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語文課程教學設計的案例

語文課程教學設計的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課程教學設計的案例,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課程教學設計的案例

語文課程教學設計的案例1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恭恭敬敬、旌節、氣節、置之度外、屈指可數”等詞語。

2、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來體會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感受與學習蘇武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中,寧死不屈,忠誠於本民族與堅決維護國家尊嚴的崇高品質。

教學重點:

講讀課文的第五到第六節,蘇武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中,寧死不屈,忠誠於本民族與堅決維護國家尊嚴的崇高品質。

教學難點:

品味關鍵詞語來體會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出示插圖,認識蘇武板書:蘇武

2、簡介:蘇武和西漢的歷史背景,及兩國的關係。

3、板書:牧羊理解:牧課題補充完整

4、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

思考:課文中有幾次寫到旌節?

蘇武又是怎樣對待這支旌節的?

2、交流板書

(1)蘇武知道這旌節是代表國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過來。

理解:旌節板書

板書:接

指導朗讀:讀出蘇武鄭重其事的態度。

(2)蘇武手握旌節,氣憤地說:“我是代表國家的,寧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書:握

指導朗讀:讀出蘇武寧死不屈的精神。

(3)蘇武不等衛律說完,怒目圓睜,手舉旌節大聲喝道:“衛律!你是漢人的兒子,漢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還有什麼臉來和我說話!”

板書:舉

指導朗讀:讀出蘇武內心極其憤慨的`語氣。

過渡:看來,這兩次鬥爭無論匈奴王是威逼還是利誘,都無法使蘇武屈服。在這種情況下,他又生出了一計。那便是——蘇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麼羊呢?

三、學習第三、第四重點節

(1)輕聲自由讀讀第4小節,看看你能讀懂些什麼?

(2)學生交流。

(3)小結:你看,這真是一個毒計,匈奴王真是陰險狡詐呀!但蘇武又是怎樣面對的呢?

(4)學生默讀第五節,劃出讓你感動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邊野草遍地,沒有人煙,惟一和蘇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節。

(內心是孤獨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種堅定的信念。)

B、蘇武頑強地忍受着各種折磨。餓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飢;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羣依偎在一起取暖。

師生對讀,(感受到後面的話是把前面的折磨寫具體了)

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蘇武在想盡辦法克服種種困難)

板書:餓渴冷

出示圖片,想象蘇武還會面臨哪些困難?

C、蘇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卻始終手持那支旌節,不論白天放羊,晚上睡覺總不離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學生感悟到蘇武不是爲自己活,而是在爲國家而活。

D、他經常仰望着南飛的大雁,屈指計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舉着旌節回到祖國。

抓關鍵詞:經常(換詞)——常常,時常,南飛的大雁:漢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國,多想成爲一隻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國。

屈指計算日子:再次體會歸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歸國心切

小結:蘇武就是這樣一個寧死不屈,堅決維護國家尊嚴的人,讓我們充滿深情地讀讀這一節。

四、學習第六節

過渡:茫茫荒漠,野草叢生,人煙絕跡,蘇武時時刻刻緊緊握着這支和他患難與共的旌節。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過去了,蘇武在異鄉歷盡了千心萬苦,受盡了非人的折磨,經過漢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終於答應放蘇武回國。

1、抓住40歲,已滿頭白髮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再改成反問句

五、總結課文

1、過渡:學到這,你覺得蘇武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想對他說什麼?

在敵人面前不屈不饒,堅持正義,堅決維護國家尊嚴的人。他不愧爲中國曆的一位愛國志士。

2、評價:後人是這樣評價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節不褥。

任海枯石爛,心如鐵石堅。

3、激發興趣: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還有許多像蘇武那樣的民族英雄,如岳飛、文天祥、林則徐等人,我們不僅要敬佩他們,而且要學習他們,熱愛祖國,忠誠祖國,報效祖國,有興趣的同學可去圖書館或上網搜索有關內容,下節課我們來交流。

語文課程教學設計的案例2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文章中的描寫想象畫面。

2、根據描寫聲音的四字詞語想象畫面。

3、用表示時間的詞語來描述事物。

4、在橫格中寫字,字的中心要在橫格的中線上,注意字距要差不多,標點符號和字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養成提筆就練字的習慣。

5、欣賞並積累《鹿柴》。

【教學重點】

根據詞語想象畫面;積累古詩。

【教學難點】

1、能夠根據文章中的描寫想象畫面。

2、積累詞語,理解並運用。

3、利用插圖,瞭解古詩大意。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同學們,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課文這些課文都是自然景觀。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自然景觀的呢今天我們通過學習“語文園地”的內容解決這些問題。(板書:語文園地)

二、學用結合。

板塊一:交流平臺

1、同學們,你們一定遊覽過許多名勝古蹟和名山秀水吧在電視裏、書本上應該也觀賞過許多風景優美的畫面吧你們遊覽或見過的自然景觀應該怎樣向大家介紹呢(板書:寫想象畫面)

2、課文《觀潮》中第4自然段:“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這段話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手法,把大潮由遠及近的樣子和聲音穿插描述,展現了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景觀。

師:作者是怎樣描寫想象畫面的(板書:看到)

3、課文《走月亮》中,“我似乎聽到了潺潺的`溪流聲、秋蟲的鳴叫聲……”

師:作者又是怎樣描寫想象畫面的(板書:聽到)

4、讀了文章,你還能“聞”到什麼(板書:聞到)

a、小組交流。

b、構思巧妙,感情真實。

c、要觀察生活,表現生活,想象不是胡編亂造。

d、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5、學生以四人爲小組共同交流,互相評議。

板塊二:詞句段運用

6、詞語:

人聲鼎沸鑼鼓喧天震耳欲聾響徹雲霄

低聲細語竊竊私語鴉雀無聲悄無聲息

(1)讀一讀,理解詞語的含義。

人聲鼎沸:人羣發出的聲音像水在鍋裏沸騰一樣,形容人聲嘈雜喧鬧。

鑼鼓喧天:鑼鼓震天響。原指作戰時敲鑼擊鼓指揮進退。後多形容喜慶、歡樂的景象。

震耳欲聾:耳朵都快震聾了,形容聲音很大。

響徹雲霄:響聲直達高空,形容聲音十分嘹亮。

低聲細語:形容小聲說話。

竊竊私語:私下裏小聲交談。

鴉雀無聲:形容非常安靜。

悄無聲息:沒有聲音或聲音很低,形容十分安靜。

(2)想一想:這些詞語讓你想到了什麼畫面

生:“人聲鼎沸”讓我想到了人們觀潮時的熱鬧場景。

生:“鴉雀無聲”讓我想到了教室裏同學們認真學習時的情景。

(3)先小組內交流,再選小組代表說一說。

詞語:

風煙花霎時頓時忽然

雷雨小狗過了一會兒一會兒工夫

(4)說一說每組加點詞語的意思。

理解加點詞的意思,對比不同。第一組中的詞語表示時間短。第二組中的加點詞語的意思表示時間比第一組長一些。

(5)拓展運用。

①請按照速度由慢到快的順序排列下面的詞語,說出你的想法。

衝過去跑過來走過來

②選擇兩個加點的詞語分別造句。

一陣風吹過,天空頓時塵土飛揚。

我家的小狗一會兒工夫就把一盤肉吃完了。

①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注意加點的詞語的用法。

②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可以根據詞語的意思寫出畫面。

(板書:根據意思寫畫面)

板塊三:書寫提示

7、寫字的時候要注意:

(1)字的中心要在橫格的中線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標點符號和字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3)認真對待每次寫字,養成提筆就練字的習慣。(板書:書寫提示:保持平衡保持距離)

8、寫一寫。

(1)先照着字帖寫,一邊寫一邊念筆畫名稱。

(2)再在橫格中寫字,寫好之後對照比較,看看哪個字的筆畫沒有寫好,再重寫。

板塊四:日積月累

9、學習《鹿柴》這首詩。(板書:鹿柴)

(1)朗讀這首詩。

(2)作者簡介。

(3)說說詩句的意思。

(板書:說說詩句的意思)

第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裏,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影。

第三、四句句意: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陰暗處的青苔上。

10、展開想象,感悟詩情。

學生看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中詩人感受到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11、學生讀讀背背,教師測試學生背誦情況。

12、檢驗學生的背誦情況。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會了怎樣描寫想象畫面,學會了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學會了怎樣在橫格中書寫句子,還學習了一首古詩,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語文課程教學設計的案例3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有人說,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說,我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有人說,我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我們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臥薪嚐膽,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對現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分析課文:

(一)整體感知課文:

1、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學習的意義:提高和改變自己。

3、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4、學習的方法態度:積累、堅持、專一。

(二)讓我們分析第二段(學生齊讀,老師糾正讀音)。

1、字詞積累:

以爲:“以之爲”的省略,“把…作爲”。

就:靠近。

乎:句中相當於“於”。

2、思考:本段一共有幾個比喻句

明確:共五個。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說明經過某種人爲或自然的變化過程,事物可以改變原有的性質。

木直中繩??使之然也。已經改變的本性,是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特性的,學習對於人的本性的改變有着決定的不可逆轉的.作用。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同樣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經過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成爲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三)齊讀一二段,試着背誦

第二課時

(一)朗讀第三段。(老師正音)

1、第一句話的前半部分講到了思和學,強調的是什麼?(答:學習。)後半部分,用了哪個比喻句?(答: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可以開闊人的視野。)

2、找出四組比喻句並翻譯: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②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③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二)探討第四段:大家齊讀並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個)。

1、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着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纔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纔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知識點積累:

焉:兼詞,“於之、於此”。

無以:沒有用來……的東西或方法。

蚓無爪牙之利:之,賓語前置的標誌詞。

(三)、發散思維:

荀子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與我們現在倡導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否一致?談談你的看法。

(四)、課內拓展練習:

(甲)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爲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註釋:(1)涅:黑泥。(2)滫:污水

從勸學的目的出發,概括三段文字的基本觀點。

甲文:學習是爲了加強自身的修養

乙文:環境對人的影響丙文: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五)、佈置作業:

以“老師,我想對你說”爲題寫一段文字,向老師談談自己學習方面的心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