麼說,這時候我告訴他們,也可以用用替代法,把荷花替代成其他的花,這樣一些思維不開闊的孩子也能夠試着說一說了。在佈置作業的時候,根據學生情況的不同,對於任務我也有着不同的目標。

針對優秀學生的要求:能夠自己選擇一種花,自己獨立完成,最好有自己的語言。

針對中等學生的要求: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曾經用有的有的,說過集中荷花,可以把其中的荷花替換成其他的花。

針對學差生的要求:參照課文第二自然段,直接用其他花替換荷花,其中要注意點是,只有荷花有蓮蓬,如果需要寫桃花則不能寫葉子,桃花先開花後長葉子。

這樣就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了鍛鍊的機會。創設情境,讓學生儘快進入課文角色,可以優化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思維的活力。

三、不足之處

本課對荷花的描寫有絕妙筆墨,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留出小練筆的時間,但是由於給學生留的朗讀的時間較多,小練筆就捨棄了,在下一步的教學中,還應該做到有所取捨,要抓住課文這個例子,做到有針對性地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更要切實以教材爲例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展示荷花圖片,導入新課。然後理解課文,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中哪些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爲什麼喜歡這一句話?應該怎樣去讀?指導朗讀。接着讓學生把三種姿態的荷花用一句話連起來說一說。板書:香、多、美。想象:荷花還有其他的姿態嗎?假如你就是碧綠的荷葉,潔白的荷花,生長在池塘中,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最後創設情境,學生邊聽邊看邊想。讓同學把剛纔那種奇妙的感受告訴大家(學生髮揮想象,談感受)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作文課,內容不是書中園地的習作題目,通過設計一個情境,獲得一次體驗,完成一次寫話練習。

這節課我設計了三大環節:

一遊戲親自實踐

二動筆寫寫體驗

三作品簡單展現

設計理念:

三年級是學生作文起步階段,對於他們來說,寫作可能還是個難題,缺乏的不是寫作的'熱情,而是不知該怎麼寫,寫什麼。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了活動式導入,選擇了一個小遊戲,想通過遊戲,提供一個寫作素材,激發孩子的寫作靈感,學生不會感到厭煩,不會把寫作當做成一種機械,枯燥乏味的任務去完成,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孩子不害怕上作文課,期待下一次的作文課。

這節課沒有提出太多的寫作要求,孩子不會望而生畏,只要能用通順流利的話來表達出自己的所見所感就值得讚揚和肯定。

課後名師點評:

1在說一說遊戲過程時,教師應該放手讓學生說。

2作品展現的同時要加入現場的點評。

課後自我反思:

學生有真實的感受,作品在上完課後檢查,基本都很充實完整,經過評改,已經抄寫在大作文本上。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趕海》是一篇婉轉動人、帶有濃濃童趣、童真的課文。在文中,一直縈繞在耳邊的就是那首動人的歌曲“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對呀,小作者對大海的這一份依戀、這一份濃情、這一份長大後仍揮之不去的大海情結,就構成了這飽含深情的趕海課文將趕海的經歷描寫得生動而具體,富有童趣。全文的內容也緊緊圍繞“趣”字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滿載而歸”等場景來展開的。語句讀來妙趣橫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1、把學生帶入情境。課前,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優美的旋律縈繞在課堂裏,立即讓學生們的思緒插上了翅膀,她們腦海中想到了美麗的大海,看到趕海的圖片,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於是一起趕快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2、抓住趕海“趣”字,再現趕海的快樂。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事,我便採用讓學生讀讀、想想、演演、再讀讀的方式去再現課文的情境。如有個孩子在做完“摸”的動作後,讀“摸海星”這段時,讀得特別慢,我笑着問他:爲什麼這樣讀?並通過對比讀,更能體會那一聲摸到海星後“嘿”的驚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蝦”重點部分時,除了讀之外,還加上了生動的表演,其實孩子們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過不同的表演讓孩子們體會文中“威風的大蝦再也神氣不起來了!”的句子,學生們在興致勃勃中對動詞“捏”的準確使用更心領神會了。當然我所指名錶演的是班上比較有表演天分的學生,他的一聲“哎喲”以及不停地甩手等,爲課堂增添了好的氣氛,在“捏大蝦”我讓他伸手頭頂扮大蝦,並說說大蝦的想法,好多學生暢所欲言,精彩的語句給課堂帶來了歡樂的氣氛。

3、以讀感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覆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三年級的語文學習,其實讀還是最重要的,沒有反覆的閱讀,沒有進入情景的朗讀,文章不能走進學生內心,學生就很難理解課文。因此,我利用多種形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在美美地讀中品味《趕海》的情趣。

同時,通過反覆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澱,有利於以後寫作水平的提高。

不足也有很多

1、教學時重視了各種形式的讀,但品詞品句部分做得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教會學生“品詞品句”的方法。使學生學以致用。

2、引導學生說趣做得不夠。課文後面有一題是“說說在你童年的記憶裏,發生過哪些趣事?”本來打算在課中最後一個環節引導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口頭練說,課外與課內有機結合——說說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後再把它放在課後進行小練筆,這樣效果就會更好些。但因爲前面花的時間較多,後面時間較緊,因此,我最後就把這個環節省略了。

3、課文中有許多動詞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應該引導學生品味,然後結合寫作,讓學生懂得以後在寫作中可以通過使用動詞這種形式把文章寫得更具體、更生動有趣。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通過種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一隻撞死的兔子,他就丟下鋤頭整天守着樹樁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想不勞而獲是不行的”這一比較深奧的道理。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2.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教學《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時,我以讀爲本,牢牢抓住朗讀,扣住重點朗讀,讀好、讀懂,加強感受與體驗,力求通過讀作爲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寓言故事,體會寓意,受到教育。

2.在字詞教學方面,它仍然是教學中的重點,教學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法,如個別讀、小老師帶讀、男女生賽讀、開火車讀等方式,使他們掌握字詞。在理解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反覆品讀課文,找出描寫“守株待兔”這一成語的內容,從而懂得“株”就是指“樹樁”的意思。在引導學生領會寓意時,也是讓學生從讀中來感悟守株待兔背後的真正寓意。將課堂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充分的說,在說的同時,不忘記對寫話的訓練。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學生總喜歡錶現自己,展示自己的.,在教學中,不能枯燥無味的講,要讓學生動起來,在課堂上給學生帶給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我讓學生分小組來表演這個故事,一是爲了活躍課堂氣氛,二是爲了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這則故事,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很出色,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就是連樹樁,他們也想出花樣來展示,兔子的動作,特點也展示得十分棒,學生在歡樂中度過這堂課,也正因爲他們的表演使這堂課顯得生機勃勃,成爲這一堂課的亮點。

三、不足之處

拔高要求,總喜歡要學生進行評價。學生評價時,老師應抓住最佳時機給學生予以點撥。大多數時候,教師成了一個洗耳恭聽的觀衆,沒有窮追猛打,乘勝追擊。一味對孩子講的東西表示認同,似乎是不管你講什麼,只要你能說就行。局面失控,變成了老師被學生牽着走了。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啓發談話,引入新課。從學生實際生活中,所見到事物談起,說有沒有妄想過不勞而獲的成功,引入課題,釋題質疑。

(2)圖文結合,理解詞意。藉助圖片動畫弄懂“丟下”、“全完了”,在簡筆畫中找出這樣的情景。

(3)指導朗讀,啓發想象。重點引導體會感嘆號的語句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4)突出重點,解決難點。通過動作表演理解課文;通過“拾兔”,懂種田人懶惰的原因。

(5)總結學法,引導自學。檢查效果,完成練習。

(6)角色表演。假設情境,創造思維,練說:種田人認識錯誤後的情境。

(7)歸納總結,提示寓意。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優勢:

1、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並在小組合作學習當中,將讀與說進行了結合。

2、導入新穎,學生自己塗色的翠鳥圖,不僅是上節課的一個複習,也是本節課的.一條線索。

3、教師自己配音當場大膽範讀,把學生帶入翠鳥捕魚之快的情景當中。

4、引讀,我將翠鳥居住特點、捕魚特點進行教師自述,讓學生讀文本,讓學生將現實與文本結合,上出一節具有濃厚語文味道的與閱讀課。

不足:

1、學生的交流並不是那麼的深刻,今後還需進行探討。

2、與翠鳥圖進行聯繫時,學生對於翠鳥的各部分特點與翠鳥敏捷的特點並沒有準確的勾連上,我覺得讓學生自己去畫,可能效果會更好。

3、學生交流的並不深刻,在小組進行彙報的時候,學生質疑不多,可見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下並沒有領會到學習的方法,思路不開闊,可能是預習不到位,可能在交流中有一些迷茫,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更好的效果。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柳笛和榆錢》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用深情的筆調描寫了北方的故鄉,那裏春天柳樹和榆樹奉獻給孩子們的禮物——柳笛和榆錢。全文語言生動、形象,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表現出春天的無限樂趣和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使人身臨其境。

看到文章,閱讀文章,我的思緒一下子飛回童年時代,小時候,春天到了,每天放學,吹柳笛,捕蝴蝶,放風箏……小夥伴們在大自然中盡情地撒着歡兒。看着作者描寫的做柳笛時要“切割齊整”,“擰一擰”,“猛一下抽出”這些動作,我好像眼前又出現那熟悉的一幕:選柳枝,要在柳條返綠,而柳葉又沒有長出之時。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小拇指粗細剛剛好。擰柳條時,如果用勁兒稍微一大,樹皮就很容易裂開口子,那樣,就前功盡棄了……如果沒有親自做一下柳笛,是很難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如果沒有親自吹一吹柳笛,又怎會感受到,“帶着滿嘴滿手的綠色回家”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又是多麼令人難忘的回憶。

也許,本來課本編者的編排意圖是在開學之初,這樣的春日裏來學習本課,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把這兩樣東西請入課堂,讓孩子們親自去摸一摸,嘗一嘗。但是,這個時侯在我們這裏還找不到榆錢呢!柳條也還是乾巴巴的黃褐色。或者,我應該把這一課再放一放,等柳條變綠,榆錢結出時再講這一課?其實,榆樹和柳樹應該是北方常見的樹種,然而,這些從小生活在城裏的孩子們,親近自然的機會極少,他們的玩具也都是電動的,益智的,柳笛嗎,幾個男同學也說是見大哥哥們做過,但自己沒有親生體驗。什麼好吃的沒吃過,還會去吃榆錢?這些可憐的孩子,每天放學按時回家做作業,他們哪有時間去爬樹摘榆錢?課堂上,我統計誰見過榆錢?結果,只有幾個家在農村而寄宿在小飯桌的幾個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用自己的話述說榆錢的特徵。當我佈置作業,等過些日子天暖和了,去觀察一下榆錢時,竟然還有很多孩子問我:在哪兒能見到榆樹?榆錢是榆樹的葉子還是果實?……真希望天趕快暖和起來,讓孩子們親自嘗一嘗那“亮晶晶、綠瑩瑩,真像一串串晶瑩的玉莢。”的榆錢,我特意安排這幾位村裏的孩子,要留意觀察榆樹的生長,過幾天一定要把榆錢帶給班裏的其他同學。只是不知,他們是否也能把那種“帶着泥土和露水芬芳的自然的味道”嚼出來。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了,但學習壓力卻更大了。他們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物質豐富了,但似乎缺少了什麼……一節課上完,我覺得文章中的童年樂趣沒有與學生產生共鳴,學生們的激情沒有奔放出來,過幾天,把這兩樣東西帶進課堂,不知是否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1、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由於恐龍距離我們年代久遠,誰也沒有見過,學生無法調動生活經驗來感悟。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展示大量圖片、調動學生對恐龍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認識恐龍、走近恐龍,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有人說,教是爲了不教。故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在精讀課文時,首先引導學生集體學習雷龍,用抓重點詞句、瞭解說明方法、感情朗讀等方法來感受恐龍的`特點,總結了學習方法和步驟,爲後面的自學作了一個示範。劍龍、三角龍、樑龍等幾種恐龍由學生自主研究,通過表格填空,讓學生明確目的,帶着任務去讀書。在彙報時相機點撥,達成共識。這樣既激發了自主探求的慾望、鍛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讓教學靈活機動,以學生爲中心,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檢查反饋來看,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回答都很精彩,都有自己的獨特感受,讓課堂呈現很多亮點,顯得精彩紛呈,煥發生機與活力。這正是學生在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主動積極性後產生的良好效果。

3、積累遷移,將文本語言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

小學語文改革的方向是“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在學習了幾種恐龍的特點後,我給了學生幾個畫面,讓他們抓住事物特點,運用多種說明方法進行描寫。這樣加深了學生對各種說明方法的認識,也初步學習了運用說明方法將事物寫具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