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閱讀題

語文閱讀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5W 次

身心融入自然,實現審美人生

語文閱讀題

朱志榮

中國美學中的人生境界是天人合一,人生境界首先要和自然萬物、天地精神和諧合一。審美人生是儒家精神的體悟。它不僅在於樂天知命、對自然之道的能動順應,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貢獻,更要有大公無私的偉大胸襟和感化社會的深遠影響。

我們日常語言中,真、善、美這三個詞常常是並提的。仔細尋思後不難發現:自然的根本性質是真,人生的根本意義表現爲善,藝術的根本價值在於美。如此看來,真、善、美之間似乎並沒有直接的聯繫,但是在審美的意義上,自然於潛移默化中感發和激盪着人的情性與思緒,也安頓和撫慰着人的心靈;通過審美的思維方式達到情景交融、物我統一的和諧境界。可以說,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個人詩意棲居的心靈寓所與精神家園。

《詩經》說,“鳶飛唳天,魚躍於淵。”意思是鳥兒自由飛翔但離不開天空,魚兒快樂遨遊但離不開大海,這便是在順應自然中自得其樂。因此,順應自然是實現審美人生的前提條件。

儒家關於“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重要討論,體現在孔子和他弟子共論人生理想境界那段對話中。弟子曾點以沐浴在大自然春風之中的人生情調爲至高理想,在孔子看來,在生命暢達的大好春光裏,在閒適的生活中,生命與宇宙生命溝通起來,這是一種順情適性,得自然之趣的人生態度。人生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境界及其自然之道的表現。

道家,“天人合一”是他們的最高人生境界。這時,我們馬上就能想到兩個著名的例子:魚樂之辯和莊周夢蝶。在魚樂之辯中,莊子首先感慨游魚之樂,惠施馬上反駁他,你不是魚,又怎麼知道魚之樂呢?莊子又巧妙地借用惠施的邏輯角度回擊了他,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之樂呢?顯然,惠施的態度是科學的,強調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客觀分別。莊子的態度是審美的`,雖然萬物之間存在着分別,然而人卻可以超越這種分別而達到物我相通,最後與天合一。這種思想也體現在“莊周夢蝶”之中,莊子夢見了他化成了蝴蝶,醒來後,莊子陷入了困惑之中,到底是莊子夢見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化成了莊子?他稱這種現象爲“物化”,就是超越物我的界限實現圓融。

儒道都主張自然與人的和諧,那麼如何做到領悟自然,體會大道呢?對此,儒道則各有見解,但最終殊途同歸。孔子認爲人的天性本來相差無幾,人生境界的提高,與後天的習得和內省有關。通過觀察外物、修行自身,普通人也能體味到天地生命的根本精神,達到拓展和昇華人生境界的目的。孟子主張“善養吾浩然之氣”,即通過自覺的身心修養,養凜然正氣。老莊則講求由覺悟而返本,使人生迴歸自然,從人的本真中領悟到宇宙的生命之道,使自我超越現實的羈絆,以赤子之心映照萬物,而後徹悟自身,將個體的生命融匯到無限的宇宙生命之中。

(選自2011年1月12日《新華日報》,有刪節)

15.解析“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個詩人棲居的心靈寓所與精神家園”的含義。(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簡析第5段的論證思路以及它在文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儒道兩家在“如何做到領悟自然,體會大道”方面的見解有何不同?請作概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5.⑴自然的根本性質是真,它不帶有任何功利與目的,更談不上誘惑與教化。(2分)⑵在審美的意義上,自然於潛移默化中感發和激盪着人的情性與思緒,也安頓和撫慰着人的心靈;通過審美的思維方式達到情景交融、物我統一的和諧境界。(4分)(共6分)

16.⑴本段先說“天人合一”是道家最高的人生境界,然後舉“魚樂之辯和莊周夢蝶”兩個例子進行分析論證。(1分)⑵在結構上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1分)⑶與第4段儒家“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進行同類比較,說明道家也倡導“天人合一”的思想。(2分)⑷是第6段總述的分論內容,有力論證了中心論點。(2分)(共6分)

17.⑴孔子認爲人的天性相近,經過後天的習得和內省,可以提高人生境界,體味到天地生命的根本精神。孟子主張通過自覺的身心修養,養凜然正氣。儒家認爲這樣就可以使個體的生命和自然萬物、天地精神和諧合一。(3分)⑵老莊講求由覺悟而返本,使人生迴歸自然,從人的本真中領悟到宇宙的生命之道,使自我超越現實,心照萬物,徹悟自身,將個體的生命融匯到無限的宇宙生命之中。道家認爲這樣就做到了領悟自然,體會大道。(3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