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六年級語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

六年級語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十九世紀丹麥著名作家,“世界童話之王”安徒生的作品,它寫於1848年。這個感人的故事,我們的父輩讀過,我們也曾讀過,而我們的孩子們也正在讀着。爲什麼一個兩千多字的童話故事有着這樣恆遠的魅力?我思索着。是那份情,那份安徒生對窮苦人民真切,深沉的同情打動了幾代讀者的心。據說,安徒生的母親,小時候家境貧寒,家人讓她沿街行乞,可她不願意,便整天蹲在一座石橋,冷極了,就伸出雙手溫暖自己的小腳。安徒生便以母親爲原型寫下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可見這個故事是安徒生用淚水與真情寫就。

六年級語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

設計特色

教學設計力圖體現三個特色:

一、以教師的真情喚起學生對賣火柴的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以情促讀,以情促悟。

二、從老故事舊教材中尋找新的切入點,設計有創意的教學思路。

三、找尋這個老故事在新時代的意義,引導學生關注並關愛社會中弱勢羣體。

學習目標:

1、學習 生字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賣火柴的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帶着自己的理解、感受,個性化地朗讀課文,讀出韻味。

4、學會關注、關愛社會中的弱勢羣體。

學生準備:認真預習,做好批註。

學習重點:

1、瞭解賣火柴的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較準確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個性化地朗讀課文,讀出韻味。

教師準備:鑽研教材,瞭解學生預習情況,由此來預設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一、舊知入課

還記住小凡卡、楊科、小珊迪這些小夥伴嗎?這些孩子年紀相仿,雖然他們有着不同的故事卻有着相同的命運。那是怎樣的命運呢?

(讓學生一入文就關注主人公命運,及時抓住課文主線,把握文本中心。)

二、揭示課題

讀課題:關於課題,大家在字音和字形上有什麼要相互提醒嗎?(“賣”的寫法及“柴”讀音要稍加以注意)

(體現語文課的語文意識,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有針對性地解決字詞難點。)

三、走近安徒生

①讓學生根據自己收集資料簡介安徒生。

(要求抓住要點,脫稿介紹,將資料的信息理解、吸收後再表達,訓練學生處理信息的基本功。)

②師小結要點

a.瞭解安徒生的成就,瞭解安徒生是丹麥人民的驕傲。

(使學生更加敬佩、仰慕安徒生,產生閱讀安徒生的作品強烈願望,這是一種閱讀期待。)

b.瞭解安徒生貧寒的身世,知道《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以母親爲原型,用淚水、用真情寫就。

(信息的溝通在爲情感的激發做鋪墊,該預設力求使課堂“未成曲調先有情”。)

四、師生合作讀課文

這個環節以配樂方式,師範讀、指名讀、小組讀、男女小組讀及師導讀形式進行。

(師範讀第一自然,定好朗讀的基調:低沉、緩慢)

教師的範讀是爲了帶領學生儘快走入文本,以自己忘我於文本的真情打動學生,使學生情動而相隨。學生各種形式的讀是爲了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也爲了防止有人濫竽充數或是老是一人在讀,大家都歇得鬆弛了的狀況。

五、抒發初讀感想

真情朗讀課文後,應該讓學生回味回味,此時教師不應立即打破這份美好的沉默,讓學生就這麼沉默着,沉默到大家都耐不住時,才讓學生在沉默中爆發,抒發自己此時感受。讓沉默給生成騰出空間。

(我口說我心,情動而辭發,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讓學生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真情的表達是最富有個性的,最有創意的。)

第二教時

一、用魯迅的話來解讀這個悲劇

(一) 課件出示魯迅先生對悲劇的詮釋:悲劇就是把人生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

引導學生讀讀這句話,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二)第一次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到文本中去找尋美好的東西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文中的美好事物,劃出相關語句並旁註寫下自己的理解。(旁註有利於後面的交流)

2、學生交流彙報,師根據學生髮言相機板書:

美好的大年夜:燈光輝煌 燒鵝飄香閤家歡聚,

美妙的幻象:溫暖的火爐 噴香的燒鵝美麗的誕樹 慈愛的奶奶

美麗的女孩:金黃的長髮披在肩上打着卷兒

3、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美好的事物。(爲後面的撕碎做鋪墊。)

4、帶着不同的感受讀讀這些句子。在學生說到第五段“溫暖的火爐”這一美妙的幻象時,重點引導學生朗讀第五自然段:

這一段的朗讀訓練可以這樣進行:

①師範讀。(繼續用教師對小女孩真切的同情打動學生的心。)

②說說聽了師的朗讀,你感受到什麼?

③自由朗讀這一段。(通過朗讀表達自己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通過朗讀體會小女孩幻象的美好和現實的冷酷。)

(三)第二次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從文中找找相關語句,說說這些美好事物是怎樣被一點點被撕碎的。

1、 生讀書並動筆。

2、 生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討論。

3、師總結要點:

a.輝煌燈光、飄香燒鵝、節日的歡樂不屬於小女孩,她擁有的是寒冷、飢餓、孤獨,最後走向死亡。

b..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燒鵝、美麗的聖誕樹 ,最後都化作了一把燒過了的火柴梗。

c、金黃披肩、兩腮通紅、微笑着的美麗女孩死了,她在被凍死在街頭。

教師依照學生髮言,輕輕擦去前面那些美好的事物,板書:(小女孩死了)

d、節日的歡樂沒有了,美妙的幻象消失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死了。一切都沒有了,那麼留給我們的是什麼?

e、生各自表達難過、失望、同情、悲憤……的感情。

⑤帶着同情,帶着悲憤朗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說說自己是怎樣理解文中的最後一句話的。重點引導學生談對兩個“幸福”的理解。表達感受之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再讀這兩段。(把朗讀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才能讀出韻味。)

(以魯迅先生對悲劇的詮釋爲獨特視角,牽一髮而動全身,兩次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目的不同,學生的感受就不同。一喜一悲的情感落差使學生的心痛了,情動了,與作者、文本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再通過朗讀表達、昇華這種情感。讓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情感激流在課堂穿梭、涌動。)

二、從插圖入手,尋找悲劇根源

過渡導語:小女孩死了,美麗的小女孩,善良的小女孩就這樣被凍死在街頭。那麼,誰是劊子手呢?

(1)讓學生仔細觀察書P97的課文插圖,想想自己有什麼發現,或是有什麼問題。

生可能提出如下問題:

①坐在冰天雪地的小女孩正忍受寒冷的侵襲,飢餓的折磨,可她臉上的表情爲什麼是祥和、寧靜的?

②小女孩四周是藍白冷色,而火光裏的幻象是令人悅目的暖色—金黃色,這說明什麼?

③小女孩擦着火柴出現那麼多幻象,爲什麼插圖卻選擇奶奶緊緊地將小女孩擁入懷中的情景。

(2)重點討論:奶奶對小女孩意味着什麼?

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想象奶奶曾帶給小女孩的愛,領悟小女孩的痛苦不僅來自肉體,更來自心靈。因爲小女孩所處的社會是一片愛的荒原。

(3)第三次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從哪兒看出小女孩所處的社會是一片愛的荒原,到文中去找一找。

具體句子是:

1、她穿過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衝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2、一隻怎麼也找不着,另一隻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着跑了。他說,將來他有孩子可以拿它當搖籃。

3、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

4、她不敢回家,因爲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錢,她的爸爸會打她。

(4)師根據學生的發言總結:騎馬車的富人視她爲無物,過馬路的小男孩捉弄她,譏諷她,來來往往的行人沒人關注過她,沒有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更可恨的是她的家,那所謂家不僅沒有熱的溫度,更沒有愛的溫度—她的爸爸會打她。沒有了愛,小女孩便沒有了一切。所以,等待她的只能是死亡。

(4)師質疑:那麼,是誰奪走了小女孩的愛?(是社會、是黑暗的社會。冷酷無情的,不公平的社會不僅奪走了小女孩的愛,還吞噬了小女孩的生命。)

(5)關於“愛”的再思考。

如果小女孩生活的社會是一片愛的綠洲,那又會怎樣?

出示課件,如果擁有了愛,那飛馳的馬車會。

如果有了愛,那撿了女孩拖鞋的男孩會 。

如果有了愛,那些從女孩面前匆匆而過的行人會 。

如果有了愛,女孩的家。

(這一部份,讓學生聯繫課文來表達。)

如果有了愛,女孩將擁有 。

……(學生自由表達,傳達女孩的渴望與夢想。表達自己的祝福。)

(這是課堂引領學生第三次走進文本。讓學生“沉得下心品味”,是爲了學生“浮得上來感悟”學生通過潛心讀書,感悟到只有愛,才能給予小女孩陽光般燦爛的童年。三次的走進文本使學生的思考不斷深入,直達心靈深處,呼喚出人類最珍貴的情感——愛。)

三、拓展延伸

讀到這裏,我們每個人都深深同情小女孩,都痛恨那個吞噬了小女孩的冷酷無情的社會。但是這還不夠,我們還應該有更多的思考。

有一位小朋友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了這麼一首詩:

1、課件出示:

你別問這是爲什麼

你別問這是爲什麼?

媽媽給我兩塊蛋糕,

我悄悄留下一個。

你別問這是爲什麼。

爸爸給我穿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別問這是爲什麼。

哥哥給我一盒歌片,

我選出最美麗的一頁,

你別問這是爲什麼。

晚上,我把它們放在牀頭,

讓夢兒飛出我的被窩

我要把雪糕送給她吃

把棉衣給它擋風雪,

在一塊兒唱那美麗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誰嗎?

請你去問一問安徒生爺爺—

她就是賣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2、 用真情朗頌這首詩。

3、 在我們的國家,在我們的地球上還有人貧窮,還有人需要幫助。我們又該爲他們做些什麼?

4、 學生各抒己見,如何尊重、關愛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們。

結束語:貧窮並不可怕,疾病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每一個人都願意爲地球——這個愛的綠洲植一棵 幼苗。相信一切都會美好起來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劇將永遠留在過去。

(兒童詩的出現不僅體現“超越文本“的教學理念,而且在文本與學生的人格塑造、價值取向之間搭了一座橋,那就是喚醒學生心底最深沉的東西——愛,關注、關愛身邊中的弱勢羣體。這正是這個古老的故事在我們這個時代應該具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