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生子養女的風俗有哪些

生子養女的風俗有哪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中原一帶最重添人進口。生子養女是一件大喜事,俗中有許多慶賀的禮節。據舊志雲:“新鄉縣初生男女,三日報喜。擡禮盒,用米、面、雞、酒之類。男用雄雞,女用雌雞。母家但受酒,餘物各添少許。雞之雄者,配以雌,雌者配以雄。仍令擡回。亦有牽羊者,須添配一羊。否則,折羊錢。越五日,母家備禮叩喜,男家擇吉請酒,謂之‘吃麪’。母家贈小兒以首飾、衣物之類,厚薄不等。親友亦以雞酒致賀。彌月後,母家來接女,謂之‘叫住滿月’。”這一記載,基本上反映出了中原一帶在慶賀新生嬰兒之喜中的習俗和禁忌。各地也還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和特色。林縣一帶,頭胎嬰兒,不論男女,報喜最隆重。建國前富裕人家擡食盒、酒罈,趕兩隻褐山羊,項系銅鈴,一路叮噹作響,爲讓衆人知曉。建國後,一般農家,報喜時將“喜帖”放在一小木匣中,裝入錢袋內,讓一童子揹着去報喜。生男孩用左肩背,生女孩用右肩背,“男左女右”,一路不準換肩,是男是女,一目瞭然。到姥姥家後,款待報喜者,要烙油餅、做雞蛋麪疙瘩湯等,忌諱給報喜者做麪條飯,否則,據說嬰兒會愛流鼻涕。上蔡一帶報喜,俗稱“吃喜酒”。男家又稱“吃喜麪條”,女家又稱“送祝米”。生頭胎嬰兒後,男方的上輩要到女家報喜。報喜時,除送常禮外,生男孩要抱一隻公雞,謂之“大喜”,生女孩則抱一隻母雞,謂之“小喜”。雙胞胎,抱兩隻雞。女家見到雞,不言而喻,就知道生的是男是女了。報喜時,雙方商定“送祝米”的吉日。“送祝米”忌諱在中旬,因“十”與“死”諧音,故避之。“送祝米”擡禮盒,挑禮挑,忌諱用竹籃子。俗話說,“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因而避忌之。禮物之中要配一隻雞。男孩配母雞,女孩配公雞,有祝嬰兒成人婚配之寓意。男方招待女家吃飯,主食一般是蒜麪條,俗稱“吃喜麪條”,即從此出。

生子養女的風俗有哪些

據有關資料講,雲南彝族生了孩子後,姑爺也要到岳父岳母家報喜。除帶酒食外,也要帶一隻雞。不過與中原一帶的習俗不同,生男孩不是抱公雞,而是抱母雞;生女孩不是抱母雞而是抱公雞。岳父、岳母看來抱來的是母雞,就知生的是男孩,看到是公雞,就知是女孩。岳父岳母收下雞後,要換隻雞給姑爺。抱來母雞,換隻公雞;抱來公雞,換隻母雞。姑爺把換來的雞抱回飼養,不準殺吃。這意思,抱走的雞,只是報信用的,換回的雞纔是嬰兒的“本命屬性”,所以是殺不得的。從生子報喜送雞的不同習俗中亦可見到風俗之異曲同工之妙了。

開封一帶,生子報喜又嘗以雞蛋(雞子)爲象徵物。頭胎產嬰之當天,就由女婿持雞蛋到岳家報喜。如生男孩兒,煮雞蛋六個或八個,必爲雙數,忌單。用紅顏色染過之後,在雞蛋的一端,再用墨或鍋底炭塗一黑點,表示爲“大喜”。如生女孩則煮雞蛋五個或七個,必爲單數,忌雙,也用紅顏色染了,不再塗黑點,表示爲“小喜”。報喜後,岳母要烙麪餅一張,令婿帶回,沿途撕碎喂狗,直到拋盡爲止。俗信,如此可保嬰兒成人,免於夭折。因爲代表其“本命”的那張麪餅已經餵過狗了,所以嬰兒可以不必再有什麼顧慮,也不會再有什麼災難了。俗間有孩子小名稱作“狗剩兒”的,也大體是屬此意。

未滿一個月的嬰兒,河南沁陽一帶俗稱“胎毛鬼”,禁忌走門串戶。等到滿月時,女家要來接閨女住孃家,俗稱“接腿”,或稱“走滿月”、“過滿月”等。走前,須先給嬰兒剃去胎髮(參見本書前文“剃胎髮”一節),給理髮師封禮。離家門時,產婦頭上扎紅布條,插桃枝或柏枝。嬰兒頭頂紅布。俱是怕穢氣未退盡,恐有所衝犯,故以紅布、桃枝、柏枝禳解之。走時,嬰兒的姑姑要在嬰兒的鼻樑上抹一道黑色記號,到外婆家後,由嬰兒的姨母擦去。民間俗話雲:“姑姑抹,姨姨擦,嬰兒能活一百八。”又云:“姑抹姨擦,嬰兒強似鐵疙瘩。”在外婆家,至少要住十天,否則,恐嬰兒將來不夠十成人。多則住一個月必須返回。返回時,嬰兒的姨姨還要在嬰兒的鼻樑上抹一道白色記號,由嬰兒的'姑姑給擦去。民間俗話雲:“黑來白走,嬰兒能活九十九。”

開封一帶,產婦滿月後回孃家時,孃家要由產婦的親兄弟迎接嬰兒。產婦無兄弟時,纔可由外祖母迎接。住滿月返回婆家時,男家要由嬰兒的祖父來迎接,祖母、伯母等禁忌迎接嬰兒。俗說女性屬陰,恐在嬰兒初次出門時,迎之不吉,故忌避女性迎接。

總之,從嬰兒出生到回外婆家小住,這一段時間內,姻親雙方家庭中都是很熱鬧、喜慶的。同時又要備加小心謹慎;以免造成什麼失誤和差錯,使得那已經來臨的喜事再生什麼變故。其目的,都是祝願嬰兒健康、長壽,闔家幸福美滿的,只不過,這些舊慣習俗中也難免含有迷信思想的困惑和封建禮教的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