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懸車的典故

懸車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典源出處《漢書·薛廣德傳》:“與丞相……俱乞骸骨,皆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廣德爲御史大夫,凡十月免。東歸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爲榮,縣 (懸) 其安車傳子孫。”《文選·蔡邕 〈陳太丘碑文〉》:“及文書赦宥,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

懸車的典故

釋義用法漢薛廣德告老還鄉,詔賜安車駟馬,回到家鄉沛時,太守親自迎接。至家中將所賜安車懸掛起來,以示榮典。又有七十歲告老懸車辭官之說,遂以七十歲爲懸車之年。後以此典指官員告老歸鄉。

用典形式

【懸車】 唐·韋應物:“君子獨知止,懸車守國程。”唐· 白居易:“應須且爲蒼生住,猶去懸車十四年。”宋·陸游:“偶觀掛席乘潮快,便覺懸車納祿遲。”明·高啓:“吏收封印朝辭郡,人賀懸車晚在鄉。”

【車先懸】 唐·白居易:“七旬才滿冠已掛,半祿未及車先懸。”

【懸車守】 唐·杜甫:“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

【懸車歲】 唐·白居易:“應須待到懸車歲,然可東歸伴老夫。”

【無車可懸】 宋·陸游:“寧有駱堪鬻,尚無車可懸。”

【吾車已懸】 宋·陸游:“吾車適已懸,吾馭久罷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