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泉水語文教學反思

泉水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這是一篇很美的課文,題爲《泉水》,其實不管是她的內容,還是文字,她都像一股清泉,涓涓地流淌着,沿路灑下一片片愛心。

泉水語文教學反思

開課,伴隨着清脆的泉水聲,學生進入了情境。音樂的渲染,朗讀的感受使他們初步走進泉水的世界,感受泉水的美,由此就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了課文,整堂課顯得非常得輕鬆愉快。

精讀課文時,我便本着自讀自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之意,設計了很多形式的讀,不管是自由讀,示範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都是希望學生在一遍遍地讀中能做到最大限度的感悟、品味和積累,並由此受到情感的薰陶,感受到泉水的快樂,從而分享泉水的幸福,泉水樂於助人,體會到奉獻的幸福感,這樣以奉獻爲樂的精神也如泉水般浸潤學生的心田。從“你喜歡泉水嗎?爲什麼嗎?”這兩個問題着手去學習課文的各個自然段,對自然段的選擇也尊重學生的意願,選擇他們自己喜歡的段落交流,在交流時讓學生能抓住關鍵字、詞來體會情感和心情,再一次又一次反覆地、不厭其煩地誦讀,用讀來表達自己所感悟到的,同時也用感悟到的來昇華學生的朗讀,而我則在學生互動交流、互動評價時,適時點撥,使學生的閱讀感由表層趨向內部,感悟泉水的奉獻之美,然後再用“如果你是泉水幫助的對象,你會對泉水說什麼?”進入角色地去學會讚美和感恩。只是可惜,如果能再追加一問“小朋友,你想對這樣的泉水說什麼呢?”,那麼就能讓學生不僅進入文本與文本中的角色同喜同樂,還能跳出文本,最真實地表達自己當時的心情,這樣一來學生的情感體驗也便更深,審美的情趣也便更濃了。

另外還有一點思考的是: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會聯繫上下文去尋找答案?比如在說到泉水姑娘是衝出來時,我提問泉水姑娘“衝”出來時心情是怎麼樣的,有很多同學都只會說快樂,可是爲什麼快樂呢?就說不上來,但是如果在平時閱讀教學中能教會他們聯繫上下文來回答的話,那麼從“原來是一股清泉從石縫裏衝出來,來到這陽光燦爛的世界。”這句話中或者僅僅只是“陽光燦爛”這個詞,能感受到的又何止是高興啊!其實這樣的問題又何止僅出現在今天的教學上,比如在教授《小鹿的玫瑰花》時,我問“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條,長出了嫩綠的葉子”,你感受到了什麼?很多學生也就感受到這是小鹿是開心的,除此之外沒有了,可是如果能抓住上文“他常常去鬆土、澆水”或者僅從“常常”一詞能感受的也不僅僅是開心,更多的是焦急、無奈。本來在平時教學中我爲學生的回答總是不得我心感到苦惱,後來上完這堂課,通過孫老師的評課才知道原來問題都出在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不斷地、巧妙地引導以及示範,致使學生在閱讀中無法可尋,那麼回答問題時當然也便有所缺了。所以在平時教學時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的引導與示範,讓學生學會用聯繫上下文來尋找答案,這樣學生在自己閱讀時也便有法可尋,其語言的感受也會更加出色。

讓“泉水”流到你的心中無論是教高年級的時候,還是到高年級去聽課,都會發現不同於低年級的課堂氛圍。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只要抓住孩子的學習興致,就能看到“小手常舉,小嘴常開”的歡快場景。高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就很難出現低年級的這種活潑氛圍。高年級的課堂上老師調動起孩子的讀書興致了,孩子們的思維活躍了,課堂上也會不斷閃現智慧的火花。但是,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課堂,總能看到有幾個孩子永遠默默無聞地坐在那裏,課堂上看不到他們舉起的小手,聽不到他們回答問題的聲音。他們是永遠的“聽衆”。

這部分孩子或者是性格使然,不樂於在衆人面前展示自己,更多是因爲學習中存在困難,對於課堂上的學習內容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學習上的缺陷越積越多,沒有能力起來回答。還有一種是來自老師的原因:偶爾這些孩子遇到比較簡單,自己能夠回答的問題,舉起小手希望自己能夠引起老師的'注意,獲得起來回答問題的機會的時候,由於長期處於沉默狀態,老師在提問的時候,下意識地也已經將這些孩子排斥在外了 。在課堂上這部分學生已經被老師“不是故意地”忘記了。

常見的,造成這部分孩子課堂上不開口,甚或不動腦的現象緣於教師的否定和批評。大部分孩子初進入小學,對於學校生活還是嚮往和新奇的。小孩子的天性使得他們在課堂上願意表現自己,願意獲得老師的表揚、同伴的認可。當第一次回答問題錯誤時,如果老師的批評過於苛刻或者言語過於嚴厲,他小小的心就受到了傷害,他表現自己的熱情就漸漸淡了。有的孩子學習上的困惑沒有被老師發現,老師看到這個孩子在位子上整堂課不吭聲,就強行叫他起來,孩子在衆目睽睽下的困窘可想而知。越不吭聲,自然令老師想到他是不是沒有聽講,於是,又給了幾句諸如“上課要認真聽講”之類的責備。被當衆批評時,所有孩子的目光都要集中於他一個人身上,有時還伴隨着嘲諷的笑聲,這個孩子真是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了。久而久之,爲了不引起老師的注意,上課他就會把頭埋得低低的——尤其是老師提出問題的時候,老師的目光望向他的時候。

“聽衆”就這樣形成了。

雖然是二年級,我卻發現課堂上已經有幾個“聽衆”。爲了讓他們參與到教學中,會不經意地給他們創造起來回答的機會,比如檢查生字讀音、檢查朗讀課文時的“開火車”;叫與他平常要好的朋友起來回答問題,回答完了,再請他的朋友指名一個同學來回答,這個時候,他自然會被朋友點到名字,會在衆人羨慕的目光中站起來;提出比較簡單的問題,我問:“哪個同學願意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叫他起來的時候,他自然也不會有恐慌和困窘......

雖然努力做着,但是,這部分孩子的表現欲依然很難“修復”。

今天和學生一起讀《泉水》,課件出示泉水從山上奔流而下的圖片,導入課題,據圖理解泉水的概念,然後聽讀課文,自讀課文。因爲昨天晚上孩子在家按照要求預習了課文,聽他們自己讀的時候還算比較流利,巡視了幾個平時閱讀有困難的孩子,因爲預習的關係,讀得比往常要好些。走到蘇建傑身邊,發現他把書翻到後邊一課了,看到我在旁邊,忙翻回《泉水》一課。

檢查完識字情況和課文朗讀情況,開始引領孩子們練習讀第一自然段。學生自由讀了一遍課文後,我請幾個孩子起來讀。“丁東,丁東。多好聽的聲音呀,誰再讀讀?”小傢伙們的手舉起來,起來讀得有滋有味。“蘇建傑,你來。”他呆呆地站起來,不知所云。在課堂上瞪着大眼發呆,是蘇建傑的特寫鏡頭。孩子們讀書的熱鬧氣氛霎時冷淡下來:“請你讀讀第一句。”蘇建傑慢吞吞地拿起書,慢吞吞地像啃生地瓜一樣讀着,其他小傢伙也被從課文里拉了出來。缺少課堂機智,沒有幽默的語言,很容易就會出現這樣的“冷場”現象。

將課堂上這少數的“聽衆”轉變成課堂的主人,轉變成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讓知識的“泉水”、讓教師“關愛”的泉水、讓自覺學習的“泉水”流進這些孩子的心裏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需要老師的耐心、需要老師的細心、需要老師愛心。

《泉水》教學反思

在教學《泉水》這一課時,我根據教材和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給學生充分讀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理解上,情感的體驗上,特別是語言的遷移運用上,引導學生在讀和說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讀中感悟,以讀激qing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洋溢着對泉水的讚美之情,是一篇學習語言、情感薰陶的好教材。因此,我力爭做到以讀爲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扮演角色讀、齊讀等),去體味課文的語言美,感受泉水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樣的讀,不僅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還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提高了審美的情趣。

二、自主學習,昇華提高

另外我還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先讓學生在充分自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然後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去讀,去學,去感悟。在交流中,學生感受到了課文的語言美,體會到了泉水無私奉獻的精神,將自己的情感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讀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能適時地給予點撥、引導、調控,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愈加高漲。

三、重視積累,靈活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小學閱讀教學,不僅要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

爲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體會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說話、填寫練習,鼓勵學生靈活運用課文裏的語言。從而,學生體會到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積累語言的樂趣。

總之,這節語文課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讀代教,讀中有悟,讀中有想的教學理念,既上得紮紮實實,又有新意,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不足之處:對於新的教學課堂改革——生本教育來說,這節課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比如:在課文的感悟方面,我不敢放開讓學生自己去學、去讀,以致於在這個活動中,花費時間較多。其次,講完課後,一種新的設計在我的頭腦中形成。

如:第一個活動,可讓學生欣賞課件閱讀。再設置懸念,從“你喜歡泉水嗎?爲什麼嗎?”這兩個問題着手去學習課文的各個自然段,對自然段的選擇也尊重學生的意願,選擇他們自己喜歡的段落交流,在交流時讓學生能抓住關鍵字、詞來體會情感和心情,用讀來表達自己所感悟到的,同時也用感悟到的來昇華學生的朗讀,而我則在學生互動交流、互動評價時,適時點撥,這不就是以學生爲主的生本課堂嗎?除此之外,我一直考慮着這樣的問題,如何讓小組學習確實起到有效的作用。這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髮現、探索,爭取讓學生都早日成爲會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