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下面小編整理收集了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1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因爲不願意讓別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總是最早來,最後走。但一個新來的老師不瞭解情況,請她到講臺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的鼓勵下,終於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後,她在給同學寫信時說: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課文的內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對於正常人,對於缺少生活經驗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卻很難體會其中的辛酸。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和英子之間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樑,帶學生進入殘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學中應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

一、環節設計

在環節設計上,我抓住兩個寫掌聲響起的句子,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展開,探究英子的自卑及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展開,揣摩英子前後心情、性格等的變化,感受掌聲帶給英子心靈的震撼,並由此明白兩次掌聲的含義,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的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在拓展環節中,我引導學生朗讀一首關於愛的小詩,(並聯系實際說一說,愛還可以怎樣表達)不但烘托了課堂氣氛,而且情感目標也在意味深長的朗讀中得到了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教法

“書聲朗朗”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徵。《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爲此,在教學本課過程中,我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教師的示範讀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已尋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這次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

有點遺憾的是,雖然我安排的朗讀的形式也多樣化,如:自由讀、指名讀、合作讀、男女分讀、分小組讀等。不過總不能把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到更高層次。

三、媒體利用

我巧妙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探究重點詞句,使學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四、問題設計

在這節課上,我是圍繞英子的極大前後設計問題。不過問題比較多,當學生舉手不積極時,總是不放心的重複提問。

總之,我在整個的教學中,對學生不放心,有些急功近利,在時間的把握上有些不準,在指導朗讀上也不夠完美。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積極、認真總結自己的不足,多學習、多揣摩,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2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課文,寫的是殘疾女孩英子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從此改變了英子的生活態度,她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着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本課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教學難點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我認爲本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兩方面:

一、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讀悟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以“讀”爲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提高讀書的能力。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讓學生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如:指導學生邊讀邊劃出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句子,交流感悟後,再指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去讀,讀出英子以前的自卑和現在的開朗,讀出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這樣反覆品讀,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懂得文中詞句的意思,並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體會人物內心世界,從而生成個性化的理解。引導學生在品讀中積累,在品讀中感悟,豐富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真正做到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二、與文本對話,走進人物內心

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英子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出描寫小英的神態、動作的句子來品讀。品讀中,我不斷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如:在理解兩次掌聲的含義時,我問學生:“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想通過掌聲告訴她什麼呢?”讓學生走入文本,體會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和關愛,感悟兩次掌聲的內涵。再如:體會英子被同學們的掌聲感動時,我又創設情境:“無數話語在心頭涌動,此時的英子想說什麼?”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身臨其境地說,體會英子的感激之情。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體會到大家的愛。我努力讓學生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本節課後我覺得教學中還有不少環節值得認真推敲,如:體會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英子這一部分時,我只抓住了英子低下頭這一舉動來引導學生體會英子的內心感受,而忽略了同學們目光中的含義,沒有引導學生理解得足夠清晰。再如:從整節課來看,顯得前鬆後緊,後面留給學生拓展交流的時間不夠充裕。這些方面都還有待改進。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3

我是一個有着夢想的教師,骨子裏有着一顆不斷上進的心。工作中,我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學習,積極鑽研。爲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在綠盛的這2年中,我有幸誠拜了多名有教學經驗的老師爲師傅,爲了能在自己的教學中有所突破,我成功的加入了很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馮曉敏名師工作室”。在多位師傅及工作室成員的指導下,我多次上課、反覆磨課、再三修改教案。終於,我於20xx年5月18日上午又一次在學校的錄播室裏成功地完成了《掌聲》這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

《掌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女孩小英因爲小時候生病,一條腿落下了殘疾,從此內心很自卑,“總是默默地獨自坐在教室的一角”。一個偶然的機會老師讓她上臺講故事,她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當她猶豫再三“一搖一晃”走上講臺正緊張害怕的時候,想不到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氣,走出了困境,打開了嚮往美好生活的心扉,變得開朗自信,開始“微笑着面對生活”。課文以小英的情感變化爲主線貫穿全文,言簡情濃,透過描寫小英動作神態的詞句,展現了兩次“掌聲”帶給小英的內心變化過程。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關愛、鼓勵和尊重,蘊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

整堂課中,我以小英的來信爲線索貫穿教學,通過細讀文本的幾個細節:“之前的小英是個怎樣的女孩?後來小英有了哪些變化?故事會上,小英的動作和神態向我們傳達了怎樣的信息?兩次掌聲分別表達了同學們怎樣的內心語言?在教學中,我通過抓住關鍵詞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想象、理解中朗讀,感受人物內心的微妙變化,理解了兩次掌聲的含義。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因此,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去與文中人物展開對話,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融通,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去品味、感悟語言,從而促進學生語言與情感的和諧交融。教學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會說……”、“如果你是小英,你會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說……”等一些假設誘導學生進入角色,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

一堂課的成敗,關鍵在於孩子是否對這堂課感興趣,因此,在複習導入時,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創設了情景,多種遊戲複習之前的生字新詞,比如:青蛙跳傘、走迷宮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走入我的課堂,既營造了課堂氛圍又和諧了師生關係。

課後,我詢問自己:今天,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嗎?今天,學生的基本技能(聽、說、讀、寫)有沒有落實?今天,孩子們的收穫到底有多少?答案是肯定,但是有的地方我落實還不夠。總的來說,這節課我上得比較成功,也取得了很大進步。當然,這節課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我的教學語言有時還不夠精準,個別化教育還不夠深刻。這次上課,雖然教學上有一定創新,但是力度還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會不斷向那些優秀教師們學習,期待下次的公開課我會比這次表現更出色。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4

當我選擇了《掌聲》這樣的文本,我一直在想:一羣正常的孩子,怎樣去了解一個殘疾女孩的內心世界?一羣活潑、開朗的孩子,怎樣去體驗一個殘疾女孩的憂鬱與自卑?對一個殘疾女孩怎樣表達自己對她的善意,而又不讓她感到羞辱?思索再三,我決定教學時,緊緊抓住一個“情”字,以“英子自卑---自信,憂鬱---快樂”爲主線,藉助兩次掌聲,引領孩子透過樸實的話語,走進課文,去體會英子情感的變化,去感受掌聲在英子的一生中所起的作用,去領悟掌聲對於一些正遭遇困境的人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從而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

一、突出主題,感受愛意。

本組單元的主題是“愛的奉獻”。《掌聲》一課中,“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同樣代表着“愛”。爲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薰陶,在課前交流中,我以真心感受着孩子的真情,以激情的語言詮釋着孩子愛的表現。課堂上充滿愛意的語言,使本單元的情感主題如涓涓細流,融入孩子幼小的心中。

二、緊扣文本,訓練朗讀。

“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我靈活地採用了多種閱讀方法:有教師示範讀,也有學生展示讀,有整體閱讀,也有部分閱讀,有默讀,也有師生合作讀,還有重點詞句的反覆閱讀。其中重點指導描寫英子動作、神態的部分,抓住“立刻把頭低下”“猶豫”“慢吞吞”“眼圈紅紅的”等一些關鍵詞語,走入人物內心,給學生強烈的心靈震撼。學生經過多次讀文本,有體會,有感悟,有理解;在讀中增長知識,在讀中提高了能力,在讀中發展了思維,在讀中陶冶了情操。

三、以讀代講,感悟體驗。

作爲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鑽研文本,堅持和文本對話,善於從文本中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係和聯繫中去發現文本中的空白,從文本的字裏行間去揣摩作者的未盡之言、未了之情,從作者寫出來的文字中去發掘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爲此,教學本課時,我注重了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書,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適時提出問題:“假如英子就坐在你身旁,你想對她說點什麼?”“你用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告訴英子什麼?”“你再次用掌聲告訴英子什麼?”學生在老師的啓發下,很快打開思維能力的閘門:“我想對她說,英子加油!”“我想對她說,英子,你一定行,我們支持你。”“英子,你的故事講的真棒。”“英子,你要微笑着面對生活。”……角色決定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觸摸課文精彩的內蘊,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體驗,去表白。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感情和經驗模式介入和參與到對文本的解讀中去,學會了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了思維,學會了閱讀,提高了語文能力。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5

這節課我注意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真正理解英子的內心感受,真正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從而理解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有效突破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整堂課,以“情”貫穿始終。

一、以形象思維激情。

生動具體的形象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這就要求教師將文中感人的信息調動出來,內化成自己充沛的激情,然後釀化成強大的感染力,去感動學生,使學生通過感悟,形成自己的知識和感情。帶着這種知識和感情,學生再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這也符合語文新課改的理念。我利用配樂旁白、學生想象的形式,將第一次掌聲響起時的情景,再現爲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學生有了真切的感受,情感被充分激發,對掌聲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二、以靈活引讀喚情。

引讀能將情融於讀,成爲課堂情感升溫的有效方法。引發學生反覆讀“教室裏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的中心句。那些情感未被喚醒的學生也逐漸地隨着旋律的迴轉,隨之盤旋上升,調整到審美的、優雅的、極富震撼力的狀態中。

三、以品味語言煽情。

我抓住關鍵詞“一搖一晃”渲染情感,伴隨着感人的音樂,觸發學生最敏銳的感官:“英子走下講臺時的“一搖一晃”和剛走上講臺時“一搖一晃”的還一樣嗎?”這一小小的細節卻突顯了濃濃的語文味。人文性和語言的學習同時落到實處。

四、以生活體驗冶情。

對英子掌聲前後變化的深切感受,離不開學生的主體發現,離不開對英子同學美麗心靈的發掘,這個過程是與學生的自身體驗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比如:“‘那一刻’英子的心情怎樣?她最需要的是什麼?”“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想在這掌聲中對英子說些什麼呢?”“你想怎麼稱讚英子呢?”……這些發現、發掘的過程,都注重觸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情感的昇華。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6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着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代表着“愛”。

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爲主線貫穿全文,多次寫到英子的神態與動作。因此,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怎樣通過英子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我在教學中以英子性格的變化爲切入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明白她變化的原因源自於同學們的兩次掌聲,來自於同學們對她的愛,緊扣本單元“愛的奉獻”專題。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感到比較成功的幾點是:

一、整個課堂以掌聲爲線索,充滿着愛的氛圍:

1、導入新課,引出掌聲。

2、複習詞語,總體感知。

3、研讀課文,感受掌聲。

4、擴展閱讀,昇華掌聲。

5、迴歸生活付諸行動。

全文教學設計處處滲透“愛”。

二、整體對比,感受變化。

對比閱讀(描寫英子的兩段話),讓學生會質疑。再進一步深入探究,掌聲真有這麼大的魔力?有效地調動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三、挖掘教材空白點。

在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學要回歸本位,指向語用。而“補白”則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充分利用文本“空白”,巧妙設計教學,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賦予自己的獨特理解,從而激發思維,走進人物內心,揣摩人物心理,(“猶豫”處,體會英子的糾結。默默”處感受英子的自卑。“掌聲”處感動同學們的愛)

四、以讀代講,角色轉換。

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己尋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五、擴展閱讀,昇華掌聲。

課標指出,走進文本是爲了走出文本,而擴展閱讀能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我以愛爲導向,走進生活,感受愛的力量。

本節課課後我覺得教學中還有不少環節值得認真推敲,比如兩次“一搖一晃”,沒有很好抓住,不能充分體現掌聲當時對英子明顯的影響,以至於後面的變化有些突兀。英子上臺前後的心理變化雖能體會,引導學生理解的層次性還不夠清晰。而且,由於對多媒體的不熟練,也導致在操作中存在失誤,有些環節沒有很好的實施,需在這些方面改進。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7

《掌聲》這篇課文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氣,走出了困境,打開了心扉,變得開朗、樂觀、向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以讀爲主,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我緊扣小英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將掌聲前,掌聲後的小英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小英的情感變化,從而充分感悟掌聲的神奇和偉大,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對這節課,我感覺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由字到詞,由詞到句,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領悟讀音、用法,落實了朗讀指導;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去體會、想象英子的生活,從而理解她憂鬱、自卑的原因。對於身體正常的孩子來說,只有理解了殘疾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最終理解這個故事。語文課,不僅要有語言文字訓練,更要有精神的培育與涵養;在文本的細讀階段,基本上經歷了兩個層次:第一,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與神態,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第二,由人物的內心世界反觀人物的外部動作與神態的細微變化。情感體驗與表達方法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朗讀則成爲學生表達情感與領會表達方法的一種手段;配樂朗讀,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一切情感因素,使語言與情感共生,文心與人心交融。

但是,在這課堂的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對於詞語的理解和感悟沒有做到位。希望各位多提寶貴意見。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8

《掌聲》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子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由原來的憂鬱自卑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讚美了同學們的善解人意,也說明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地關心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

課文是以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貫穿全文的,情節感人,描寫細緻。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課文以“掌聲”爲線索貫穿全文,在教學設計中,我抓住兩次掌聲來展開教學。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推進,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總是”、“默默”來體會英子的自卑及孤獨,在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後,我又創設了情景引讀,“課堂上,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時,英子總是——”,“課下,同學們在操場上快樂地玩耍時,英子總是——”。學生在反覆的想象朗讀中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此時來談談自己的體會,再把這種體會帶入朗讀中,自然就讀出了感情。

在教學“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這句話時,我讓學生通過抓關鍵詞“猶豫”、“慢吞吞”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再創設情境“假如你是英子,此時,你在想些什麼?”然後隨機採訪“英子”的感受,讓學生真正把自己當作英子,感受到英子的內心活動。接着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展開,揣摩英子前後心情、性格的變化,感受掌聲帶給英子的鼓勵,並由此明白兩次掌聲的含義,知道人與人之間需要關心和鼓勵。我們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同時也要主動地學會去關心、鼓勵他人。接着讓學生說說,在學習和生活中,你有沒有得到過別人的鼓勵和關心?我點了一個學生回答這個問題,可是他沒有回答出來,此時,還不待我講話,教室裏就想起了一片掌聲。我想,這掌聲遠比我這節課上得要精彩得多,同時也說明孩子們已經懂得了掌聲的意義。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爲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9

《掌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因爲不願意讓別人看到她走路的樣貌,總是最早來,最後走。但一個新來的老師不瞭解狀況,請她到講臺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的鼓勵下,最後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後,她在給同學寫信時說: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課文的資料很具有感染力,但對於正常人,對於缺少生活經驗的學生來說卻很難體會其中的辛酸。如何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和英子之間搭建一座心靈的橋樑,帶學生進入殘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學中應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完美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透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

“書聲朗朗”是漢語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徵。我想,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爲此,在教學本課過程中,我採用了“以讀代講,主角轉換”的方法,透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教師的示範讀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已尋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透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情緒。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在這次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

具體教學過程:

在前置性作業的交流空間環節中,佈置了這樣的交流話題。

1.英華原先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從哪句話中能夠明白?

2.之後她有了哪些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在小組交流時,引導學生主要抓住英華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述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並反覆讀課文,但我發現學生們的感情還沒有真正地融入到文本中。於是我就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必須要笑我,怎樣辦?”此時學生透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同學們,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應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應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資料。

有點遺憾的是,到目前爲止,學生們的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進行得很好,對詞語活用知識的反饋、生生互動、互相補充等等進行得也十分好,但在理解課文資料的互相交流還不夠完美,我想也許是小組長理解得不夠深,所以,纔有了這天這節課的師生互動。我想,在今後的交流空間環節中,怎樣設計交流的話題是我們就應研究的課題。

總之,透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10

打開語文課本,《掌聲》躍入眼簾。這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它以其細膩生動的文筆講述了一個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女孩在同學們的掌聲中上臺演講,在同學們掌聲的激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

剛讀完課文我就被這個短小的故事深深感動,也被小英那戲劇性的生活經歷所吸引。但感動之餘,心底也冒出了不少疑問。這堂課我的教學目標到底該是什麼?是讓學生理解掌聲的深刻含義,還是讓學生了解掌聲所具有的魔幻般的作用。反覆品讀課文後我突然感悟,這掌聲其實只是孩子們當時內心涌動情感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現而已,也許在當時有些孩子是因爲同情而鼓掌,有些孩子是因爲想鼓勵小英而鼓掌,有些孩子只是被大夥所帶動而鼓掌。在鼓掌的同時,孩子們的內心只有情感在涌動,並沒有思維在深化。於是我決定帶領孩子們透過那樸實的話語,走進課文,去體會小英情感的變化,去感受掌聲在小英的一生中所起的“化學反應,”去領悟掌聲對於一些正遭遇困境的人所具有的起死回生的魔力。

確定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我的教學思路也一下子清晰了不少。課文是以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貫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學時我也就藉助了“小英自卑——自信”這一情感主線讓學生透過學習相關資料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情境談話,拉近人文

上課一開始,我先以貼近學生生活的話語(童年是七彩的,夢幻的。你的童年充滿着怎樣的夢想呢?)導入新課,以激起學生學習情趣。這一導入不僅僅挑起了孩子們說話的慾望,也爲下文體會小英的童年悲苦設置了一個巨大的心理落差,從而爲他們更快地進入主角打下伏筆。

二、加強閱讀教學,放手學生自讀自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課時,我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的時間,就讓他們抓住描述主要人物的神態、動作的幾段話,去體會人物心理變化過程。課堂上同一句話,因爲閱讀者不同,所以產生的體悟也各不相同。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孩子們對小英這一人物的瞭解了個透徹也,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全班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見,把一個心理自卑地盡乎變態的可憐的小英活生生的擺到了大家的眼前。

三、朗讀教學重視學生情感體驗,讓其融入文章主角。

“聽、說、讀、寫”,朗讀一向是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也十分受人重視的一種基本潛力。沒了讀語文就不能稱其爲語文。可怎樣才能不露痕跡的指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呢?這一向是此刻所有語文老師頭疼的一大難事。指導的太露骨,別人說你技巧性太強,指導得太含蓄,學生又領悟不了。爲此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便嘗試着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人物去進行朗讀。爲了到達這種“不捅就破”的境界,在指導朗讀時,我也做了層層鋪墊。例如指導朗讀:“。”這一個句子時,我並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說這時小英的情緒如何?我們在朗讀時要讀出什麼感情來。而是順着學生的思維一點一點的啓發。如此時此刻,我們彷彿能看到,這時低着頭的小英臉上是一副什麼模樣?她的心裏在想些什麼呢?透過這樣一步一步把讀者推進小英的內心世界,來進行感情朗讀。事實證明當學生真正走進了小英的內心,老師不做任何環節上的加工、處理,他也能讀出你想要得到的效果來。

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學習到“透過掌聲我們彷彿能聽到、看到什麼”時,我有目的地滲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鼓勵學生提出富有個性化的獨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昇華文本內函

在理解好課文後,我又讓學生把掌聲化做語言送給身邊最需要掌聲的朋友。這樣,無疑昇華了課文的內函:既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又要不惜奉獻自己的“掌聲”。

總之,這一堂課我並沒有在理解“掌聲”的含義上下多少工夫,也沒有在研究孩子們爲什麼會送掌聲給小英上費時間。因爲我覺得重要的並不是“掌聲”本身,而就應是它背後的力量。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11

《掌聲》一課全文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着充沛的情感。課文中,“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代表着“愛”,這樣一個情感主題。那麼如何在教學中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凸顯語文課程的審美特點,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情境談話,拉近人文

我先以實際情景爲話題引入課文的學習,激起學生學習情趣,縮小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這節課成功的地方,就是從“實情引入”開始,後面的環節就會很順暢。“同學們,今天老師帶領你們來到##來上一節語文課,請向四周看看,與我們平時在教室裏上課有什麼不同?”(生:有許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那麼,你想用什麼方式對老師們表示歡迎呢?”(生鼓掌)師:“噢!鼓掌可是我們中國人最文明的禮節,請你想一想:剛纔你的掌聲裏想告訴老師什麼呢?”(生自由回答)這樣學生初步理解了掌聲的意思,爲後文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

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地走入課堂共落到實處。文中“猶豫”一詞學生較難理解,我便採用了挖掘教材空白點的方法來理解。師啓發談話:同學們,假如你是小英,此時你心裏會想些什麼?能不能用上“上去的話……不上去……”來說說?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會笑話我的;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會批評我。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看到我這樣子,以後會更加歧視我;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肯定會失望的。教師適時小結:是啊,此時小英多爲難啊,這種進退兩難就讓小英猶豫了。學生通過此項訓練理解了“猶豫”的意思。

三、小練筆昇華中心、積澱情感

課的尾聲我設計了讓學生先口述自己身邊的愛的故事,然後把它以《愛的小詩》的形式寫下來。此時,我和學生都久久地沉浸在愛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從中領悟到: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愉悅、興奮地在課堂上做生命的飛翔和超越。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反反覆覆地朗讀,一次次地穿越語言文字,還文本以形象,還文本以畫面,還文本以情感,變他語爲己語,化文境爲心境。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12

《掌聲》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叫做英子的小姑娘,由於身體殘疾,但通過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讓她從一個內心自卑憂鬱變成了一個自信開朗的孩子,開始用微笑面對生活。文章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們對英子深深的情和濃濃的愛。雖然是質樸的語言,但在平淡的語言中包含着充沛的情感。

課堂上直接點題,將課後的習題進行一一的講解,出示“文靜、默默、角落”和“勇氣、微笑、面對”兩種類描寫不同性格的詞語,引導學生髮現英子前後的變化。

接下來用重點講解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句子,如:輪到英子的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英子立刻把頭低了下去。教學中運用角色體驗的方式讓學生抓住關鍵詞“低”,來想象體會英子當時緊張、害怕的心理,讓學生真正把自己想象成英子,感受英子,然後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情。教會學生會運用抓關鍵詞、想象體會、用心朗讀的方法體會英子當時的心情,並且讓學生學會獨立完成對句子的分析,活學活用,再次用同樣的學習方法,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對“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這一句話的學習。

通過對英子當時內心情感的理解後,創設情境“你想對英子說些什麼”來引出兩次掌聲,理解掌聲給英子帶來的變化。最後講解課後習題,如果是英子自己來講這個故事,她會怎樣講呢?從第2~4自然段中任選一段試着講一講。開始的時候學生不知道角色的轉換,怎麼變成自己的話來講故事,然後我就送給同學們一個錦囊祕訣,我告訴他們,把“英子”換成“我”,講給大家聽。後來學生掌握了這個方法後就有很多自告奮勇的,學習也就不那麼困難了。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比如:

1、讓學生通過用心朗讀的方式感悟英子的內心變化,在關於朗讀的知道上,品讀做得不夠到位,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不夠及時,也不夠機智。

2、雖然現在三年級學生已經是中年級的學段了,但在日常學習中,學生有提筆不會寫的字太多,勤於查字典的習慣也沒有養成,因此識字教學仍然應放在重點來講解,更進一步的加強學生書寫的指導。

3、由於本篇課文的閱讀要求是默讀課文,我沒有過多地讓對課文進行朗讀,但給出的效果不太好。

4、由於設置的問題環節過多,稍顯枯燥,學生到後半部分有懈怠現象。

在今後的教學中課堂上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朗讀課文,讓學生將課文真正都讀通讀懂,可採取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加深理解。課堂需要在設置有鼓動學生的環節,及時調整,真正做到全員參與,身心投入。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13

課前預習是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一個基礎平臺。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瞭解,爲課堂上的學習和思維打好定向基礎。課前準備的越充分,在學習時就越處於主動地位,能更快的適應課文。有效的預習不僅給學習的過程增添了樂趣,上升了高度,還使學生獲得了心理滿足。

我在執教《掌聲》一課時,將原來的預習程序經行了細化。如:首先要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難讀的字標拼音,不懂的詞可以查字典或藉助工具書理解。然後熟讀課文。這一環節不僅要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還要邊讀邊想哪個自然段或句子給你不同的體會,把這樣的句子多讀幾遍,不理解的地方做個記號。由於課前充分的預習,學生對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於是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他們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感悟課文內容。學生說出了自己心中獨特的感受,並通過最後的小練筆將此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

既然有效的預習在教學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我爲什麼不教給學生好的預習方法來提高學習效率呢。說幹就幹,於是我制定出預習步驟如下:

一、生字、新詞

本課生字注音、組詞。詞語表中的詞語

二、熟讀課文

1、積累讀課文時遇到的多音字(在讀書中積累有具體的語言環境)

2、積累課文中好的句子(可以是優美的或有啓發性的或運用了好的修辭方法或使自己有特別感受的句子)

三、我的積累

可以是成語、詩篇、格言、歇後語對聯等等

把這些都體現在預習本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把要學的知識梳理了一遍,在課堂上自然有不俗的表現。公開課後,我再次進行嘗試,發現學生真的可以很快進入學習中。至少課堂上“呆若木雞”的現象不見了,“自問自答”場景也幾乎沒有了。看來是預習發揮了作用。

我知道這預習三步驟還不夠完善,但我會努力讓學生在預習中優等生的才能得到發揮,中等生得到鍛鍊,學困生得到幫助和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發現、創造。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14

通過執教《掌聲》,讓我更深刻領會了蔣敦傑院長說的:磨課就是引領老師把教學足跡寫出來、做出來、記下來、說出來和改出來,並在網上留下來,引領老師們在語文教學上,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能力;在校本教研方式上,通過三次備課兩輪打磨、專業化觀課評課,逐步實現校本教研的規範化和常態化,從而引導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幸福的道路上來”爲此:

一、拓展“磨課”,有效契合

“磨課”讓我明確了語文教學的方向。第一次備課時,我的備課範疇一直在《掌聲》課文中來回打轉,總感覺掌聲的含義該體會,小英的憂鬱也應該感悟,這個詞語須重點體會,那個詞語也不能含糊其辭,反反覆覆,修修改改,放不下這個,丟不下那個,找不準教學中心點,思路一直在繁瑣中徘徊。前前後後經歷了一次次備課、上課、觀課、研討,在一次次地研討中,老師們集思廣益,智慧碰撞,最終找到一種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使本堂課生動、紮實、有效而又亮點不斷閃現!

二、美化導語豐富想象

一首毛阿敏《掌聲響起了》輕鬆的導入新課,而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我主要抓住課文第2-4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讓一個同學有感情朗讀,“---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象。當我問到:同學們,通過剛纔同學的朗讀,你想到了什麼,你想對英子說些什麼時,爭先恐後的一雙雙高舉的手,一句句肺腑之言,一陣陣熱烈的掌聲,看着學生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體會“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也使同學們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內容。“英子:我想對你說——-”更是昇華了文章的主旨: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也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巧妙設計精彩結尾

三幅不同領域的“身殘志堅”的圖片,一篇“老師寄語”,一篇“愛”小詩,一首韋唯《愛的奉獻》,昇華了本文的內涵,也倡導了和諧友愛。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15

《掌聲》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寫了作者回憶了小學時,一個殘疾女孩英子內心很自卑,一次老師讓她上臺講故事,在同學們掌聲的鼓勵下,她只好上臺,講完了後,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改變了英子的生活態度,她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從此她開始“微笑着面對生活”。文章情感充沛,語句優美,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情感教育,又是進行閱讀訓練的好材料。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意。

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是課堂教學中的方法之一。本課教學中,我結合三年級學生詞語積累不多的特點,利用上下文理解詞語。課文第三自然段中“猶豫”一詞,結合句子後面小英的動作“慢吞吞”來理解,說明英子不願意走上講臺,但是老師的要求又不能不做,因此拿不定主意。英子的矛盾心情由此可見。

課文第四、五自然段中“憂鬱”和“歧視”的意思,我把這兩個詞放在一起來指導,與課文第一自然段結合起來理解:“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英子的神態“文靜、默默”就是憂鬱的表現。而爲什麼英子會這麼憂鬱、走上講臺時又那麼猶豫呢?就是因爲英子殘疾,很自卑,害怕同學們歧視她。因此“歧視”的意思是“看不起她”“不把她當正常的同學看待”。因此,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要引導學生讀懂前後句子,挖掘語句間的關係,從而理解詞語。

2、補白人物對話,感悟心理。

課文英子前後變化很大,由“憂鬱文靜”變成“活潑勇敢”,在教學時,根據英子的感情變化,我讓學生先找到描寫英子的神態、動作的句子。學生在第二自然段找到“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英子立刻把頭低了下去”,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英子,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猜想英子是怎樣想的:“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學生讀到“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於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這個句子時,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英子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二、成功之處

這次教學比較成功之處是備課落到實處,化大爲小。

本課備課時,我和以前一樣,制定了“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的教學目標,正巧在集體備課時,其他教師指出了其中教學目標過大,要求學習目標要小而實,具有可操作性。經過再次備課,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找出描寫兩次掌聲的句子,聯繫上下文,理解“熱烈、持久”、“經久不息”等關鍵詞語的意思,感悟兩次掌聲的含義。後來在教學中,效果果然不錯。

三、不足之處

雖然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但在課堂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

人物心理活動體會不到位。本課英子心裏活動的句子,雖然找出來了,但是我沒有即時好好地讓學生通過朗讀、表演等方法去品味。特別是“低下頭”“猶豫”“慢吞吞地站起來”“眼圈紅紅的”這些關鍵詞語,沒有好好突出,沒能深刻體會英子此時的心態在慢慢發生變化。這一部分處理太匆忙了,還需多指導學生朗讀,爲下面學生爲何自發地送給英子的掌聲作好鋪墊。

四、改進措施

回顧本課教學,需要進行一些改進。

課文第三自然段通過描寫英子的神態、動作,寫出了英子的變化過程,在以後教學中,應該讓學生通過朗讀、小組合作表演的方式,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在朗讀時,可以加入情感的句子,讓學生更明顯體會。如:“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她是多麼糾結啊!)“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於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她多麼勇敢啊!)這樣一加,學生就清楚了。教學效果肯定不會錯。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16

今天大霧,學校裏到處霧濛濛的,所以課前花了一些時間跟孩子們解釋了一句諺語“久雨大霧必晴”,霧散後,天氣果然放晴了。然後叮囑了孩子們要注意身體,早晚添加衣物,運動結束後要立馬穿上外套,以防感冒等等。

導入用的是英子的信,“讓我們來看一看,一個孩子她得到掌聲後內心受到了怎樣的觸動,讓我們一起來傾聽一下她的心聲。”

是什麼樣的掌聲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

第一環節:板書課題,質疑課題。孩子們提出的問題總結爲三個:①是誰發出的掌聲?②是爲誰鼓掌?③爲什麼事情鼓掌?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瞭解大意。首先課後第一題,是默讀課文,想一想:英子前後有怎樣的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個問題學生讀了課文之後,只是有個初步的印象,有的同學說英子以前害羞,孤單,憂鬱;有的同學說英子現在開朗。爲什麼會給你留下這樣的印象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

第三部分:細讀課文,感悟品質。首先是感受英子的憂鬱自卑,我引導學生抓住“默默地、早早地、總是、最後一個”等字詞品讀體會,想象體驗。引導學生想象英子的內心世界,想象同學們的快樂,對比體驗英子憂鬱孤獨的生活。其次是感受英子的開朗自信。過渡:就是這樣一個自卑憂鬱的英子,後來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她到底有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快速讀一讀課文,看誰先找到?學生找到之後,朗讀課文。在這裏,我讓女生讀第一自然段,男生讀第四自然段,主要是想通過讀的感情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可能是因爲我的朗讀指導不到位,男生的讀始終沒有把英子開朗活潑的感情讀出來,真是氣煞我也。

在講解第一次掌聲前,我找引導學生抓住“猶豫”“低頭”等引領學生展開想象,英子爲什麼會猶豫?她猶豫的時候心中在想什麼?通過反覆朗讀,深層體會小英當時害怕、矛盾、緊張、無助的心理狀態。接着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同學們,現在英子就在你們的注視下。紅着眼圈,低着頭,一搖一晃地、艱難地朝講臺前挪動,整個教室頃刻間變得異常安靜,靜得似乎可以聽見英子那急促的心跳。這不足十米的距離,對於英子來說是多麼遙遠啊!終於,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在英子最需要鼓勵的那一刻,在英子剛剛站定的那一刻,(生讀)教室裏驟然間響起了掌聲。然後,我請了一位同學扮演英子,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行動來理解“驟然間”這個詞,整齊、突然、一瞬間,這樣的掌聲是誰發出來的?發出掌聲的人給了你們什麼感受呢?如果你是發出掌聲的人,你想對英子說什麼呢?

這兩次掌聲後面,是同學們對英子怎樣的情感?

講解第二次掌聲,我主要是從英子的心理狀態出發。英子收到的第二次掌聲,她心裏有什麼想說的呢?她沒有說,她深深地鞠了一躬。一搖一晃地走下了講臺。這裏的“一搖一晃”和掌聲前的“一搖一晃”一樣嗎?爲什麼?

我應該在這裏,在讓學生將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進行對比讀。學生在理解了英子的變化之後再來讀,可能朗讀的效果就出來了。

是啊,掌聲喚醒了英子的自信,鼓起了英子的勇氣,改變了她生活的態度,從此改變了英子的一生,許多年後,英子這樣說:(再讀英子的來信,孩子們的體會又會不一樣了)

最後,我問學生,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給了你什麼體會?有的說:要自信滿滿的面對生活;有的說:要充滿勇氣陽光的面對生活等等。可能是兩個課時都耽誤了一點時間,課後第三題沒來得及講,不然時間應該合適。

總結一下,雖然課前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是兩節課上下來,總感覺缺點東西。感覺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夠,回答問題的面不廣,感覺沒有語文課的味道,感覺我和學生有點脫節。我再仔細琢磨琢磨,到底缺的是什麼。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 篇17

《掌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1課。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掌聲的激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讀來十分感人。

全文以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貫穿全文,小英一系列的情感變化都是由“掌聲”引起。因此指導學生深刻領會“掌聲”的內涵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詮釋了《課標》關於“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主導思想,讓對話“活”了起來。整堂課,沒有提出什麼瑣碎的問題,而是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爲本、以情爲線、以讀爲主、以拓展爲目標,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段讀悟體會。通過自主閱讀,研討交流,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特別是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對自己的關心與鼓勵。

1、正確把握課文重點,優化了課堂結構

語文課不像數學課那樣層次清楚,,由易到難,環環相扣,它融整體層次性的明確和相對的模糊性爲一體,所以語文課特別需要認真設計課堂內容,明確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這樣老師講起來纔有所側重,學生聽起來才目標明確。這堂課在對課整體步驟安排中,沒有循規蹈矩地依照事情的發展按部就班。主要用對比的教學方式:如原先的小英和後來的小英對比。先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朗讀,學生體會出小英孤獨、寂寞、自卑的情感。接下來引出了第五自然段,通過讓學生朗讀使學生感受到小英快樂的情感。雖然沒有刻意把兩段進行對比,但學生已經在心裏對比出前後兩次情感的巨大差異。然後,再讓學生找找小英情感變化的原因,學生當然很容易找出是兩次掌聲使小英產生了變化,但學生這時真正感受到的是掌聲對一個殘疾人產生的作用是非常驚人的。在這樣一個隱形的對比當中很輕鬆地突出了本課的重點。

2、注重朗讀,讀得有效。

①讀有要求:對每一環節的朗讀都提出了要求,初讀時要求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減字。精讀時則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如講讀第一段與第四段時讓學生走進文中的字裏行間來感悟英子,這樣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有方向地讀,教學便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讀有層次:開始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在給學生足夠時間閱讀課文之後,便結合學生初讀時產生直覺,抓住小英的心理,細讀揣摩,把各種情感體會溶入朗讀讀出了一個豐滿的小英。只是,如果在講完全文後能再指導學生通讀全文的話就更好了。

3、聯繫生活體驗領悟內涵。

當學生閱讀文本時,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體會不到真切的情感,就發掘學生善良天性,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想通過掌聲告訴小英什麼?假如我就是小英,現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對我說什麼?學生變成文中的人物,產生聯想或幻想,激發出情感,走入人物內心世界,就更真切地體會到了掌聲給小英變化,領悟掌聲的內涵

最後,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掌聲》最後背景音樂,伴隨着音樂,讓我們再次進入了這篇感人的課文中,一起來感受這份感動。巧妙的運用這樣的音樂元素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對課文的思想感情有個更深入瞭解,也便更加充分來掌握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