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鼎足而立的成語典故

鼎足而立的成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鼎: 古代的一種烹煮器具,多用青銅製成,圓形,兩耳三足。“鼎立”就是像鼎三足並立一樣,比喻三方勢力對立的情形。源自《漢書·蒯通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

鼎足而立的成語典故

楚漢相爭時,范陽人蒯通看到韓信兵權在握,於是想勸韓信發展自己的力量。蒯通藉口看相,先談了一通相人之道。他說:“看人的貴賤,在於骨骼的長相;看人的憂喜,在於面部的氣色;看人的成敗,在於人的果斷。用這三項去綜合考察一個人,那是萬無一失的!”韓信點頭稱是:“好,就請你替我看看吧!”於是蒯通說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而且還會出現危險;可是相君之背,卻貴不可言!”韓信驚奇地問道:“這是爲什麼呢?”

接着蒯通作了一番分析: 楚漢相爭已到了相持階段。項羽從彭城起兵,南征北戰,威震天下,而這幾年卻被劉邦所困擾,沒有明顯進展。而劉邦才幾十萬人,幾次戰鬥還吃了敗仗。楚漢雙方已是兩敗俱傷。在這種形勢下,韓信的力量非常重要。幫助漢,則劉邦獲勝;支持楚,則項羽勝利。分析到這裏,蒯通說:“依我看,不如讓楚漢雙方都存在下去,您保持中立,讓天下分成三方,就像那鼎的'腳一樣,三個腳分開立着。”可是韓信認爲劉邦對他不薄,又自認爲功勞很大,最終沒有聽取蒯通的意見。

後人用“鼎足而立”來形容勢均力敵的三方面對立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