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秋歌給暖暖的語文教學反思

秋歌給暖暖的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想主要貫穿新課改的兩個理念:一是把課堂還給學生,一是建立單元整體和學科整體的觀念。

秋歌給暖暖的語文教學反思

把課堂還給學生,所以這堂課我以學生的三個主要活動貫穿始終:朗讀,合作探究,寫作。其中,合作探究是這堂課的主要內容,朗讀爲合作探究奠定基礎,寫作是合作探究的書面整理。

在朗讀這一環節的處理上,除了要求學生帶有感情的誦讀外,我還要求個別朗讀的學生在朗讀前能將他對這首詩情感的理解及表達的方式闡述出來,讀過後再請其他學生就他的朗讀進行評價。在朗讀與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我們可以簡單概括爲:哀而不傷。在秋天令人感傷的情調下,“暖暖”的出現給生命帶來一抹亮色。最後全班齊讀,完成朗讀這一鑑賞詩歌的首要步驟。

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後,進入品味鑑賞的環節。我將學生分爲三個大組,分別探討詩歌的語言、意象、主題。每個大組再分兩到四個小組不等(根據班級人數安排),以小組爲單位合作探究。探究結束後,每個小組選一位代表發言,闡述本組的探究結果,一個大組發言結束後,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進行補充總結。

因爲學生的探究總結是以口頭形式呈現出來,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系統的認識,所以最後以課堂寫作小短文的形式幫助學生並檢驗課堂教學效果。

建立單元整體和學科整體的觀念。一堂詩歌教學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不可能將有關這首的所有內容都表現出來,甚至有時受學生認識水平和課時的限制連一首詩最主要的特色都不能講全,這就需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建立單元整體和學科整體的觀念。中國現代詩歌鑑賞的選修課,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現代詩歌的整體特點和學會鑑賞現代詩歌。這堂課我讓學生親自“下水”試試“這條河”的深淺和自己的水平,充分打開鑑賞思路,體驗自由馳騁的樂趣。這就是我這堂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至於學生的鑑賞角度不夠全面、鑑賞程度不夠深刻,則完全可以通過整個單元甚至整本書的教學來逐步完善。

在這次新課改開放周的活動中,按照這樣的設計理念和思路基本完成了《秋歌——給暖暖》的教學任務。但是無論是最初的設計還是具體實施的過程,都有一種“捉襟見肘”的感覺揮之不去,可以說我是在極爲矛盾的心情下設計和實施教學的。現將這種種矛盾記下,希望能與各位老師共同探討:

1、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矛盾。

新課改提倡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我們的課時有限,而學生的主動學習經常處於無序的狀態。就一節課而言,如果花大量時間對這種“無序”進行指導,則學生的探討思索時間就不夠,反之亦然。新課改還強調要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要求我們的教學儘量迴歸文本,朗讀就成爲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朗讀佔用時間過多,其他內容就無法展開。學生如果能在課前預習中主動自覺完成這一環節當然最好不過。但是在教學實際中,學生很少有預習這一環節,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這裏就不展開。

上述問題要解決似乎不難,因爲我們有“單元整體教學”的理念。的確,在教學設計中,按照“單元整體教學”的理念先進行單元目標設計,然後將單元目標分配到具體篇目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互補統一的整體,這可能是解決上述矛盾的好辦法。但是,在新課改逐步推進的過程中,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可操作性的層面上還缺少具體的研究探討。在對課堂進行評價時,老師們還是習慣着眼於一堂課,而不是一個整體。

2、合作探究中的矛盾。

合作探究是一種先進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活動既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但是要實現有效的合作探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

首先,合作探究分組時應儘量使組內成員的性別和學習程度平衡分配。但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們大多按照座位簡單分組,因爲不可能讓學生在每次上課時進行“大換座”。即使班主任老師按照小組分配的原則安排座位,對學生學習程度的評價也只能是某一科目,對其他科目來說仍不適用。

其次,展示合作探究成果應讓每個小組的代表都有闡述小組觀點的機會,也應給其他小組的成員以質疑和補充的機會。這樣在班級範圍內形成爭論的氛圍,在爭論中提升認識水平。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很難收到這樣的效果,因爲我們的班級人數過多。分組太大,難免有“渾水摸魚”的學生,很難達到全員參與的目標。分組過細,展示成果時間不足,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學生的探究結果重複機率過高,學習效率降低。

提出以上兩點矛盾,並不是說我反對合作探究。恰恰相反,我是合作探究學習的“鐵桿”支持者,並且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運用這一方法。先進的理念在轉化爲行動的過程中難免有和實際情況脫節的地方。在此提出我的困惑,也希望能得到老師們的`幫助。

3、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師預期的矛盾。

這個問題我覺得是最複雜也最重要的。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師生在平等的原則下互相提升的課堂,也就是孔子提出的“教學相長”。可是要實現師生交流中的“平等”可能不是一兩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新課改反覆強調教師要更新觀念,但是所有教師都更新了觀念後,平等交流就能完全實現嗎?我想學生觀念的改變至關重要。

大多數學生要麼繼承了傳統中的含蓄內斂,要麼就是插科打諢有“羣膽”沒個性。這話說出來可能不大合時宜,因爲我們所有的教學都是建立在“學生是好學生”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和評價的,如果課沒有上好唯一該反思的就是教師本人,學生沒有任何責任。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的是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的學生。我不想推卸作爲教師的責任,只是想和老師們共同正視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因爲我們面對的是高中生,經歷了九年義務教育後,已經養成了一定性格的高中生。

與老師們探討學生的問題,將學生自身因素中與新課改精神格格不入的東西拿到檯面上來說,並不是爲反對新課改找理由,相反,正是因爲學生的現狀堪憂,實行新課改才成爲迫在眉睫的問題。我想,學生觀念的改變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採取多種辦法幫助學生建立獨立自主的學習觀念。有時可能要“犧牲”很多課時,“犧牲”一些知識性的學習來培養主動的行爲能力。如果我們承認素質教育高於應試教育,就應該相信學生如果具有一定語文素養和能力,在面對應試的題目時一定能發揮自如。素質教育的目標與高考優異的成績並不矛盾。

以上僅是我個人在省課改辦組織的開放周系列活動中的一點淺薄的思考。一直在一線任課,對很多問題的理解都是從操作層面上思考的,缺乏理論認識的深度,請老師們批評指正。再次感謝省研訓院的領導專家給我這次學習、思考的機會,感謝各兄弟學校的老師們在這次活動中給予我的支持和批評。希望藉助網絡平臺能與各位專家和老師們展開更深入及時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