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領悟故事隱含的寓意。

2、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表個人見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語言中隱含的思想情感,準確把握朗讀的語氣。

【教學方法】

1、藉助註釋,通過提問,師生討論,相互檢測等方式完成字詞句的教學。

2、通過朗讀,把握討論的方向,學生分組討論。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自由朗讀,達到基本順暢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組,由一人朗讀,三人糾正

三、師生比賽:教師朗讀,學生選定一人(或毛遂自薦)朗讀,學生評判,指出應改進的地方

四、學生藉助註釋,瞭解故事大意

五、圍繞詞義、句義,師生相互提問、解答,問題設計要巧妙

例:

1、愚公多大年齡?

不到九十歲。

且,將近

2、“遺男”幾歲?

七八歲。

齔,換牙,七八歲。

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遺男”的父親同意他去嗎?

“遺男”沒有父親,

孀妻,寡婦。

4、有女性參加勞動嗎?

沒有。

夫,男子。

六、各大組推薦一人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繪聲繪色

七、在掌握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師生齊讀課文,加深理解

八、圍繞字意、詞義、句義,相互擬題測試

第二課時

一、分析人物對移山的不同的態度

1、讓學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讀愚公妻和智叟說的.兩段話。

2、學生翻譯這兩段話。

3、教師提問:愚公的妻子說的一段話應以怎樣的語氣朗讀?

關切、擔憂。

4、教師提問:智叟說的一段話應以怎樣的語氣朗讀?

輕蔑、譏諷。

5、讓學生揣摩當時兩人的不同心理?

愚公妻子:老伴兒,你一大把年紀了,挑運土石,身體能頂住嗎?

智叟:你這老頑固,連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動,還想移掉兩座大山?簡直是異想天開!

6、學生歸納兩人對移山的態度。

7、通過分析“雜然相許”、“跳往助之”,學生歸納愚公的子孫、“遺男”對移山的態度。

8、教師提問:愚公的妻子、子孫及“遺男”的態度說明了什麼?

說明愚公的舉動得到衆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孫的一件大好事。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以及移山的意義

(教師提問,學生作答。)

1、愚公爲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繞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義?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也可用自己語言回答:道路暢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孫”則更佳。

3、在當時的條件下,移山有何困難?

可從三四個方面回答:

⑴山體龐大;

⑵工具簡陋;

⑶勞力不足;

⑷路途遙遠。要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4、既然移山困難重重,愚公爲何不放棄呢?

因爲愚公堅信:“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5、太行、王屋二山最終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爲何這樣設計結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恰恰說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6、學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敢於向困難挑戰,堅持不懈與困難作鬥爭的精神。

7、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決大山阻塞的難題?

可開鑿隧道,可開闢一條山路、可搬家……

8、在今天,我們同樣會遇到各種困難,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還需要什麼?

除了苦幹,還要巧幹、依靠科學技術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師總結

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也會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們也像愚公一樣,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當然,也要學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佈置作業

1、你對課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發揮想象,描寫愚公等挖土運石的情景。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2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過程與方法

1.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這則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誦讀法、辯論法、品讀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播放背景音樂——歌曲《愚公移山》。

幾年前人們還曾認爲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是誇張的夢話,而今天,隨着三峽水利工程的建成,夢話變成現實,高峽真正出平湖了。那麼,一個人搬走兩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聞笑談呢?好,通過學習《愚公移山》,讓我們來認識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淨無爲。後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東晉人蒐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1.時代背景。

本文選自《列子》,成書於戰國前期。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話這一表現形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2.題解。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本文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怕困難、堅持奮鬥的精神,結尾極富浪漫主義,體現了人定勝天的樂觀信念。

毛澤東同志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時,曾以《愚公移山》爲題致閉幕詞,鼓勵全黨全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決心,堅持奮鬥,排除萬難,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同志又發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偉大號召。今天,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我們仍然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本文是一則寓言。寓言是一種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爲內容的文學體裁。篇幅比較短小,具有鮮明的哲理性或諷刺性。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也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動植物。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經常採用誇張和擬人手法。

1.教師示範背誦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再讀課文,完成下列內容結構圖。

兩山規模、位置:方七百里,高萬仞;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標: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移山方式:叩石墾壤,箕畚運

移山時間: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移山衝突:愚公、智叟

移山結局:無隴斷

1.這則寓言共寫了哪些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

2.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麼?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

通過問答,明確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

年且九十——且,將近。智叟——叟,老頭。京城氏——京城,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齔——齔,換牙;始齔,七八歲。孀妻有遺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親是“寡婦”,他自己是“孤兒”。“遺男”是生下來以前就死了父親的孩子。

3.再請大家計算一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領了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敲石挖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邊上去扔掉”。這樣看來,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個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遺男,一共五個人蔘加移山勞動。

4.“移山”這件事做起來困難嗎?

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們人數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歲,工具又落後,要移山的確是千難萬難的。

5.學生朗讀有關語句,進行比較: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哪些話只由愚公的妻子講而智叟不講,哪些話只由智叟講而愚公的妻子不講?即使是兩個人都講的話,在內容和語氣上有什麼差別?

“甚矣,汝之不惠。”這句話是隻有智叟纔會講。倒裝句式的運用(謂語“甚矣”提前),強調了愚公不聰明的`程度,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的輕視。愚公的妻子是不會講這樣的話的。

“且焉置土石?”這句話只有愚公的妻子纔會講。“況且把土塊和石頭放到哪裏去?”她有這個疑問,說明她對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關心和擔心,不同於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的。

(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這兩句話,句式相同,內容相近,但表達的語氣、感情卻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說:“憑您的力氣,還不能削平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問。智叟卻說:“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麼樣啊?”話說得過於誇張,帶着諷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與“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話中多一“其”,加強了反問的語氣。這些都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反對和嘲笑,亦即反對得更加強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獻疑”有所不同。

再從稱謂看,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爲“君”;智叟則稱愚公爲“汝”,顯得不客氣,也說明了智叟對愚公輕視的態度。“汝”在文言裏一般是表輕賤的稱呼。

6.教師小結:愚公的妻子對移山的態度是“疑”,智叟是“笑”和“止”。“近似之跡,不可不察”,讀書時經常注意從“近似之跡”的比較中找出它們的相異之處,就可以把死書讀活,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

7.愚公的子孫對移山的態度怎樣?

“雜然相許”“雜曰:‘投諸渤海之尾……’”兩句。“雜然”“許”寫出他們紛紛贊同、堅決支持的態度。“雜曰”句則進一步寫他們不僅贊同,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

8.那個“始齔”的“遺男”爲移山做了什麼?

“跳往助之”;“跳”“助”,說明這個孩子是樂於相助、積極參加的。

9.山移掉以後的好處,愚公想過沒有?

想過了,“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10.那麼,愚公認爲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麼呢?他是怎樣針鋒相對地駁斥智叟的反對和嘲笑的?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11.啓發:這段句子念起來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裏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即一句頂着一句,充分表現出語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是對“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孫,孫又生子……”是頂真法的連續運用,顯得子子孫孫,綿延不絕,最後總結一句“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使人感到特別有力。

12.“而山不加增”,這個“而”字的作用是什麼?“加增”是什麼意思?

“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裝。“而”在這裏起轉折的作用。子子孫孫,無窮盡,然而山不會更增高了,挖去一點就少一點,這樣一算,自然引出了一個結論:“(山)何苦而不平?”這個結論水到渠成,很有說服力,無怪智叟要“亡以應”了。這就說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慮得很周到,他不僅“痛感迂塞之苦”,“確知移山之利”,而且還“深明可移之理”。

13.那麼爲什麼有人覺得愚公愚笨呢?

愚公笨不笨,關鍵在於用什麼觀點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爲子孫後代造福”的觀點去看,愚公不僅不笨,而且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做“大智若愚”。

14.既然愚公不笨,那麼反對愚公移山的那個智叟,是不是聰明老頭呢?

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爲,這種人自以爲聰明,其實不過是一點“小聰明”罷了,可見“愚公實不愚,智叟未必智”。

15.我們再來看一看最後一段文章。有人說,這個故事到最後還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這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到底是無能的。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說明愚公移山的決心行動(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報告;“帝感其誠”,愚公精神(誠)連天帝都感動了。這不僅不是說明愚公的無能,相反,恰恰顯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來被人稱頌,正是由於他這種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不止的頑強精神。

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16.課文是怎樣表現愚公這個人物的?

正面描寫——語言、行動(愚公確知“平險”之利,有遠大抱負)。鮮明對比——智叟實愚,愚公實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險”之理,有正確的認識)。側面烘托——山高、路遠,神懼、帝感(愚公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愚公形象即爲:有遠大抱負,有正確認識,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

17.關於對比、襯托手法。

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衆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爲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等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18.請大家想想,我們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現在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裏會有“神舟九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裏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裏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裏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全文按情節發展過程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太行、王屋這兩座山的廣度、高度和所在地。這實際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對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寫愚公發起移山的經過和移山過程中的艱苦勞動,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爲下文“答智叟詰難”做鋪墊。這一段可分三層:第一層寫愚公倡議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議得到兒孫們熱烈響應的情形;第二層寫愚公妻的“獻疑”,說明移山的實際困難,還寫了衆人提出的解決困難的辦法;第三層寫愚公及其子孫們在移山過程中的艱苦勞動。其中還穿插敘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節。

第三部分寫愚公批駁智叟的詰難。這是全文的重點段落。文中把兩種對立的觀點敘述得十分清楚,是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導出故事的神話結尾。

第四部分寫愚公的話感動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終被移走。

本文通過記敘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奮鬥不懈的道理。

1.故事完整,有背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2.運用了對比和烘托的寫法。有愚公和智叟的對比,也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對比。開頭寫二山之高大,中間寫路程之遙遠,結尾寫操蛇神之“懼”和天帝之“感”,都有力地烘托了愚公。

3.細節描寫生動形象。

愚公移山

《列子》

不利條件:

方七百里,高萬仞——山之高大

年且九十——年齡之大

叩石墾壤,箕畚——工具之簡陋

子孫荷擔者三夫——人力之單薄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路途之遙遠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有利條件:

雜然相許——家人的支持

跳往助之——鄰人的參與

子子孫孫無窮匱,而山不加增——對比襯托——愚公發展的觀點

寓意:表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

頑強改造自然的精神

這堂課,我根據新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充分估計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精心設計了一些新穎的思考題。力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識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扮演課堂的主角,教師僅起組織、協調學生的導演作用,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力求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指導思想。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3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應認識的生字。

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字音讀正確,停頓恰當,並注意語氣。

情感目標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歌嗎?今天老師就給同學們帶來一首歌,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好嗎?(歌曲:愚公移山)

師:聽完了這首歌,你知道歌曲中唱的是誰的故事嗎?(愚公)

師:你是從哪兒知道的?(王屋、太行)

師:你說得太好了,說明你們認真傾聽了,認真傾聽是最好的習慣,不但可以獲取知識,還表現了對別人的尊重,“有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只有尊重了別人,別人才能尊重你,所以同學們一定要學會認真傾聽。

師:“愚公移山”就是剛纔咱們欣賞的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的題目,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生讀)

師:誰知道“愚”是什麼意思?(愚蠢、蠢笨、傻)

公又是什麼意思?(對年老男子的尊稱)

師:愚公又是什麼意思?(愚蠢的老頭)

師:同學們聽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嗎?(聽過)現在我們就到語文書中,看看課文中是如何寫愚公移山的,請同學們把語文書打到100頁,自由讀課文,如果有不認識的字圈出來,用自己的辦法學一學,然後把它多讀幾遍,(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

師:同學們課文讀得很認真,遇到不認識的字了嗎?你是怎麼解決的?(查字典、工具書、問同桌、問老師)

師:同學們都學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了,這樣真好,本課有多要求我們會認的字,現在我們就來檢驗一下我們的識字成果好嗎?(出示詞語)

學生認讀生字

師:掃清了字詞的障礙,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注意把句子讀通順,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生:)

三、精讀課文

師: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麼呢?(第一自然段)

師:是的,“王屋、太行二山,方七萬裏,高萬仞”就是說,王屋山和太行山面積有七百里,高達七八千丈。給愚公他們帶來了很多困難。

師:同學們想一想能帶來哪些困難?(生:)

師:面對着他們的生活,勞動帶來了很多困難的王屋與太行,憑藉着一身肝膽,愚公作出了怎樣的決定?(移山)

師:那麼對於“移山”這件事,其他們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

請同學們在書中找一找並畫出來。

(愚公、子孫、妻子、孩子、智叟)

愚公:提出並率領子孫們移山

師:愚公是一個90歲的老人,同學們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

90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的?(生答)

師:90歲基本上經歷了人的一輩子了,生活經驗十分豐富,他提出了移山這件事,他的子孫們同意嗎?(同意)你是從哪知道的?(3、4段)

師:移山的過程容易嗎?(不容易)從哪兒能看出不容易呢?(8、9)

師:同學想在移山的過程中,愚公他們家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生答)

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呢?(生:石頭、土塊往哪放?)

師:誰提出來的?(愚公的妻子)

師:愚公的妻子是怎樣說的?(生:讀妻子的話)

師:愚公的妻子是對移山這件事反對嗎?(商量、建議)

師:是的妻子的話體現了她的細心,把移山中的困難考慮充分,事先做好準備。

師:愚公妻子對丈夫的`話應該怎樣說呢?(心平氣和)是像你的媽媽對爸爸說話嗎?那應該是像誰?(老奶奶對老爺爺)又該怎樣讀呢?(生讀)

師:愚公是怎樣回答的?(分角色讀)

師:是啊,只憑着愚公一家人的力量,就要把兩座大山移走真是太不容易了,同學們想,我們現在又現代化的勞動工具,要想移走一座大山容易嗎?(不容易)那麼愚公一家老小隻靠着手提、肩挑就要把大山移走,真是太不容易了,但是“不怕無能就怕無恆”。聽到了愚公和他的子孫挖山不止的消息,四面八方的人都來幫忙了,都誰來幫忙了?(鄰居孩子)

師:只有鄰居孩子一個人嗎?同學們看圖想象一下還有誰來了?

師:大家每天都到山上去和愚公的家人們一起喊着號子進行勞動,剛開始只有愚公一家人,號子應是(嗨喲嗨喲)。四面八方的人都來幫忙了,號子聲應是(嗨喲嗨喲)。最後人們那堅定地信念,使他們的號子聲驚天動地。(嗨喲嗨喲)

(13)師:多鼓勁的號子聲啊,這聲音驚天動地,這聲音氣壯山河,這聲音表達了愚公任憑扁擔把脊背壓彎,也要把山移走的信心和決心。

(14)師:但是在愚公移山這件事中,有一個人他不僅沒有提出參考意見,沒有參與到勞動中來,而且對愚公的行爲全是否定的態度,他是誰?

(15)師:讀一讀描寫智叟的話,從中你知道智叟的態度如何?

(盛氣凌人、嘲笑、自以爲是)

師:誰能把這個盛氣凌人、自以爲是的智叟的話活靈活現的再現出來?(生讀智叟的話)

師:面對着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樣回答的?

(生:讀)

師:愚公的話共有兩句,最後以感嘆號結束,表現出了愚公什麼樣的精神?

教師引讀。

(1)是啊,面對着滿堂的兒孫,愚公要了卻他心中的祈願,所以他信心十足的告訴智叟:“生:……”

(2)面對着智叟的嘲笑,愚公移山的信念不改,所以他堅定不移的告訴智叟。生:……

(3)面對着後人,愚公的精神生生不息,世代相傳,所以他有理由斬釘截鐵的告訴智叟。生:……

師:故事的結局怎樣呢?山被移走了嗎?請同學們齊讀(14)段,

板書:誇娥氏的子孫,移走

師:這麼說愚公還是無能的了,最後還是靠神的力量把山搬走的,你同意這個觀點嗎?(感動了玉帝)

師: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愚公和智叟這兩個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嗎?

師:他已經是90歲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嗎?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嗎?(不能)那他不是傻嗎?(不是)用我們現在的觀點說他是爲了誰?(子孫後代)對呀!他是在爲後代造福,從這個觀點來看,他不僅不笨還很聰明,而且不是小聰明是(大智慧),有個成語叫大智若愚,就是說大智慧的人好像是很愚蠢,其實他深謀遠慮,那些只能看見眼前利益的人,根本就不瞭解他,所以才說他很笨,就像是文中的“智叟”他很聰明嗎?(不是)他只是小聰明而已,目光短淺,沒有遠見,我們可不能做這樣的人。

師:同學們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連玉皇大帝都感動了,“無路難,開路更難,自有後來人,爲你感嘆!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嗎?

生:……

師:和同學們共同學習課文,老師也感觸頗深,最後送同學們一句話,司湯達的名言與同學們共勉。

一個人只要強烈地堅持不懈的追求,他就能達到目的。——司湯達

板書設計:

愚公移山

愚公:提出移山

子孫:同意移山

孩子:幫助移山

妻子:提出建議

智叟:反對移山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4

一、設計思路

自主學習落實文言詞句,反覆朗讀感知故事情節,合作學習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它告訴我們要克服困難就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本文描寫生動、形象,善於運用對比手法。

三、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順暢朗讀,瞭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這一藝術形象,領悟其思想意義。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的閱讀。

四、教學重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實詞,瞭解文言虛詞“之”“其”“而”的用法。

2.準確翻譯、理解課文。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閱讀。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藉助工具書及書本註釋自讀課文,通過生生、師生的合作,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導入新課

1課前可讓學生欣賞歌曲《愚公移山》。

2這支振奮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則長期在人民中間流傳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學就熟知這個故事,有誰願意給我們講一講這個故事呢?(學生講好後,教師從鼓勵角度進行評價,板書課題,介紹相關知識:《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寇,又名列禦寇,戰國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話說,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讀文學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讀原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從中品嚐出獨特的滋味。

(二)自讀感知

1藉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停頓正確。(同座組成學習小組相互聽讀,根據要求相互評價。)

2藉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逐字逐句讀懂課文。(自讀中,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書上打上問號,準備向同學、老師求助。教師巡視,隨時瞭解學生自讀的進展情況。)

(三)合作解疑

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儘量要求他們自己查工具書解決,或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來解決,教師只解答學生經過努力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

(四)檢查自讀(可用投影,也可課前打印)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萬仞(rèn)懲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擔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應(wú)一厝朔東(cuò)(shuò)

始齔(chèn)無窮匱也(kuì)

雍南(yōng)

2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3辨析多義詞:

(1)焉且焉置土石(哪裏)

有子存焉(呢)

(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錶轉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飾)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語氣)

其妻獻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懼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譯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組評價

學習小組內,學生相互批改作業,教師巡視,解決學生爭執不下的問題。

(六)誦讀鞏固

(七)佈置作業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與練習二”。

3反覆誦讀課文,給自己的父母複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的解讀,鞏固文言知識,瞭解不同人物對移山的不同態度,把握愚公這個藝術形象,領會寓言的教育意義。

(一)誦讀導入

(二)研讀新課

上一堂課,同學們認真自讀,提出了不少問題,許多問題由於大家積極動腦,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可見只要大家積極思考,學習上的許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師將提出一些問題,大家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思考,看看對課文理解得怎麼樣。

1這篇課文中寫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板書)

2愚公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那個“遺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將近九十歲。(“且”,將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頭。)

遺男——“始齔”,七八歲。(“始齔”,剛剛換牙,七八歲的光景。)

3愚公爲什麼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麼益處?

提示: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處——“指通豫南,達於漢陰”。(“陰”: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陽”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蔘加了移山勞動?總共幾個人?

提示:參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兒孫中能挑擔的三個人、遺男;總共五個人。

5移山的任務艱鉅嗎?你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務的艱鉅?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面積大,高度高,可見土石工程之艱鉅。(2)愚公“年且九十”,遺男“始齔”,“荷擔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總共還只有五個人,就移山這項巨大的工程而言,勞動力極弱,可見要完成任務極其艱鉅。(3)“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叩”“墾”“箕畚”,可見勞動工具落後,完成任務談何容易。(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冬夏換季(一年),纔回家一次,可見運送土石的路途遙遠,勞動何其艱辛。……

(學生只要能結合文本的解讀,體會到移山的艱鉅,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無須拘泥於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艱鉅的移山任務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孫、遺男、智叟他們分別是怎麼說怎麼做的呢?(引導學生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由此可見他們各自持怎樣的態度呢?

提示:(板書加點的字)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獻疑”——關心、擔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輕視、嘲笑。

(3)(子孫)“雜然相許”;(遺男)“跳往助之”——支持、參與。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講的話差不多,態度似乎也很接近,這是一個教學的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可以通過揣摩朗讀的語氣,結合“獻”與“笑”,“君”與“汝”,“如……何”與“其如……何”等字詞及句式的比較,來實現教學目的。)

7愚公認爲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麼,他是怎樣駁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這段話念起來讓人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麼原因呢?

提示:(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頂真”的修辭作用)這段話,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方法,一句頂一句,層層緊扣,增強了語言的力量,充分說明了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

9小組討論:同樣是面對移山這件事,可爲什麼愚公和智叟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他有克服困難的決心,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獻自己造福後人的美好願望,所以對移山充滿信心;智叟從靜止的觀點出發,畏懼困難,懷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獲利,從而斷定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爲力的。(學生只要言之有理,就應該給予肯定,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概括。)

10這樣看來,愚公和智叟到底哪個人聰明,哪個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板書加點字上的引號)

11追問:作者爲什麼在這兩人的名字中將“智”和“愚”反過來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兩人的名字中將“智”和“愚”反過來使用,不僅加重了對比色彩,而且具有諷刺的效果。

12故事結尾,兩座山還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說,愚公到底還是無能的人。大家同意這種說法嗎?爲什麼?(引導學生從文中找依據)

提示:“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可見愚公移山的決心行動,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誠”——表明愚公的精神連天神都感動了。所以,故事以神話結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時故事的結局也照應了故事的開端。

(三)延伸拓展

討論思考:以現代人的價值觀來看,你認爲愚公的做法可取嗎?爲什麼?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此題的目的在於鼓勵學生進行多元思維,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對於學生的明顯偏頻的觀點,教師應該引發學生相互評點或辯論。)

(四)佈置作業

以《“愚公移山”外傳》爲題,寫一則小故事,表明自己對某些問題的見解。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揣摩人物語言中隱含的思想情感,準確把握朗讀的語氣。

能力目標: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表個人見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情感目標:領悟故事隱含的寓意。

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表個人見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學難點: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表個人見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學準備:歌曲《愚公移山》

教學流程

一、學生自由朗讀,達到基本順暢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組,由一人朗讀,三人糾正。

三、師生比賽:教師朗讀,學生選定一人(或毛遂自薦)朗讀,學生評判,指出應改進的地方。

四、學生藉助註釋,瞭解故事大意。

五、再讀課文,解決疑問。

1、讀課文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內容: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爭論,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爭論。引導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區別。

2、分角色朗讀第二.三段。(先小組進行,教師點播,然後齊讀)

注意體會愚公之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語氣有什麼區別?

3、兩人的態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懷疑是從關心出發,提出實際問題,語氣較輕.智叟則是譏笑、責難,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結果如何?齊讀第四段.

六、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由教師提問,學生作答。

1、愚公爲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繞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在當時的條件下,移山有何困難?

(可從三四個方面回答:⑴山體龐大;⑵工具簡陋;⑶勞力不足;⑷路途遙遠。要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3、既然移山困難重重,愚公爲何不放棄呢?

4、太行、王屋二山最終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爲何這樣設計結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恰恰說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七、愚公移山的意義。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萬萬人的子孫後代,他明知山高路遠,人老將少,工具簡陋,困難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無窮匱”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謂站得高,看得遠,實則不愚。

而今,我們仍可見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長江、嫩江洪水肆虐,處處告急。“洪水無情人有情”,正是廣大軍民手牽手,肩並肩,衆志成城,抵禦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而搬家或繞道似乎是明智之舉,實則是就事論事,從靜止的觀點看問題,認爲自然不可改變,斷定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爲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駁斥下啞口無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爲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潰堤面前人往高處走便是了,大可不必"嚴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難退卻,何來"三峽工程',"高峽出平湖'也永遠只能是詩人筆下的藍圖,更不要說如今的“南水北調”了。

其實,今天我們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們今天學習的是這種精神接力。苦幹加巧幹纔是成功嘛!

八、教師總結:

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也會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們也像愚公一樣,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當然,也要學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九、佈置作業

1、你對課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發揮想象,描寫愚公等挖土運石的情景。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能力目標: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標: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註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着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後以完成文後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後,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並背誦全文。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瞭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和通假字。讓學生在參照註釋疏通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課時本課時通過學生課堂討論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在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做到熟讀並背誦全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

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爲列禦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禦寇,相傳爲戰國時道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爲,被道家尊爲前輩。

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掌握下列實詞:

仞冀箕畚孀齔匱亡厝雍隴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習慣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於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讚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麼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疏通課文

(1)利用快速、連環朗誦的方式再次正音,並使學生能較流利地讀準全文。

(2)教師劃出難解的單音節詞,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自學時,對照註解,自行解釋這些難詞。

(3)四人小組在掃清難詞障礙的基礎上,試着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並將組內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劃出來,以備全班討論。

(4)師生共同研討,解答疑難。

(5)學生朗讀一遍,自查是否還有疑難語句。

複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組共同準備複述故事,並推薦一名同學,準備在全班複述。

被推薦同學複述課文。

要求:①語言流暢。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對複述者進行簡單講評,讓學生在聽、評中,不斷熟悉課文,爲後面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作準備。

抽學生逐句逐段翻譯課文。

佈置作業

複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第二課時

逐段朗讀課文

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討論分析課文的內容

1、首段一開始極言兩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參考:

寫兩山的高大,爲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

2、分析課文第二、第三段。

①請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這樣介紹人物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參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歲的愚公,荷擔者三夫,還有始齔的遺男,總共五個人,並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兩座大山,的確千難萬難,但越是艱鉅的任務面前,就越能顯示人們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對待移山有不同的態度,愚公妻子與智叟的話差不多,他們的態度一樣嗎?孫子和“遺男”態度又怎樣?

答案參考:

愚公妻子認爲丈夫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動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麼辦呢?智叟則認爲憑愚公這把老骨頭,連山上的一棵草都毀不了,還想動土石嗎?可見,愚公妻子是懷疑中帶着擔心;智叟則是輕視和嘲笑的語氣。再則,“甚矣,汝之不惠。”這樣的話愚公妻子是不會說的,而“且焉置土石?”這樣的話智叟是不會說的,因爲他根本反對移山,絕對不會關心怎樣處理土石的問題。總之,愚公妻子是“獻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態度迥然有別。“疑”是對愚公的關心和擔心,“笑”則是出於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而遺男是“跳往助之”,子孫是“雜然相許”,還獻計獻策,說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積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度自然很堅決,那麼,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麼地方?各用什麼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答案參考:

智吏認爲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爲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⑤有人說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樣呢?

答案參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後,則可“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見其做事有很明確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認爲子子孫孫綿延不斷,他的志氣,他移山的決心,將會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就這樣一點點“啃”,終能將山移平,何況“山不加增”,這些足見其移山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盲目行動,可見其並不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很聰明,因爲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卻還要移山,實乃造福子孫的聰明之舉。而智叟卻自作聰明,目光短淺,毫無遠見,只不過智於其表,愚在其中罷了。

3、分析課文第四段。

有人說這個故事最後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答案參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過課堂練習,小結全文並討論文章的現實意義。

6、佈置作業。

①背誦全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②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要點:

1、順暢翻譯全文。

2、認識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難點:

1、個別重點詞句的翻譯。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活動性閱讀教學法(有條件的應結合多媒體教學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競賽活動導入(設問式導語,可不搶答,只引起思考):(用投影)

“愚公移山”是(多選題):(答案:全選)

A、寓言故事B、神話故事C、成語D、文章名E、歌曲名

師:由此可見,“愚公移山”是極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爲成語,在現實(口頭、書面)中,經常會用到。我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會對這個故事有更全面的瞭解,會加深對故事所包含的意義的認識,或許還會對我們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於列子(略);檢查預習:注音(略)。

二、口頭表達活動:

那麼,誰能講講這個故事(講故事,不是翻譯)?(生舉手,講後師評價,給個人記分)(此活動既練表達,又使教師瞭解預習情況,爲下邊的翻譯作準備)

三、朗讀。師:接下來,我們看故事的`原文是怎麼講的。

1、範讀(或放錄音)。

2、生齊讀,師正音。

四、翻譯。

1、第一自然段:(師爲主譯,重點詞:方、陽)(投影。圖示法,後邊第二、四自然段均會用到。)

圖示一:華北地區圖:有關省區、黃河、長江、漢水、渤海等。(見附圖)

圖示二:山水陰陽示意圖。(見附圖)

穿插競賽活動:(搶答,給四人小組記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長七百里B、四邊長七百里C、七百平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爲主譯,重點詞:且、懲、險、曾、如……何、焉、諸、箕畚。

⑴四人小組分角色讀:愚公、妻、“雜”、陳述語。

⑵每人口譯,質疑互助。

⑶小組派代表質疑,別組作答或師答。

⑷指定某四人小組譯全段(或分二組譯),師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爲主譯。重點詞句:甚矣,汝之不惠;毛、雖、匱、亡。

(具體操作步驟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讀出語氣與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師爲主譯。重點詞:已、之於(諸)、隴斷。

5、通譯全文:

⑴每人口譯全文(趁熱打鐵,加強記憶。)

⑵情境翻譯表演:(給四人小組記分)

①抽一四人小組分角色譯“聚室而謀”對話內容;

②抽一四人小組分角色譯“智愚舌戰”對話內容。

(由譯、演活動進入故事情境,過渡到對內容、寫法的理解。)

五、質疑活動。(師預先準備,與生的質疑相結合)

師:剛纔我們依靠集體的智慧攻下了第一關——翻譯關,現在我們同樣要用集體的智慧攻下第二關(最後一關)——內容與寫法關,大家有沒有信心?那麼,大家對這個寓言的內容、寫法方面有何疑問?或者說它在內容、寫法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質疑點:)

1、第一段寫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寫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難;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2、第二段哪些語句寫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決心和情景?愚公是個怎樣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問略;志大智高,不畏艱難:山之大、年之高、路之遠、人之嘲都難不倒他。)

3、智叟是怎樣阻止愚公的?表現了他什麼思想?(誇張、反問;靜止的眼光,無所作爲。)愚公是怎樣指責他的?(對比、頂針、反問;發展的眼光。)作者給這二人起名字,有什麼用意?(愚者實智,智者實愚。)

4、其妻與智叟對待移山的態度有何不同?(從用詞上可找出許多不同點,表現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寫上帝被愚公的“誠”感動了,這個“誠”指什麼說的?(“誠”即頑強的毅力、不畏艱險的精神。)爲何不寫終於挖掉了兩座山,而要寫成神助移山?(說明其“誠”感天動地;給故事一個圓滿的結局。)

六、討論活動。針對上述問題及生所質疑採用多形式解答:

問題1、2、3由師引導生解答;

問題4分組(四人組)解答;

問題5師解答(由此導出寓意)。

寓意:這篇寓意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

附:質疑與討論中的板書

阻神揹走移

無笑而止之高(感天動地)畢力平險不

所一毛不能萬仞叩石墾壤畏

作如土石何方七百里寒暑易節艱

爲不若孀妻太行王屋始一反焉難

七、一文一詩(歌)活動。(此活動提出即可,不佔用上課時間)

師:愚公精神確實感人、激勵人。《愚公移山》這首歌對我們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幫助,課後大家把歌詞抄寫、背誦下來,體會這首歌詞的寫法,並學會唱這首歌(下次語文活動課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詞(投影)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太行與王屋,憑的是一身肝膽。

想起來不是奇聞,唱起來不是笑談。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爲你感嘆。

八、藝術朗讀活動。

師:我們已經認真分析了課文,現在我們分角色朗讀,看看比學課文前的朗讀在感情、語氣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準。(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雜”3-5人,陳述語集體讀。)

九、競賽搶答活動。(以四人組或以大組爲單位,題唸完後舉手搶答,記分,對則給10分,錯則扣10分(難度較大時,可不扣分)。對積極爲集體爭光者要表揚。可由師口唸題,也可用投影,用電教平臺則最好。以下競賽題供選用,用幾道題視需要及時間許可而定。)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⑴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⑵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2、過程方法目標:

⑴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⑵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3、情感態度目標: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辯論法。

3、品讀法。

4、歸納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5、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應

一厝朔東

無隴斷焉

指通豫南

⑵對加點粗的解釋:

懲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雜然相許

且焉置土石

⑶一詞多義:

①方:方七百里方其遠出海門

②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③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吾義固不殺人

⑤亡:河曲智叟亡以應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⑥其:懼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誠其妻獻疑

⑦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雖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於帝

⑷翻譯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三、思讀課文,理解寓意

1、學生分兩組,展開課堂辯論。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辯詞選摘: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後,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爲,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於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恆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四、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徵

1、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2、關於對比、襯托手法:

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衆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爲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五、研讀課文,總結昇華

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幹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裏會有“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裏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裏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裏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六、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是想通過對《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討,引導同學們能夠辯證地、全面地、發展地分析和看待問題。今後我們所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也許會充滿荊棘,讓我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鎖定目標,開動腦筋,去開闢一條讓世人矚目的人生之路!

七、佈置作業

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爲題,寫一篇讀後感。

【教學反思】

這堂課,我根據新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充分估計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精心設計了一些新穎的思考題。力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識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辯論,教師僅起組織、協調學生的導演作用,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力求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指導思想。

整個初中階段的文言通過整理歸納,應該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學生學習不夠主動,這在今後的複習教學中一就要重視學生的文言積累。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內容。

2、熟讀並背誦課文,想一想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

3、掌握10個生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

二、初讀課文。讓學生大體感知這篇課文。第一步,老師投影展示這篇課文,不會讀的字先跳過去,大致讀一遍,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大致寫的是什麼?看看有哪些字不會讀?不會讀的字,請學生說出來。老師順手在黑板上寫出來(10個字)。

讓學生把生字讀熟,讀準,再讀課文,學生自由讀,不齊讀,放開聲音讀。讀完後,老師再進一步強調這10個生字。

第二步,試讀白文。無標點符號,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生在讀的時候看看怎麼斷句?並且把句中停頓的地方讀好。

第三步,學生看着投影,把課文抄下來,抄的要求,一個相對完整的信息單位連起來抄,按句子抄,一句一句抄,一邊抄,一邊加標點,標點不要求全部準確,全是句號也可以。同時分段落,第二段從哪裏開始,第三段從哪裏開始。抄完後請一個同學起來讀,同學們聽他斷句和分段的情況,老師掌握一下學生斷句的正確與否。

第四步,在學生讀的基本準確後,讓學生讀豎排版沒標點的,請兩個學生讀,誰願意給我們讀一下?在學生讀的時候,其他同學看他讀的是否準確,然後評價。

請同學們看着投影上的'課文,把不理解的句子劃下來,然後把教材打開,藉助教材註解,把不懂得弄明白。看註解還不懂的地方,把書合上,看投影,把裏面重點的詞語找出來,老師指導學生,把重點詞語意思講出來。

第五步,翻譯課文,可以兩個同學合作,分別寫到本子上。也可以自己先寫,然後再和同學交流。

三、精讀課文

先自己思考,然後四人小組交流,再選2個同學在全班交流。老師也要給出答案。

1、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不同的。找出相關語句,簡析他們的態度。

愚公:“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增加,何苦而不平?”

我與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孫子繼續剷除山,子子孫孫無窮盡,而山不增加,爲什麼擔心不能搬走山?只要持續不斷地剷除山,總有一天能把山移走。只要持之以恆,克服困難,就能辦成事。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也太不聰明瞭,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餘的氣力,連山上的草木都搬不走,更何況土石呢?

天神: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天神很感動,命誇娥氏二子負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

2、翻譯句子,體會智叟和愚公兩人對話背後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孫孫無窮盡,而山不增加,爲什麼擔心不能搬走山?

3、解釋下列加粗詞的含義。

(1)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僅有)

(3)何苦而不平(愁苦)

必先苦其心志(受苦)

(4)帝感其誠(誠心)

公孫衍、張儀不誠大丈夫哉(真正)

四、作業:背誦全文。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誦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並注意語氣。

2、瞭解全文內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3、瞭解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重點〗

1、讀準下列字音:

仞懲塞(懲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

荷叩箕畚齔匱亡(亡以應)厝朔

2、讀好下邊句子中的停頓:

⑴懲山北之塞

⑵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⑷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⑸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

學生自己放聲讀一遍課文。其間,遇到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看註釋或。

二、互讀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讀,一個聽。聽者發現讀音有錯,當即指出。兩人對某字的讀音意見不一致時,記下這個字,留待一會兒解決。

三、訂正讀音

教師逐一出示寫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將下列字集中寫在一塊小黑板上),請學生個體回答,集體訂正。正音時,有意識引導學生了解字詞的意思。爲後邊瞭解課文內容做準備。

萬仞懲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擔者叩石

箕畚始齔窮匱亡以應一厝朔東

四、再讀課文

學生再次放聲讀一遍課文。教師提示:注意讀準字音。

五、讀好停頓

教師逐一出示下列語句(製成卡片,或寫在小黑板上),請學生讀出其中的停頓,然後,對爲什麼這樣讀作一點解說。其間,隨時提示學生會藉助註釋來讀,慢慢培養使用註釋的習慣。

下邊語句中所畫的/爲停頓處,供參考。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六、試譯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由一位學生根據書上註釋和自己的理解,串譯課文大意;另一位學生訂正或補充。二人遇到不會解釋或意見不一致的語句,將它們畫下來,留待一會兒解決。

此時,教師作巡視,注意瞭解學生出現的問題,使後面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七、集體討論

每一組提出疏通文意時遇到的問題,全班研究、討論。意見不一致時,教師適時給予點撥。

待學生沒有問題再提,教師提出下列語句,指定學生說出大意,以檢查剛纔學生們自譯的效果,也是將重點突出,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語句,學生們已提出,此時教師不必再檢查。

說出下列語句的意思和加粗詞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陽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4、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5、叩石墾壤

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八、聽讀課文

教師讀課文,學生聽讀。要求:邊聽邊想每句話的意思,不看書。

說明:這個環節,是在前面讀、譯、議的基礎上,通過聽讀,回憶強化學生對課文文意的瞭解,也是對前面施教內容的小結。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積累文言常識。

〖教學過程〗

一、研究內容(討論如下幾個問題)

1、能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意思嗎?

本文寫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認爲愚公是不是很愚呢?爲什麼?

討論這個問題,要緊扣課文內容。要點是:

⑴愚公是爲了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決心移山的──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⑵下定了決心移山,就毫不動搖──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⑶故事的結尾,終於感動了天帝,將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說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話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聰明呢?

回答要點:表面看起來,智叟好像是聰明。因爲愚公畢竟年且九十了,兩座山又這樣大,很難移走。但是,他卻沒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孫孫不斷挖下去,山不加增,終於會成功的哲理。他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更說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並不愚,叫智叟的做事並不聰明。課文要告訴人們什麼道理呢?

面對困難,要敢於鬥爭,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會取得成功。能夠這樣做的人,纔是聰明的。

5、怎樣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象,寄託於神話,向自然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爲高大、感人。

6、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

二、詞語練習

學生做課後練習。瞭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積累文言常識。先個體做,後全班訂正。有條件的,可適當補充以下內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無)

一厝朔東(厝──措)

無隴斷焉(隴──壟)

三、背誦課文

背誦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應。

四、擴展研討

讀練習五第1題。討論我們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嗎?爲什麼?

五、佈置作業

1、再背課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記牢。

2、寫一篇讀後感:

參考題目:

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山》有感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13

學習目標:

1、流暢地朗讀課文,會背誦

2、明確故事寓意

3、正確理解有關實詞、虛詞的含義

教學重點:

1、明確故事寓意

2、生動的人物對話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1、神話色彩結尾的作用

2、“愚公移山”的現實意義

教學設想:

通過朗讀和思維訓練來開展師生雙邊活動,讓學生在泛讀感知、品讀感悟、研讀遷移中,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

2、通曉課文內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詞的含義

教學流程:

一、導入課文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屬於文學作品範疇。愚公是作品中一個藝術形象。這是一幅放大的書中插圖,請說出圖中各種景物、人物的名稱。(“太行、王屋二山”、“雲層”、“誇娥氏二子”、“愚公”。教師板書課題:“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帶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選自《列子·湯問》。這篇故事的內容是什麼?故事告訴了我們怎樣的道理,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仔細體會。

二、檢查作業

1、注音

箕畚()

始齔()

窮匱()

亡以應()

魁父()

2、解釋加點的詞

懲山北之塞()

指通豫南()

寒暑易節()

三、師範讀課文

1、對照書中的注音,學生默讀課文。要求讀流暢。

2、學生齊讀課文。分小組或分男生女生讀。

3、教師指導朗讀,學生練習後,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節奏,讀出語調。

四、學生品讀課文

1、理解讀。對照書中的釋義,默讀課文。教師檢查閱讀效果,根據教師提示的要求,學生讀特定的句子(如教師提示:“請讀出寫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結果的句子”)

2、理解說。(每個同學根據老師提出的說的內容和要求,先個人思考,後小組交流,

每一小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①說故事內容

②說故事寓意

③用現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寫。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難移山,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後代人。愚公認識山不加增,人力能戰勝自然的道理。

②設計板書:

五、課堂檢測

1、注音:

萬仞()

孀妻()

迂()

曾不能()

一厝()

朔東()

智叟()

2、解釋詞語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正確理解文中文言詞的含義

2、體會愚公移山的現實意義

3、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學生提出質疑的詞語,互動解疑

2、小組彙報交流網上搜集到的信息

3、背誦課文某一段落

二、品讀課文。

(教師設問激思,引導學生理解文中詞句的含義,以下設疑供選擇。)

1、愚公的年齡有多大?

2、小男孩有多少歲,父親可疼他?

3、愚公妻子和智叟話的結構相似,都對愚公的體力提出了質疑,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情感有什麼不同?

4、“江陰大橋”中的.“陰”是什麼含義?地名或企業名中有類似的詞嗎?請舉例。

(江陽工業園區、淮陰市)

三、檢測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其妻獻疑曰()年且九十()

①懼其不已()②

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③操蛇之神聞之()無隴斷焉()

魁父之丘()④

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釋義。

①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應

④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四、研讀課文

(一)閱讀思考,探究遷移。(以下設疑供選擇)

1、能不能以“智公移山”爲題?

2、如果沒有玉帝的被感動,愚公的志願最終能實現嗎?

3、文中爲什麼要安排鄰人相助的情節?

4、有人說“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資(人資,物資)去移山。

你認爲對嗎?

5、想一想,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在現代化的經濟建設中,在你的學習生活裏,會遇到“山”嗎?面對“山”,我們應抱怎樣的態度?

(二)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

(三)以四人學習小組的形式,學生自測自評自結。

(四)小結參考:

1、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自然或社會的現象,就藉助於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來解釋問題。神話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鬥爭和對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們今天仍然需要,因爲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是偉大、艱鉅的,必須有堅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謂繞道搬家,是屈服於自然,是害怕困難、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現。

五、佈置作業

1、書後思考練習

2、背誦全文。

3.以“有志者事竟成”爲話題,寫一篇讀後感。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14

一、介紹文學常識

1、簡介有關寓言的知識。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常用誇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非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中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類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

2、簡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戰國前期鄭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爲。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東晉太蒐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寫而成的,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一百三十四則,題材較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二、閱讀分析(課文內容)

1、學習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寫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點和本來的地理位置。爲愚公移山之難設伏,以此反襯愚公移山的決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實詞:方(見方,指面積)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爲一仞)

河陽(黃河北岸。河,黃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陰,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陽。)

2、學習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部分,寫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遺男的支持幫助。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實同:懲(苦於)汝(你,文中作“你們”之義)

許(讚許) 易(交換)

曾(乃,並)此(換牙)

本段應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 反——返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虛詞:且:年且九十(副詞,將近)

且焉置土石(副詞,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裏)

始一反焉(語氣助詞)

諸:(兼詞,之於)

以:(介詞,憑)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句式。習慣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麼樣”。)

3、學習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節的高潮,寫愚公面對智史的嘲笑,理直氣壯地駁斥智史的觀點。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實詞:徹(通)苦(愁)匱(盡)

本段應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亡—一無

本段應掌握的修辭手法:頂針(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

6、學習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節的結局,寫愚公移山之舉感動了無地,他在神的幫助下,實現了移山的願望,照應了上文。“不已”照應了上文愚公對智叟說的話,作爲全篇的結尾,照應了第一段的內容。

本段應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

三、隨堂練習(略)

第二課時

一、閱讀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1、愚公爲何移山?

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爲何堅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移山的信心來自他對人和自然關係問題上的認識。他懂得“子子孫孫無窮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來看是有限的,從長遠來看是無窮盡的;而自然條件在一定時間內甚至於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有變化,只要世世代代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夠被征服的,困難是能夠克服的。愚公這種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願望的生動反映。

3、愚公“愚”、智叟“智”嗎?

愚公以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而智空對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來,自然條件是無法改變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從而斷定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爲力的。兩相對比,我們不難看出誰聰明誰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長意味蘊含其中。

小結:文章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運用對比、烘托等手法刻畫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的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的道理。

4、其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一樣嗎?這兩個人在情節發展上有什麼作用?要求學生找出描寫兩人的語言,朗讀並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比較。

(1)兩個人對愚公的稱謂一樣嗎?

其妻稱愚公爲“君”,言語間表達的是對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稱愚公爲“汝”,言語間流露出對愚公的輕視態度。

(2)兩人說話時所採用的句式相同嗎?

其妻說“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裏說“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這兩句詩句式相同,但內容有很大的差異。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講的.,“以君之力”帶有關心的意味,“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她不反對愚公移山。智史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殘年餘力”顯出十足的輕蔑,“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問語氣強烈,毫無掩飾地譏笑愚公。

這兩個人物對情節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妻的“獻疑”,引起全家人討論運土的問題,導致移山行動的開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駁,由此過渡到神話結尾,才顯得自然合理。

(3)兩人所說的話哪一句最不相同?

其妻說“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裏的疑問;而智叟開口則說“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個倒裝句,強調了愚公不聰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對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關心和擔憂,智叟對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定,對愚公十分輕視。

二、難點分析

對京城氏之於“跳往助之”這一細節應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遺男”,年紀很小,他去幫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見愚公的事業受到了衆人的擁護。在從“跳往助之”來看,他是出自真誠、高高興興地去的。孩子閱世不多,不瞭解事情的艱鉅性,所以用天真的態度來對待移山一舉,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過來看,這種“愚”卻表現了他對有意義的事業的熱情。

三、難點分析

神話結尾有什麼作用?

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通過幻想,藉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話結尾,藉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跟宣傳輪迴、報應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質的不同。

四、總結、擴展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臉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動形象,寓意深刻。

討論一,我們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爲什麼?

今天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因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極其偉大而艱鉅的工程,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才能取得勝利。

討論二,有人說:“誰說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擋了路,自己去挖山本來就很健,爲什麼還要叫子子孫孫去吃這苦頭呢?繞山開道或者乾脆搬家不就行了嗎?”你對此是怎樣看的?

這種觀點看起來似乎是“實事求是”的,其實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這篇寓言所要說明的是人力可以戰勝自然的道理,說愚公不愚,就是因爲愚公懂得這個道理,並決心將它付諸實踐,不怕困難,挖山不止;如果繞山開道或乾脆搬家,豈不是屈服於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隸麼?這種觀點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難的心理。

五、佈置作業

l、熟讀課文,背誦“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應”一段。

2、完成課後練習。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 篇15

【導學目標】

1.反覆朗讀課文,探究文章內涵,把握愚公形象,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

2.理解人類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學習愚公精神,敢於正視困難,勇往直前。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學生齊讀導學目標,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這是一首同學們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說了中國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達了後代人對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說,生活的道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但是不論哪種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會有荊棘、有坎坷,面對荊棘坎坷,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樣對待困難的。

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萬仞(rèn)冀州(jì)荷擔(hè)箕畚(jīběn)孀妻(shuāng)

始齔(chèn)智叟(sǒu)窮匱(kuì)一厝(cuò)雍南(yōng)

隴斷(lǒng)懲山北之塞(chéng)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方七百里:面積。迂:曲折,繞遠。畢力平險:盡,全。

懲山北之塞:懲,苦於。塞,阻塞。

聚室而謀:室,家。謀,謀劃,商量。

雜然相許:雜然,紛紛地。許,贊同。

獻疑:提出疑問。始齔:剛剛換牙。寒暑易節:更替。

窮匱:窮盡。苦:愁苦,這裏指擔心。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4.古今異義

年且九十(古義:副詞,將近。今義:連詞,表意思上的遞進關係。)

指通豫南(古義:直,一直。今義:手指。)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古義:連……都……。今義:曾經。)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古義:扛。今義:蓮花。)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古義:草木。今義:毛髮。)

懼其不已也(古義:停止。今義:已經。)

5.一詞多義。

方方七百里(指面積)

方其遠出海門(正當)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固汝心之固(頑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其懼其不已也(代詞,他)

其如土石何(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帝感其誠(他的)

其妻獻疑(他的)

學法指導:

【文言文解題技巧】

1.確認排除法。

有的題目所列的選項較多:我們沒有把握對每一個選項都逐一做出正確的判別。或者爲了節省時間,不想對每一項逐一進行鑑別,就可採用確認排除法——確認其中幾項,排除剩餘的選項,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

2.聯繫對照法

有的選擇題單靠選項本身是難以得出答案的。必須聯繫上下文的內容進行對照,才能作出判別。

3.去同辨異法

有的選擇題的迷惑性答案與正確答案之間,往往只有細微的差別,因此,對備選答案則須去同辨異。之以君之力(的)

雖我之死(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告之於帝(代詞,這件事)

且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在哪裏)

始一反焉(加強語氣)

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飾)

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示轉折)

6.作者簡介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相傳爲戰國時期的列禦寇所著。全書八篇,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啓人們的心智,給人以啓迪與智慧。它的內容多是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等,其中有許多故事直到今天還膾炙人口,由這些故事還形成了不少成語,如杞人憂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聽讀錄音,要求,注意朗讀有疑問的地方(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

【交流點撥】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2.自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譯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3.師生討論交流,共同解決。

4.再讀課文,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中敘述的故事。

【交流點撥】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着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認爲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後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兩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5.梳理全文的脈絡。

【交流點撥】故事背景——介紹兩座山(面積、高度、地理位置);故事開端——愚公率衆移山;故事發展——愚公駁斥智叟;故事結局——移山願望實現

6.按照要求找出下列句子。

【交流點撥】愚公移山原因是: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愚公反駁智叟的觀點的句子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取得辯論勝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的精神是:做事有毅力,有恆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層探究

1.課文題目是“愚公移山”,爲何文章一開頭不落筆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寫“太行、王屋二山”?

【交流點撥】這兩句話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襯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顯出愚公敢於移山的決心和勇氣,也就越顯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開頭寫兩座山的情況,實際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寫了存在的困難,爲寫愚公作了鋪墊。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麼?家裏人是怎樣的看法呢?

【交流點撥】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標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願望,首先就是“雜然相許”;其次是愚公妻“獻疑”:第一,出於對丈夫的關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體問題,完全是爲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務;最後是意見一致,立即行動。

3.“平險”是如何進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還有誰?表明了什麼?

【交流點撥】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②“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衆人的支持。

4.課文寫了兩場爭論,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比較這兩場爭論,說說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麼呢?

【交流點撥】(1)性質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雜然相許”當然包括“其妻”),智叟卻首先是反對。(2)出發點不同。愚公的妻子出於對丈夫的關心,智叟則不同,他是譏笑。(3)氣氛不同。與家人的論爭氣氛熱烈和諧,與智叟的論爭是理直氣壯,針鋒相對。反映了對待困難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智叟——逃避困難。愚公——①艱苦奮鬥精神;②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準備;③發展變化的觀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步驟四品味語言感受形象

1.故事的結局是天神移走了兩座大山,你認爲這樣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爲什麼?

【交流點撥】①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結局不僅沒有損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豐滿高大。正是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把兩座大山揹走,這個神話結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說明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②本文采用神話結尾,藉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美好願望。②這種神話結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由於古代生產力和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難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

2.愚公移山精神是什麼呢?

【交流點撥】就是克服困難的精神。要點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②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鬥的精神;③具有遠大的目光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文章在寫法上多用對比、襯托。在命名上加重對比色調。如愚公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長遠眼光,有堅強的毅力,思想堅定,有奉獻精神;而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他自以爲是,傲慢、武斷,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爲又信口開河、好爲人師。作者反用其意,是帶有明顯諷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襯愚公的“愚”,加重了對比色調,並增加了諷刺的色彩。

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交流點撥】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裏會有“嫦娥”探月衛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裏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裏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裏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附:板書設計】

移山之因:塞、迂

移山過程困難(自然)山高

路遙

工具簡單決心之大

衝突(人爲)其妻獻疑

智叟笑而止之堅忍不拔

移山結局:無隴斷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