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歌曲教學設計

歌曲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歌曲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歌曲教學設計

歌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能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有表情地演唱這首歌。

2)、能夠配合歌詞、歌曲用身體做動作。

3)、能夠用打擊樂器或自尋音源探索聲音的強弱。

4)、能夠運用線條記錄聲音或音樂。

教學重點:

1)、能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演唱這首歌;

2)、能夠配合歌詞、歌曲用身體做動作。

教學難點:

能隨三拍子的音樂節奏,用動作或拍擊物體做出比較正確的反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設疑激趣:

老師今天要考考大家,有沒有信心啊?

1、猜一猜,這是什麼?(出示一個圓圈)

(月亮、太陽、月餅、電燈、媽媽的笑臉……)

2、模仿說話:孩子們的想象真豐富,你能根據這幅圖,照老師的樣子說一句話嗎?

師:X — XX | X — X | X — XX | X — — ||

天上的月亮像盞燈

媽媽的笑臉像明月

學生根據圖展開想像,說出幾句類似的話。

3、聽音畫線:

孩子們說得真好,老師要亮出第三把寶刀了:剛纔我說的話,有的聲音長,有的聲音短,你能把這些長長短短的聲音用線條畫出來嗎?

(老師慢慢念,同學們用手在空中畫,請一個同學到黑板上畫。)

X — XX | X — X | X — XX | X — — ||

天上的月亮像盞燈

媽媽的笑臉像明月

師生一起讀一遍,邊讀邊畫。

注意,現在我把說變成唱了!你也會畫嗎?咱們試試!(老師唱,學生用手在空中畫)

l 3 — 5 5 | 3 — 2 | 1 — 2 3 | 6 — — |

天上的月亮像盞燈,

l 6 — 5 | 3 — 2 3 | 1 — — |1 — — |

地上亮堂堂。

誰能夠把這條曲子唱出來?我們用線來指揮他唱。還有誰想唱一唱?

進一步提高要求:能不能邊唱邊畫?

三、學唱新歌:

1、初聽歌曲,體驗音樂意境:

孩子們唱得真好,我真替你們高興,今天老師就把一個最漂亮的月亮送給你們,好不好?(出示月亮圖)播放歌曲。

2、學歌詞:

剛纔我們不但看到了美麗的月亮,還聽到了一首非常優美的歌,這首歌就叫《望月亮》。

(1)、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首歌詞吧!孩子輕聲讀歌詞,找出不認識的字。誰能告訴他這個字怎麼讀?同桌一起練習,並加入適當的動作。

全班一起表演:邊讀邊做動作。

(2)、數一數,這首歌每小節有幾拍?(三拍)

強弱弱強弱弱強弱弱

探索音響:怎樣表示出音的.強弱呢?

學生自尋音源:拍手、拍肩、拍腿、拍胸、拍桌子、跺腳、搖擺身子等等。

用你們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爲歌曲伴奏吧!(放錄音)

A、隨伴奏用“啦”輕聲齊唱。

B、跟錄音輕聲齊唱。

C、跟錄音伴奏輕聲唱。

四、拓展:

1、表演。

喜歡唱的同學請站起來演唱,喜歡跳舞的同學請站起來跳舞,其他同學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伴奏。(播放錄音,學生表演)

2、欣賞有關月亮的歌:

如:《小小的船》、《望月》、《彎彎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天涯望月》、《月之故鄉》、《十五的月亮》等等。

3、用《小小的船》爲《月姥姥》配樂朗誦

十、小結。

歌曲教學設計 篇2

設計意圖:

在孩子們家裏的鞋架上排列着各式各樣的鞋子,孩子們特別喜歡去穿穿爸爸的大拖鞋、媽媽的高跟鞋、弟弟的老虎鞋,穿大鞋和小鞋是孩子們在生活中很喜歡做的一件事,我抓住孩子的這一興趣點,挖掘其蘊涵的教育因素,設計了本次音樂活動。歌曲《大鞋和小鞋》歌詞結構工整、旋律活潑輕快、節奏富有對比,通過歌曲的學習能感受節奏的不同、強弱的變化,能體驗音樂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活動目標:

1、藉助小圖譜記憶歌詞,學唱歌曲。

2、在老師的引導下,表現歌曲中大鞋和小鞋不同的音樂性質。

3、體驗歌唱活動帶來的愉悅。

活動準備:

1、幼兒穿過大鞋和小鞋。

2、圖譜。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進教室。

“親愛的小朋友們,你腳上穿的鞋子舒服嗎?今天天氣真不錯,我們一起聽着音樂出去走走吧!”隨音樂有節奏地踮步走、踏步走進活動室。

二、引導幼兒觀察,瞭解大鞋和小鞋的不同特徵。

1、(出示大鞋和小鞋的圖片)咦,這是什麼?這兩雙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你穿過這麼大的鞋嗎?大鞋怎麼樣?你穿過這麼小的鞋嗎?小鞋怎麼樣?(又大又重和又小又輕)3、(出示節奏譜)這兒有兩張節奏譜,請小朋友先自己拍一拍再一起拍一拍。(大鞋緩慢,用四分音符的節奏表現;小鞋輕快,用八分音符的節奏表現。)兩張節奏譜有什麼不一樣?哪張送給大鞋?哪張送給小鞋呢?

4、是呀,大鞋又大又重,用慢的節奏表現;小鞋又小又輕,用快的節奏表現。我們也來穿穿又大又重的大鞋和又小又輕的小鞋吧!(做做動作,感受沉重緩慢和小巧輕快)三、引導幼兒聽音樂,啓發幼兒學習大鞋和小鞋所發聲音的不同。

1、教師清唱,幼兒欣賞歌曲。

過渡:老師把大鞋和小鞋編成了一首歌,請小朋友仔細聽一聽,我在歌裏唱了些什麼?

提問:①你聽到了什麼?(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小圖譜)②我穿着爸爸的鞋像什麼?走起路來發出了什麼聲音?

③我穿着娃娃的鞋像什麼?走起路來會發出什麼聲音?

2、 幼兒再次欣賞歌曲。

過渡:我們再來聽一聽,想一想這些小圖片應該怎麼擺放?

請一幼兒上來擺一擺,並一起說一說、唱一唱,驗證對錯。

四、幼兒學唱歌曲,能唱出歌曲的不同性質。

1、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着圖譜來唱一唱這首歌曲吧。真好聽!聲音再整齊一點會更好聽!

2、唱得真好!這一次我們把大鞋又大又重、小鞋又小又輕的感覺唱出來,你們能行嗎?

五、多種形式演唱歌曲。

1、我們來合作演唱好嗎?

①請男孩子唱大鞋,女孩子唱小鞋,大鞋要唱得怎麼樣?(沉重緩慢)小鞋要唱得怎麼樣?(輕快跳躍)②交換一下,請注意你們的聲音哦!

2、表演歌曲。你喜歡這首歌曲嗎?爲什麼呢?那我們一起來表演這首好聽又有趣的歌曲吧!

教後反思:

本次教研活動順利的結束了,下面我從活動的過程、活動的效果這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大鞋和小鞋》是一首經典的老歌,大鞋和小鞋是幼兒在生活中常常穿着玩的,歌曲中的兩段的節奏富有對比性,大鞋和小鞋不僅外形具有對比性,而且所發出的聲音也富有對比性。大鞋沉重緩慢,用四分節奏表現;小鞋小巧輕快,用八分節奏表現,我把這一音樂元素作爲了活動的重難點,活動中,我還把重難點並重前置,突出了學習的重點,也鞏固了學習的效果。如果把歌曲中的兩種聲音的練習放到第二環節來,讓幼兒說說、唱唱,那麼後面學習歌曲就更容易了。

環節的設計流暢、緊扣,過渡自然,通過引導幼兒交流想法、做做動作形成了一個動靜交替的課堂,製作的圖片精緻漂亮,有效地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爲學習歌曲降低了難度。在請幼兒擺放圖片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唱一唱幫助驗證,讓幼兒自主地發現擺放的錯誤,在請幼兒來糾正,並帶幼兒多讀兩遍歌詞,爲後面的演唱做充足的鋪墊。在幼兒演唱歌曲的過程中,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演唱方式,激發了幼兒演唱歌曲的興趣,也鞏固了學習的效果,體驗了合作的快樂。

歌曲教學設計 篇3

活動內容

收集、視聽、演唱20世紀經典歷史歌曲

活動目標

1,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蒐集、整理資料,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通過在活動課準備過程中和活動課上同學間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每個人都發現和肯定自己的價值和學習潛力,增強自信。

2,使學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歷史學科的“過去性”和“借鑑性”,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歷史文化薰陶,促進學生爲國家,民族強大而奮鬥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3,通過活動課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的音樂素養、文學素養、美學素養極其各學科的整合能力,使他們在生活中瞭解歷史。從一個側面瞭解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革命鬥爭和人民的精神風貌。

活動類型

本節活動課的內容屬於藝術系列,活動形式是欣賞活動課。

活動準備

1,教師提前佈置學生預習活動課的要求,說明本次活動課分爲蒐集、整理和視聽、表演兩個階段。

2,在學生蒐集、整理,掌握資料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按照中國革命發展的重大歷史階段對資料進行分類(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改革開放後等)進行篩選(所選的歌曲必須是與歷史有關,能夠反映時代的主題,具有明顯歷史特徵的歌曲)

3,根據全班學生的整體興趣愛好,個人特長,性格特點,性別比例等把學生分成6個活動小組,使各小組確定自己的主持人,選定表演的歌曲、演員,寫好歌曲的串詞。(歷史活動課不是歷史興趣小組,因此一般來說應是全員參與)

4,教師在掌握6個小組活動內容的基礎上,選定活動課的主持人,準備好與歌曲內容相一致的音像資料,從各方面給學生活動創造一個身臨其近的活動氛圍。

活動原則

全員性——力爭使全班學生全員參與

興趣性——採取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時代性——歌曲要反映歷史的時代主題

自主性——發揮學生“自主,自理”的作用,教師只是指導者和倡導者

活動注意事項

1,各小組演出時,注意把背景音樂,詞曲介紹,歌唱表演,伴舞等多種表演手段調配好,以求最佳的活動效果。

2,各個小組在表演時要針對歌曲的內容設計一些問題,表演完畢後請同學回答,以增強活動的互動性,整個活動歷史味要足,要歌唱歷史、展現歷史、感受歷史、迴歸歷史。

3,各個小組之間的節目銜接要自然、緊湊。

活動過程

[教師激趣導入]你還記得幼年時學唱的歌謠嗎?你知道長輩們爲之動情的歌曲嗎?歷史在譜寫着歌曲,歌聲在凝聚着歷史,好的歌曲能夠唱響時代的主旋律。讓我們和着歲月的的旋律,去學唱,去欣賞昔日感人肺腑的歌曲,去豐富我們的歷史知識,今天我們歷史活動課的主題是——《乘着歌聲的翅膀穿越歷史的.天空》。

[主持人串詞]歲月流失,歌聲難忘,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我國人民都創造了大量動人心旋的歌曲,重唱這些歌曲,心中涌動的是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以歌編史,以情詠史更是我們今天活動課的追求。下面請第一小組的同學帶領大家在歌聲中去回顧“五四”運動那壯烈的一幕。

[第一組學生活動]合唱歌曲———“五四”紀念愛國歌

視屏準備——通過大屏幕播放“五四”運動的資料片段作爲背景,屏幕上展示歌詞““五四”愛國的血和淚,灑遍亞東大陸地,雄雞一鳴天下白,同聲擊賊賊膽悸-----”

穿插問題——1、你知道“五四”運動發生的時間和背景嗎?

2、歌詞中的賊指的是什麼人?

3、“五四”運動的結果怎樣?

4、今天,我們應該學習五四青年的什麼精神?

全班活動——略

[小組串詞]五四青年那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激勵着,鼓舞着無數的仁人志士爲中國的富強、獨立而奮鬥,1924年,國共兩黨攜起手來,走上了共同反帝反封建的征程。一首國民革命歌在北伐時響徹大江南北,表達了革命者滿懷信心,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請欣賞歌曲“國民革命歌”。

歌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歌曲,用自然真摯的歌聲表現小牧童在美麗牧場快樂放牧的情景,從而激發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並能用歌聲表現歌曲描繪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節奏。

2.通過簡單的樂器演奏更好的學習歌曲。

教材分析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旋律流暢,節奏輕快,加上簡單和諧的二聲部合唱,把小牧童在美麗牧場快樂放牧的情景展現在人們眼前。歌曲分爲四個樂句,切分節奏使音樂顯得活潑、跳躍。一、二、四樂句節奏完全相同,演唱起來十分輕鬆。第三樂句連續運用切分節奏使音樂富有動感、充滿活力。全曲旋律不斷上行,形成歌曲熱烈歡快的氛圍。

通過學唱歌曲,感受體驗歌曲意境,並用自己自然真摯的`歌聲表現歌曲活潑的情緒。通過演唱歌曲,訓練學生二聲部的演唱能力。

教學過程

一、發聲練習

1.1 2 3 2 1音名演唱

2.1 2 3 4 5 4 3 2 1音名演唱

3.5 4 3 2 1元音演唱

4.1 3 5 3 1跳音演唱

二、導入新課

教師: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八隻小鵝》。

介紹斯洛伐克,觀看圖片欣賞斯洛伐克。

三、歌曲學習

1、欣賞《牧童》動畫,說說歌曲是什麼情緒的?

2、仔細聆聽歌曲,(《牧童》音頻)同學們聽到歌中唱了什麼?是用什麼形式來演唱的?

學生回答:聽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採用合唱形式……

3、學習大切分: X X X ▏X X ▏

4、全曲學習演唱

5、運用雙響筒、三角鐵打旋律

雙響筒:X X ▏X X ▏

三角鐵:X? ▏X? ▏

6、兩人雙響筒,兩人三角鐵擊打旋律,全班同學演唱歌曲。

四、課堂小結

草地上的牧童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了歡樂的牧童,希望你們能夠利用課餘的時間多走進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歌曲教學設計 篇5

活動目標:

1、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通過簡單的樂器伴奏來烘托音樂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並通過不同音色的樂器來區別A、B段的不同情緒。

3、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激發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活動準備: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園風味的背景圖。

2、各種打擊樂器,錄音機磁帶。

活動重點:

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並用合適的打擊樂來表現各段的情緒。

活動難點:

聽辨樂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應的特點。

活動過程:

1、音樂遊戲《什麼樂器在唱歌》。

師:“什麼樂器在唱歌?”閉上眼睛,聽老師選一種打擊樂器,敲出×××的節奏型,馬上睜開看,邊拍手邊說:“××樂器在唱歌。”

2、播放音樂《牧童短笛》,聽辨這首樂曲是什麼樂器演奏出來的'。

師:“請聽聽這首曲子,猜猜是什麼樂器在唱歌?”

3、簡單介紹鋼琴曲《牧童短笛》的音樂背景。

師:“這首好聽的鋼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地區,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着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圖,完整地欣賞音樂。

5、分段欣賞。

(1)聽賞第一段音樂。

師:“我們先聽這段音樂,想一想牧童這時在幹什麼?

教師根據描述,邊操作木偶邊進行小結: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麗的田間。這段音樂是悠揚的,抒情的。

(2)聽賞第二段音樂。

師:“下面,我們來聽第二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剛纔的第一段有什麼不同?聽了感覺怎樣?想想牧童這時又在幹什麼呢?”

教師

小結:牧童這時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翻跟斗抓蝴蝶,這段音樂是歡快的,跳躍的。

(3)聽賞第三段音樂。

師:“下面請你們聽第三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這時牧童又在幹什麼?”

教師小結:這段音樂和第一段是相同的,這種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樣的樂曲叫A-B-A三段體。這段音樂講的是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6、啓發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爲樂曲伴奏。

師:“你們覺得這首樂曲的各段用什麼樂器來伴奏比較好呢?”

7、爲每位幼兒提供2-3種打擊樂,提醒他們在樂曲的A段與B段用不同的樂曲來伴奏,並能在教師的指揮下變換不同的節奏型。

歌曲教學設計 篇6

課題:小學一年級音樂下冊第二單元《春天來了》

 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歌曲《小雨沙沙沙》

2.沙錘

教學目標:

1.學會歌曲《小雨沙沙沙》,並能用語言、動作、圖畫等表達對樂曲的感受。

2.認識沙錘的特性,能用沙錘爲歌曲《小雨沙沙沙》伴奏。

3.培養學生能正確的感知美,理解音樂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教學重點:

1.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培養學生有表情的`歌唱,並在學唱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節奏律動感。

教學難點:

1.爲歌曲創編歌詞。

2.學生探索沙錘的不同節奏型的演奏。

教材分析:

《小雨沙沙沙》是一首天真、活潑的兒童歌曲,bE大調,全曲是由四個樂句構成的單樂段結構,其中 第一樂句與第三樂句完全相同,第二樂句與第四樂句除了句末落音不同外,其它三小節完全相同。每個樂句開始時下行的旋律線和緊接着同音反覆的八分音符旋律進行,映襯着一種輕巧、活潑的情緒。演唱時採用中速,注意保持活潑情緒,在歌詞“小雨沙沙沙”處應處理的弱一些,以表現春雨潤物細無聲的春景。

教具學具使用:

電腦多媒體課件、動物頭飾、自制沙錘。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聽音樂,老師和學生一起做律動。

2.師生問好。

二、創設情境

1.師:今天老師爲大家請來了一位新朋友,你們瞧,她是誰?(多媒體課件:春姑娘)春姑娘一到,大地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你觀察過嗎?

2.教師朗誦一段描寫春天的散文。(多媒體課件:春天景色)

3.教師:你能用最美的一句話或一個詞語來描述春天的景色嗎?

4.教師:讓我們跳着舞到音樂中去尋找春天吧。(聽音樂跟老師表演《春天在哪裏》)

三、學唱歌曲

1.教師:春天太美了,大家都這麼高興,地裏的種子耐不住寂寞了,他想鑽出頭,可是怎麼也鑽出來,怎麼辦?誰能幫得了他?(學生答:小雨)

2.教師:春天的小雨是什麼樣子的?下春雨時會有什麼樣的聲音?你能模仿嗎?

3.教師:小雨沙沙沙的下着,他落在了花園裏、魚池裏、田野裏都有什麼變化?

4.老師代領學生按節奏讀歌詞。

5.啓發學生:春雨還會落在什麼地方呢?會有什麼變化?

6.聽錄音範唱。要求:聽出完全相同的兩句。

7.教唱歌曲。

四、複習鞏固

1.教師:你覺得“小雨沙沙沙”這個地方怎樣唱比較好?爲什麼?

2.用自制的沙錘爲歌曲伴奏。教師:你還可以怎樣爲歌曲伴奏?

3.分別扮演花兒、魚兒和苗兒即興歌表演。

五、活動

1.教師引導學生看圖片爲故事《五彩的春天》編對話。

2.請你代表植物、動物對春雨說一句感激的話吧。

3.動手一起裝扮美麗的春天。

4.給這幅畫起一個名字。

六、小結

1.教師:通過自己的勞動,我們把春天打扮的多美啊。

2.伴隨着優美的音樂,讓我們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的足跡吧。(聽音樂走出教室)

歌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

初步接觸我國內蒙古的民族民間音調風格,從而體現本課的音樂與民族的人文性,初步感受音樂的民族風格.

技能目標

1 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2 在即興編配舞蹈 編曲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材分析:

這首歌曲爲4/4拍,羽調式,歌曲的音樂語言十分簡練,基本素材只有一個包含兩個樂句的8個小節樂段.其節奏舒展,旋律優美,形象的勾勒出一副風和日麗、綠草如茵的草原風光,使人置身於一望無邊的遼闊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第2至第3小節運用了七度大跳,抒發了牧民舒暢愉快的心情,刻畫了他們爽朗豪放的性格,傾吐了牧民對家鄉無比的熱愛和讚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七度音的演唱 歌曲曲調的創編

教學準備:

鋼琴 錄音機 掛圖 伴奏樂器

教學過程:

導入:

師:今天老師想帶同學去一個美麗的地方,這個地方風和日麗、綠草如茵.想去的孩子請輕輕的閉上眼.

生:做好準備.

師: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你和你的小夥伴攜手來到了一個美麗的地方,那裏被人們稱爲“人間天堂”,那裏綠草如茵,天湛藍湛藍的,朵朵的白雲悠悠的飄浮在天空中,牧民們在這裏悠閒的放着牧,牛羊成羣.往遠處望去有一個美麗的大氈房,有一個可愛的穿着民族服裝的小朋友向你和你的小夥伴招着手,好像在說:“來吧,快來我家吧,快來我家做客吧.”這時,你和你的小夥伴一起走向了這個美麗的氈房,走進去後你們發現這裏真的是很漂亮,各種各樣的民族裝飾品,當你們正陶醉在這些精美的物品中時,耳邊突然穿來了一首悠揚的歌曲.此時老師播放《草原上》的錄音.聽完後給學生1分鐘時間靜靜的感受.

授新

1 聆聽教師範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

2 師掛出掛圖,請同學們講一講你平時所知道的關於草原的知識.結合剛纔的感受用最恰當的詞語來形容一下你心中的草原是什麼樣子的.在學生講的同時師一直播放歌曲錄音,讓歌曲一直不斷的在播放,給學生營造一種草原廣闊的感覺.

3 再次聆聽教師範唱,要求學生仔細的聆聽,可以輕聲跟教師哼唱.

4 請學生有‘走’和‘跑’來演唱歌曲,讓學生首次感受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區別.

5 嘗試演唱歌詞,注意哪些字唱的長一些哪些字唱的短一些.另外提醒學生注意歌詞描繪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一副畫面.

6 師生一起配合演唱歌曲

師:藍天

生:高

師:陽光

生:照

師生:草原好熱鬧

師:馬兒

生:跑

師:羊兒

生:叫

師生:這裏風光好

第二段相同

7 師:們有沒有發現在演唱歌曲時有一些字唱的短一些有一些字唱的長一些,你們可以告訴我是哪些字嗎?請舉手回答

生:回答

師:他們是怎麼唱的`呢?

生:回答

師:很好!我們把這些唱的短一些的音叫做四分音符,把唱的長一些的音叫做二分音符,剛纔我們也用跑和走來演唱過了.你們發現沒有,四分音符後面有沒有尾巴?二分音符後面又有沒有尾巴?

生:回答

8 師:草原上有哪些動物呢?如果請你用樂器來表現它們,你會選用什麼樂器呢?爲什麼?

生:回答

9 學生在老師的鋼琴伴奏下用小樂器爲歌曲伴奏,XX XX|XX XX|

創編活動

1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 師:今天所有的子表現都非常好,可是老師覺得要是你們可以完成下面這個任務的話,今天的你們會玩的更開心的.想來完成這個任務嗎?

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4到5個孩子一個小組.分鐘時間讓孩子們爲歌曲創編討論,要求要有草原的特色,讓我們一看就知道你要表現的是草原.

3 師生討論蒙古草原的舞蹈動作最有特色的是什麼?提示:騎馬的動作

總結

師:通過今天學習蒙古族歌曲和編創蒙古族舞蹈你們瞭解到的蒙古族人民他們的性格是什麼樣的?

生:爽朗 豪邁的

師:既然你們體會到了,請你們用這樣的心情來演唱歌曲《草原上》

生在老師的鋼琴伴奏下做着騎馬的動作唱着歌曲離開教室.

歌曲教學設計 篇8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捷克民歌,C大調,2/4,一段體,二聲部輪唱。旋律流暢,節奏規整,表達了“我”對白鴿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感受兩個聲部表現出的和聲美,指導學生運用自然真摯、有控制的歌聲表現歌曲,同時教會學生看二聲部的歌譜。

二、教學目標

1. 通過學唱歌曲《白鴿》,體會二聲部歌曲演唱的特

2. 正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有感情地表現二聲部歌曲。點與美感,在演唱中感受集體主義的精神,體驗合作帶來的愉悅。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學唱中正確把握旋律的`節奏,在“對抗”中保持平衡與自然,體驗聲部的和諧美與層次感,在演唱中感受合作互動的美感。

教學難點:在分聲部演唱中準確把握旋律與節奏。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

活動1

(1)教師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的課堂上來了個美麗的小客人,我們來看看,它是誰呢?

學生觀察圖片回答:小白鴿

(2)教師導語:這是一隻來自捷克這個國家的白鴿,他給我們帶來了一首歌曲,我們聽聽看,這隻小鴿子,在做什麼呢?

學生活動:初聽歌曲

2. 新歌感受

活動2.1 —— 介紹捷克

(1)教師過渡語:同學們,這首非常好聽、可愛的歌曲《白鴿》你喜歡嗎?咱們先跟着它,去了解一下它的家鄉吧!

捷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東靠斯洛伐克,南鄰奧地利,西接德國,北

毗波蘭。地處北溫帶,受海洋氣候影響較大,年均溫度6.5℃。年均降水量爲696毫米。

面積78866平方公里。人口一千多萬人。其中90%以上爲捷克族,官方語言爲捷克語。主要宗教爲天主教。捷克首都,布拉格。

捷克在音樂創作上有着優秀的傳統,在歐洲音樂中獨樹一幟。

歌曲介紹:這就是這隻可愛的小白鴿的家鄉,同學們,這首來自捷克的民歌《白鴿》,讓我們在今天的音樂課上學會它吧!讓我們再聽一遍,你能聽出,歌曲的情緒嗎?

學生活動: 再聽歌曲,感受情緒

教師總結:歌曲清新、琅琅上口,展現了清晨時的一派寧靜、清新的氣氛。表現出人與白鴿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景。

活動2.2 —— 感受輪唱

教師導語:同學們,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我們之前學過,你還記得嗎?咱們再聽一遍,請你回憶一下!

學生再次聆聽,感受輪唱。

學生回答,教師給予糾正。點明歌曲爲二部輪唱的演唱形式。

3. 歌曲演唱

活動3.1 —— 學唱一聲部

教師:同學們,這首歌曲雖然是輪唱歌曲,但是旋律很簡單,跟着老師我們一起先把旋律學會吧!

學生活動:跟唱第一聲部,先唱第一聲部曲譜幾遍,唱熟練。再加入歌詞唱幾遍,正確而熟練地唱出第一聲部旋律。

活動3.2 —— 和錄音輪唱

教師導語:旋律我們都會唱了,咱們試着跟錄音論唱一次,要注意起拍位置。提示學生:同學在錄音演唱了兩小節(數四拍以後)之後進入演唱,靜心保持旋律的準確流暢。不要分心,按節奏演唱自己的旋律部分。既保證各聲部的旋律正確和節奏飽滿充分,又要“耳聽六路”,感受聲部的不同層次,體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矛盾”與“統一”。

活動3.3——學生分聲部輪唱

教師導語:我們能夠準確的和錄音輪唱了,那大家能不能自己試試呢? 教師提示:當和錄音輪唱時旋律、節奏基本上做到統一準確後,教師指導學生向“均衡”與“和諧”的高目標邁進。要求學生份兩個聲部演唱,各聲部不要聲嘶力竭地“搶風頭”、“比嗓門”,而是力求保持聲部的輕鬆自然,唱出旋律的遞進感和強弱分明的節奏。由於整個旋律中每顆音符都沒有連音線,因此每個字音力求自然輕快,不要唱得過強過亮。四分音符要飽滿,二分音符要拖夠時值,讓聲音平穩延伸。

活動3.4——聲部交換

教師導語:我們可以互相交換一下聲部試試看,注意剛纔老師的提示。 第一聲部與第二聲部交換,感受不同層次效果。

4.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會了捷克的《白鴿》這首歌曲,也再一次體驗了輪唱的演唱形式。你們知道嗎?外國還有很多優秀的民歌作品,它們代表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在課餘時間能夠多欣賞一些外國民歌,增加自己對各個國家民歌的瞭解。

歌曲教學設計 篇9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楓橋夜泊》

2、欣賞《靈隱鐘聲》

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感受音樂,瞭解中國的傳統的寺廟文化。

[智育目標]:能有較長的氣息,連貫的聲音演唱《楓橋夜泊》。

[素質發展目標]:瞭解與鐘聲有關的故事,歷史等。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能有較長的氣息,連貫的聲音演唱《楓橋夜泊》。

[教學難點]:能有較長的氣息,連貫的聲音演唱《楓橋夜泊》。

教學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磁帶

學生活動設計

唱歌,欣賞。

教學過程:

1、欣賞歌曲《楓橋夜泊》。

師:請同學們聽一聽這是什麼聲音?你聽後有什麼感受?

生:這是鐘的聲音。

師:鐘聲是我嗎生活中常聽到發哦的聲音。但是,在不同的場合給人的感覺就會不一樣。下面請大家聽一首歌曲,聽一聽這歌裏的鐘聲表現的是什麼情緒?

生:欣賞歌曲並回答。

師:這是根據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譜寫的歌曲,雖然詩裏並沒有直接表現鐘聲的詞語,卻表現了一個離家遠行的人聽到鐘聲之後的思想情緒。現在我們再聽一遍,想一想,音樂是怎麼樣表現這種思鄉情緒的。

生:第二次欣賞歌曲並回答。

2、學唱歌曲《楓橋夜泊》。

師:爲了表現思鄉的情緒,歌曲的速度較慢,運用了較多的下行旋律,在演唱上聲音要連貫。現在,我們試唱第一樂段。

生:視唱第一樂段。

師:歌曲的第一樂段情緒基本上比較平穩,我們再來聽聽歌曲,聽一聽第二樂段和第一樂段在情緒上有什麼不同?

生:欣賞歌曲並回答。

師:同學們的感受很正確,第二樂段的情緒更加激動,突出了思鄉的.情緒。在演唱的時候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生:視唱第二樂段,教師注意糾正切分音和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師:這首詩大家非常數億,請一位同學合着音樂給大家朗誦一下。

生:配樂朗誦。

師:有人知道寒山寺嗎?

生:回答......

師:寒山寺在蘇州市城西的楓橋鎮,已有1400多年曆史,傳說,有個叫寒山的高僧在寺內做住持,就改名爲寒山寺。唐代詩人張繼再來到這裏,寫下了著名的《楓橋夜泊》,從此這首詩成了千古絕唱,也使寒山寺名揚中外。其實寒山寺是一座小寺,本身並不宏偉,是張繼的《楓橋夜泊》增添了寒山寺的魅力。詩的書法作品和意境畫更增添了這座古寺的內涵。寒山寺實際上已經成爲了一種文化的象徵,而不單單是一座古寺,使我們對悠久歷史文化更加懷想和崇敬。所以,在演唱時,要更好地表現古詩的意境。現在,我們完整地演唱歌曲。

3、欣賞電子琴獨奏《靈隱鐘聲》。

教師先向同學們介紹靈隱寺。讓學生聽由電子琴演奏的音樂會帶給你什麼要的感受?

出示靈隱寺的圖片及介紹,讓學生進一步瞭解靈隱寺。

在《靈隱鐘聲》的音樂中朗誦這些詩,對音樂就會有更深的理解了。

4、再次演唱《楓橋夜泊》,感受古典文化帶給我們的藝術魅力。

教學反思:

讓學生在聆聽過程中喚起學生的音樂記憶,以“鐘聲”爲切入點展開教學。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能夠主動參與到音樂的感受中獲得美好的體驗是本課成功之處。不足之處是學生在對音樂主題的視唱上還有一定的難度。《靈隱鐘聲》是教材中一首構思巧妙、形象鮮明的電子琴獨奏曲,以電子琴豐富的音色和寬廣的表現力描繪出了著名的佛寺“杭州靈隱寺”的風采。其中有段古色古香、頗有幾分佛教音樂的神韻的旋律,令人如見香火繚繞,如聞輕聲喃喃。孩子們特別喜歡,尤其是我在教學中讓孩子用“響舌”跟這段旋律伴奏,模仿敲木魚的聲音,然後再請幾個同學在其中敲擊木魚,孩子們顯得特別有狀態。課本中對這段旋律也有部分歌譜出示

歌曲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

校園經典老歌《同桌的你》

教學目標:

1、學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同桌的你》。

2、通過學習掌握6/8歌曲的節奏特點。

情感目標:鼓勵學生珍惜校園生活,珍惜同學之間的友誼。

重點與難點:

1、重點:學唱歌曲《同桌的你》,重溫經典老歌柔和、優美的旋律。

2、學難點:準確把握6/8歌曲的節奏特點,把握歌曲的音準。

教學準備:音樂鋼琴授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複習上節內容:集體演唱歌曲《草原舞曲》,對出現的問題再次做以糾正。

二、新課教學:歌曲學習《同桌的你》

(一)、作品簡析:歌曲《同桌的你》是一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經典校園歌曲,旋律柔和、動聽。6/8歌曲的節奏特點。歌詞樸實貼近生活,能喚起我們對校園美好生活的種種回憶。演唱起來自然、親切,回味悠長。通過歌曲的演唱,可以提示我們更加珍惜同學之間的情誼,珍愛目前擁有的校園時光。

(二)、歌曲學習

1、播放視頻《同桌的你》,讓學生體驗感受。激發情緒。

2、學生討論:對剛剛聽到的歌曲進行初步的`分析,如:歌曲的情緒是什麼樣的?(柔和、像回憶又像在訴說)歌曲的速度怎樣(較快)歌曲的節拍有什麼特點?(6/8節奏)等等。

3、再次播放歌曲錄音

歌曲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內容:

教材第十冊第六課《編花籃》

教學目標:

1.能用活潑的情緒、優美的聲音,準確地演唱歌曲《編花籃》,用歌聲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2.在演唱《編花籃》的過程中,掌握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瞭解民歌創作的基本特點;

3.聆聽不同版本的《編花籃》,在欣賞過程中即興參與音樂活動,進一步感受河南民歌的風格和特點,從而對河南民歌產生興趣。

教學重、難點:

運用聽唱、識譜等多種形式學唱河南民歌《編花籃》,準確演唱歌曲中帶有裝飾音和襯詞的旋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帥聲情並茂地演唱安徽民歌《鳳陽花鼓》,學生欣賞。

教師: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麼?它屬於什麼類型的歌曲?

2.學生自由演唱民歌。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民歌入手,激發其對民歌的學習興趣。)

二、寓教於樂

學習《編花籃》

1.初聽歌曲,初步感受河南民歌的地方特色。

教師:你認爲哪。一句最有特點?

2.學唱歌曲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樂句。

(提示:第一小節帶有河南方言的色彩,演唱時注意前倚音時值很短,四分休止符休止半拍;方言對於民歌風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示:演唱方法和豫劇中的甩腔相似,首音加重,演唱時配以豫劇中的亮相動作;甩腔的運用,凸顯了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

3.再次聆聽範唱,跟唱前兩小節和最後兩小節,並介紹伴奏樂器三絃。

4.趣味理解歌詞。

(1)教師聲情並茂地範唱歌曲。

(提示:歌曲表現了什麼內容?)

(2)師生配合,用接龍的形式朗讀歌詞。

(3)瞭解歌詞押韻和運用襯詞的特點。

(設計意圖:強調襯詞和押韻,使學生了解襯詞和押韻足我國民歌歌詞創作的特點之一。)

5.進一步學唱歌曲旋律。

(1)引導學生用Ian演唱歌曲旋律。

(2)再次聆聽,默唱歌詞。

(3)學習演唱歌詞。

(提示:教師及時糾正學生演唱不準確的樂句。)

(4)教唱難點樂句,強調附點和下滑音。

(5)正確、完整地演唱歌曲。

(提示:引導學生準確表現出前倚音、下滑音、難點樂句以及甩腔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6)觀賞課件牡丹花圖片,激發學生的

演唱熱情。

(7)完整地、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創造表現

教師:這首歌曲旋律輕快、活潑,被人們廣泛傳唱。

1.對比欣賞和張也演唱的《編花籃》,從演唱速度、伴奏樂器和演唱形式上加以分析。

2.創新表現歌曲。

(1)採用不同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2)聲勢合作爲歌曲伴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參與表演的積極性,瞭解不同的伴奏樂器會給歌曲帶來不同的聽覺感受。)

四、完美結課

教師:同學們,希望你們以後能夠卜動地去了解更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國家的民歌,瞭解更多的民歌文化。

歌曲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能用和諧統一的聲音和愉快的心情演唱二聲部歌曲《清晨》。

2、能和同學合作,設計多種演唱形式來豐富和表現歌曲《清晨》,並從中享受音樂的樂趣。

3.在學習歌曲中讓學生懂得珍惜清晨的美好時光,珍惜兒童時代的美好時光。

教學重難點:

1.能用和諧統一的聲音演唱二聲部歌曲《清晨》。

2.區分聲樂的兩種演唱形式——合唱與重唱。

教學準備:

手風琴、課件、班班通

教學方法:

聽唱法、自主學習、合作、示範教學過程:

課前宣講:

組織同學們唱愛國主義歌曲《我的中國心》

一、導入

二、新授

學習歌曲《清晨》

1、播放《清晨》

師:這是一首校園歌曲,在演唱風格上要通俗樸素,像說話似的歌唱。首先我們來聽一遍歌曲,請你感受歌曲的情緒

(學生答:歌曲情緒)2、再聽歌曲

根據歌曲情緒的變化可以爲歌曲分爲幾個樂段呢?每段的情緒分別怎樣?(三段:第一段活潑,第二段優美,第三段活潑)

3、自學旋律

(1)輕輕跟唱旋律,找出你認爲比較難唱的.地方——(學生自由發言)

(2)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學生出現的問題給與幫助,指導學生唱準歌曲,引導學生觀察歌曲旋律的特點,找出相同或相似樂句,講解“同頭換尾”的概念和D.C.反覆記號的作用,分析歌曲ABA三段體結構

(3)生分別齊唱一二聲部旋律

(4)生分組分聲部唱旋律重點強調:每個聲部的同學在演唱時聲音不要太大,相互兼顧,聲音均衡(二聲部難度要大一些,可以讓音準非常好的學生唱第二聲部,老師也參與到第二聲部中)

4、師示範歌曲學生評價

5、這首歌曲一共幾段歌詞?學唱第一段歌詞:悄悄慢唱:間奏(3616-)她使歌曲輕快而活潑更富有動感,這一段生動地表現了人們早起迎着晨曦鍛鍊身體的情景。----分唱----交換----連起加快一點唱。

第二段:直接唱。 -----分唱---糾正(加手勢)(板書)兩條龍,同頭換尾。還有第二部分附點、末尾音的音高。注意看老師手勢。(山坡)----交換--- ---連快。這一段旋律優美舒展,歌曲通過對春天的草原,綠油油的秧苗。叢叢的山林等充滿生機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繪,不僅表現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也充分表現了人們只爭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第三段同前第四段:直接唱。歌曲在D.C.反覆後又重複了第一部分的曲調,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結束全曲。四段連起來(隨琴錄音伴奏)

6、指導學生用輕巧、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

7、全班同學一起有感情的演唱《清晨》全曲。

(三)編創

師:我們學了這麼多種演唱形式,你還能爲這首歌設計一種演唱形式嗎?你覺得,怎樣唱,纔會讓這首歌唱得更美呢?分小組討論用什麼演唱方式來演唱這首歌。學生分組用不同的方式表現歌曲。

方案範例:

方案1:演唱形式:我唱第一聲部,邀一個同學唱第二聲部,一道演唱這首歌,並請全組的同學爲我們伴舞。

方案2:演唱形式:我們全組的同學一起來合唱這首歌。 方案3:演唱形式:我一個人獨唱第一段,再和全組的同學一起合唱第二段。)

學生間相互評價,評出唱得最好的一組。

(四)、小結

師:----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希望同學們正像歌中唱的那樣:“奉勸大家要起早喔喔,美好時光不要辜負了。”伴隨着歌曲離開教室。

歌曲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遊子吟》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演唱《遊子吟》這首歌曲,抒發對母親的眷戀與熱愛之情;並對學生進行親情的教育。 教學難點、重點

1、帶着深愛母親的情感完整地歌唱《遊子吟》,並對學生進行親情的教育。

2、二聲部合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手段

DVD機、課件、電腦媒體等。

課時 1節

歌曲簡析

《遊子吟》這首歌是根據唐代詩人孟郊吟唱送給慈母的頌歌。作品充分表達了人類共有的母子親情。歌曲用了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縫衣細節,誰都經歷過、體驗過的這一細節,而母親的慈愛之情正是在這日常生活中的最細微處流露出來的。詩人以“三春暉”比喻慈母之愛的廣闊深厚,以“寸草心”比喻兒女對慈母的報效之情。並進行親情的教育。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聲音練習

2、二聲部練習: 以3度音程爲主進行練習。

 二、新課教學

1、感受歌曲。

聽錄音的範唱,用手臂畫出旋律線,體驗旋律的美感。可以反覆做兩三次。請學生思考歌曲共有幾個樂句?爲什麼這樣劃分樂句? 在節拍機上爲歌曲《遊子吟》找到適當的'速度,並寫在曲譜的左上角。

聽音樂反覆朗讀歌詞,理解歌詞含意。(可以按節奏有情緒地朗讀)

2、演唱歌曲。

①隨錄音學唱。

確定換氣點。如:慈母手中線(換氣),遊子身上衣(換氣),臨行密密縫(換氣),意恐遲遲歸(換氣)。誰言寸草心(換氣),報得三春暉!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高位置的混聲演唱《遊子吟》。音色要圓潤。

歌曲中的每一句演唱要要有情緒上自然起伏,大連線唱得連貫流暢。

歌曲中演唱時注意弱起演唱,體驗弱起小節的美感。

帶着深愛母親的情感完整地歌唱《遊子吟》。

②分兩組,唱二部合唱。

全體學生拍出高聲部的節奏。

全體學生唱高聲部旋律,唱過兩次後要求背唱。

全體學生默讀低聲部旋律,教師輕輕拍擊節奏,鍛鍊學生內心聽覺。

全體學生背唱低聲部旋律。(當然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背唱準確,可以打開譜子看唱一遍後,再背唱,鍛鍊音樂記憶能力。) 學生完整視唱旋律。學生歌唱時,教師歌唱與之對比的聲部。 教師演唱旋律,學生視唱與之對比的聲部,並且要求分句背唱。 學生分爲兩組,分別歌唱高、低音聲部,做二部合唱。 由兩個學生分聲部歌唱,檢查學生個人掌握情況。

由學生個人歌唱一個聲部,在鋼琴上彈奏另一聲部,並注意按照教師的要求,隨時進行聲部交換。

有情感地演唱二部合唱《遊子吟》。

3、情景表演唱。

瞭解古詩創作背景:《遊子吟》是孟郊50歲任粟陽時寫的,詩人此時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再看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母親,回想自己20年來爲謀求出路而顛沛流離四處漫遊,如今雖結束了遊子生涯,可以迎接母親同享天倫之樂,但母親一生操勞、養育和教導之恩,豈能報答得了!於是詩人吟唱了這首送給慈母的頌歌。

前臺是一人扮演唐代詩人孟郊,穿着唐代的長袍,站在一棵松樹下吟頌着古詩《遊子吟》;

後臺是一人扮演唐代詩人孟郊的老母親,穿着唐代老夫人的衣衫,頭髮斑白,眼睛模糊,正在燭光下縫衣衫;

背景音樂是全班同學吟唱《遊子吟》。注意提醒學生演唱的聲音要小於朗誦古詩的聲音。

4、歌曲拓展。

學唱這首歌曲你有些什麼感想?

媽媽都爲你做過什麼?你爲媽媽又做過些什麼?媽媽是怎樣愛你?你又是怎樣愛媽媽的呢?你能爲媽媽做些什麼?

5、小結。

6、本課結束。

歌曲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理解詩歌的語言和吟誦詩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難點: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

教具器材:掛圖、錄音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二、初讀指導。

1、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讚美長江的詩歌。(板書:長江之歌)

《長江之歌》是電視系列片《話說長江》的主題歌歌詞。

2、出示地圖,指出長江的位置和所流經的地方。

3、你們對長江有什麼瞭解呢?

4、放錄音:《長江之歌》歌詞豪放,歌聲雄渾,我們一起來欣賞

1)、自學生字詞。

2)、檢查處學效果

(1)出示詞語:乳汁 哺育 挽起 盪滌 塵埃 灌溉 奔去 各奔東西

(2)指名逐詞讀,指點學生從平翹舌音、前後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區分加點字讀音的異同。

3)、各自輕聲試讀課文。

4)、分節指名朗讀課文。教師相機指點。

5、四人小組自由讀課文,討論:哪些地方讀懂了?互相交流。看圖說話。

請同學們自由說說看。

聽音樂。

1)、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

2)、描紅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丰采 依戀 盪滌 塵埃 磅礴 灌溉

4)、讀課文。

三、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滌 埃 灌 溉

2、指導寫字:

乳:左右基本等寬。

汁、哺、挽、滌、埃:左窄右寬。

灌、溉:左窄右寬,因筆畫較多,寫時要緊湊一些。

1、學生認讀。

2、學生練習寫字,教師巡視指導。

作業

1、讀課文,背誦古詩,學習歌曲。

2、抄詞語(兩遍)。

3、組詞。

哺()溉()濤()源()

輔()概()滔()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理解詩歌的語言和吟誦詩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難點:背誦詩歌

教學方法:自讀自悟

一、複習檢查。

二、精讀訓練

播放系列片《話說長江》片斷,聽《長江之歌》。

《話說長江》這部系列片讓我們感受到了長江那宏偉、壯觀的氣勢,作者說——出示:

我們讚美長江,

你是無窮的源泉;

我們依戀長江,

你人母親的情懷。(引讀)

說說讀了這句詩想了解什麼。

(1)爲什麼說長江是無窮的源泉?

(2)“情懷”是什麼意思?爲什麼說長江有母親的情懷?

精讀第1節

(1)自由讀,分組討論:從哪些地方看出長江是無窮的源泉?

齊讀

自由讀。學生討論交流

討論

出示:你從雪山走來,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東海奔去,

驚濤是你的氣概。

指導朗讀:這兩個分句我們該怎樣讀?哪些詞提示了你?

從哪些地方看出長江有母親的情懷?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兒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指導學生看地圖,並聯系實際想象體會“哺育、挽起”的意義。

指導朗讀

精讀第2節。

從哪些地方看出長江是無窮的源泉,它有母親的情懷?

討論:(“雪山”在祖國的最西部,“東海”在祖國的最東部,長江能從祖國的最西部走來,向祖國的最東部奔去,說明她源泉是無窮的。)

(第一個分句要讀得柔和一些,因爲長江是“走來”,第二個分句讀時要讓人感覺有氣概,因爲長江是“奔去”。)

默讀第1節,思考,討論交流:(“哺育各族兒女”:只有母親纔會哺育兒女,在這裏把長江看作了母親,而且長江哺育的是各族兒女,可見這位母親的胸懷是多麼的寬闊。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這裏又把長江擬人化了,長江很長,它就像母親伸長那健美的臂膀,從西至東,把祖國的高山大海拉在手裏,讓它們緊密聯繫在一起,永不分離。)

第一句讀得很深情,最後一句讀出“讚美”“依戀”

四、練習朗讀全詩。

師引讀學生跟讀。

指導朗讀、背誦,學唱歌曲。

交流:(“遠古”是指很遙遠的古代,長江從遠古走來,向未來奔去,時間跨度很大,長江永遠不會停息,所以說它是無窮的源泉。)

(“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土”:母愛是純潔的、神聖的,長江像母親一樣滋潤着祖國的每寸土地。“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母親的力量是巨大的,長江就像母親一樣,對新時代的發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業

1、填空:你從雪山走來;你向東海奔去,你用甘甜的乳汁;你用健美的臂膀。我們讚美長江;我們依戀長江。

2、背誦詩歌。

3、學唱歌曲。

4、收集有關長江的資料。

西江月

(宋)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