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知識點3篇

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知識點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知識點1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知識點3篇

  一、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漢族,河南鞏縣(今鞏義)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爲“詩聖”。

  二、故事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61年。爲避“安史之亂”,杜甫來到成都,公元760年,在親友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邊蓋了一座茅屋,總算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陣狂風捲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溼透了室內衣被,茫茫黑夜,詩人百感交集。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產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善良宏願,於是寫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三、課文翻譯

原文: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註釋

秋高:秋深。

三重茅:幾層茅草。三,表示多數。

掛罥:掛,纏繞。

塘坳:低窪積水的地方。

譯文:八月秋深,狂風怒號,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溪邊,飛得高的茅草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茅草飄飄灑灑沉落到低窪積水的地方。

原文: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註釋

忍能:忍心如此。

入竹去:跑進竹林。

譯文:南村的一羣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如此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着茅草跑進竹林裏去了,(我喊得)脣焦口乾也沒有用,只好回來,拄着柺杖獨自唉聲嘆氣。

原文: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註釋

俄頃:一會兒。

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烏雲密佈。

衾:被子。

嬌兒惡臥踏裏裂: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裏蹬破了。惡臥,睡相不好。

雨腳:雨點。

喪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何由徹:如何捱到天亮。徹,通,這裏是徹夜、通宵的意思。

譯文:一會兒風停了,雲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烏雲密佈,天漸漸黑下來。布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一樣,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裏蹬破了。屋頂漏雨,連牀頭都沒有一點乾的地方,雨點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牀溼,如何捱到天亮!

原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註釋

安得:哪裏能得到。

庇:遮蔽,保護。

突兀:高聳的樣子。

見:同“現”,出現。

譯文:哪裏能得到許多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全都開顏歡笑,(房子)被風吹,被雨淋都不動搖,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四、問題歸納

1.一個“怒”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了,寫出了秋風起勢之猛,隱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2.“飛”“渡”“灑”“掛罥”“飄轉”等動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本題運用動詞連用表達效果分析法。①運用這些動詞細緻傳神地寫出風吹茅草的情狀,再現了秋風破屋的過程,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②茅草的動態緊緊地牽着詩人的視線,表現了詩人無可奈何的心情。

3.“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兩句景物描寫有怎樣的作用?

本題運用自然環境描寫作用分析法。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淒涼的心境,暗示了一場秋雨即將來臨。

4.“俄頃風定雲墨色……長夜沾溼何由徹”這裏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表現了詩人企盼戰爭早日平息,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生活的心情。這一連串的生動描寫,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生活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

5.“安得廣廈千萬間,……安如山!”這幾句詩怎樣理解?

這幾句詩確切地表現了詩人從“牀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溼何由徹”的痛苦體驗中迸發出來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語言鏗鏘有力,極富氣勢,顯得深沉、激昂、堅決,將詩人的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這裏詩人跳出個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表現了對天下寒士的無限關懷。

6.結尾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題運用作者情感分析法。尾句強烈地表現了詩人捨己爲人的博大胸襟和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及至死不悔的決心。

7.全詩的前三節與第四節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前三節是寫實的敘事,訴說境遇之苦,情緒含蓄壓抑;第四節是理想的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奔放。前三節的層層鋪敘,爲第四節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杜甫稱呼抱茅的羣童爲“盜賊”,你怎麼看?

像杜甫這樣一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是不會真的咒罵幾個頑童的。但爲什麼詩人就在詩中這麼稱呼了呢?這與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第一,掛在高樹梢與飄落在低窪積水的地方的茅草已無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羣童抱去,這不能不令詩人焦慮萬分。第二,這茅草對羣童來說可能無關痛癢,對詩人來說卻事關生計,羣童無知的惡作劇,令詩人痛心。第三,僅僅因爲詩人“老無力”就“公然抱茅入竹去”,這自然在那一瞬間引起詩人的憤慨或感傷。綜合上述情況,詩人說一些過激的話是可以理解的。其實詩人在敘述羣童的行爲時,只說“抱茅”而不說“搶茅”,這也從側面表明作者不是真的認爲他們就是“盜賊”。

9.如何理解杜甫在詩中表現出的推己及人、捨己爲人的高尚品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杜甫在這首詩裏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我們讀完最後一段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如果說讀到“歸來倚杖自嘆息”的時候對他“嘆息”的內容還理解不深的話,那麼讀到“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總該看出他並不是僅僅因爲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吧!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裏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的這種推己及人、捨己爲人的高尚品格和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千百年來一直激勵着人們。

  五、課文主題

詩歌敘寫了秋風破屋,羣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詩人長夜難眠的情景,表現出詩人寧願“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捨己爲人的高尚品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賣炭翁

  一、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 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二、故事背景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雲:“苦宮市也。”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初年,這正是宮市爲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十分了解,對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採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採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人分佈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名爲“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

  三、課文翻譯

原文: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註釋

伐:砍伐。

煙火色:被煙燻的臉色。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蒼蒼:灰白色,形容鬢髮花白。

何所營:做什麼用?

譯文:有個賣炭的老翁,在南山裏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燻火烤的顏色,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做什麼用?爲了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裏吃的食物。

原文: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註釋

可憐:值得憐憫。

願:希望。

輾:碾壓,同“碾”。

譯文:(數九寒天)可憐他只穿着單薄的衣服,心裏卻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裏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着炭車軋着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原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註釋

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裏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宮中派出採辦貨物的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幫助搶購貨物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回車叱牛:拉轉車頭,吆喝着趕牛。

譯文:兩個得意忘形的騎馬人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皇宮內的太監和他手下的爪牙。手裏拿着公文,嘴裏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後拉轉車頭,吆喝着趕牛往北面拉去。

原文: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註釋

牽向北:指牽向宮中。

驅將:趕(走)。將,語氣助詞,用在動詞後面,以助語氣。

惜不得:捨不得(它),(卻也)沒辦法。

直:價錢,通“值”。

譯文: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捨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充當炭的價錢。

  四、問題歸納

1.賞析“可憐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這是最能體現賣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複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

2.怎樣理解賣炭翁的矛盾心理?

本應因“衣單”盼天氣暖和,卻爲了炭價高一點而“願天寒”的矛盾心理,寫出了賣炭翁的無奈和艱難。表現了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

3.“翩翩”一詞表現了宮使怎樣的形象?

“翩翩”形容輕快灑脫的樣子。這裏表現了宮使得意忘形、驕橫無理的樣子,與賣炭翁爲生活操勞的悽慘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

4.分析結尾兩句的作用。

“半匹紅綃一丈綾”與“一車炭,千餘斤”這樣的價值反差,對滿懷希望、賴以活命的賣炭翁來說,是的嘲弄、最殘酷的傷害。宮使強奪去的不僅僅是千餘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權利。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爲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爲泡影的可悲可痛。

5.舉例說明《賣炭翁》在表現手法的運用上有何特色?

在表現手法上,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如,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爲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爲泡影的可悲可痛。

  五、課文主題

《賣炭翁》通過記敘一個賣炭老翁辛苦勞動所得最終被宮使掠奪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宮市的罪惡和統治階級的殘 暴,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學習方法

應當重視語言材料的積累。

學習語文需要日常的積累,沒有積累的語言是蒼白的,沒有積累的學習是徒勞的。有了厚實的積累才能激活思維,能觸類旁通。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首先是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其次纔是理解和運用。

複習時應強化如下四個環節:1.領悟含義。對背誦的詩文,要領悟其含義,特別是其中的關鍵字詞,要真正弄懂。2.圈點強記。對詩文中的易混字、易錯字,要用紅筆圈點出來,以激起有意注意,重點把握。3.邊誦邊寫。在記憶時,可邊背誦,邊用筆寫出上下句或句中的關鍵字,以防“口是手非”。4.規範書寫時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異體字和不規範的簡化字,不添減筆畫。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學習技巧

1、 學習未動,興趣先行

2、 務學與求道

3、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

4、 態度決定一切

5、 不強調進步

6、 練就過硬的本領是學習的根本目的

7、 會玩、會偷懶、然後會學

8、 考試、分析考試結果、做出下一步計劃、調整自己

9、 學習別人

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知識點2

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論據、論證。

初二語文下冊知識點:論證方法

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

初二語文下冊知識點:論證方式

立論、駁論。(議論文可由此標準分爲立論文與駁論文二大類。)

初二語文下冊知識點:常見題型及答題技巧

①、舉例論證:通過舉具體的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格式: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概括事例)證明了……(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證了……了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比作……,證明了……的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④、對比論證:對比論證的作用就是突出強調。

格式: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的觀點。

⑤、引用論證:引用論證比較複雜,這與具體的引用材料有關,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數據、名人佚事、笑話趣聞等各種情況,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格式:使用了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引用……證明……的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2、分析論據的類型和作用:論據可分爲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二種類型答題要點二個方面:(1)、明確論據類型;(2)、具體分析作用。這個題目就其實質是考查論據與論點的關係,無論是與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關係,都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係,所以,規範性答題格式如下:

這是……論據,在文中起着證明……(論點,如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

補充論據作爲一種新題型正在流行,做這種題目,注意以下二個方面:(1)、看清楚要求補充的論據類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還是事例;(2)、補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數限制。當然,作爲應考,可以準備“勤奮”、“處世”等常見主題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數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爲求新而準備那些較長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明確文章的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全文的一切論述,都是圍繞中心論點展開的,明確了中心論點,才能瞭解作者的見解和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尋找或概括中心論點:

(1)分析論點所在的位置。題目,有的文章題目本身就是中心論點;開頭,有的文章在開頭直接提出中心論點,然後逐層論述;中間,有的文章在論述過程中提出中心論點,這種情況較少;結尾,有的文章通過論述,在文章結尾處歸納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2)分清論題和論點。論題是作者所要議論的問題,它是一個範圍。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看法和主張。論點應該是一個表述完整的判斷句或表態明確的句子。

(3)分析材料和觀點的關係。材料包括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是用來闡述觀點、爲觀點服務的,要麼是由材料引出觀點,要麼是觀點統率材料。所以,可以由二者的'關係歸納概括論點。當然,有的議論文既有中心論點,還有分論點,那麼有些材料就有可能是用來闡述分論點的,但所有的分論點都是闡明中心論點的。

4、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

首先應該瞭解一般議論文的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其實,就是在段落層次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諸如“首先”、“然後”、“接着”、“最後”一類表承轉啓合關係的詞語。做這個題目,尤其要注意開頭結尾的表述。

開頭的內容有:

(1)、提出中心論點;(2)、引出論題;以上二個方面,要具體回答出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論題的具體方試,有的是通過名人名言、有的是通過名人佚事、有的是通過趣聞笑話等。

結尾的內容:

(1)、深化中心論點,提出……的結論;

(2)、重複或強化……的中心論點;

(3)、發出……的號召或勸勉人們……;

(4)、補充論證了……。(有時候會考查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論證更嚴密。)

做這個題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論、本論、結論具體化地陳述出來。如《人的高貴在於靈魂》一文,我們可以這樣表述:首先引用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蘆葦”提出中心論點“人的高貴在於靈魂”,然後舉阿基米德、王爾德事例證明了“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甚於外在的物質財富”,最後舉一個火車上讀書的少女爲例向人們發出“人應該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的勸勉。

5、議論文語言特點分析:

議論文語言特點分析的角度比較固定,只有二個角度:(1)語言特點;(2)語體特點。做這類題目,要掌握語言風格一些關鍵詞:簡明平實、形象生動、幽默風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語體特點,就是抓信邏輯嚴密四個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個應特別注意的事項就是做這類的題目一定要有具體文句支撐,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體例句爲例子進行分析。

6、議論文寫作特點分析

議論文寫作特點分析的角度比較多,如修辭手法、論證方法、寫作手法等

(1)、修辭:如比喻,可結合比喻特點談,那就是形象生動;如排比,增強了文章論證的氣勢;如引用古詩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論證方法:參考論證方法的作用談。

(3)、寫作手法比較固定,常見的就是:(1)、舉例論證與道理論證相結合(夾敘夾議);(2)、以……論證方法爲主。同樣,做這類的題目一定要有具體文句支撐,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體例句爲例子進行分析。

7、文段結構作用:

(1)、引出(全)下文;(2)、總結前(全)文;(3)承上啓下。

作爲議論文段的作用,必須結合文體特徵具體加答。

如開頭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論點(論題),那麼,我們可以參考下面的二個具體答題規範格式的例子使用或變通使用:

①、開頭通過寫……的事例,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

②、開頭通過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

③開頭通過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聞趣事),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也起到吸引讀者下讀的作用,增強了論述的趣味性。

八年級語文學習方法

1、學習未動,興趣先行

2、務學與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

4、態度決定一切

5、不強調進步

6、練就過硬的本領是學習的根本目的

7、會玩、會偷懶、然後會學

8、考試、分析考試結果、做出下一步計劃、調整自己

9、學習別人

八年級語文學習技巧

首先要培養濃厚的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也就說明了學習一定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有興趣去學習,是學好的根本,學習語文也一樣。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纔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纔有助於我們去持之以恆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爲語文很無聊,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成績當然也就上不去,所以,興趣對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

其次,學習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使語文學得更好。積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閱讀與背誦,當我們空閒的時候,讀一讀好的書籍或文章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陶冶你的性情。不過,不能只是讀,還要思考,我們應準備一個記錄與摘抄的本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來,並不時地看看,讓它們變爲自己的東西,當遇到疑點難點時,也要記下來,與旁人討論,聽取別人的看法。這樣纔會有所長進,水平纔會提高。

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知識點3

【文章主旨】

本文是毛澤東於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衛團舉行的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講演。這個講演着重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結構分析】

全文是圍繞着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這個中心,分五層表達出來的。

第一層(第1節),提出我黨及其領導的軍隊的宗旨,是爲着解放人民的,爲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第二層(第2節),講人死的兩種不同的意義,着重指出“爲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第三層(第3節),講我們應當爲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

第四層(第4節),進一步提出,爲人民服務有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就是要解放全民族。

第五層(第5節),聯繫當時爲張思德開追悼會的實際,提出開追悼會的意義,不僅是寄託哀思,更重要的是團結人民。

8-2-1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重點詞語】

榮幸授予彷徨袖手旁觀不知所措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①-②):提出問題--什麼是“格物”和“致知”。

第二部分(③-12):分析問題--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和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決問題--真正格物致知精神在學術研究和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的重要性。

【說理方法】

①引經據典。本文引用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材料,顯示出作者一定的傳統文化修養。如,文章開頭就引用了《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條目,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②正反舉例。作者列舉事例時,採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具體見下表:

列舉事例闡述道理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爲探討自己反面事例

通過實驗瞭解竹子性質的事例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正面事例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措的事例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國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現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歷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正面事例

這樣,用正反兩個方面的典型事例作爲論據進行論證,顯得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③運用對比。爲了證明觀點的需要,文章某些地方還採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如第2、3段,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現代學術的基礎是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有力地指出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

不論從事何種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實效,務必先從自身的工作計劃開始。有了計劃,纔不致於使自己思想迷茫、頭腦空洞,不知從哪裏着手開展工作。下文爲您準備了初二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知識梳理的內容:

知識梳理

1、《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駢體文,該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襯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視之情,對友人的規勸。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1)通假字:

蟬則千轉不窮:“轉”通“囀”,鳥叫聲。

窺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2)古今異義:

①許:古附在整數詞之後,表示約數,一百許裏;今常用義爲應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達,鳶飛戾天者;今表罪過,乖張。

③經綸:籌畫,治理,經綸世務者;今指政治規律,如“滿腹經綸”。

(3)一詞多義:

①絕:獨一無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停,斷,猿則白叫無絕。

②上:向上,負勢競上;上面,橫柯上蔽。直:一直,直視無礙;筆直,爭高直指。

③百:數詞,十的十倍,一百許裏;數詞,極言其多,猿則百叫無絕。

(4)詞語活用:

①負勢競上:動詞“競”作“上”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爲的狀態,爭着。

②互相軒邈:軒、邈,形容詞作動詞,分別指高處和遠處,充當省略主語的謂語。

③任意東西:東西,名詞作狀語,向東或向西,充當省略主語的謂語。

④鳳煙俱淨:淨,受副詞“俱”修飾,胸容詞作動詞,消淨,散淨。

⑤猛浪若奔:奔,動詞作名詞,充當“若”的賓語。

(5)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省略句: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省略主語“我的小船”,譯爲(我的小船)隨着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②翻譯: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譯:那些追求名利,極力攀爬的人,看到這些兇奇的山峯,就會平息了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那些忙於治理社會事務的人,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備註:本課出現較多駢句,即四字一分,一句兩分;後來出現的六字一分,也屬於駢句的範疇。

2、《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本文實爲他的自傳。《五柳先生傳》文中言“不”,其實正突出了作者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使得文章顯得與衆不同,讀來生動活潑,很好的表達了陶淵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1)詞語釋義:

會意: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會,體會,領會。

造飲輒盡:去喝酒就喝個盡興;輒,就。

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讀書要領會精神實質,不必咬文嚼字。現在多指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古今異義:

①造:往、到,造飲輒盡;今常用於“創造”“製造”等義。

②贊:傳記結尾處評論性文字。今常用於“讚美”、“誇讚”等義。

(3)一詞多義:

①以:把,因以爲號焉;憑藉,以此自終。

②之:代詞,他,或置酒而招之;助詞,譯爲“的”,無懷氏之民歟?

③言:說話,說,閒靜少言;言語,話,黔婁之妻有言。

④其:代詞,他,親舊知其如此;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⑤如:…的樣子,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像,親舊知其如此。

(4)詞語活用:

①亦不詳其姓字:詳,形容詞作動詞,詳細地知道。

②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親舊,形容詞作動詞,親戚朋友。

③以樂其志:樂,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樂。

(5)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A:省略句:

①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應爲“先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歡喝酒,家中貧窮不能經常有酒喝。)

②因以爲號焉。(應爲“因以爲號焉。”譯:於是就把(五柳)作爲號了。)

倒裝句:①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應爲“不知先生何許人也”,譯: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

②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於貧賤”“於富貴”介詞結構後置,譯:不爲貧賤而憂心忡忡,不熱衷於發財做官。)

B:翻譯: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譯:已經醉了便回家,沒有留戀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吝情,捨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現五柳先生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這篇初二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知識梳理就爲大家分享到這裏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8-2-14我有個夢想

【重點詞語】

兌現蛻變匿跡駭人聽聞義憤填膺安之若素心急如焚搖搖欲墜

【文章主旨】

這是一篇抒情性很強的演講詞。全文以美國憲法和《解放黑奴宣言》爲依據,猛烈抨擊種族歧視政策,爲黑人爭取應有的權利和自由。

【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1~2),盛讚《解放黑奴宣言》的意義,指出宣言一百年後,黑人依然沒有得到自由。

第二部分(3~6),闡述本次集會的目的。

第三部分(7~9),勸說參加集會的黑人們不要採用暴力,應懷着希望等待狀況改變。

第四部分(10~23),深情表達自己心中的夢想。

【修辭手法】

例如在揭露美國政府沒有實踐它的諾言時,作者巧妙運用了一系列比喻:“美國沒有履行這項神聖的義務,只是給黑人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支票上蓋着‘資金不足’的戳子便退了回來。但是我們決不相信,正義的銀行已經破產;我們決不相信,在這個國家儲存機遇的巨大金庫裏竟然沒有足夠的儲備。因此,今天我們要求兌現支票,這張支票將給予我們寶貴的自由和正義的保障。”在這段話中,作者把解放宣言比作了空頭支票,把正義比作銀行,把國家比作巨大金庫,一連串的比喻使說理非常形象生動。

8-2-15*你是你的船長

【重點詞語】

呱呱墜地無動於衷心扉譏諷幸災樂禍居高臨下歧視

【文章主旨】

作者用真切的語言和孩子們進行了心與心的交流,緊緊扣住“你是你的船長”這一主題代表全體家長表達了心聲,教育孩子們要養成公平、公正的觀念,將來還要發展自己的正義感,成爲一個有同情心、有正義感的人。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節),由對孩子成長的感慨引入話題。

第二部分(第2節~第12節),以三個問題層層深入地引導孩子們積極去感受這個世界和世界中的人們。

第三部分(第13節~第14節),引導孩子們從根本上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教育他們要養成公平、公正、正義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