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秋天的圖畫》課文研討

《秋天的圖畫》課文研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秋天的圖畫》是人教社課標實驗版第三冊第1課。主要寫了秋天豐收的絢麗美景,並由景聯想到對勤勞人們的讚美之情。

《秋天的圖畫》課文研討

我和我的徒弟朱明雅老師是這樣尋求科學的設計過程的:

沈旭林(以下簡稱“沈”):新課標強調“閱讀是老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行爲,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對話基礎上層開的。”

朱明雅(以下簡稱“朱”):那麼應該在課始讓學生多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後談自己的整體感受。

沈:對,一般學生會說出:“秋天的美景”和“大雁排成‘人’字南飛”、“是入畫了美麗的秋天”等等意思。

朱:應該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但是假如有學生說“科天不僅僅是美景。也可以是落葉蕭條景”,該怎麼辦?

沈:也應予以肯定,但還需教師引導,比如可以這樣引導:“秋天的確是……,我們今天學的課文是美麗的,課後再去搜集你感受到的秋天的文章。”

朱:課文以“梨、蘋果、稻海、高梁”四景來描繪秋天的美好與豐收,該通過何種途徑讓學生感受到呢?

朱:多讀體驗是不能少的。但怎麼讓學生饒有興趣地讀呢?還要考慮到讀的增量,總不能一遍又一遍毫無目的地讀!

沈:我在反覆讀課文時,有了多種體驗:色彩美——金黃、紅色、金色、藍色的天。成熟的美——梨子、蘋果、稻子、高粱。描寫美--“掛、露、翻、舉”描繪出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機,一種作者的喜愛之情流露其中。這是我們教師自己的“深入”與文本對話,但怎樣“淺出”給學生,應該找一個恰當的載體。

朱:還是讓學生帶着“你能讀出是怎樣的秋天”的問題讀句子,學生就會把自己獨特的感悟表達出來。

沈:對,這樣的設計的確能給學生一個多元感悟的空間,同時使課堂也有了更多的生成因素。當學生說感受到秋天的色彩美麗時,教師還要學生用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注意對文中色彩詞的強調;當學生說感受到作者描寫很獨特時,還是要求學生讀出這種感悟——朗讀時注意文中。燈籠、臉頰、波浪、火把”等比喻物的強調……

朱:個性閱讀在這樣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發揮。感悟理解與情感薰陶兩不誤。句子的表達方式獨特是本文的寫作特色,是否可以給學生一個語言運用的機會,讓學生練寫秋天的“菊花、花生”等成熟的景物,學生會表達出“菊花綻放多彩的笑容”等句子,說明他們已經領悟課文描寫景物的表達方式。

沈:是啊!語文教學在很多時候就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文本中的表達方式是很有特點,靠教師講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那我們的語文課就會黯然失色。剛剛設計的遷移運用訓練是一種“意會”的好方法。而且還可以過渡到下文的學習:我們可以這樣設計過渡語:“不僅僅是景物寫得好,下面句子更是寫得勢扭了!”順勢引出句子“誰使秋天這樣美麗?看,藍天上的大雁作出回答,它們排成一個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說——勤勞的人們畫出秋天的圖畫。”要求學生讀這句子,回答你能知道什麼?

朱:巧妙的過渡是閱讀教學藝術之一。而且過渡後。要學生讀句子,回答句子中隱含着的“秋天大雁排成‘人’字南歸”和“讚美勤勞的人們帶來的豐收”兩層意思。把原本難教的句子簡單化。真是環環相扣,一語兩的。

沈:當學生讀後明白句子中的兩層含義後,運用亭媒體展示“勞動人們的勤勞畫面”,但僅僅是動作畫面還不夠,語文教學要發展學生語言,還可出示一些描寫勞動人民的詩句、語言,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上·等。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纔會提高,使學生有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當學生有了真切感受後再來讀文本中句子“勤勞的人們畫出了秋天的圖畫。”這時朗讀會使得課堂充滿人文味,而且這時的讀學生的露受是真切的,實現文本價值的效率就高。

朱: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是不是還要學生寫寫?如最後句子中的“大雁南飛”,與“讚美人們”兩個意思在同一句式中表達出來。

沈: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寫這樣的句子是有點難度的,那麼難的句子讓學生多讀就夠了,不需要達到運用的程度,將來的文本教學中有這樣運用的機會。