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水鄉歌》的語文教學反思

《水鄉歌》的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一. 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水鄉歌》的語文教學反思

皮亞傑爲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倡的建構學習理論,把情境教學放在學習環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就是指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環境或氛圍,其目的是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其情感體驗,達到對外作品內容具體而深刻的理解。授課伊始,通過《江南水鄉》影音資料的播放,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在如詩如畫的水鄉的風光中,學生直觀感受到水鄉風光的秀麗多姿。這樣不僅較好地彌補了學生對不鄉感性上的不足,同時激發學生形成急欲探究新知識、想通過課文內容來佐證影象形象的內驅力。正是帶着這樣情趣與內驅力,當對學生說對“欣賞了水鄉的秀美風光,如果同學們能在讀一讀水鄉歌,一定會有一方不同的感受”時,學生便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活動中去。再如:在三段的精讀教學中,設計以畫促讀,創設情境,學生學習興趣也極大地激發出來。畫要畫好,課文必須要讀懂,學生便饒有興味地去讀課文了。三段的畫方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讀之後交流水鄉的水是什麼樣的,得出水鄉水多、水綠、水清,先讀好這一段再指導學生作畫。第二段在自由讀後,教師作畫,通過課文讓學生感受到船的多,再畫多些帆船,教師畫上雲朵,由畫到文,想起書上哪句話?指導朗讀(白帆片片像雲朵,飄滿湖面飄滿河),由畫促想,這麼多船在幹什麼?在小組充分交流後,有感情讀第二段。先自讀第三段,師小結,水鄉人們通過辛勤勞動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這麼多的帆船你能聽到他們在唱歌嗎?這一段雖未畫歌,但通過圖引導學生認識到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真正做到以畫促讀,未關筆墨卻體悟深情的目的。

  二.開掘文本,激活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開發資源的途徑很多,其間有一條取之有效,行之便捷的渠道,這便是文本的二度開發。引導學生透過教材表層,觸摸到文本內最深、最廣、最鮮活的東西。這樣,不僅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逼仄空間裏解放出來,自由馳騁,自主翱翔,而且能有效填補教材的空白,加深學生的感受。在片段二的精讀教學中,當學生說出他發現船不僅多而美時,我讓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美美地讀一讀之後。啓發學生閉眼想象“你看到什麼”、“這麼多船在幹什麼?”“一時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很好地被激活,有的`說“我看到了漁民們在船上捕魚”、有的說“水鄉的人們坐在帆船上採蓮”、還有的說“我看見船隻正載着一籮又一籮的蝦、蟹”等,學生豐富的想象及時填補了本小節的空白,從而較好地領會了文本所要表達“水鄉人民爲創造幸福生活而辛勤勞作着”這一內涵,同時也爲領會第三小節“歌唱美好新生活”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超越教材,催化創新。

語文教學不能過度囿與教材本身,要有適時、適度依於教材、超越教材的勇氣和意識,將學到的書本知識,在生活實踐中加以檢驗、盤活和運用,達到學以致用,催化創新。這是新課標倡導的新型的學習理念。片段三教學中,在學生充分感受到水鄉美的基礎上,我適時點撥:水鄉美,我們的家鄉也很美。進而播放太姥山風光、豐富的物產圖。啓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或模仿文中的詩句誇一誇自己的家鄉。有了文本學習的“厚積”,加之原汁原味生活素材的感官刺激,此時學生便“情動而辭發”,創新思維的火花隨之迸發。於是就有了,“家鄉什麼多?柚子多。柚林一片連一片,世界名果美名揚。”的妙語佳句……這些都是學生自主讀書後所生髮出來的深層次的知識遷移,雖經教師提出,但接下來全由學生“主體”完成。超越教材,溝通生活的過程,實則是進一步幫助學生消化、吸收課本知識的過程、催化知識創新的過程。由於這過程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學生感興趣、願學、樂學,收到“課盡情亦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