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衣若懸鶉的典故

衣若懸鶉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典源出處《荀子 ·大略》:“子夏貧,衣若縣 (懸) 鶉。” 《太平御覽》 卷六八九引王隱 《晉書》 曰: ‘董威輦,不知何許人,忽見洛陽,止宿白社,於市得殘繒,輒結以爲衣,號曰:‘百結衣’。”

衣若懸鶉的典故

釋義用法鵪鶉毛斑尾禿,像襤褸破爛的衣服。後用此典稱人衣服襤褸。

用典形式

【懸鶉】 北周·庾信:“願想懸鶉弊,時嗟陋卷空。”唐 ·杜甫:“書成無過雁,衣故有懸鶉。”

【鶉衣】 宋·劉筠:“蝸舍遊從寡,鶉衣禮貌疏。”

【鶉服】 唐·駱賓王:“鶉服長悲碎,蝸廬未卜安。”

【鶉懸】 宋·范成大:“蠟履驚踵決,油衣笑鶉懸。”

【衣鶉結】 宋·張孝祥:“比公也自可憐人,家徒四壁衣鶉結。”

【懸鶉衣】 宋 ·陸游:“齏鹽不給脫粟飯,布褐僅有懸鶉衣。”清·吳嘉紀:“十年困馬足,四體懸鶉衣。”

【懸鶉百結】 宋·黃庭堅:“半菽一瓢飲,懸鶉百結衣。”宋·蘇轍:“陋巷丈夫病且貧,懸鶉百結聊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