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閱讀試題訓練:孔子的思想體系(節選)

語文閱讀試題訓練:孔子的思想體系(節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討論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遇到的難題便在於確定春秋後期的社會性質。春秋時代社會動盪不安,那是孔子在編次《春秋》中便揭露的。問題在於,這種動盪不安是好事還是壞事?自先秦到清朝中葉,幾乎所有學者都認爲是壞事,不但儒家如此說,道墨法諸家也都如此說。他們儘管傾向不同,論證的角度也不一樣,但判斷所謂好壞的邏輯卻是相似的,那就是把社會秩序看作聖人賢人的創造,因而現存秩序的崩潰,自然就是非聖無法的結果。根據這種邏輯,必然會推導出“世愈古而治癒盛”的結論(法家有所不同)。只有當他們爭論誰是聖賢、如何取法時,人們纔可能判斷出他們各自的實際立場。

語文閱讀試題訓練:孔子的思想體系(節選)

到近代,由於接受進化論的學者逐漸增多,對於春秋時代社會狀況的意見纔有所改變。人們開始說,先聖未必比後聖聰明,先王之道未必能成爲后王之法,因此社會的變動不能都說是壞事,很可能倒是社會進化的表徵。這樣的歷史觀,自然是個大進步。但進化是怎樣取得的呢?大多數學者仍然以爲出於人們意見的改變,就是說後代聖賢的社會政治見解比起堯舜禹湯文王周公的要成熟、進步,於是社會制度就改變了。

正因爲如此,以上兩個時代的學者在評論孔子思想的時候,儘管不乏真知灼見,但程度不同的唯心史觀,使他們都不可能正確地估計春秋時代的社會變化,從而也不可能正確地評價孔子的政治思想。

隨着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在中國傳播,愈來愈多的學者相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道理。人們開始認真探討春秋時代的社會性質,試圖爲包括孔子在內的那個時代的觀念形態找出存在的基礎。不過,相信道理的正確,不等於能夠運用它來解決歷史的實際問題。即使在熟悉歷史唯物論的學者中間,由於種種原因,主觀的或客觀的,對同一歷史問題也會出現認識上的分歧。例如關於春秋時代的社會性質,便至少有四種見解:奴隸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社會過渡的社會,領主封建社會,領主制向地主制過渡的社會。每種見解都有自己的根據和理由,至今仍很難確定哪種見解稱得上完全正確。

確定觀念的'存在基礎如此之難,進而分析觀念本身自然更難。事實上,無論研究者對春秋時代的社會性質持有何種見解,對於孔子的政治思想,都可以給予肯定、否定或半肯定半否定的結論。目前這些意見都有,而且都從歷史材料中找到了依據。因此,確定材料的性質以及所反映的時間,便成爲討論孔子思想的必要前提。這一點對於研究他的政治見解尤其重要。孔子一生的經歷很複雜,他發表的政見自然也有複雜的背景。不瞭解他說話的時間、場合和對象,便不能正確判斷他政見的是非。而現在的研究水平還沒有達到使人們可據此進行精確判斷的程度,於是要取得一致的結論尚不可能。問題的複雜性,使得討論孔子的政治思想只能在各抒己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不斷縮小分歧,以期最終通過爭論來弄清楚歷史的真相。

(摘編自蔡尚思《孔子的思想體系》)

1.下面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編次的《春秋》一書,反映了春秋時代社會的動盪不安,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家認爲這種動盪不安不是好事。

B.先秦到清代中葉,學者們的傾向、論證角度、判斷邏輯不同,但都認同聖賢創造了社會秩序、社會動盪不安是壞事。

C.依據“聖賢創造社會秩序,崩潰是非聖無法的結果”《古代學者推導出“世愈古而治癒盛”的結論,法家觀點有所不同。

D.受進化論的影響,不少學者對春秋時代的動盪不安有了新的看法,他們認爲社會的變動很可能就是社會進化的表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近代接受進化論的學者認爲,後代先賢的社會政治見解比堯舜禹湯文王周公的認識要成熟、進步,社會制度也因此改變。

B.“世愈古而治癒盛”和“先王之道未必能成爲后王之法”這兩種觀點雖然不相同,但是它們都收到了唯心史觀的影響。

C.愈來愈多的學者接受了唯物史觀,他們開始認真探討春秋時代的社會性質,找到了當時的觀念形態存在的精準基礎。

D.相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和用它解決歷史實際問題是兩碼事,由於種種原因,對春秋時代社會性質的認識仍有分歧。

3.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是否尊先王爲聖賢、如何取法的意見,就可以判斷出對孔子的政治思想是肯定、否定還是半肯定半否定的實際立場。

B.確定春秋時代社會性質四種說法中的哪一種完全正確已經很難,分析孔子在複雜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政治思想自然更難。

C.受研究水平的限制,不完全瞭解孔子說話的時間、場合和對象,不能精確判斷他政見的對錯,學者們的結論就不可能一致。

D.在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討論孔子的政治思想,求同存異,不斷縮小分歧,就有可能通過爭論從而儘可能地還原歷史的真相。

閱讀答案

1.B(理解錯誤,“邏輯判斷不同”不當,原文爲“相似”。)

2.C(“找到了?精準基礎”不當,依據:“至今很難確定哪種見解稱得上完全正確”。)

3.A(理解不當,前後失應,判斷人們對孔子的認識應依據“是否尊孔子爲聖賢”。)

孔子 政治思想 春秋後期 社會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