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文言虛詞及其用法

文言虛詞及其用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文言虛詞及其用法1

文言虛詞及其用法

(1)<代>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們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必先苦~心志,勞~筯骨。”《<論語>十則》“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餘不足觀也已。”《師說》“郯子之徒,~賢爲及孔子。”

(2)<代>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她)”、“它”、“他們”。《子魚論戰》:“及~未既濟也,請擊之。”《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3)<代>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於“我”、“我的”。《遊褒禪記》:“餘亦悔~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赤壁之戰》“品~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亦各言~志也。”

(4)<代>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的”、“你們的”。《觸龍說趙太后》:“故以爲~愛不若燕後。”《資治通鑑》:“堅默然良久,曰:‘諸君各言~志。’”

(5)<代>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那些”。《孫臏減竈》:“讀~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捕蛇者說》:“有蔣氏者,專~利三世矣。”《遊黃山記》:“~鬆猶有曲挺縱橫者。” [又]那樣。《馮婉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與之競火器,~何能勝?”

(6)<代>指示代詞,相當於“其中”,“當中”。《<論語>十則》:“多聞,擇~善者而從之。”《爲學》:“蜀之鄙有二僧,~一貧,~一富。”《石鐘山記》:“於亂石間擇~一二扣之。”

(7)<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測、估計。《師說》:“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皆出於此乎?”《祭十二郎文》:“~信然邪?~夢邪?~傳之非其真邪?(最後一個“其”爲助詞,無意義。)”

(8)<副>難道, 豈。表示反詰、反問。《馬說》:“~真無馬邪?”《遊褒禪山記》:“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孰能譏之乎?”

(9)<副>還是。表示委婉地商量。《殽之戰》:“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還也。”《燭之武退秦師》:“吾~還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許寡人!”

(10)<副>可要。表示期望。《伶官傳序》:“爾~無忘乃父志!”

⑾<連>如果;假如。表示假設。《齊桓晉文之事》:“~若是,孰能御之?”《獄中雜記》:“~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

⑿<助>無實義,起調節節奏、舒緩語氣等作用。《涉江》:“霰雪紛~無垠兮,雲霏霏~承宇。”《答李翊書》:“儼乎~若思,茫乎~若迷。”jī

(1)<助>用於句未。《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夜未央。”

(2)用於人名。漢代有“酈食(yǐ)其”“審食(yǐ)其”

文言虛詞及其用法2

摘要:十年寒窗苦讀,爲的就是在高考中展現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在高三這最後一年,大家更應該加把勁,努力學習,認真總結知識點,大量做題,從中找出自己的不足。爲大家整理了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供大家參考。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爲、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一.【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爲“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爲"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爲"就""接着",或不譯。 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爲"但是""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有如此之勢,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爲"如果""假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爲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係, 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爲"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爲"你"。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纔。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爲悲,搶呼欲絕(《促織》) 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

二.【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爲"爲什麼""什麼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岳陽樓記》)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爲"哪裏""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爲"什麼""哪"。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總結:努力學習,爲高考做準備,希望大家喜歡提供的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大家加油。

文言虛詞及其用法3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爲爲什麼、什麼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范仲淹《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蘇洵《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爲哪裏、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大王來何操?(司馬遷《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爲什麼、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爲爲什麼怎麼。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爲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①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賈誼《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爲怎麼樣怎麼辦爲什麼。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張溥《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爲之奈何?(司馬遷《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爲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蒲松齡《促織》)

【何乃】譯爲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文言虛詞及其用法4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爲、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爲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爲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爲就接着,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爲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爲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爲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爲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爲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纔。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爲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2.【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爲爲什麼什麼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爲哪裏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爲什麼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爲爲什麼怎麼。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爲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①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爲怎麼樣怎麼辦爲什麼。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爲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爲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爲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爲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爲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爲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於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於)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於)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爲……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4.【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爲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調某一行爲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爲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爲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爲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爲你的;也作主語,譯爲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爲這樣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爲若夫、至於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爲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僕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爲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5.【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爲他的,它的(包括複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爲他它(包括複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爲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爲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爲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爲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后》)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爲那那個那些那裏。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爲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樑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爲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6.【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係,而且,並且。例:

①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

③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2.遞進關係,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讓步關係,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並列關係: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遊褒禪山記》)

②且爲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爲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僕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7.【若】

(一)動詞,像,好像。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樑襄王》)

(二)用作代詞。

1. 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爲你的。

①若入前爲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③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②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於。

①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遊》)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麼樣。

①以閒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

①車後若干遞送夫。

8.【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成反覆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③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徵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爲……所】爲和所呼應,組成爲……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爲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爲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爲所憑藉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爲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9.【爲】

(一)動詞。

1.有做作爲充當變成成爲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爲兵,揭竿爲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爲家,崤函爲宮。(《過秦論》)

③卒相與歡,爲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冰,水爲之,而寒於水。(《勸學》)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爲(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爲(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爲(劃爲)桂林、象郡。(《過秦論》)

⑧爲(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爲,認爲。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爲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爲織作遲,羣家婦難爲。(《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

所結合,構成爲所或爲……所,譯爲被。

①吾屬今爲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爲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爲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鴻門宴》)

⑤羸兵爲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衆。(《赤壁之戰》)

2.介紹原因或目的。爲了,因爲。

①慎勿爲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莊暴見孟子》)

③今爲宮室之美爲之。(《莊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爲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爲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爲王言樂。(《莊暴見孟子》)

4.對,向。

①爲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爲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爲的時間。可譯爲當等到等。

①爲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季氏將伐顓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屈原列傳》)

10.【焉】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裏)。(《勸學》)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於於何。譯爲在哪裏從哪裏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爲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爲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2.哪裏,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爲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爲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爲……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11.【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爲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11.【也】

(一)句末語氣詞,

⑴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⑵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⑷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也?

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爲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12.【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爲:拿,用,憑着。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2.表示憑藉。譯爲: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爲: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爲: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爲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爲:因爲,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爲: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爲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爲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遊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遊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爲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爲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爲而或省去。

①餘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係,後一動作行爲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爲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爲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爲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爲因爲。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遊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爲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爲,認爲。

①老臣以媼爲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爲: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以爲】

1.認爲,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爲神。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

⑵把……作爲或製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以爲:把它設爲。)

②鑄以爲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

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陳情表》)

13.【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②變法者因時而化。

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2.依靠,憑藉。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②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

4.通過,經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爲,由於。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二)副詞。

1.於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緣。

①於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

①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五蠹》)

2.沿襲,繼續。

①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14.【於】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於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前一個於: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

②於人爲可譏,而在己爲悔。(《遊褒禪山記》)

3.由於

①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4.向,對,對於。

①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赤壁之戰》)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後一個於:比)(《勸學》)

【於是】

1.相當於於+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於是秦王不懌,爲一擊罅。(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於是餘有嘆焉。(因此)(《遊褒禪山記》)

⑤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係,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

①於是秦王不懌,爲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於】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愚溪詩序》)

15.【與】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給,替。

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和,跟,同。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②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結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②合從締交,相與爲一(《過秦論》)

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對付。

①龐煖易與耳。

4.參加,參與。

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5.讚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四)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爲:跟……比較,哪一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後),譯爲: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②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寄傳》)

16.【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係。譯爲就便,或譯爲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鴻門宴》)

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2.表示條件、假設關係。譯爲假使如果要是……就那麼就便。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②向吾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3.表示並列關係。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裏,表示分句之間是並列關係。可譯爲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表示轉折、讓步關係。表示轉折時,用在後一分句,譯爲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爲雖然倒是。

①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②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促織》)

③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

5.表示選擇關係。常和非不呼應着用,譯爲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爲已經原來原來已經。

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

①《論語》六則。

2。準則,法則。

①以身作則。

(四)動詞。效法。

①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

①居則曰:不吾知也!

【則是】只當是。

①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讚歎的聲音。

①連呼則則。

17.【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詞後面,譯爲……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或異

於二者之爲,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爲……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於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赤壁之戰》)

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②古者以天下爲主,君爲客。

③遠者數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爲大王爲此計者?(《鴻門宴》)

18.【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爲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衆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爲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爲賓語提前的標誌。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爲定語後置的標誌。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爲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①胡爲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逍遙遊》)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文言虛詞及其用法5

高考語文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爲、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爲“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爲"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爲"就""接着",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爲"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爲"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爲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爲"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爲"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纔。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爲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