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談治學節選》的閱讀題目

《談治學節選》的閱讀題目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許多學者都談到“勤”和“恆”這兩者的重要性,我深有同感。假如有人問:治學有沒有訣竅?那麼我想,勤和恆就是最基本的訣竅。勤能補拙,業精於勤,這是中國的古話。無數事實證明,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一點成就,都是從勤學、勤思、勤問中得來的。當然,勤和恆是不可分的。事實上,勤字中間就包含了恆的意思,譬如我們勸人多讀書,決不是希望他讀一本書,讀一天書,而是希望他天天讀,持之以恆,把每天讀書養成習慣,“嗜書成癖”,習和癖,都得持之以恆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治學,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衆裏尋他千百度”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從博到約,由淺入深。

《談治學節選》的閱讀題目

博和專,是一對矛盾。我讀了這本書中的文章,絕大多數都強調了博的重要性。我不反對“學貴專精,不尚駁雜”的道理,但是我同時也深信,在今天這樣一個科學倡明、世事日繁的社會裏,要專攻一業,不及其他,恐怕也難於攻克這一業。你不理會科學,科學會毫不客氣地要想你滲透。看來,“雜家”這個詞,已經不該有貶義了。文學是人學,而人,是生活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生活中的人,要研究人、反映人,要刻畫出生活在這個社會裏的人,作家的知識就非博不可、非雜不可了。讀了戴不凡同志的遺作,他說:“要博,什麼書都可以看看、翻翻,記不住內容,或對內容沒有興趣,即使只知道書名、作者、出版年月,積而多之,有時也會有用處的。同時,不但是‘開卷有益’,也得注意社會上的種種事情(自人情世故以致風俗景物)。”我也有同樣的`感受。因爲“人情世故,風俗景物”之類,在教科書和正式的報章社論、文件中是學不到的。

談到博和雜,就很自然地想到一個“淺”字。梁啓超有一段話講得很坦率,他說:“啓超學問欲極熾,其所嗜好之種類亦繁雜,每治一業則沉溺焉,集中精力,盡拋其他,歷若干時日,移於他業,則又拋其前所治者。以集中精力故,故常有所得,以移時而拋故,故入焉而不深。”又在給他女兒的一首詩中說:“吾學病愛博,用甚淺且蕪,尤病在無恆,有獲旋失諸。凡百可效我,此二無我如。”我認爲不論治學,“學問欲極熾”和“集中精力”,都是完全必要的,學海無邊,對這一門“沉溺”了一陣子後又“移於他業”,看來也是很難免的,而且,要是真的集中精力地鑽研了一陣,要“盡拋”也是不可能的。茅盾在少年時代就通讀了諸子百家、唐詩宋詞,這些不都成了他畢生文學事業用之不盡的潛力麼?我認爲梁任公所說的“尤病在無恆”,只是他的自謙之辭,他在學海里沉浮了幾十年,直到晚年還保持着“極熾”的求知慾,這種恆心是值得稱道的。

最後,我還想引用梁啓超提倡的“善疑、求真、創穫”這六個字,來作爲本文文的結束。善疑,就是不迷信舊說,堅持獨立思考;求真,就是實事求是,上下求索;創穫,獨闢蹊徑,敢於創造。循此途徑,持之以恆,那麼積跬步至千里,集細流成江湖,也就庶幾近之了。

1.作者談“自學方法”講了兩個方面,一是;二是?

2.“我也有同樣的感受”,這“同樣的感受”是指 ?

3.文中舉茅盾讀書的例子是爲了說明?

4、本文先提出 觀點,然後從 、 兩方面闡述了 ,最後歸結爲 。

5、 請結合自己的讀書感受,就“如何讀書”的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