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經典歷史典故:圍魏救趙

經典歷史典故:圍魏救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經典歷史典故:圍魏救趙

【釋義】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歷史典故】

齊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魏將龐涓認爲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既能解舊恨又能削弱趙國,可謂一舉兩得。於是,魏惠王調撥五百戰車,由龐涓率領,直奔趙國。

龐涓治軍有方,軍隊戰無不勝,很快便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形勢危急。第二年,趙國迫於無奈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領兵前往救援。

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田忌本來打算領軍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制止說:“如今魏趙兩國相互攻打,魏國的精銳部隊必定在國外精疲力竭,老弱殘兵在國內疲憊不堪。你不如率領軍隊火速向魏國的國都大梁挺進,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衝擊它軍備空虛的地方,魏國國都被圍困,魏王肯定會下令龐涓放棄攻打趙國而回兵自救。我們再在龐涓回師的必經之路,中途伏擊他,必定可以大獲全勝。這樣,我們不但可以一舉解救趙國之圍,而且可坐收魏國自行挫敗的成果。”

田忌聽取了孫臏的意見,出兵圍困魏國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龐涓回軍自救。龐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後,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齊國軍隊大勝,趙國的危機也相應解除了。

【成長心語】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樣的定理在科學研究領域,是成立的,但它並不一定適用於現實生活中。當我們身陷困境時,與對手發生正面的衝突,以此來解決問題,固然是一種方法,不過絕不是最聰明的方法。身處困境之中,只要我們不被自己的處境嚇倒,靜下心來,認真尋找對手的軟肋,繞過對手的正面攻擊,從其軟肋下手,一樣可以擺脫困境,甚至還有可能轉敗爲勝。所以,有些時候,兩點之間“曲線”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