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精品】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7篇

【精品】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它文字優美,脈絡清晰,記敘了作者七月騎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精品】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7篇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1

從這天的課來看,對於詞語的理解和體會,應當說還是有所體現的。課題《七月的天山》出示之後,問學生七月指的是哪個季節?是的,那麼夏天還能夠用什麼詞來說,於是有了“盛夏”、“酷暑”等詞,七月的天山,也就能說成是夏天的天山、盛夏的天山、酷暑的天山等等。在那裏,學生完成了意思相近的詞語的梳理和運用。

在初讀環節中,讓學生帶着這樣的問題去讀:走進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把相關的句子劃找出來推薦給其他同學。安排這個環節,意在用這樣一種比較自然簡單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而這點是針對我這個班級學生的特點的,他們的個人朗讀和發言總是會怯生生的。有這樣一個鏡頭讓我覺察今後的課堂上要更多地培養和鍛鍊學生敢於發言的潛力是多麼重要。有一個學生唸到“飲馬”一詞出現了錯誤時,我分明聽到了有同學說唸錯了,但是卻沒有指出來,最後,還是由我提了出來,而我這一舉動也表現出我包辦得太多了,期盼得太少,在課堂上,有時候還真就應悠着點,多等一會兒,說不定就能等到你想要的。

待到走入文中的時候,讓學生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這樣一個問題背景下去品讀、積累語言。感受到作者能把文章寫得這麼美,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之一就是比喻手法的運用還有語言的準確性。如把“塔鬆比作巨傘”、“把鮮花比作彩虹”、“把鮮花比作天邊的霞光”、“把鮮花比作錦緞”;同時關注“漏”、“浮”字的運用。文章的最後有一個反問句,那是作者應對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時候最直接的表達,請同學換種表達方式來陳述,那裏也是一個語言的訓練點。

最後的一個寫話練習,在讀了李白的《關山月》之後,寫寫讚美天山的話,也能夠是用詩詞的形式來表達。學生的表現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也讓我感謝去年領着同學們背誦詩詞的日子,同時更做了個決定,趕緊去把今年要背誦的古詩詞整理打印下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我覺得在這堂課上,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我太急、我不想期盼、我不富有激發學生的意識甚至是潛力。我的.學生不善於發言,這跟我太善於發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職責,今後,我要做的是如何讓學生這個課堂的主體更突出,要懂得退讓,要懂得期盼,要懂得取捨,要懂得該出手時纔出手。在“溪流”這一處的朗讀中,我困惑了我有點想不通了:讀着讀着這句話,你的耳邊彷彿聽到了怎樣的聲音?“高懸的山澗”、“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的水居然會是“輕柔的嘩嘩聲?”我引導範讀了之後問什麼聲音?還是輕柔的嘩嘩聲。怎樣會這樣?我問問題的方式不對頭嗎?此困難解,但求賜教。

過多的把我備課中的東西生硬地塞給學生,以至於讓自己都覺得很好笑,說話都很虛,實在是沒有底氣,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只是爲了讓課順利下來吧!諸如對偶的寫作手法,諸如“漏”字的妙用。

所幸的是,在課中王意提了個問題:人怎樣會浮在花海之中?於是學生去探究這個浮字的妙處,鍾浩東同學聯繫上文,那裏的花都長得很高,淹沒了馬,人看起來就像是浮在上面一樣。多妙呀!

借用一句古詩,結束這天的教學反思——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而我已然淹沒在七月天山這一片高過馬頭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帶我走過花海,能讓我浮游其上的馬兒已然不知去向了。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2

今天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有怎樣的相同點?比喻寫出了什麼?”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雪水的歡快。

接着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的切入理解。如:生甲:在欣賞“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顯得格外精神。”一句話時,爲什麼用“浮”呢?恰當嗎?有一個學生說:花很高,(前文有交代——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沒過了馬頭,只露出人的上身。而馬在行走,就顯得人好象在花海中“浮”一樣。

又如:在體會“藍天襯着高聳的巨大的雪峯,太陽下,雪峯間的雲影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一句時,生乙說:是因爲這裏的山高,雲就顯得很低,投射在雪峯上,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學生的體會不得不讓我佩服。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理出了寫作順序,討論了作者的詳略安排,知道了一個新的寫作點:略寫中也可以有重點,就像課文中略寫森林,但其中重寫了塔鬆。

這樣有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的課我是比較滿意的,何況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一是整體體會天山的'寧靜、幽靜。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卻又大氣,幽靜卻又生機勃勃。用他們的話說:“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樹有生命力,魚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水是這些生命的源頭。”他們說:“正因爲在這廣闊的天山中能聽見水聲、馬蹄聲,更見天山的寧靜。

這樣寧靜的地方,哪怕你帶着多麼煩躁的心情來到這,都會被撫平,都會平靜下來的。”學生的感受已經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單純的美,已經感受到了景色的薰陶作用與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礎上我決定有感情朗讀結束這次的閱讀“旅程”。我說:“讓我們和作者一起騎馬上天山,讓老師來給大家做導遊。我們用朗讀來進行我們的天山美麗之旅。”於是我引讀表示寫作順序的句子,學生接讀景物描寫的美句,在我們朗朗的讀書聲中迎來了下課聲。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3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也是寫景物的略讀課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語文課上,我教學《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新詞,列出作者的旅遊路線,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學生的學習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好像看來都有了結果。於是,我就組織全班學生彙報交流。可就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學生的彙報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有回答的同學,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較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課堂氛圍不活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素養十分重要。我運用極富感情的語言,給他們塑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課堂之中,要掌控住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多種方式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纔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建立起高效的'課堂。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取多組天山的圖片,與學生們一起欣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學也將簡單有趣得多。

下課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哪出了差錯?我仔細思考,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不僅把課堂教給學生,還得讓課堂緊湊有效,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才能達到理想的要求。看來我是沒處理好學生的學習需求,沒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小組交流,致使在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氣氛沒有預想的那麼活躍。

《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非常優美,學生在較短的閱讀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應該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說,有話願說了。

還有一點做得也不夠讓我自己滿意,就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今後我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多注重這些,以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爭取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獲取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大的收穫。

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滋潤着天山上的花草樹木,纔會有這生機勃勃的美麗的天山。老師對待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不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嗎?

每位老師都渴望把自己的知識化成春雨,滋潤灌溉學生的心田,陪伴他們茁壯成長。作爲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有責任不斷改進自己在教學工作中存在的缺點、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做一名不斷進步的優秀教師。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4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它文字優美,脈絡清晰,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作者緊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爲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我認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

具體表現如下:

1、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本文篇幅短,卻把天山的美麗、神奇形象地再現出來,讓人彷彿身臨其境,欣賞這美麗的天山。背誦是積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摘抄下來,並熟讀成誦,從中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好處,全面積累語言。在理解課文時,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3、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進而構建新的知識。

4、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習體驗

這節課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經驗,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激發興趣,誘發體驗;師生互動,感悟體驗;多元評價,昇華體驗,使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具有教育意義,使語言表達富有真情實感。

改進措施:

1、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餘時間讓學生多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這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3、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較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評價的方式單一,要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可更好地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5

《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這裏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涼爽,冬天的潔白。

作者從天山的水、樹、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

教學這篇課文,首先我讓學生欣賞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天山的水這一方面時,是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來談體會,學生能抓住幾個重要的比喻句,談得有板有眼的。

教學天山的樹和花兩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談論,提示學生用剛纔的學習方法。他們小組合作,既能談對句子的理解,又能總結各自的景物特點。特別是在學習“——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時,我用換詞的方法讓學生比較,爲什麼用“漏”而不用“照”,學生能把“是因爲枝葉茂密,陽光照不到,只能從縫隙裏漏下點點的光”,說得清清楚楚。

又如,學到——“像——像——像——”這個句式時,我讓學生練習說話,沒想到學生的思維如此敏捷,能說那麼多的句子。在這一段裏,有“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話,我問:爲什麼一個用“走”,一個用“浮”?學生能聯繫前面 “滿是過高馬頭的野花”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這一課,我自認爲,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沒把握好時間,把想在課內的寫話練習放到了課外。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6

在初讀環節中,我讓學生帶着這樣的疑問去讀:走進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把相關的句子找出來推薦給其他同學。安排這個環節,意在用這樣一種比較輕鬆自然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能力。

教學中,遵循略讀課的教學原則,以學生自讀爲主。因爲學生的預習做的較好,在我引導學生找出方位轉換的句子,弄清楚作者遊覽的順序,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是怎樣一番景象時,學生已經弄清楚了課文大意。其次我着重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待到走入文中的時候,讓學生在“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這樣的問題去品讀、積累語言。感受到作者能把寫得這麼美,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借鑑的地方就是比喻手法的運用還有語言的準確性。的最後,那是作者面對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時候最直接的表達,請同學們換種表達來陳述,這裏也是一個語言的訓練點。在訓練的時候,我讓學生模仿去說句子,學生能夠較好的.表達,並用上了本課的優美詞句,我想,學生在提前預習中還是做了很多準備。

教學這篇課文,我着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天山的美和作者對天山的讚美與熱愛。學完本課,孩子們受益匪淺,教學效果較好,學生能夠較好的運用好詞好句,並把本節課的學習用於學習和說話中,無形之中,也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7

《七月的天山》作者從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自主閱讀、品讀課文、閱讀整理這一塊着手。

一、主閱讀,自讀自悟。

本文教學遵循略讀課文的原則,以學生自讀爲主。學生邊讀邊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樣一番景,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品讀課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和“哪兒寫得好,好在哪裏”進行自主研讀和反饋。學生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景物之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於小冬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啓發。於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着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纔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8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裏行間盡顯天山之美。

初讀課文後,孩子們幾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關鍵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理清了課文的寫作順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領下,根據移步換景的順序,我與孩子們興致勃勃地遊覽了天山的雪峯、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無邊的繁花,在品讀感悟中逐一欣賞北國天山別具一格的美。

雖然是略讀課文,根據教學提議一般只上一課時,可是,如此優美的散文,如果只讓孩子們停留在初讀賞析的階段,似乎太遺憾了。總期望能讓孩子們更進一步,深入文本,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於是,又引領着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課時的精讀。回顧第二課時,有三個教學片斷令自我欣慰:

片斷一:讚賞獨特感悟

當拋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到自我喜歡的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讀一讀,能夠是一句話,能夠是一段話,也能夠是整篇課文,讀出你對天山美景的欣賞,等一會兒全班交流”時,孩子們搖頭晃腦,紛紛投入了對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讀賞析之中。

大約三分鐘後,琅琅書聲逐漸小了,一隻只小手爭先恐後地舉了起來。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孩子們用自我的`朗讀與感悟,對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舉)。

除卻文中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幾個孩子竟然對間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讀賞析,其獨特的領悟本事,令我歎爲觀止。

生1:(活力滿懷地讀):雖然天山這時並不是春天,可是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華呢?

教師:這句沒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你爲什麼選中了這句?

生1:雖然這句沒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可是作者用反問的語氣強調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春天的花園是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美麗非凡的,可是七月天山那無邊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園還要美。我欣賞的就是這種不一般的美!

教師:你真會欣賞!教師佩服你的眼光!作者間接寫出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用上反問的語氣,更顯天山之美!同學們,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由衷讚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動情地朗讀課文最終一句。

片斷二:及時引導糾錯

孩子出錯是正常的,因爲經驗總是在不斷出錯、糾錯中構成的,孩子總是在不斷地出錯、糾錯中成長的。課堂,應當是允許孩子出錯的地方。然而,在語文課堂上,應對孩子出現的錯誤,一些教師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些教師急着趕進度,常常忽略對孩子的引導。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其實,錯誤是很好的教學資源。一個敏感的教師,一個機智的教師,善於抓住各種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尤其是對錯誤資源的利用。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非常關注孩子,只要發現存在問題,就緊抓不放,或直截了當,或旁敲側擊,引導孩子,幫忙他們糾錯。

生1:我喜歡這句——騎馬穿行林中,只聽見馬蹄濺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聲,使密林顯得更加幽靜。因爲這句話寫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靜之美。

生2:教師,我有補充。這句話還美在作者以“馬蹄濺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聲”反襯原始森林的幽靜,寫出了七月天山幽靜得可怕。

這孩子,前面說的挺好的,可是,說“幽靜得可怕”,明顯錯了。

“不能說幽靜得可怕!”

耳尖機靈的孩子立刻就提出了意見。

“爲什麼呢?”我趁勢追問。

“這……”孩子們一時語塞,支吾着說不出所以然來。

“孩子們,什麼時候,去森林的感覺是可怕的?”我提醒道。

“獨自一人,趕去某個地方時,必須經過那片森林,能夠說靜得可怕。”有人若有所思地說。

孩子的發言,勾起我對往事的回憶,小時候,我最怕經過一片小樹林去學校,因爲靜得可怕。跟孩子們說了我這段經歷,突然間,幾個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舉起。

“哦!我明白了,作者去天山是爲了欣賞美景的,他是懷着高興的心境去天山的。”學生似乎發現了新大陸,一臉激動地說。

“作者一路上看見這麼多的美景,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進入原始森林,聽到馬蹄濺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聲,肯定是滿心喜悅,不能夠說幽靜得可怕!”又一生做了補充。

再看看提出疑問的同學,聽了大家的發言,寫在臉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斷三:欣賞寫作方法

教學一篇文章,不僅僅是爲了品讀賞析優美的句子,還要引領孩子們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教師:同學們,《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們欣賞之外,這篇課文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欣賞學習?

生1:按遊覽的順序寫作,先寫“進入天山”,之後寫“再往裏走”,然後寫“進入天山深處”。以後我們寫遊記時,也能夠學習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寫作。

生2:學習課文的結構方式,先總起,再分述,最終總結,能夠使讀者一目瞭然。

生3:學習課文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有比喻、排比、對偶、反問、反襯等。

於是,又領着孩子們逐一回顧文中的句子,加深對修辭手法的認識,學會靈活運用。

經過這第二課時的學習,高興自我與孩子們一樣,擁有了新收穫。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9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課文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着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我以前沒有做到,今天做到了,不僅學生理解深入,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要問題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但也有一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就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這是我在以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10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讀課文。其閱讀提示指出了學生學習所要到達的閱讀結果以及能夠運用的閱讀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2)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3)如果有興趣,還能夠把自我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能夠這樣進行解讀:

(1)用一個過渡性語句,提示學習這篇略讀課文,應當用略讀的方法,構成對文本資料的'整體性印象,以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本事。

(2)仍然是運用略讀課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幹信息及其特點,豐富和印證文本資料的整體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優美語句,到達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們制訂了這樣的教學目標,主要是

(1)學習略讀的方法,能夠經過比較快的閱讀,瞭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述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點。

(2)摘抄、默誦文章的優美句段,積累課文語言。同時本課是一篇美文,詞彙量豐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冊第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從閱讀方法研究,經過誦讀交流語詞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十分必要的。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11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進取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僅是感悟課文資料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構成進取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於是在這種情景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經過讀課文你明白了什麼,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能夠之後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經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經過讀爲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之後讓學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構成讀的見解,並經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之後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進取啓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資料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

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12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全文從總體上說,以遊蹤爲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性,展開精緻的描寫,精心地運用了比喻、映襯、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描繪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教學中,遵循略讀課的教學原則,以學生自讀爲主。首先引導學生找出方位轉換的句子,弄清楚作者遊覽的順序,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是怎樣一番景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其次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最後,着重引導學生欣賞句子“在輕輕盪漾着的溪流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麼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麼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麼絢爛。”要求學生合理運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對身邊熟悉的景物進行仿寫練筆。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程序上似乎順理成章,從整體到部分,從讀到寫;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閱讀,有品讀賞析,有課後練筆,做到了讀寫結合。

但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沒有跳出教材這個圈子,對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大多數學生的寫作練筆也只是比葫蘆畫瓢,沒有拓展,沒有創新,總之,覺得語文課上讀寫結合的效果不怎麼明顯。經趙老師指點,我覺得受益匪淺:

一、用教材,不能教教材。

語文課要上得簡單,課文中訓練點很多,老師不能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上面面俱到。每節語文課上,學生能學到一點就算有收穫了。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憑藉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聯繫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顯然這裏的“舉一”就是憑“例子”示範;“反三”就是讓學生仿照“例子”練習,形成靈活運用的技能。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讓學生仿照“例子”練習的好材料,關鍵是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仿寫之“點”,給學生提供借鑑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除了仿寫句式表達、段落構成以外,還可以仿寫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值得注意的是讓學生寫的片段,必須精心選擇具有明顯特徵且具有價值的精彩片段。因此,要超越教材,首先要跳出語文圈子來看語文,用一種大語文觀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避免眼中“只有樹木,沒有森林”,“只有課文,沒有學生。”

二、寫作與生活緊密聯繫。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就需要學生的作文反映他們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體現童真童趣。因此,教師平時應鼓勵學生大膽啓用生活素材,讓他們用眼睛去發現、用心靈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並將自己的情感融注其中。諸如課外活動、週末晚會、體育活動、詩歌朗誦乃至上一節生動的班會課或閱讀一本有意義的課外書等等,都是活生生的寫作素材。開始時,不要硬性規定是什麼內容,只要學生寫出來,哪怕是一個字,都應該給與肯定。只要學生一開始時由不會寫,不願意寫,到了能寫,有東西可寫時,再適當地給學生提一些他們能辦到的要求,循序漸進,就會達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筆描繪生活,要引導學生勇於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去發現,去探究。因此,堅持作文與生活相結合,作文與做人相結合,有效地防止學生胡編亂造,假情假意,說空話,說大話。

因此,在教學生進行讀寫結合時,要充分利用課文內容進行訓練,培養語言表達能力,藉助語言情境和語言實踐,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使理解與表達緊密結合,達到“知其意而得其用”的教學目的。最終,讓“讀寫結合”更有效服務地於語文教育教學。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13

一是“讀”。在這個教例中,“讀”是作爲一種點撥手段而存在的。讀了三遍,從誦讀到默讀,任務有不一樣,方法在變化:第一遍是誦讀,主要訓練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讀,主要是訓練尋讀、擇讀的能力,第三遍還是默讀,讀中訓練想象畫面的能力。讀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學線條,教學簡潔明瞭,但讀得豐富飽滿。

二是“品”。學生毫無預設地邊讀邊品,字詞句段篇情感意蘊,構成了品讀的精妙的角度,教學生成豐富,教學結構靈動。在讀中品析,邊讀邊品,學生你說我說,說着說着大家就弄懂了課文,說着說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見解和感受,最終教師的小結,有力地推動學生品讀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記”。主要是積累豐富的課文語言。教師從文中擷取幾個不一樣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記憶資料,目的`是爲幫忙學生呈現出豐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幹信息,增強記憶的美感,提高記憶的效率。

從這個教例展開的“讀、品、記”三項活動,應當是閱讀教學的“三要素”。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什麼是閱讀課的基本教學資料;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閱讀教學的基本價值,並努力實現這個價值。

而這三要素被設計成三項主體活動,時間跨度大,在教學過程中明顯起支撐作用,突出了閱讀方法的運用,表現出了紮實的訓練力度,簡潔地表達出閱讀教學的美。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14

《七月的天山》一課從天山的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點。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由於廣東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在教學時,我按以下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1、這是篇略讀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先引導學生自讀通讀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交流疑問,並進行自主解決,教師適當點拔。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

2、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讀出天山的美,從中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確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還要把握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

3、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背誦和摘記,並進行背誦交流。我認爲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於天山景物有什麼特點,可以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15

《藍藍的威尼斯》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是一篇略讀課文,放於本單元的最後。對於本文我設想讓學生自行賞析。最初設計如下:自讀課文找出你認爲展現威尼斯美的語句加以分析(提示從修辭的角度去思考)——歸納威尼斯的美——理解作者爲什麼用藍藍來修飾威尼斯這座城市——再讀語段——拓展:描繪江南水鄉。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

首先,教了這幾年的書,依舊沒有處理好取捨的問題。書本中的一些細枝末節的知識點,始終不捨得放棄,總想能面面俱到。這可能是自己潛意識中還是對自己的學生不是很放心,其實有些問題他們自己討論思考後也是能解決的,只不過需要的時間可能長一些。學生的的思考可能不夠周全,不夠深入,語言表達不是很完整、規範,而我的大包大攬無形中助長了他們的惰性,同樣也抑制他們的思維。這可能是我一直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其次,教學預設了環節,教學時面對出現的意外總是下意識地讓學生往自己預設的環節靠攏,有時過度的引導掐斷了學生的.思維,也顯得課堂文氣不通。自然要引導,教師的用語就偏多了起來。或許教師侃侃而談的時候很有成就感,但學生很有可能在走神,這就有損課堂的達成率。

再者,威尼斯是一個旅遊勝地,除了建築外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然文人墨客筆下的威尼斯更是絢爛多姿。與其就本文而學本文,還不如充分利用網絡給學生介紹幾篇同是描繪威尼斯的作品,拓寬他們視野的同時也加強課外知識的引入。

最後,對問題的預設忽略了發散性的思維,如“爲什麼作者用藍藍來形容威尼斯?”這個問題在引導學生找出“天藍地藍城市藍”的語句時,可讓他們思考形成的原因,竟而過渡到人的和諧幸福。引導學生自行發揮,注重他們思維的火花,抓住細處揚課堂亮點。

語文的課堂是一個充滿機智的地方,教師除了熟悉課文外更要能引導學生,教會學生織網,讓他們自己撒網捕魚。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16

新課標指出朗讀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進取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構成進取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用詞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

在這種情景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經過讀課文你明白了什麼,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能夠之後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經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經過讀爲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之後讓學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構成讀的見解,並經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之後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進取啓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資料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課文教學完後,雖自我感覺很痛快,但仔細回憶卻發現課文中有一些應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點被我漏掉了,如:課文開頭那麼簡潔明瞭,卻又緊扣題意,我卻一讀而過;另外教學中涉及到了排比句,雖給學生講了,但卻沒讓學生練習說話。當然還有很多不足,期望今後語文教學中逐步改正。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17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質兼美的遊記散文。一提起天山,我的腦海裏就浮現出在那片古老的雪峯上,盛開着千年不遇的天山雪蓮。 “天山”二字,已經足以讓人浮想聯翩。越是人跡罕至的地方,越是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自然之花就綻放得越爲濃烈。

文中令人拍案叫絕的字詞比比皆是,可謂字字珠璣,讀來讓人回味無窮。對於這樣的一篇美文,如何按照自讀課文的要求只在一課時的時間內既解決大量的生字詞,又讓孩子們賞讀品位文字,對於孩子們來說,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能完成,還是要試試看。

首先,我以散文詩般的語言將孩子們帶入既定的教學情境: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既有高聳入雲的山峯,也有波瀾壯闊的'大海,既有一馬平川的草原,也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上節課我們跟隨葉聖陶老人到金華的雙龍洞走了一遭,這節課,我們將來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接下來,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對照拼音,將生字讀準,將句子讀通,較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

讀後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這篇課文的生字詞頗多,如:矯健、斷壁懸崖、飲馬、絢爛、白皚皚,自由讀,提讀,教師帶讀,分組讀。總算將生字詞障礙掃清了。

這篇課文的插圖很小,而且不能充分地展現天山的美,爲了讓學生更好的領會,我進行了範讀,要求學生心到、眼到、手到,邊聽邊思考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把它們劃下來。

四年級的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是不太強,讀完後我問學生作者在文章描寫了哪些景物,舉手的人竟然寥寥可數,無奈,我還是帶領學生逐段找了一下。可能是我沒有充分將學生帶領到課文的意境中,大部分學生無精打采,個別學生孩子做小動作。現場氣氛實在糟糕,令我十分沮喪。或許,還因爲是下午的原因,孩子們都累了。

想像教參上的教學預計那樣帶領孩子們賞析諸如“拋起水花”“銀白的水鏈”之類的佳詞妙句是不可能的了,教室裏一時間成了我的獨言堂。我自己也感到十分棘手,十分困惑,是不是好詞好句一定要賞析一番才能內化到學生的腦子中去呢?我們的散文教學中有好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難道一定要把它表達出來嗎?這樣生硬地解剖,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硬着頭皮終於把課文從頭到尾過了一遍,讓孩子們再讀,邊讀邊劃下自己喜愛的語句。好了,讀完了,全班進行交流,這時班級裏的氣氛突然活了起來,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言,唯恐老師忽視了自己。趁熱打鐵,我問孩子們天山的什麼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爲什麼?有的說野花,它五彩斑斕,滿山遍野;有的說塔鬆,密密麻麻的枝葉之間只能漏下斑斑點點的日光;有的說小溪,它清澈見底,藏有活潑可愛的小魚……

我再濃縮了一下,要求大家用一個字來形容七月的天山,孩子們異口同聲:“美!”我說:“是啊,這單元裏我們跟隨作者們來到了風景舊曾諳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白銀一般的————洞庭湖,有着奇異的石鐘乳和石筍—————雙龍洞,我們發現,我們的祖國可真是 ————美!”

此時,下課的鈴聲響了。爲了進一步學習文章中的佳詞妙句,我要求學生們在課後摘抄《七月的天山》的好詞好句,做一篇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