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高鼎是哪個朝代的

高鼎是哪個朝代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高鼎的著作有《拙吾詩稿》等,是清代後期詩人。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高鼎是哪個朝代的,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高鼎是哪個朝代的

高鼎是哪個朝代的

清朝

村居的賞析:

首聯寫時間和自然景物。生動地描寫了春天時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着,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着地面,彷彿在春天的煙霧裏醉得直搖晃。“草長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景物寫活,使讀者彷彿感受到那種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動着春的脈搏。

頷聯寫村中的原野上的楊柳,“拂”,“醉”,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豔陽高照,煙霧迷濛,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頸聯和尾聯寫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羣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裏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早,趁着颳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地放風箏,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爲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前兩句的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村居》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居住農村親眼看到的景象,詩人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色彩繽紛的“樂春圖”。全詩充滿了生活情趣,詩情畫意。詩人採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將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機展露無遺。本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着歡快的情緒,字裏行間透出了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讚美。

  村居的具體解讀:

古人雖然經常說,“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但其實說說而已。大多數人真正隱居的時候,還是到鄉野村居,所以寫鄉野村居,是古人詩詞創作中一個經常會寫到的題材。比如鄭板橋就有《村居》,說“霧樹溟瀠叫亂鴉,溼雲初變早來霞。東風已綠先春草,細雨猶寒後夜花”。也是寫的“草長鶯飛二月天”啊,而且頷聯同樣非常精彩,可是卻遠不如高鼎的這首《村居》有名。爲什麼呢?像陸游陸放翁的《村居》之作就更多了,多達幾十首,我個人挺喜歡他的一首《村居》七律,詩云:“人笑無才自笑狂, 槿籬竹塢得深藏。自從病後辜風月, 未免愁中讀老莊。行圃數畦秋菜長, 泛溪十里晚荷香。叢書坐嬾無由續, 且補忠州手錄方”。好一句“自從病後辜風月, 未免愁中讀老莊”,可是以陸游陸放翁的名聲 、才情,寫了那麼多首《村居》,也不如高鼎的這一首《村居》有名。這又是爲什麼呢?像陸游、鄭板橋,詩名、才名都遠勝於高鼎,他們也都有村居之作,但是都沒有高鼎的這首《村居》成功、有名。而高鼎作爲晚清詩人,未避太平天國叛亂,在咸豐年間隱居江西上饒,就寫出這樣一首七言絕句絕句《村居》,便屹立詩壇,後人前人均無法超越。真是讓人感慨萬千!所以像《春江花月夜》,聞一多先生就說張若虛此篇“孤篇橫絕,壓倒全唐”。有時傑出的作品不需多,一兩首傳世之作便可笑傲詩壇,無愧一生了。那麼高鼎的這首淺顯曉暢的《村居》,其實好就好在兒童啊。

“草長鶯飛二月天”,我們中學都學過丘遲的《與陳伯之書》,那是一篇有名的駢文,其中最有名的名句就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丘遲以此勾動了叛將陳伯之的思鄉之情,最終使得陳伯之改弦更張,重歸南樑。那麼丘遲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那是一個暮春時節了。其實,到暮春時節,那種旺盛的春天的生機,已經快要將人淹沒了。但這種旺盛的生機,其實在初春時節就已出現。早春二月,草也長,鶯也飛,沒有那麼狂熱。草色事漸遠漸無窮,而黃鶯飛來飛去,那時的身姿還那麼優雅。

“拂堤楊柳醉春煙”,楊柳垂着長長的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着堤岸。而河流、草木、大地,都蒸騰着屬於春天的氣息,若有若無。又像如煙霧一般在凝聚,而拂堤的楊柳,彷彿陶醉在這美麗的春煙裏了。你看,這裏的“草長鶯飛”、“楊柳春煙”,雖然也都是動景,但透着初春的優雅,所有的生機與活力,都在慢慢的破土而出。沒有那麼急切,沒有那麼急不可耐,所以楊柳雖拂堤,雖醉春煙,包括草長鶯飛的二月天,其實都有一種動中之靜。而這種早春的春景,其實說到底,和鄭板橋的“東風已綠先春草,細雨猶寒後夜花”,其實也難分伯仲,難分軒輊。可是高鼎寫完春景之後,開始寫人,他不像陸游,選擇寫自己,寫“自從病後辜風月, 未免愁中讀老莊”。高鼎放下成人的固執,把視角轉向了兒童,寫“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一個“忙”字和前面動中有靜的嫺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朱自清先生寫《春》,說“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這樣淺白的語言,這麼打動人,就是因爲他以一顆童心,去看待春天。散學歸來的兒童們,急不可耐,忙趁着終於盼來的東風,去放風箏,這裏的“紙鳶”就是風箏。但是細想,其實還有一個小小的矛盾,既然前面說“拂堤楊柳醉春煙”,就是楊柳彷彿沉浸在由大地、河流、草地蒸騰起來的水汽中,這種春煙,我們一定都有過這樣的感覺,似有還無,似聚還散。但是如果東風很急,風很大,這種春煙又怎能似有還無似聚還散呢?所以這就講到放風箏的技巧了。我跟很多喜歡放風箏的朋友聊天,他們告訴了我一個規律,對我非常有啓發。他們說,你看,冬天的時候,即使風很大,冬天愛刮西北風,但是想把風箏放起來,其實很難,秋天其實也是這樣。但是春天卻不一樣,春天好像沒有什麼風,風箏卻能輕易放起來呢,這個祕密呀,就在草長鶯飛裏。草長鶯飛,其實只是一種表象,它背後真正的內涵,是屬於春天的生機與生長。像春天的春就是草木生長之意,而像青春的青則是人的身體生長,肌肉生長。所以,當春天到來的時候,大地上蒸騰着一種生機和活力,這種生機雖然輕易不能用眼睛隨處發現,但它又無處不在。所以像《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而孔子門下曾參,說到自己的養生之道,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其實就是對這種春天生機的呵護與順應啊!所以連孔老夫子都說“吾與點也”,那意思是說,那也是我的理想啊!所以生命的理想,就是在草長鶯飛的時節,順應生命之氣,自然之機,在天人合一的理念裏,讓生命獲得最好的成長。

而最能體現生命成長之意的,還有誰能比得上孩子們呢!所以選取散學歸來早的兒童,寫他們“忙趁東風放紙鳶”,其實就是最好的春日生長圖,也是最好的一幅生命成長圖。這也是高鼎這首《村居》七絕高人一籌的地方。不過說到這個理念,我們就要來對比下可悲的現實了。我走過很多城市,很多地方,看見現在田野裏、草地上、河岸邊,放風箏其實大多數都是老人,基本上沒有孩子,“忙趁東風放紙鳶”的都是老年人。兒童到哪去了呢?兒童沒有散學呀!兒童歸來很晚啊,他們有做不完的作業,有考不完的試,有上不完的輔導班,有考不完的試、有上不完的輔導班、有參加不完的評比和競賽。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兒童其實和家長們都一樣,被無可奈何地綁在所謂學習、所謂競爭優質教育資源的戰車上,不要說歸來早,有時想下車都不能,又怎麼可能有時間包括有心智、心情、情緒去趁東風放紙鳶呢?

我們經歷了近代史的屈辱沉重之後,建國之後全面吸取了西方教育的教育體制和機制,實行課堂教學與詳細的分科教學,這本身沒有錯,但是本末倒置的`是我們忘記了學習是爲了生命成長的這個終極目的。而學習應該是生命中最美,也是最幸福的姿態,我們把學習可悲地搞成了一件慘痛無比的事情。事實上,我經常受國務院或有些部門之邀去海外講學,到很多歐美國家去參觀他們的中小學,發現即使是西方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是和我們傳統的儒家觀念是一樣的,是以個體生命的成長、生長爲終極目的的,所以我一直主張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呵護生命的成長、啓發良善的人性、影響有價值的人生。

我在德國的中小學看到孩子們早早的放學去參觀市政廳、去參觀消防局、去參觀博物館。當然他們也有很多時間回去做遊戲、去趁東風放紙鳶,而歐美很多國家普遍如此。我在美國去參觀他們的中學,看他們上課,發現他們用的數學教材居然到了高一主要內容也不過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而我們中國的孩子早在初中就接觸到函數了,至少在高中我瞭解一定是接觸到函數,也就是高等數學的基礎內容了。所以你看中國的孩子在世界奧林匹克各種競賽裏頭,數學競賽、物理競賽、化學競賽拿金獎的非常多,但有一個問題好像我們很厲害,但是爲什麼我後來去像美國的“NASA”參觀看他們的也就是宇宙航空航天局裏,他們擔綱主要項目的科學家都非常年輕,而他們大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也非常強。對比一下我們自己呢,我們中學生學習能力很強,但是到了大學之後,有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的問題,現在在高校裏頭得網癮的,要麼是考進來成績很差的學生,要麼還有一些是考進來成績很好的學生。而大學階段、研究生階段,我們學生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普遍讓人大跌眼睛,就像錢理羣先生曾經說出的痛徹心腑的話,“我們的大學正在培養一幫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那麼這樣問題就來了,既然我們起步那麼早,既然我們的中小學生學的那麼辛苦,那爲什麼到後來結果卻不那麼理想呢?根本問題就是把教育的步驟搞反了嘛。其實中小學階段,不應該以知識學習爲主,而應該是以知識教育、情感教育、品德教育,還有體格與人格教育並重,先成長爲一個有生機、有活力、有理想、有情操的人,再同步掌握創新的能力與知識,這樣的人生價值才值得期待。而我們揠苗助長,只關注成績的教育使得孩子們苦不堪言,甚至對學習產生強烈的逆反情緒。事實上,作爲一個在很多國家參觀過中小學教育的教育者,我可以摸着自己的良心說,我走過的國家,我所看到的中小學教育,對比中國,沒有哪一個國家的中小學生,像中國的孩子學得那麼苦、有那麼強烈的厭學情緒。所以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還是教育的頂層設計者們,讀一讀這首《村居》吧,“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那樣成長起來的兒童纔是健康的、纔是積極的、纔是貼近自然的、纔是迴歸生命成長本質的。少年強則中國強,但如果少年的教育走上了歧路,又怎能期待“少年強”與“中國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