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比較複習法” 語文複習方法

“比較複習法” 語文複習方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比較複習法”_語文複習方法

“比較複習法” 語文複習方法

所謂“比較複習法”就是以“教學大綱”爲依據,以系統的語文知識爲網絡,打破原有的單元、冊次、學段界限,重新組合中學教材,成爲若干“比較點”,然後進行分類比較的教學方法。

比較的類型很多,試舉例如下:

1.聯繫比較複習法

所謂聯繫比較法,就是在複習時,以一個知識點爲原點,把它有關的內容聯繫起來,在聯繫的過程中比較其異同,這樣,建立起一個知識的網絡,才能準確把握這些知識的聯繫和區別。

如在複習《風景談》時,以作者爲原點,構成如下網絡:

然後要求比較:

①《風景談》與《白楊禮讚》的異同。②《風景談》與《雨中登泰山》等遊記的異同。③《春蠶》和《多收了三五斗》在題材、情節和人物描寫等方面的異同。

這樣,把中學課本里茅盾的作品全都聯繫在一起,通過比較,加深了對它們的理解。

這種方法,可以運用到語文各類知識的複習上,比如在複習《師說》時,聯繫初中裏學生學過的《黃生借書說》、《捕蛇者說》、《馬說》、《少年中國說》等文章,分析歸納出它們的共性,然後指出“說”是古代一種以議論爲主的文體,具有今天我們所說的雜文、雜感的特點。

同理,複習古漢語倒裝句式時,以賓語前置入手,可構成一個倒裝句的知識網絡:

當然,在編織這個網絡時,做認真的篩選,並不斷用實例來說明。

實行聯繫比較複習法必須注意兩點:第一,聯繫對比有賴於知識和經驗的集累。知識和經驗越多,複習時越能得心應手,觸類旁通,所以應率先把教材複習一遍,強化記憶,使大腦中儲存起許許多多的神經元模型,這樣複習時就會左右逢源,遊刃有餘。第二,要正確地選擇聯繫比較的原點。原點選擇的不同,組成的網絡也不同,比較的內容也不同。如《伶官傳序》,若以“序”爲原點,就構成如下網絡:

同時也產生了如下幾個比較:①文序與贈序、物序的區別;②序言與跋的異同;③同是文序,思想內容及寫法的比較。但如果以歐陽修爲原點,則組成與上截然有別的網絡:

這一網絡構成如下幾對比較:①《醉翁亭記》與《小石潭記》、《遊褒禪山記》、《石鐘山記》的異同;②《伶官傳序》與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異同;③《賣賣油翁》和《賣炭翁》的主題比較;④從《秋色賦》的介紹中把握《秋聲賦》的基調和內容,比較兩者的異同。從上例可知,選擇原點是關鍵,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有的放矢,以便將更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串聯起來,儘量做到其網恢恢,疏而不漏,使所有的小網絡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中學語文知識的大綱絡,切忌盲人騎瞎馬,隨心所欲地選擇。

2.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

這種比較,既可選用同類材料,亦可選用不同材料。通過比較,一方面抽象概括其共同的規律性知識,或不同的特殊性知識,一方面培養求同思維或求異思維的能力。

例如複習說明文的寫法時,首先從課文中選出有代表性的說明文,複習回憶,談談它們各自是如何具體介紹其說明對象的。《景泰藍的製作》是分成“制胎、掐絲、點藍、燒藍、打磨、鍍金”等六個生產步驟依次說明的;《人類的出現》是分成“古猿、猿人、古人、新人”四個階段說明的,《核舟記》是分成“艙、頭、尾、背”等部分說明的;《語言的演變》是分別從語法、語彙、語音三方面說明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首先分成“生態”和“栽培”兩部分,然後再把“生態”部分按由表及裏的順序分爲外殼、顏色、形狀、大孝膜、肉、核等,“栽培”部分又分爲荔花、產地、譜系、移植和產銷等加以具體說明的;《奇特的激光》是分別從激光的脾性、產生、功能和用途等方面說明的。通過比較,發現儘管說明的對象不同,內容各異,但說明方法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作者儘量把說明對象加以“分解”,然後“分而說之”。在此基礎上,複習學過的其它所有的說明文,無不如此。經過求同,認識到“盡力分解,分而說之”是說明文寫法上的共同規律,是其共性。接着,比較這些文章的分法是否相同,分的標準是否一樣。經過比較求異,找出說明文方法上的不同規律。這又和學過的說明文的三種基本說明順序的知識掛起勾來,回顧了原有知識,啓迪了學生思維,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加深理解,活躍思維,把過去的知識,“化零爲整”,記憶十分方便,培養了分析、歸納、抽象、概括的能力。

3.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

單項比較是從知識林中摘取一“葉”,選擇一個知識點作爲比較點,或人物形象,或描寫方法,或語言風格,或體裁特點,或開頭,或結尾,或照應等進行比較,綜合比較是選取較多的知識點,進行一次性的多項比較。

綜合比較,屬全面比較。就是把一些可以比較的篇章放在一起進行全面比較,複習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例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適的《別董大》,就可以進行全面比較。就內容來說,都是送別詩;就形式來說,都是“七絕”;就寫法來說,都是先景後情,由景而情。但又同中有異。王詩寫景,“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清新明媚,寫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別緒憂傷;高詩寫景“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荒寒黯淡,寫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樂觀曠達。王詩以樂襯哀,景真情摯;高詩哀景反襯,剛健質樸。二詩主題相同,風格迥異,各有千秋,但都是以景襯情。通過分析比較,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而且從感性到理性,深刻領會了文學作品中景與情的關係,有效地提高了閱讀水平和表達能力。

4.同體比較和異體比較

即把相同或不同體裁的文章分別放在一起進行單項或綜合比較,以達到求同或求異之目的。

如:中學課本中選入了若干篇託物喻人,詠物抒懷的散文,像《茶花賦》、《荔枝蜜》、《白楊禮讚》、《松樹的風格》、《香山紅葉》、《櫻花贊》、《秋色賦》、《燈》、《醜石》、《菱角》等,佔到一定的份量。爲了讓學生會讀會寫這類文章,可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同體裁比較,總結出這類文章的主要特點如下:

(1)都是以所描繪之物爲題。

(2)先寫物,後寫人或先狀物,後抒懷。

(3)繪形詠物詳盡細緻、生動深刻、筆墨酣暢;頌人抒懷,精練概括,惜墨如金而神韻無窮,耐人尋味。

(4)多用象徵手法,直接描繪的形象與所謳歌的本體之間,有着某種精神特徵的聯繫,使人易於產生由此及彼的聯想。

(5)狀物以喻人,詠物以抒懷,物人交融,天衣契合,形理一致,寄審遙深。

(6)其結構多爲“引出→描繪→聯想”三部分。“引南”是文思的起點,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描繪”是聯想的物質基礎,是感情的寓所;“聯想”是文章的靈魂,是點睛之筆。

異體比較,即把不同體裁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白楊禮讚》和《楊樹》爲例。列表如下:

這樣比較的結果,把過去所學的散文和說明文的有關知識,經過梳理而系統化,從感性到理性,理解深刻,效果良好。

5.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

所謂縱向聯繫,可抓住三個方面:

(1)新舊聯繫。在語法知識教學中,新的語法體系雖然對原《暫擬漢語語法系統》作了刪簡和增補,改正了舊體系的主要缺點和問題,但能否爲學生接受,還有待於實踐。舊的語法體系,由於長期沿用的影響,有許多還是有實用教學效果的。例如“的”“地”“得”三個結構助詞,在新的語法體系中已取消使用“地”,但實際上把它們作爲定語、狀語和補語的標誌來教學,學生還是容易掌握的,更何況目前的語文課文中,“地”字作爲狀梧的結構作用還在使用。還有,新的句法不要求用符號法分析句子成分,也不傾向使用加符號法,主張用框式圖解法。其實,加符號法分析句子成分既簡便清楚,又易於掌握,在目前語法教學中還是可用的。總之,我們不能因新的改動而全部拋棄舊的有實用價值的內容和方法,注意處理好新舊聯繫。

(2)前後聯繫。應該看到,句法是在詞語的基礎上的提高和深化,詞法基礎未打好,學句法就有一定的困難。同樣,句法不學好,對複句和多重複句層次的分析也難以掌握。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教句法前重點複習了詞類劃分,並根據新語法體系突出詞組功能的要求,補充擴大了詞組部分。比如在聯合、偏正、動賓、主謂四種基本詞組類型的基礎上,又增添學習數量、方位、“的”字、介詞、能願趨向等詞組類型。根據第四冊課本學習複雜單句的需要,又補充學習了連動和兼語詞組。另外,在複習單句時,我們注重句子的兩個層次,主語、謂語(包括有賓語或補語)是第一層次;定語、狀語是第二層次。這樣,學生思想上有了句子層次和詞組概念,就理解了主體和部分,全部和局部的關係,爲以後分析句組(多重複句)的層次關係打下了基矗

(3)深淺聯繫。教材中句法教學僅安排三篇知識短文,要使學生學好單句分析,這點內容是很不夠的,況且文後練習題的要求不高,深度也不夠。那麼如何使學生比較牢固地掌握語法知識呢?這就必須增加一些內容,加深一些要求,多做一些練習。我們在複習時,內容上適當擴大了詞組類型的範圍,增加了綜合分析句子成分的'練習。在形式上,要求學生用加符號的辦法分析句子。

所謂橫向比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4)難點比較。學生在學習語法知識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難點。複習時應根據具體情況,把難點與學生的認識作一比較,先易後難,逐層推進。比如六種句子成分,各有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這種特殊規律又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如能願詞組、趨向詞組、連動詞組和兼語詞組作謂語;雙賓語和賓補連用,狀語位置的靈活變化以及介詞詞組充當句子成分的多用性等等,都是比較複雜的內容。在複習時,我們要理清這些難點,然後分散講解,除了講清它們的一般規則外,着重講清它們的特殊規律,並且進行有一定難度的較複雜的句子的訓練。

(5)分類比較。語法教學中,分類比較可以使學生既瞭解各類知識的相同點,又明確各種句子成分的不同點。譬如,構成漢語句子的語法手段是詞序和虛詞,把句子同詞組比較,這是它們的相同點。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句子的構成不過是擴大了的詞組而已。再如,通過定語和狀語的位置對比,就可以突出狀語位置的靈活性,定語一般在主語和賓語之前,而狀語可以在謂語前,也可以在主語前(句首長語),還可以放在賓語後。通過分類比較,既可以讓學生掌握語法分析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又有助於學生消化難點,掌握知識。

(6)“刪換比較”。就是採取改換詞句或增刪詞句的辦法,比較異同,體察作者用心,領會文章深意。這種方法通常限於一篇文章內部或複習語法基礎知識。如《荷塘月色》中把出水很高的荷葉比做“亭亭的舞女的裙”:刪掉“裙”的定語“亭亭的舞女的”六個字,與原句比較。去掉了“裙”的定語後,“裙”便顯得枯澀、板滯、平庸,而原名則生動優美。“換”的比較:①把“舞女”改爲“美女”,比較後大家認識到“舞女”和“美女”雖然都是美的形象,但“舞女的裙”具有舒展、波動的動態美,而“美女的裙”相形遜色;②把“亭亭的舞女的裙”改爲“撐開的傘”,雖然兩個比喻都很形象,但“亭亭的舞女的裙”給人以美感,而“撐開的傘”使人感到呆板、枯燥。

總之,“刪換比較”應用十分廣泛。對於同學們辨析同義詞、理解句子成分、複句關係、段落大意、文章中心,以及提高同學們遣詞造句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不妨一試。

(7)“列舉比較”。即列舉某些有共同點的材料,或同一作者、或同一體裁、或同一結構、或同一描寫對象、或同一表達方式進行互相比較的方法。例如孫犁的《荷花澱》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都描寫了荷葉荷花,但其遣詞造句和所用修辭手法各不相同:寫荷葉之多,孫文用“一望無際”、“擠”、“密密層層”,朱文用“彌望”、“田田”。一個樸素、通俗易懂,一個華美、文言味濃。這既與寫作時代有關,又與各人的語言風格有關。都用了比喻,孫文把荷葉比作“銅牆鐵壁”,把荷花比作“監視白洋澱的哨兵”,既有全民皆兵、同仇敵愾的寓意,又渲染了戰爭氣氛,點明瞭環境,表現了幾個年輕婦女當時的心理活動,表達了作者對白洋澱抗日軍民的讚美之情;朱文卻把荷葉比作“亭亭的舞女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給人以姿態、形象、色彩的美感,突出了月下荷塘之美,寄寓了作者對安謐、美好生活的嚮往,反襯了作者對當時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的“頗不平靜”的心情。這種比較,使學生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發展了智力。

附:“三自”課文複習法

“三自”即指學生“自出、自測、自評”。但在“自出”試卷之前,教師最好先確定出題範圍,一般以單元爲宜,題型的要求以及分值標準等,先找一個框架試卷的樣式。“框架”上按題型分有選擇題、是非題、填充題、閱讀理解題和習作改錯題等;按知識點分有:語音、字、詞、句、段、篇、文學常識和標點符號等。

“自出”就是學生依單元,按“框架”在課文中或者練習冊上找題目,找知識點,同時準備“自出”試卷的答案,這爲後面的自評做好準備。“自出”的過程是“逼”着學生系統複習某一單元、某篇文章的知識、尋求科學答案的過程。一般安排四至五六天的時間。

學生出好試卷後,只註上自己的學號,教師將其全部收回,抽籤,但要保證不抽自出的試卷,抽籤後學生就開始“自測”。

“自測”就是檢測自己的複習情況。這個檢測的過程就是鞏固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彌補不足的過程。“自測”結束後,也要求學生只在試卷上註上自己的學號,便於後面的“自評”。

“自評”是指同學評改“自出”的試卷。首先要評出分數,然後依試考上的兩個學號開始“評講”。評的過程是相互的,可以發現他人的不足,也可以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這個過程是發現問題的過程,是雙向補差的過程。

“三自”結束後,緊接着的是“一結”,即教師小結。小結包括三方面:一是統記成績正式公佈;二是評選優秀試卷,凡是字跡工整佈局好、準確無誤的試卷皆可以評爲優秀試卷;三是將優秀試卷張貼出來,或編輯成冊,對出卷人進行表揚,以資鼓勵。

“三自一結”是一個整體的過程,可以集中進行,也可以分散進行。可以在平時做,也可以在大考之前做。“三自一結”學法的長處有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能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出試卷、評講試卷都能測出學生的知識水平,因此,即使是基礎差的同學也能認真、細心地複習,努力出好試卷。所以“三自一結”法能調動學生夏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改過去教師全心全意牽着學生走,學生盲從被動的局面。

另一方面是能提高複習的效率。“自出”的過程是學生系統複習的過程,因爲他要力爭出得質量比較高的試卷,同時準備一份試卷答案。而“自測”正是通過練習來檢測自己複習的情況,這是一次很好的補差過程。因此,每個學生對每一單元幾乎要進行幾次複習鞏固,這樣學生複習得主動,掌握得牢固,記憶得深刻,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複習效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