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齊魯文化》閱讀題

《齊魯文化》閱讀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齊魯文化》

《齊魯文化》閱讀題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在今山東省境內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進入秦漢,在政治大一統的背景下,隨着法家學說、陰陽五行學說、黃老之學、儒學相繼登上統治階級的政治舞臺,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爲一種官方文化。齊魯文化既是歷史範疇,又是文化範疇。作爲歷史範疇,自有其歷史的侷限性;但作爲文化範疇,又有其歷史超越性,齊魯文化的現代價值就是這種歷史超越性的表現。

遠古時代,東夷文化和華夏文化共同創造了早期的黃河文明,而齊魯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產生的一種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齊魯建國至春秋,是齊魯文化兩大文化體系的形成時期。隨着西周的建立,來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漸沿黃河東下,到達下游地區。周文化和東夷文化在接觸過程中,由於齊、魯兩國人文環境、地理條件的不同和建國方略的差異,造成兩種風格迥異的文化體系:齊文化和魯文化。齊文化是以東夷文化爲主、以周文化爲輔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系統。經濟上,從齊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實際情況出發,除了繼承周的`重農傳統外,又實行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政策,以農業爲主,農、工、商並舉;政治上,不囿於周之尊尊而親親的宗法原則,而是舉賢而尚功;文化上,主張寬鬆自由,兼容幷包。齊文化最終成爲一種合時俗,務實際,具有革新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傳統。魯文化則是以周文化爲主、以東夷文化爲輔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系統。經濟上,由於魯的封地位於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適於農耕,這就使魯文化一開始就具有一種農業文化的特徵。政治上,魯國統治者強調周的宗法制度,主張尊尊而親親;文化上,則採取變其俗,革其禮的方針,用周文化強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講求的禮樂仁義即是重禮的周文化和重仁的東夷文化結合的產物。魯文化逐漸發展成爲一種重仁義、尊傳統、尚倫理、貴人和的道德型文化傳統。

戰國秦漢,是齊魯文化的綜合發展時期。進入戰國,由於齊國對魯國的兼併,造成黃河下游地區政治上的局部統一。而學術文化界興起的百家爭鳴,則促進了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在這個背景下,齊、魯兩大文化傳統的交融日益發展,逐漸走上了一體化的道路。齊、魯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表現在思想領域,主要是孟子對齊學的批判吸收,鄒衍陰陽五行說對魯學的滲透以及管子學派和荀子對齊學和魯學的糅合。秦及漢初,齊學盛極一時,主要表現在黃老學和陰陽五行學的盛行。這一時期齊學與魯學的融合,爲其後董仲舒以陰陽五行說構築新的儒學體系作了理論準備;同時也爲漢代儒學內部的齊學與魯學以及今古文經學之爭埋下了伏線。經過東漢今古文經學的學術之爭,雙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滲透,至東漢末年,一代經學大師鄭玄會通古、今文經學,最終完成了齊魯文化一體化的過程。

齊魯文化是一種混合型文化。它不僅融合了齊文化和魯文化,而且兼收幷蓄,廣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長處,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完備的自我調節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強的文化。特別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齊魯文化實際獲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從而成爲一種政治大一統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終融入到統一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併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1.下列對齊魯文化的概念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魯文化,起先是一種地域文化,後來發展成官方文化,是漸進形成的一種混合性文化。

B.齊魯文化,具有其雙重性,即從歷史範疇角度所說的歷史的侷限性和歷史的超越性。

C.齊魯文化,是創造了早期黃河文明的東夷文化和華夏文化融合而產生的一種地域文化。D.齊魯文化,是在齊文化和魯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的一體化進程中形成的混合型文化。

2.下列有關齊魯文化和其它相關文化之間的關係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文化和魯文化合稱齊魯文化,或者說齊文化和魯文化統稱齊魯文化。

B.齊文化和魯文化是在周文化和東夷文化的接觸過程中形成的兩種風格迥異的文化體系。C.東夷文化和華夏文化的融合爲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齊魯文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D.齊文化、魯文化兩大文化傳統的交融日益發展,逐漸形成了一體化的齊魯文化。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齊文化是一種功利型文化,它的特點就是合時俗,務實際,具有革新性、開放性和包容性。

B.魯文化是一種道德型文化,它的特點就是重仁義、尊傳統、尚倫理、貴人和。

C.經濟、政治、文化迥異的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滲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備的自我調節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強的齊魯文化。

D.齊魯文化由地域文化發展爲官方文化,最終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地域文化獲得了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

參考答案

1.B

2.A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