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古代爲師標準善於傾聽學生

古代爲師標準善於傾聽學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古人關於教師的標準如何呢?請看《學記》的原文吧: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古代爲師標準善於傾聽學生

解說:記問之學,憑着記住從書本與別人那裏問來的知識。不足,不能夠。其,加強語氣。聽語,指聽取學生的話語,特別是學生提問與回答問題的語言內容。力,學生儘自己的能力。問,提出問題。雖,即使。舍,放棄;在這裏有暫時停止的意思。

《學記》這一段的意思是:只知記憶書本上與向別人問來的知識,這樣的人沒有資格來當別人的老師。一定要能聽取學生的言語(也要觀察學生的行動),瞭解學生在學習上的困境,才能當老師。憑學生的能力不能再提出問題了,才能告訴學生。告訴之後,學生還是不能理解與掌握,即使是暫時停止教授也是可以的了。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學記》擇師的標準:“必也其聽語乎!”一定要聽懂學生的話語,在“聽語”前連續加了一個副詞,兩個語氣助詞,都是強調的意思。

老師要善於“聽”

這裏學生的話語是特指的,就是學生的'提問,或對教師提問的回答。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言語中,得知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品德修養的進展,與學生在學習中碰到的困難或障礙。教師講解起來纔有針對性,事半功倍;而學生在提問中,不僅掌握了知識,在舉一反三,以一知十中,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讀書能力。聽其語,必知其困,就能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肯定有人會說,現在的教學與過去不同,根本不能相提並論。理由有三:一是過去是個別教學,好提問,好聽問,好答問。現在是班級授課制,一個班六七十號人,哪有時間呢;二是過去的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量少,有充分的時間質疑、解疑,而現在所學的內容太多,根本沒有時間;三是現在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爲主,在這些陌生的知識中,學生根本提不出問題。

我們承認,《學記》的那個時候與現在相比,這三大差別全都存在。但學生學習的目的古今相同,培養高尚道德,提高其讀書能力,培養較好思維品質,有較高的綜合分析水平。學習的過程也沒有多大差別,教師需要啓發,學生需要思考。這兩點都是在學習過程中解決的。即使是自然科學知識的教學,到底是要死記硬背,還是要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運用能力爲重點?建設創新型社會,需不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

現代教育教學也需要找出學生學習中的障礙,以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教學需要兩個積極性,既要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也要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就拿傳授知識來說,需不需要了解學生?由此可見,古今在教學上有一點是相通的:老師既要掌握知識,又要了解學生,特別是學生在學習中的狀態、進程、障礙,二者不可或缺。如果教師的教學僅僅從書本出發,無學生的實際,所謂啓發式教學,或因材施教,就不存在。

我們有些老師反對深入瞭解學生的理由是現在的班級大太。但其實班級的大小不是理由,把所教班級學生的情況都掌握確實不可能,但解剖幾隻麻雀是應該的。只是瞭解學生是沒報酬的,也不是考覈教師的內容,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的領導對此是沒有任何要求,而對教師的要求都在課時與分數上,在升學率上。好像聽其語,知其困,方能爲人師的原則已經過時了。這是對現代教育的歪曲,或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